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发两箱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十八部72册内容 精装典藏版白话全本全译司马光编柏杨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中国历史古代史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柏杨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8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柏杨著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8
    • 装帧:精装
    • ISBN:9785132331910
    • 版权提供:东方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柏杨作品爱好者,历史爱好者,《通鉴》爱好者、研究者。

    1. 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心血之作,现代中国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展现了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权力运作、战争军事、社会变革的完整图景。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柏杨晚年,以十年心血翻译《通鉴》,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

     

    2. 原创862则“柏杨曰”,与司马光对话,与历史对话。完全跳出古代思维局限,以现代观点解读1362年宏大历史。从现代观念对历史进行解读,发表辛辣深刻的评述,并评点司马光、扬雄、王夫之等学者的观点,使读史变成对现实的思考,把古籍阅读引入现实生活,是读者叫好又叫座的独特之处。

     

    3. 人形史观、平民视角,以人性为立足点,以平民立场讲述历史。柏杨处处为民众代言,处处展现其“为小民写史,而不是为帝王将相写家谱,写嘉言懿行”的史观,不愿迁就传统。如他对帝王直接称名道姓,把谥号庙号谑称为绰号外号等,都为读者带来不同于以往史著帝王将相视角的、全新的历史表述视角,也使当代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代具体事件的发展逻辑,和历史总体的发展进程。

     

    4. 柏杨亲自绘制近2000幅历史地图,表达更为清晰,更为直观。柏杨根据当时的地理区划,主持绘制了近1500幅关于《资治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一眼就可看出当时的大局趋势,也突破了传统史书不附地图的局限。

     

    5. 柏杨回归了传统汉语白话的本色。柏杨十分注意汉语的自身特色。他很少使用西化的表达方式,而是尽量遵循汉语表达的本来面目:琅琅上口,精干切要,颇具幽默感。如其“凶狠老爹,母老虎娘亲”“荷花大少”“刘恒先生仍然在他的代国喝米汤”等等表述,清楚明白,语浅意深,重新唤醒对汉语之美的领悟。

     

    6. 人人都能读懂的《资治通鉴》,解决阅读传统史书三大难题。读传统史书有三个难点:官制、地理、年号。对于文中出现的古官制、古年号、古地名,柏杨均翻译为现代称呼。

     

    7. 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推出精装典藏版。全书共分十八部,黑面烫金精装书封,内文采用瑞典进口纸张,与《通鉴》沉稳厚重内容相呼应的同时,带来jue佳阅读体验,适于阅读和典藏。

     

    畅销近四十年,众多名家推荐。《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自1993年大陆引进后第一册就印了16万册,创下了当时历史类学术著作印刷发行的最高纪录,此后畅销近四十年而不衰。其内容受到铁凝、陈忠实、冯骥才等大家的盛赞推荐。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毛泽东,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做出角度宽广的观察与评论,用“柏杨曰”的形式,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臣光曰”的不同立场。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颇具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ZUI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

     

     

     

    作者简介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原名郭定生,河南辉县人,中国当代作家。20世纪50年代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20世纪60年代,用柏杨笔名为台湾《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ZUI伟大的杂文家,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有华人处,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柏杨晚年,更尽十年之力译写司马光《资治通鉴》,皓首穷经,大作始成。其《通鉴》系列作品,成为柏杨史学成就的高峰,为当代“通鉴学”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作品:《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精彩书评

    (《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

     

    (《通鉴》)可以自淑,可以诲人。

     

    ——【明】王夫之

     

    (《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

     

    (《通鉴》)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清】曾国藩

     

    (《通鉴》)除了讲道理,还通权变,讲操作,很了不起。

     

    ——【清】梁启超

     

    柏杨作为鲁迅精神的传人,他的根本抱负一如鲁迅的名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一个令我折服并敬重的名字,是不会忘记的,这是柏杨。

     

    ——著名作家 《白鹿原》作者 陈忠实

     

    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前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著名作家 冯骥才

     

