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弗雷德斯皮尔出版社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弗雷德斯皮尔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弗雷德斯皮尔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5287399186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大历史奠基之作,终身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比尔·盖茨、大卫·克里斯蒂安推荐。


    书名: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修订版
    定价:78.00元
    作者:弗雷德斯皮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7
    页码:4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99134


    "1.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开办“大历史项目”,在美国数千所大学和中学推广大历史教育,以开放视野了解世界、思考未来。
       比尔·盖茨 、大卫·克里斯蒂安和弗雷德·斯皮尔等学者开办大历史免费在线课程,数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众多学者和教师为“大历史项目”贡献力量,旨在向终身学习者提供超越学科限制的思想框架,以开放视野了解世界、思考未来。

    2.《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是继《时间地图》《起源:万物大历史》《简明大历史》之后的又一本大历史力作。比尔·盖茨、大卫·克里斯蒂安推荐。

    3.大历史奠基之作,构建大历史框架。
        作者斯皮尔解释了大历史运行的原理,追踪了包括人类行为、价值系统、宇宙运行等一切复杂性主要形式的兴起和消亡,提出流动模型,奠定大历史的理论基础。

    4.科学再启蒙,终身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关联众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式,打通科学和人文,在集体知识的基础上,追寻世界的整体性解释。
        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本书不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地域和方向,一反“人类主义”,将人类置于生命、地球和宇宙的历史之中,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联结、整合的思想框架。

    5.“大历史”为骨架,“小历史”做血肉,宏大概念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深入浅出,应用于当下议题。
        除了理论模型之外,本书还容纳各种“小历史”叙事和科学观念说明,如宇宙世界观的缘起、热力学定律、天文学小史、感情宗教创造力的起源与演变、复杂性的进阶等等,宏观与微观结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知当下。

    6.反思增长的极限,探究可持续性发展。
    人类是如何陷入增长的极限这个困境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必然要弄清楚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以及历史如何塑造了现状。本书以人类的增长极限这个问题开篇,将大历史作为连结过去和现在工具,解释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并探究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7.修订内容超过三分之一。
    "


    "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它将人类的过去置于生命、地球和宇宙的历史之中,已然成为一种解释自我和周围万事万物得以成形的美妙方式,当今世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大历史中解释。可以说,大历史提供了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在联结、整合的思想框架。
    从宇宙学到地质学,从生物学到人类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将众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式联系起来,追踪了包括人类行为、价值系统、宇宙运行等一切复杂性主要形式的兴起和消亡,提出流动模型,构建大历史框架,解释了大历史运行的原理,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各种“小历史”和科学观念说明,让我们认识到宏大概念如何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阐释了一种每个人都读得懂的大历史。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持续出版,敬请关注……
    "


    "中文版序言
    前言与致谢
    大历史简明年代表

    章 大历史导论
    引言
    历史研究
    大历史学术简史
    大历史的简要发展历程
    无所不包的历史理论?

    章 总纲
    引言
    物质和
    复杂性
    能流与复杂性的涌现
    金凤花原理

    第三章 宇宙演化:简单形式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大爆炸”:至朴
    近期有关“ 大爆炸”图景的讨论
    辐射期:小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物质期:原子及分子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星系形成:更大尺度复杂性的涌现
    恒星的涌现
    作为核熔炉的恒星

    第四章 人类在宇宙中的邻居:更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银河系中的生命适宜带
    人类在宇宙中的邻居的涌现
    太阳系中的生命适宜带
    地球的主要特征
    早期近日行星的历史
    早期地球史
    生命的特性
    生命的涌现

    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命:复杂性的拓展
    生命、与复杂性
    地球上的能流与生命
    盖娅假说
    从外界获取现象的出现
    生物食物网的出现
    多细胞生物体的涌现
    大脑与意识的出现
    生物复杂度的提升与扩展
    征服陆地
    日趋复杂的生命体

