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王彦晖 舌诊书图解舌诊 中医舌诊入门书籍 零基础学舌诊 舌诊辨证图谱 图解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 学成名中医
    • 作者: 王彦晖著 | 王彦晖编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彦晖著| 王彦晖编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7041358216
    • 版权提供:化学工业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商品名称:

    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营销书名:

     

    作者:

    王彦晖 主编 

    定价:

    59.00 

    ISBN:

    978-7-122-13175-1 

    关键字:

     

    重量: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精装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版次:

    页码:

    130 

    印次:

     

    1 舌诊基础知识 /1
    1.1 舌诊的历史溯源 /1
    1.2 舌的形态结构 /2
    1.3 舌诊原理 /5
    1.4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5
    1.4.1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6
    1.4.2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6
    1.4.3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6
    1.4.4 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在舌面的分部 /7
    1.5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
    1.5.1 光线 /7
    1.5.2 舌诊姿势 /7
    1.5.3 舌诊顺序 /8
    1.5.4 辨染苔 /8
    1.5.5 刮舌与揩舌 /9
    1.5.6 季节与时间 /10
    1.5.7 年龄与体质 /10
    1.5.8 人种与舌象 /10
    1.6 舌诊的内容 /11
    1.6.1 正常舌象 /11
    1.6.2 望舌质 /12
    1.6.2.1 舌神 /12
    1.6.2.2 舌色 /13
    1.6.2.3 舌形 /14
    1.6.2.4 舌态 /17
    1.6.3 望舌苔 /18
    1.6.3.1 苔质 /18
    1.6.3.2 苔色 /22
    1.6.4 舌下络脉 /23
    1.6.5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24
    1.6.6 舌象的动态诊察 /24
    1.6.6.1 风寒入里化热 /25
    1.6.6.2 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25
    1.6.6.3 内伤杂病的演变 /25
    2 病位证素与舌象 /27
    2.1 五脏证素与舌象 /28
    2.1.1 心神与舌象 /28
    2.1.2 心与舌象 /29
    2.1.3 肺与舌象 /29
    2.1.4 脾与舌象 /30
    2.1.5 肝与舌象 /30
    2.1.6 肾与舌象 /31
    2.2 六腑证素与舌象 /31
    2.2.1 胃与舌象 /32
    2.2.2 胆与舌象 /32
    2.2.3 小肠与舌象 /33
    2.2.4 大肠与舌象 /33
    2.2.5 膀胱与舌象 /33
    2.3 其他病位证素与舌象 /34
    2.3.1 胞宫与舌象 /34
    2.3.2 精室与舌象 /34
    2.3.3 胸膈(上焦)与舌象 /35
    2.3.4 少腹(下焦)与舌象 /35
    2.3.5 表与舌象 /35
    2.3.6 半表半里与舌象 /36
    2.3.7 肌肤与舌象 /36
