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修订版 吴国林 肖峰 陶建文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吴国林、肖峰、陶建文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吴国林、肖峰、陶建文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6192696579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名: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ISBN号: 9787302495543

    本书为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本书主要作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程,同时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考察科技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整个西方哲学背景中来贯穿科技哲学的西方哲学的背景理论


    绪论


    一、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 实在的含义


    二、 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


    三、 时间、空间与物质


    四、 量子态: 一种新的资源


    五、 人工自然观


    六、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 系统的含义与描述


    二、 部分、整体与突现


    三、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 层次的含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二章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第一节序、信息与熵


    一、 演化的基本概念


    二、 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


    三、 熵与熵增原理


    第二节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一、 贝纳德对流


    二、 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第三节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一、 混沌及其基本性质


    二、 复杂性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历史上的自然观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 数学自然观


    三、 机械自然观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 生态自然观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 经验特征


    二、 理性特征


    三、 实践特征


    第二节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二、 整体主义科学观


    三、 证伪主义科学观


    四、 历史主义科学观


    五、 建构主义的科学观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四章技术观


    第一节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


    一、 技术的一般定义


    二、 技术与科学


    三、 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技术的演化发展


    一、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 技术演化的过程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五章工程观


    第一节工程的内涵


    第二节工程的特征


    一、 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二、 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


    三、 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


    四、 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五、 工程需要最优化


    六、 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一、 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 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


    一、 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


    二、 归纳法及归纳问题


    三、 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科学解释的方法


    一、 演绎律则解释模型


    二、 归纳统计解释模型


    第三节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 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


    二、 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


    三、 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第四节科学事实


    一、 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


    二、 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 科学事实的作用


    第五节科学实践


    一、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二、 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


    三、 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


    四、 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


    五、 科学仪器的作用


    第六节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 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


    二、 观察的客观性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七章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


    一、 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二、 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 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二、 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技术解释


    一、 技术规则的解释


    二、 技术客体的解释


    阅读材料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八章工程方法论


    第一节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


    一、 工程方法的含义


    二、 工程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工程的系统方法


    一、 工程活动的两重性


    二、 工程的系统性


    第三节工程系统方法论


    一、 工程系统方法论概述


    二、 工程的系统方法论


    三、 层次分析法


    四、 工程环境分析法


    五、 工程评估方法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


    第九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


    第一节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一、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二、 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


    三、 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


    第二节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


    一、 科学共同体


    二、 技术共同体


    三、 工程共同体


    第三节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


    一、 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


    二、 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 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


    一、 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


    二、 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


    三、 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


    四、 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


    五、 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


    第三节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 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二、 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


    三、 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一章科技与人文


    第一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 人猿揖别的标志


    二、 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


    三、 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四、 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


    一、 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


    二、 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


    三、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


    第三节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 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


    二、 从分裂到融合


    三、 走向融合的路径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二章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


    第一节工程与社会


    一、 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


    二、 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工程与人文


    一、 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


    二、 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五篇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十三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 向科学进军


    三、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四、 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五、 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第二节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 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四、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五、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六、 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第三节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 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 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五、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六、 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四节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三、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四、 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 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 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第五节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


    三、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四、 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五、 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四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一、 科学技术功能观


    二、 科学技术战略观


    三、 科学技术人才观


    四、 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 科学技术创新观


    第三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 时代性


    二、 实践性


    三、 科学性


    四、 创新性


    五、 自主性


    六、 人本性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五章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节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一、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二、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第二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一、 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二、 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三、 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四、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节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 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含义


    二、 核心技术之源


    三、 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创新


    第四节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 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第五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一、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阅读文献


    思考题


    附录常见逻辑符号与推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什么是科学?这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而言似乎是个非常熟悉的问题,但真要把它的本质说清楚却不容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个命题看似简单,却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就是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背后终于找到了“水”这个不变的东西。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科学就是找到“不变的东西”,即规律、共相。然而,这只是静态地看待科学,从动态的、实践的观点看待科学该如何呢?从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又该如何呢?




    科学观就是对于科学理论的总体认识,亦即对于“科学是什么”的回答。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地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 经验特征


    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 一种学说是知识的天赋论,主张知识是与生俱来的; 另一种学说是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近代哲学家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培根之后,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指出,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而是全部以经验为基础。洛克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 人类理解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7.洛克把一切知识归结为“观念”,而一切观念又可被分析为简单观念。他断言,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所有的简单观念,都来自外部感官或内省,也就是说,都来自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人的心灵处理这些简单观念的能力主要有3种: 一是把若干简单观念结合成为一个复合的观念; 二是把两个观念并列起来加以考察,形成关系观念; 三是把一些观念与其他一切同时存在的观念分开,即进行抽象,由此形成一般观念。洛克由此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体系。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 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越抽象则越空虚,越不可靠,越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例如,穆勒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中来的,其所以为真理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

    休谟认为经验中只有先后相继关系,而无因果和必然关系。如 “摩擦生热”,只是经验中的“摩擦”与“热”的先后相继关系,而非客观的因果关系和必然关系。因而他认为,通过归纳法不能获得因果性和必然性,因为过去经验的重复不能保证今后经验的必然重复。它们只有或然性。他写道: “所以来自经验的任何论据不可能证明过去与未来的这种相似性,因为所有这些论据都是建立在这种相似性的推测之上的。”

    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89.休谟还对作为归纳法基础的“归纳原则”进行了批判。所谓“归纳原则”,就是一种“未来必然符合过去”的假设。他认为这个原则是不可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用“过去能推知未来”这个经验事实来证明“过去能推知未来”这一假设,而这是一种逻辑上不能容许的循环论证。他写道: “我们的一切经验结论都是从‘未来符合过去’这一假设出发的。因此我们力图应用一些或然的论证或关于实际存在的论证来证明刚刚提出的那个假设,那分明是在兜圈子。”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92.因此休谟认为: 用归纳法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只能是或然知识,而不是必然的知识。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