    第六章 早期人类史:已知复杂实体的涌现
    引言
    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
    与复杂性
    早期人类的诞生
    不断改进的社会协调性
    工具制造与脑量增长
    脑与肠
    火的控制与使用
    迁徙
    现代人类的崛起
    早期宗教

    第七章 近期人类史:已知复杂实体的演进
    引言
    农业革命
    农耕体系的发展
    农业革命的社会效应
    基于农耕文明的宗教的出现
    不断提升的农耕体系复杂度与未被驯服的外界复杂度的降低
    早期国家的形成
    大国的出现
    道德宗教的出现
    国家社会的与复杂性
    波的全球化浪潮
    工业化:波的全球化浪潮
    信息化: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复杂性与金凤花条件

    第八章 面向未来
    引言
    宇宙演化的长期趋势概说
    地球与生命的未来
    人类的未来
    尚可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关键资源的枯竭与熵增
    人类会迁徙到其他行星吗?
    结束语

    索 引
    译后记
    "


    "弗雷德•斯皮尔(Fred Spier),国际大历史协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该协会主席,大历史学派理论重要的贡献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讲师(Senior Lecturer)。初研习生物化学,后转向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史,全身心投入到大历史研究和普及事业中。1994年至2016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组织并大历史课程;2003年至2013年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开办大历史系列讲座;2009年至2018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开办大历史课程。斯皮尔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包括植物的遗传操作、秘鲁的宗教,政治和。已出版《秘鲁的宗教制度》(Religious Regimes in Peru)、《大历史的结构:从大爆炸到今天》(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 From the Big Bang until Today)、《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等。

    斯皮尔提出的大历史模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采用,其中的是比尔·盖茨资助的“Big History Project”,此项目已在美国三千多家中学开办免费数字化课程。

    【译者简介】
    孙岳,历史学(世界史)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


    "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还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主席

    这是迄今好的一本大历史理论著作。从宇宙学到地质学,从生物学到人类历史,大历史将众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式联系起来。它把科学和人文成一个现代的、基于科学的起源故事。对于任何对迅速发展的新领域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次非常必要的阅读。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时间地图》《起源:万物大历史》作者,大历史学派创始人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纯粹的、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时空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ardy McNeill)
    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

    斯皮尔带我们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阐释了一种每个人都读得懂的大历史。
    ——《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这是一本深刻而重要的书。它让许多不同领域的人走上新的道路,去寻求宏大统一的理论。
    ——《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


    "大历史导论

    引言

    这本书讲大历史,即将人类史置于宇宙史大框架下的历史,从宇宙开端到当今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大历史俨然不同于既有的学术界通行的人类史,在大历史中,人类的历史是从整个自然史的视角加以审视的,始于“大爆炸”。做大历史研究,是为万事万物如何演进至今提供现代科学的答案。因此,大历史为读者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提供了崭新的叙事,使我们能够为自己在时空中的发展定位,而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学术史迄今所无力做到的。此外,大历史还有助于我们创立一种新颖的理论框架,原则上能够将人类全部的科学知识整合其中。
    “大历史”一词是由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1946—)创造出来的。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克里斯蒂安在澳大利亚悉尼的麦考瑞大学开设了一门跨学科课程,其学术旨趣是让从天文学家到历史学家的多学科专家分工协作,共同讲述一种无所不包的历史。这门课程后来成为其他大学竞相效仿的模本,其中包括我自1994 年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开设的两门课程。
    虽然大历史课传授的知识在学术圈里都很容易找到,但这些知识却极少以某种统一的历史叙事形式呈现出来。其原因在于,在过去的200 年里,大学业已分化成为数众多的和院系。而自20 世纪80年代起,从历史学家到天体物理学家都纷纷在专著和文章中书写新的统一的宏大历史综论。
    在以下的篇幅里,我试图对大历史做一番解释。大历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正在兴盛和发展之中,本书的目的在于对这一无所不包的历史做一新颖的陈述,其中特别得益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埃里克·蔡森(1946—)的相关著述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无所不包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史置于这一大的历史框架下加以分析讨论。本书章介绍该理论框架,而此后的章节则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历史的叙事。本章余下的部分先讨论一些有助读者更好理解大历史的主题。