    2.3.8 经络与舌象 /36
    2.3.9 筋骨(关节)与舌象 /37
    3 病性证素与舌象 /38
    3.1 六淫证素与舌象 /38
    3.1.1 风与舌象 /38
    3.1.2 寒与舌象 /39
    3.1.3 暑与舌象 /39
    3.1.4 湿与舌象 /40
    3.1.5 燥与舌象 /40
    3.1.6 火热与舌象 /41
    3.2 阴阳虚损证素与舌象 /41
    3.2.1 阳虚与舌象 /41
    3.2.2 阴虚与舌象 /42
    3.2.3 亡阳与舌象 /42
    3.2.4 亡阴与舌象 /43
    3.3 气血证素与舌象 /43
    3.3.1 气虚类证素与舌象 /43
    3.3.1.1 气虚与舌象 /44
    3.3.1.2 气陷与舌象 /44
    3.3.1.3 气不固与舌象 /44
    3.3.1.4 气脱与舌象 /44
    3.3.2 血虚类证素与舌象 /45
    3.3.2.1 血虚与舌象 /45
    3.3.2.2 血脱与舌象 /45
    3.3.3 气滞类证素与舌象 /45
    3.3.3.1 气滞与舌象 /46
    3.3.3.2 气逆与舌象 /46
    3.3.3.3 气闭与舌象 /46
    3.3.4 血瘀与舌象 /47
    3.3.5 血热与舌象 /48
    3.3.6 血寒与舌象 /48
    3.4 津液证素与舌象 /48
    3.4.1 痰与舌象 /48
    3.4.2 水饮与舌象 /49
    3.4.3 津液亏虚与舌象 /50
    3.5 其他证素与舌象 /50
    3.5.1 食积与舌象 /50
    3.5.2 内风与舌象 /51
    3.5.3 精亏与舌象 /51
    4 六经病证与舌象 /52
    4.1 太阳病证与舌象 /52
    4.1.1 太阳经证与舌象 /52
    4.1.1.1 太阳中风证与舌象 /52
    4.1.1.2 太阳伤寒证与舌象 /52
    4.1.2 太阳腑证与舌象 /52
    4.1.2.1 太阳蓄水证与舌象 /52
    4.1.2.2 太阳蓄血证与舌象 /52
    4.2 阳明病证与舌象 /53
    4.2.1 阳明经证与舌象 /53
    4.2.2 阳明腑证与舌象 /53
    4.3 少阳病证与舌象 /54
    4.4 太阴病证与舌象 /54
    4.5 少阴病证与舌象 /54
    4.5.1 少阴寒化证与舌象 /54
    4.5.2 少阴热化证与舌象 /54
    4.6 厥阴病证与舌象 /55
    5 卫气营血证与舌象 /56
    5.1 卫分证与舌象 /56
    5.2 气分证与舌象 /56
    5.3 营分证与舌象 /57
    5.4 血分证与舌象 /57
    6 体质与舌象 /58
    6.1 平和质与舌象 /58
    6.2 气虚质与舌象 /59
    6.3 阳虚质与舌象 /59
    6.4 阴虚质与舌象 /60
    6.5 痰湿质与舌象 /60
    6.6 湿热质与舌象 /61
    6.7 瘀血质与舌象 /62
    6.8 气郁质与舌象 /62
    6.9 实热质与舌象 /63
    6.10 肾虚质与舌象 /63
    7 中药与舌象 /65
    7.1 解表药与舌象 /66
    7.1.1 辛温解表药与舌象 /66
    7.1.1.1 麻黄与舌象 /66
    7.1.1.2 桂枝与舌象 /66
    7.1.1.3 紫苏叶与舌象 /67
    7.1.1.4 荆芥与舌象 /67
    7.1.1.5 防风与舌象 /67
    7.1.1.6 白芷与舌象 /67
    7.1.2 辛凉解表药与舌象 /68
    7.1.2.1 薄荷与舌象 /68
    7.1.2.2 桑叶与舌象 /69
    7.1.2.3 菊花与舌象 /69
    7.1.2.4 葛根与舌象 /69
    7.1.2.5 柴胡与舌象 /70
    7.1.2.6 升麻与舌象 /70
    7.2 清热药与舌象 /71
    7.2.1 清热泻火药与舌象 /71
    7.2.1.1 石膏与舌象 /71
    7.2.1.2 知母与舌象 /71
    7.2.1.3 芦根与舌象 /71
    7.2.1.4 天花粉与舌象 /72
    7.2.1.5 栀子与舌象 /72
    7.2.1.6 夏枯草与舌象 /72
    7.2.2 清热燥湿药与舌象 /73
    7.2.2.1 黄芩与舌象 /73
    7.2.2.2 黄连与舌象 /73
    7.2.2.3 黄柏与舌象 /73
    7.2.2.4 苦参与舌象 /74
    7.2.3 清热凉血药与舌象 /74
    7.2.3.1 生地黄与舌象 /74
