- 商品参数
-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出版时间:1
- ISBN:9789662328233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期杂志按照惯例主推诺贝尔文学奖专题,聚焦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个人与时代记忆书写,全面展现了她创作的独特风格与深刻价值。开篇特邀南京大学黄荭教授撰文《安妮·埃尔诺,一个“阶层变节者”的复仇》,从新自传文体、女性的写作反抗和互文性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埃尔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成熟。作品方面收录了安妮·埃尔诺四部代表性长篇小说,包括《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女孩的位置》和《悠悠岁月》,很好地展现了埃尔诺独特的自传体写作形式和平白写作的风格。同时聚焦栏目还登出了安妮·埃尔诺的诺奖获奖词,由法语原文直接全文译出,埃尔诺在演讲中详述了自己走上写作的契机与决心。
安妮·埃尔诺(1940-)
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2022年诺奖得主。
新知
伪君子俱乐部的红人
盛韵 作
聚焦
安妮·埃尔诺,一个“阶层变节者”的复仇
黄荭 作
一个男人的位置(节选)
[法]安妮·埃尔诺 作 郭玉梅 译
要飞的终究会飞走:《一个男人的位置》中的故乡回忆
周学立 作
一个女人的故事(节选)
[法]安妮·埃尔诺 作 郭玉梅 译
一个女孩的记忆(节选)
[法]安妮·埃尔诺 作 陈淑婷 译
悠悠岁月(节选)
[法]安妮·埃尔诺 作 吴岳添 译
重塑“被体验的历史”:《悠悠岁月》中的文化记忆
陆一琛 作
在文学的自由土地上,让难以言说之事得见天日
钟沁 译 袁莉 校
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
——从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到安妮·埃尔诺
李琦 作
安妮·埃尔诺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与影响
陈淑贤 作
链接
重寻珍物的还魂体验
——2022年布克奖短名单一览
郭国良 邬倢鸣 作
像这样的小事(节选)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作 马爱农 译
“作家都想当摇滚明星”
——布克奖得主谢汉·卡鲁纳蒂拉卡论鬼魂、战争和幼稚梦想
[英]丽莎·阿勒代斯 作 小葱 译
品读
当代德语文坛的响亮新声
李娜 作
却问何方是故乡
——特罗亚诺夫和凯尔曼尼游记中的旅行书写
韩天雪 作
名人坊
维也纳书展与奥地利当代文学
赵易安 作
艺术现场
乌雷在场
btr作
安妮·埃尔诺,一个“阶层变节者”的复仇(节选)
黄荭 作
“我们真正的自己不完全在我们身上”
这是埃尔诺在《外部日记》(Journal du dehors,1993)扉页题词中引用的让-雅克·卢梭的一句话。这本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作家1985—1992年间在街头巷尾、大型超市、公交车站、R.E.R.区域快铁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某些情景、再难重逢的陌生人的举止和言行、画在墙上很快被抹去的涂鸦,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让我激动、困惑或反感的一切”……埃尔诺希望“通过这些集体日常生活的瞬间累积”,揭示出一个时代的现实,折射出“人类的情感与本性”,让她确信“把自己投射到外部世界的方式较之私人日记的内省,更有助于发现自我……是别人,是那些在地铁、候车室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以他们的兴趣、愤懑或羞惭穿透我们,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使我们看清自己”。这一写作手法在《外部生活》(La Vie extérieure,2000)中得到了延续,从埃尔诺的整体创作上看,这两部姊妹篇可以说是《悠悠岁月》(Les Années,2008)的试笔或风格练习。
这一由内到外的视角转变成就了埃尔诺独树一帜的自传写作风格:我即众生,众生皆我。通过一个多义的、流动的“跨人称的我”(je transpersonnel)和一个能产生强烈代入感的泛指人称代词on,实现了超越个体维度的“非个人自传”(autobiographie impersonnelle),或者用另一个埃尔诺发明的新词:社会自传(auto-socio-biographie)。
“一切都将在一秒钟之内消失。从摇篮到临终床上积累起来的全部词汇也会消失。这将是沉默,而且没有一个词可以说明。当张开的嘴巴里什么都说不出来。无论是我还是自我。语言会继续把世界变成词汇。在节日餐桌旁的谈话中,我们只会是一个越来越没有面目的、直到消失在遥远一代无名大众里的名字。”
——《悠悠岁月》(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下文仅标注页码)
只有写作才能“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埃尔诺在《悠悠岁月》闪存了半个多世纪几代“无名大众”的集体记忆,延绵不断的碎片堆积和细节罗列,形成一幅超大的马赛克拼贴,凑近了看一片朦胧,只有往后退,隔着一定的距离去欣赏,才能看出全局的构图,逐渐辨认出整个时代的面貌。而和作家一起置身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记忆之场中的读者,通过阅读也激活了自己曾经的悠悠岁月,参与到了这幅动态拼贴作品的完成。
除了“社会自传”,值得注意的还有埃尔诺类似人类学民族志的叙事模式和平白文风(écriture plate / écriture blanche)。类似“民族志”(ethnographie)的概念曾出现在埃尔诺的多部作品中,如《外部日记》中提到的“民族志文本”(ethnotexte),《耻辱》(La Honte,1997)中提到的“关于自我的民族志”。这一写作手法最早见于1983年出版、1984年获雷诺多奖的《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书中,埃尔诺曾在访谈录《写作如刀》(L’écriture comme un couteau,2003)中表示,她曾想用“一部家庭民族志的元素”(Éléments pour une ethnologie familiale)来做书名。词典里对“民族志”的定义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不同族群表现出来的人类学和社会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这也是对埃尔诺影响巨大的波伏瓦的《第二性》的文本特色之一。写父亲的《一个男人的位置》、写母亲的《一个女人的故事》(Une Femme,1987)和写社会区隔造成青春期困惑的《耻辱》都见证了这一摈弃文学虚构、走向一种“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民族志创作的趋势,让埃尔诺得以重新审视她曾经叛逃的出身阶层,在记忆中复活“最熟悉的陌生人”,实现某种去布尔乔亚的“再教育”:
我的母亲出生在下层社会,她一直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按照母亲的愿望进入了这个掌握语言与思想的世界里,我必须将她的故事写出来,为的是让我在这个掌握语言与思想的环境里不觉得太孤独和虚假。
——《一个女人的故事》(郭玉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埃尔诺在电视访谈中说,这一系列书出版后,她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说她写的也是他们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同质化的消费社会,我们都面临社会结构调整和阶层流动带来的机遇和压力:螺丝在拧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