    历史研究

    要理解本书所提出的历史观,读者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历史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唐纳德·奥斯特洛夫斯基(Donald Ostrowski, 1945—)曾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研究历史,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不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说,指明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我们对历史的全部认知只能来自当下,因为如果没有当下的知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历史呢?这一原理既适用于宇宙史,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史。这一历史知识只能潜藏于当下的观点对历史学家而言并非新知,却鲜有清晰的表达。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在大历史中比在传统历史叙事中更显突出。
    因为历史全部的证据只能在当下,所以要创造一种历史叙事就必然意味着要对当下的证据做一番解析,而解析的过程也脱不开自身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乃缘于我们要体验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存在都离不开这样的解析过程。结果是,全部历史叙事都是某种形式的重新建构,也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还有一点,就是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而只能是某种趋近历史真实的真实。换言之,真实的历史叙事根本不存在。这样说好像意味着历史可以无穷多的方式加以审视和解析,但在我看来,倒不是这样。如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检验历史重构真实性的主要依据是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一种极简明、极确切的方式与现存数据相呼应。但有一点也不容否认:任何历史重构都只能涵括经史学家筛选的有限的语境和少许的数据资料。
    我们全部的历史知识只存于当下还意味着:对于那些曾经发生但却未留下任何痕迹的历史事件,我们不可能有任何认知。甚至对于那些曾发生也确曾留下痕迹的事件,如果还没有被发现或解析,我们同样不具有任何认知。而这样的历史事件可能是大量地存在的,虽然对此我们永远也无法确认。对历史研究中的这一疑问极少被史学家关注,这一点本身颇令人惊奇。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现实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即对于历史上曾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能够拥有和支配全部的详尽信息,那我们则会被大量存在的信息完全淹没。更进一步,如同威廉·麦克尼尔曾言,从事令人信服的历史重构,其诀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弄清究竟是哪些事件被排除在外了。其结果,全部的历史重构都不过是临时拼凑的斑斑点点,就像地图一般。
    要进行令人信服的历史重构,我们至少要做两件事:,要弄清数据产生后自身所经历的历史,包括被人发现;,要弄清这些数据能够阐明历史中的什么问题。毋庸置疑,任何学术史研究都必定涵括这两项重构的工作,虽然有时这一点并不明白交代。就大历史而言,美国畅销书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1951—)的《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非常精彩地阐释了前一种历史重构,而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巨著《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则致力讲述整个历史。与后者不同,布莱森的历史不包括人类史,这可能是因为那时以全球为单位讲述人类史的传统还没有形成。
    历史研究,包括大历史研究,是持续不断的有关历史事实的观察和理解的讨论,并凭借这一做法,建构可信的历史发展图景。这种种建构和叙事正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应。只不过在现实中,这类问题却经常陈述不清,有时干脆被省略了。这样的话,其得出的结论或历史回应就会显得无中生有或凭空而来。比如,《圣经》中的《创世记》(Beresheet/Genesis)对宇宙时空及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的根本问题给出的是宗教神启的答案,但上述问题本身却没有提及。而带着上述问题研究圣经故事,人们就会看清其中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相信这类故事的人们来说其所给予的答案是多么令人信服。若全世界的学者都这样地对宗教故事加以研究,他们也会将宗教神启故事及相信宗教的那些人置于一个崭新的社会科学视角来看待。
    现代学者的历史叙事虽然给出的是基于学术的历史回答,但对上述根本问题仍经常三缄其口。不过我们一定要记得,而且要如是教导学生,那就是所有知识,包括大历史知识,都是富有好奇心的人对近乎无穷尽的各种问题求取答案的结果,而求取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对话且时刻处于某种具体的社会语境之中。确切地说,大多数学术研究并不特别关注那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而只试图求解较小较具体的问题,但原则上,哪怕是这些小的问题的答案也应该能够嵌入整体的宏大历史框架内。所以,大历史叙事必然是众多学术研究成果的集合,无论后者的规模是大还是小。