    7.2.3.2 玄参与舌象 /74
    7.2.3.3 牡丹皮与舌象 /74
    7.2.3.4 赤芍与舌象 /75
    7.2.4 清热解毒药与舌象 /75
    7.2.4.1 金银花与舌象 /75
    7.2.4.2 连翘与舌象 /76
    7.2.4.3 蒲公英与舌象 /76
    7.2.5 清虚热药与舌象 /76
    7.2.5.1 青蒿与舌象 /76
    7.2.5.2 地骨皮与舌象 /77
    7.3 泻下药与舌象 /77
    7.3.1 攻下药与舌象 /77
    7.3.1.1 大黄与舌象 /77
    7.3.2 润下药与舌象 /77
    7.3.2.1 火麻仁与舌象 /77
    7.4 祛风湿药与舌象 /78
    7.4.1 独活与舌象 /78
    7.4.2 威灵仙与舌象 /78
    7.4.3 防己与舌象 /78
    7.5 芳香化湿药与舌象 /78
    7.5.1 苍术与舌象 /79
    7.5.2 厚朴与舌象 /79
    7.5.3 藿香与舌象 /79
    7.5.4 砂仁与舌象 /79
    7.5.5 白豆蔻与舌象 /80
    7.6 利水渗湿药与舌象 /80
    7.6.1 茯苓与舌象 /80
    7.6.2 泽泻与舌象 /80
    7.6.3 薏苡仁与舌象 /81
    7.6.4 车前子与舌象 /81
    7.6.5 滑石与舌象 /81
    7.6.6 木通与舌象 /82
    7.6.7 金钱草与舌象 /82
    7.6.8 萆薢与舌象 /82
    7.6.9 茵陈蒿与舌象 /83
    7.7 温里药与舌象 /83
    7.7.1 附子与舌象 /83
    7.7.2 干姜与舌象 /83
    7.7.3 肉桂与舌象 /83
    7.7.4 吴茱萸与舌象 /84
    7.7.5 细辛与舌象 /84
    7.8 理气药与舌象 /85
    7.8.1 陈皮与舌象 /85
    7.8.2 枳实与舌象 /85
    7.8.3 木香与舌象 /85
    7.8.4 香附与舌象 /86
    7.8.5 乌药与舌象 /86
    7.8.6 沉香与舌象 /86
    7.9 消食药与舌象 /87
    7.9.1 山楂与舌象 /87
    7.9.2 神曲与舌象 /87
    7.9.3 麦芽与舌象 /88
    7.9.4 莱菔子与舌象 /88
    7.10 止血药与舌象 /88
    7.10.1 小蓟与舌象 /88
    7.10.2 地榆与舌象 /88
    7.10.3 仙鹤草与舌象 /88
    7.10.4 三七与舌象 /89
    7.10.5 蒲黄与舌象 /89
    7.10.6 艾叶与舌象 /89
    7.11 活血化瘀药与舌象 /90
    7.11.1 川芎与舌象 /90
    7.11.2 延胡索与舌象 /90
    7.11.3 郁金与舌象 /91
    7.11.4 丹参与舌象 /91
    7.11.5 虎杖与舌象 /91
    7.11.6 益母草与舌象 /92
    7.11.7 牛膝与舌象 /92
    7.12 化痰止咳平喘药与舌象 /93
    7.12.1 化痰药与舌象 /93
    7.12.1.1 半夏与舌象 /93
    7.12.1.2 天南星与舌象 /93
    7.12.1.3 桔梗与舌象 /93
    7.12.1.4 旋覆花与舌象 /93
    7.12.1.5 瓜蒌与舌象 /94
    7.12.1.6 贝母与舌象 /94
    7.12.1.7 竹茹与舌象 /95
    7.12.2 止咳平喘药与舌象 /95
    7.12.2.1 杏仁与舌象 /95
    7.12.2.2 紫菀与舌象 /95
    7.12.2.3 桑白皮与舌象 /95
    7.12.2.4 葶苈子与舌象 /96
    7.12.2.5 枇杷叶与舌象 /96
    7.13 安神药与舌象 /96
    7.13.1 朱砂与舌象 /96
    7.13.2 磁石与舌象 /97
    7.13.3 酸枣仁与舌象 /97
    7.13.4 远志与舌象 /97
    7.13.5 合欢皮与舌象 /98
    7.13.6 首乌藤与舌象 /98
    7.14 平肝息风药与舌象 /98
    7.14.1 羚羊角与舌象 /98
    7.14.2 石决明与舌象 /98
    7.14.3 牡蛎与舌象 /99
    7.14.4 钩藤与舌象 /99
    7.14.5 天麻与舌象 /99
    7.14.6 刺蒺藜与舌象 /99
    7.14.7 全蝎与舌象 /100
    7.14.8 僵蚕与舌象 /100
    7.15 开窍药与舌象 /100
    7.15.1 石菖蒲与舌象 /100