    宇宙世界观的缘起

    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自传《追求真理:威廉·麦克尼尔回忆录》(The Pursuit of Truth: A Historian’ s Memoir)一书中主张,早的世界观似可追溯到数十亿年前,那时候早的生物体开始用早的原始感官对周围的情况做出镜像反映,而这些镜像又通过神经系统与初的原始大脑相连接(2005 年,第32—33 页)。而到了几百万年前,这些感官和大脑的体积业已增大,变得更精致复杂,其交流的能力也大幅提高,此时便具备了新物种涌现的条件,新物种不但能在大脑中成像,还能与其他成员讨论并因此改进上述镜像。
    早期人类形成的世界观的证据大多数早已消失,因为这些种类的世界观没有通过形象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我们也无从去理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早期人类曾经历一个漫长的世界观形成和讨论的时期,基于试错(trial and error),融入各种感官意象,并夹杂着自身的追求和想象。这种早期的世界意象肯定是基于现实并能够甚至提高早期人类的生存概率。当然,这种早期的世界观还取决于早期人类社会的规模,社会、认知和技术发展的阶段以及其所知所处的地理范围。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他《宇宙》(Cosmos, 1866)一书卷有关人类“从物理角度对宇宙的沉思史”中有与上文类似的观点,而且我认为洪堡对这一主题的综述仍是有质量的一种,甚至是好的。洪堡提出,地中海沿岸诸民族伴随不断的迁徙,其世界观不断的改进,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也日趋增长且变得更精确。随着时间的推移,虽也曾有起落沉浮,但人类改造世界的技能不断提高,迁徙、贸易和征服更增进了不同地域间人们的彼此接触,包括与伊斯兰世界、印度和中国的接触,人们的宇宙世界观也因此变得日趋宽广且日益先进。在公元1000 年至1500年的西欧,伴随加剧的内部竞争、全球征服和不断拓展的贸易,人们的上述观念进一步阐发和改进。
    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自己发表于1945 年至1959 年的《宇宙》系列丛书是上述发展的一个顶峰。不过就在亚历山大·冯·洪堡撰写这一系列丛书之时,科学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日趋化的过程,从而使得类似无所不包的世界观的建构变得愈发艰难。只有到了20 世纪,伴随科学宇宙史的出现,这种大型的基于科学的宇宙观才成为可能。
    作为长时期不断改进世界观的努力的一部分,世人也学会了更多地从远端观察地球,上述阿波罗号航天员拍摄到的“地球升起”图片即是一例。英国史学家罗伯特·普勒(Robert Poole,1957—)在其著作《地球升起: 人类终于次目睹地球》(Earthrise: How Man First Saw The Earth, 2008)中讲述了人类如何历经数千年在世界各地畅想飞向月球并从那里回望地球的故事,想象着镶嵌在宇宙中的地球家园从那里看会是什么样子。此外,人类为整个地球绘制全图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了宇宙世界观的形成和不断改进。美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地理学丹尼斯·科斯格罗夫(Denis Cosgrove,1948—2008)在《阿波罗之眼:西方想象中的地球全图谱系》(A pollo’s Eye: A Cartographic Genealogy of the Eerth in the Western Imagination,2001)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至于学术界对现实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否靠谱,我们是无法预测的,因为这取决于相关学者是否有创造力、足够的知识和巧思灵变,还有这些学者在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否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有时乍看起来毫不沾边儿的答案却衍生出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举两个例子。1928 年,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爵士看到培养皿周围的微生物显然被器皿中业已污染的霉菌杀死便感到非常好奇,他的研究终导致发现青霉素,人类也因此对微生物界生物间的残酷战争有了根本洞见。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梅尔文·斯里弗(Vesto Melvin Slipher,1875—1969)1913 年同样是对天空中一群模糊不清的微小物体感到好奇,于是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些物体发出的光正发生“红移”,就是说它们正不断加速远离我们而去。而到了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另一位天文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对上述微小物体的位置进行测量,发现了整个宇宙正在膨胀的现象。结果,二人共同的发现为全新的宇宙史提供了实证证据,因而对宇宙起源这个亘古至今的老问题给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新答案。
    在大历史中,为强调问题答案的实证证据,有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内对相关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尤其是那些结果尚不可知的问题。此外,我们特别强调好奇心、探究精神和直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下述情况:某些问题显得似是而非,人们的理解可能有误,问题本身非常奇特或让人捉摸不透。这是因为,历史上的重大发现,甚至将来的重大发现,都是这样成就的。
    当然,对问题给出的答案在程序上符合既有的科学方法。全部的历史学术叙事都是借助实证证据并按逻辑推理组织的,此间还包括某种理论框架,后者虽然可能只是隐而不宣,有时也明白发布。当然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现有的全部数据都可以被纳入上述理论框架,只不过在现实当中,这种情况却比较少见,所以才招致人们长时间地讨论究竟应如何看待历史。历史上曾有一代代的史学家和哲学家探讨过这类一般性的大问题。笔者无意在此对既往的讨论做一归纳,我们只讨论人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这一特征让人类有能力识别模式并依此像制图一样进行构建,这样便可以简化大量的感官数据并把数据归并到某些模式中。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要远高于其他任何动物,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能力才成就了人类能够发展至今。
    人类对历史的建构可能非常不确定,但其唯一可声言确定不移的仍离不开历史。显然,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数据可以说明,我们所能有的只是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勾勒出未来可能的大致轮廓。有人主张当下是可以有确定说法的,但很不幸,所谓当下同样是个稍纵即逝的范畴。我们尽管可以说当下即“现在发生的事”,但一旦我们谈论当下,当下却已经成为过去。这对科学实验也是一样。在从事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们想要确定的现实却一劳永逸地过去了。不过,我们能够抓住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足够好的话—却还有观察数据,而观察数据更具性,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做了恰当的记录。结果,我们对当下的研究无可避免地成为对历史的某种形式的建构。正因此,我们说历史研究是科学知识杰出的全部。
    “当下”的确是个颇令人生疑的范畴。我有时在课堂上对学生们曾举例说,人们见面的时候彼此互视,其实彼此看到的却是过去的对方。这一结论实无可避免。凡是我们彼此觉察到的有关对方的任何信息都是基于感官数据。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间的彼此觉察大致关乎声音、光亮和气味,而这些信息都需要时间才能为人所觉察。声音在海平面所谓一般条件下穿行的速度是每小时大约1,225 千米(761 英里/小时),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每小时约1,079,252,848 千米(670,616,629 英里/小时)。虽然在课堂上这类觉察的时间差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时间差却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只能觉察到彼此过去的形象,而唯一可以确信的当下只在我们自身之中。
    不过这样说也还是有问题。比如有人问,觉察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什么地方呢?是在大脑吗?我们不是主张大脑储存我们对自我及周围世界的觉察吗?当然,我们觉察到的任何感官—比如通过眼和手指—信息都需要时间才能抵达大脑。但究竟在大脑的哪一部位呢?因此,我的结论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共享的有关当下的觉察其实是人本身的建构。