    7.16 补虚药与舌象 /101
    7.16.1 补气药与舌象 /101
    7.16.1.1 人参与舌象 /101
    7.16.1.2 西洋参与舌象 /101
    7.16.1.3 党参与舌象 /101
    7.16.1.4 黄芪与舌象 /102
    7.16.1.5 白术与舌象 /102
    7.16.1.6 山药与舌象 /102
    7.16.1.7 甘草与舌象 /103
    7.16.1.8 大枣与舌象 /103
    7.16.2 补阳药与舌象 /103
    7.16.2.1 鹿茸与舌象 /103
    7.16.2.2 肉苁蓉与舌象 /103
    7.16.2.3 仙茅与舌象 /104
    7.16.2.4 淫羊藿与舌象 /104
    7.16.2.5 杜仲与舌象 /104
    7.16.2.6 补骨脂与舌象 /105
    7.16.2.7 益智仁与舌象 /105
    7.16.2.8 菟丝子与舌象 /105
    7.16.2.9 沙苑子与舌象 /106
    7.16.3 补血药与舌象 /106
    7.16.3.1 当归与舌象 /106
    7.16.3.2 熟地黄与舌象 /107
    7.16.3.3 白芍与舌象 /107
    7.16.3.4 阿胶与舌象 /107
    7.16.4 补阴药与舌象 /108
    7.16.4.1 沙参与舌象 /108
    7.16.4.2 麦冬与舌象 /108
    7.16.4.3 枸杞子与舌象 /108
    7.16.4.4 龟甲与舌象 /109
    7.16.4.5 鳖甲与舌象 /109
    7.17 收涩药与舌象 /109
    7.17.1 五味子与舌象 /109
    7.17.2 肉豆蔻与舌象 /110
    7.17.3 莲子与舌象 /110
    7.17.4 芡实与舌象 /110
    7.17.5 山茱萸与舌象 /111
    7.17.6 桑螵蛸与舌象 /111
    8 方剂与舌象 /112
    8.1.解表剂与舌象 /113
    8.1.1 麻黄汤与舌象 /113
    8.1.2 桂枝汤与舌象 /114
    8.1.3 银翘散与舌象 /114
    8.2 泻下剂与舌象 /115
    8.2.1 大承气汤与舌象 /115
    8.2.2 大黄附子汤与舌象 /115
    8.3 和解剂与舌象 /116
    8.3.1 小柴胡汤与舌象 /116
    8.3.2 蒿芩清胆汤与舌象 /116
    8.3.3 逍遥散与舌象 /117
    8.3.4 半夏泻心汤与舌象 /117
    8.4 清热剂与舌象 /118
    8.4.1 泻白散与舌象 /118
    8.4.2 白虎汤与舌象 /118
    8.4.3 清营汤与舌象 /118
    8.4.4 犀角地黄汤与舌象 /119
    8.4.5 黄连解毒汤与舌象 /119
    8.5 温里剂与舌象 /119
    8.5.1 理中丸与舌象 /119
    8.5.2 四逆汤与舌象 /120
    8.6 补益剂与舌象 /120
    8.6.1 四君子汤与舌象 /120
    8.6.2 六君子汤与舌象 /121
    8.6.3 补中益气汤与舌象 /121
    8.6.4 四物汤与舌象 /121
    8.6.5 六味地黄丸与舌象 /122
    8.6.6 肾气丸与舌象 /122
    8.7 安神剂与舌象 /123
    8.7.1 朱砂安神丸与舌象 /123
    8.7.2 酸枣仁汤与舌象 /123
    8.8 理气剂与舌象 /124
    柴胡疏肝散与舌象 /124
    8.9 理血剂与舌象 /124
    8.9.1 血府逐瘀汤与舌象 /124
    8.9.2 温经汤与舌象 /124
    8.10 治风剂与舌象 /125
    8.10.1 川芎茶调散与舌象 /125
    8.10.2 天麻钩藤饮与舌象 /125
    8.11 治燥剂与舌象 /126
    8.11.1 杏苏散与舌象 /126
    8.11.2 沙参麦冬汤与舌象 /126
    8.12 祛湿剂与舌象 /126
    8.12.1 平胃散与舌象 /126
    8.12.2 千金苇茎汤与舌象 /127
    8.12.3 三仁汤与舌象 /127
    8.12.4 甘露消毒丹与舌象 /127
    8.12.5 五苓散与舌象 /128
    8.12.6 真武汤与舌象 /128
    8.13 祛痰剂与舌象 /129
    8.13.1 二陈汤与舌象 /129
    8.13.2 温胆汤与舌象 /129
    8.13.3 小青龙汤与舌象 /129
    8.14 消导化积剂与舌象 /130
    8.14.1 保和丸与舌象 /130

        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医学。中国有中医,印度有印度医,伊朗有伊朗医,地中海文明有古埃及医、古希腊医、叙利亚医等。这些医学传统在前现代化阶段各自发展,守护着自身传统的完整性与有效性。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所有传统医学无一幸免地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有的传统医学消亡了,中医虽然受到强烈的冲击,却没有消亡,这与中华文化自身超强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有关。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也面临困境,但是,中医在文明体系内有其存在的依据和有效性,并表现出顽强的活力。中医的深厚传统与明显疗效,使其与西医形成明里互补、暗里竞争的格局,只是各自的优势表现不同。在学院内,西医倚重现代科技,拥有理论与实践上的优势话语权;在民间,中医倚重中国文化传统,不失实践优势,却在理论上存在不足。毕竟用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表述中医思想的精妙。
        现代医学体系能否容纳中国传统医学,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人比较中医与西医,将古希腊医学与中医相提并论,认为不论中医还是希医,都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对。这种讨论方式本身就置中医于被动地位,西医(现代医学)似乎任何时候都不必为自身的存在辩护,而中医却要在西医面前为自身辩护,似乎中医依旧感觉到某种无形自省的危机。
        王彦晖教授是这种无形自省危机的亲历者。王彦晖教授在大学从教近30年,边教学边行医,据他自己说,也经历了从怀疑到挣扎最后笃行的历程,这是许多中医学者共同经历的三部曲。他们笃行的自信与坚定,来自于多年的教学与临床经验,来自于丰厚的人文修养,来自于久久涵泳于中华文化精深处获得的“悟性”。这种“悟性”之高妙,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现代中医的困境在于,一方面现代医学科学难以表述中医的意境,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科学地表述真理,才能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获得交流与认可。如何超越这一困境?出路究竟在科学还是在人文?笔者认为,中医摆脱困境的出路,既在自然科学,亦在人文科学。
        一位优秀的中医医者,首先应该是一位博学淹通的国学学者。平日与王彦晖教授交谈,出入儒道之间,多蒙启示。中医医理,离开国学的思维方式与术语系统,根本无法表达也无法思考。王彦晖教授指出,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医学,辨证施治,中医学的逻辑不是概念的逻辑,而是形象的逻辑。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从舌象和脉象中,判断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然后以阴平阳秘为标准,调整出现失调现象的机体,上工治未病。中医学是“整体性”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状态。中医通过舌象、脉象对机体的整体状态做出判断,然后运用自然生态的中草药及针灸推拿等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调节恢复机体的内稳态。形象性医学与整体性医学,意义都只能在人文学或古典学语境中理解。无国学,则无国医。
        王彦晖教授期望中医将以“整体状态调整医学”的方式参与治疗,创造人类医学事业的全新境界,未来世界医学将不再有地域文明特色的中西医之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融合。为了这一理念,他与他的团队在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从数万张临床舌象照片中精选出典型的近300张,加以实证分析,编写出《临床实用舌象图谱》一书,其中所附按语,包含着丰富的临证心得。于医于患,助益匪浅。
        在王彦晖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我们不仅看到综合大学中医学研究的希望,也看到中医发展的希望。过去听人说,中医的希望在民间不在学府,深不以为然。如今王彦晖教授在厦门大学医学院整合中西医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临床的相关力量,组织舌诊研究团队开展舌象诊断与病证关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医的希望在民间更在学府,最在综合大学。只有在综合大学,才有最充分的跨学科研究优势。
        感谢王彦晖教授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中医医者有福了,中医患者更有福了。古人人生理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所有的人,都应该为这个高尚的职业和他们的努力祝福。
        是为序。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周宁教授
    2011年6月12日于厦门大学南光楼

        本书集著者10多年舌诊研究之大成,从数万张舌象图片中精选近300张,力求以舌诊为主线,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初步构建中医理法方药的耦合体系。本书除了阐述舌诊的基础知识外,着重研究舌象与证素、体质、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关系,尤其在方药的使用上,更汇集了著者多年独到的临证经验。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颇多创新,既适合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专业人士使用,也适合非中医人士学习了解中医,并可作为指导养生保健的参考书。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