    深究人际间的直接互动好像是有点儿吹毛求疵。但在大历史中,此类问题很快就会变得异常严峻。首先,我们对更大背景下的当下,比如人类当下在宇宙中的位置,该做何判断呢?因为宇宙太大了,所以光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抵达地球。一般而言,光抵达地球所需的时间越长,证明其存在的时间越久远。因此,天文学家常说,我们捕捉太空中的光,实际上是在回溯历史。5 这就意味着:人类根本不可能了解宇宙的现状,因为宇宙当下发出的大量的光还没有抵达地球呢!
    因此,历史研究无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时间框架,只有时间框架确定了,我们才可能依此对业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史学家们曾花大力气构建了相对可信的历史时间框架,也因此成为历史的骨架。当然这一历史时间框架是以地球为的,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周期性旋转(界定了年)和其本身的自转(界定了日夜)对人而言也成为稳定的标志,让人类能够依此把历史的时间框架进一步划分为日、周、月、年、十年、世纪和千年。就近期大约1 万年的人类史而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基本上还算稳定,不至于对研究者的时间建构造成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一旦我们开始审视大约46 亿年之久的地球的历史,就会发现地球的自转实际上是在不断放缓,而且我们也无法确认其围绕太阳的公转是否也曾发生变化。换言之,历史上的年可能不同于现在,而相比过去,日夜实际上已经缩短了许多。
    因为在大历史中,我们要追溯到宇宙的起源—据说是发生在138 亿年前,因此远在太阳和地球问世之前—所以上述问题会变得愈发严峻。显然,我们除了从现在和地球的视角观察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去追溯宇宙开端留下的早期遗迹。也正因此,我们的大历史建构也无可避免地要以基于地球的时间框架为基,下限为当下或现在。我们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时间框架来从事建构。因此,大历史叙事的时间框架必然也是以人类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宇宙演化就是以地球为展开的,这里只是说大历史的叙事依然是现在。
    有关这一点还需些许解释。除了陨石和其他宇宙物体之外,我们人类从宇宙接收的信息都是通过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抵达人类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该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和彼此运行的速度。有些天体事件发生在很久以前且与地球相距较远,可能到现在其发出的电磁辐射才能到达地球,而另外一些天体事件可能近才发生且离我们较近,却可能同时抵达。至于其他的天体事件,也可能是近才发生,但由于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则可能全然不知,因为其电磁辐射还没有到达地球。同理,也有可能早就发生事件的天体距离地球较近,却由于其电磁辐射已经穿越地球且永不再回返,我们也因此一无所知。
    因此,人类借助可观测到的电磁辐射重构宇宙史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比如,仅就过去人类史的1 万年而言,我们人类在此期间还不可能弄清银河系演变的历史,因为大量的电磁辐射还未能到达地球。至于在全球化期间(大约500 年的时间)宇宙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我们能够的信息至多只有500 光年之遥,而这对银河系来说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换言之,离现在越近,我们对宇宙了解得就越少。趋近当下,我们能拥有的信息只是关乎自己的,而其他信息都是关乎永远消逝了的过去的。所以我们要说大历史必然以地球和人类为。1845 年,普鲁士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曾这样描述:

    不过,宇宙中的事件只关乎历史事实,事件发生的时间远非其通过光线抵达地球上人类的时间:人类知晓宇宙事件就好像在倾听历史的回声。

    也许有人会问:人类观察太空至少已有数千年之久,那我们当然有足够的信息重构更长时段的宇宙史了?比如,远古恒星的爆炸,在当代就有人做了观察,这些观察结果再加上现代人的观测,至少能够让人类重构远古恒星爆炸以来天体事件的顺序?不过即使如此,上述疑问却不能否定一般规则,即假如我们研究宇宙天体所依据的实证证据是天体在近发出的,那么该天体离我们的距离也不会太远。我们当然有理由假定宇宙中的其他天体与离我们较近的天体在演变原理上大致相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大历史的框架当然也会更大。只不过凭现有的探测技术,上述假定还缺少实证证据,所以假定本身有可能是错的。如果我们认定大历史叙事一定要基于实证证据,那么大历史必然是以地球为。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