    柏杨历史系列是一个洞察历史、洞察世事的智者对历史ZUI深层的剖析。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柏杨的《通鉴》著作)来自其野生而非豢养的自我觉醒,是茂盛生长的野草,而非园丁修剪的园林;是能解民众饥渴的路边摊点,而非皇家酒店的预定包间;是由雅入俗的大众歌谣,而非由俗入雅的美声唱法;是把古籍引入现实生活的文化参照,而非把今人导向古代的帝王梦想。

     

    ——西北大学教授 刘文瑞

     

    我当为《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打边鼓说,胡适、梁启超和李敖,都曾为现代大中学生开列国学必读书,洋洋数十种的书目。若有人也要我开个类似的书目,那我就“一书定天下”——《资治通鉴》。看不懂原文,那就看《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版)》。原因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想对中国固有文明知道点大略,最实际而可行的工作,便是一部《资治通鉴》。

     

    ——著名历史学家 唐德刚

     

    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他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攻击令人痛心疾首的观念和传统,使读者在轻松的心情下,了解到严肃问题的关键,引起深思,产生必须改变和寻求进步的要求。

     

    ——著名作家 金庸

     

    一代文人的良心。

     

    ——著名作家 倪匡

     

     

     

    目录

    第一部

     

    1.战国时代

     

    2.吞并六国

     

    3.楚汉相争

     

    4.匈奴崛起

     

    第二部

     

    5.黄老之治

     

    6.开疆拓土

     

    7.宫廷斗争

     

    8.万里诛杀

     

    第三部

     

    9.昏君辈出

     

    10.王莽篡夺

     

    11.全国混战

     

    12.马援之死

     

    第四部

     

    13.燕然勒石

     

    14.跋扈将军

     

    15.黄巾民变

     

    16.东汉瓦解

     

    第五部

     

    17.赤壁之战

     

    18.三国鼎立

     

    19.寿春三叛

     

    20.司马夺权

     

    第六部

     

    21.八王之乱

     

    22.大分裂

     

    23.五胡乱华

     

    24.石虎肆暴

     

    第七部

     

    25.苻坚大帝

     

    26.淝水之战

     

    27.参合杀俘

     

    28.王始帝国

     

    第八部

     

    29.统万碑文

     

    30.自毁长城

     

    31.南北朝

     

    32.刘彧诏书

     

    第九部

     

    33.全盘汉化

     

    34.萧鸾眼泪

     

    35.洛阳暴动

     

    36.河阴屠杀

     

    第十部

     

    37.遍地血腥

     

    38.饿死宫城

     

    39.禽兽王朝

     

    40.黄龙汤

     

    第十一部

     

    第十二部

     

    第十三部

     

    第十四部

     

    第十五部

     

    第十六部

     

    第十七部

     

    第十八部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战国时代·前四〇三年》(节选)

     

    司马光这位儒家学派大师,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没有民主观念,更没有人权观念,只有强烈的维护既得利益阶层的奴性。他要求的是,平民必须安于被统治的现状。等级不可改变,名分不可改变;君王永远是君王,平民永远是平民,夹在当中的司马光所属的以做官为唯一职业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永远是士大夫。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晋国,是一项可能促使平民惊醒的巨响,拆穿了礼教和等级、名分不可改变的神话。因为礼教、等级、名分,全部来自官位和权力。姬发先生如果不使朝歌(河南省淇县)“血流漂杵”,他和他爹姬昌先生,哪里来的礼教?哪里来的尊严等级?哪里来的高贵名分?当平民觉醒,了解礼教只是保护既得利益阶层的铁丝网,尊严的等级、高贵的名分,自己同样可以争取到手时,士大夫才发生真正的恐慌。司马光看出平民借着三家分晋这件事的启示,可能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不禁又气又惧,遂在“司马光曰”中,要求皇帝重建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永恒的权威。不过,连司马光自己,也不能坚守他的立场,《资治通鉴》中,对叛逆的楚王国头目,只好仍称“楚王”,不称“楚子”。

     

    《吞并六国·前二六二年》(节选)

     

    上党(山西省长子县)不但是个烫手的山芋,简直是个点燃了引信的炸弹,抛出去都来不及,赵王国却紧搂入怀,认为天纵奇福。赵豹的分析,入骨三分。而赵胜却像一个白痴,这个以“江湖义气”自豪的贵族,不过一个普通的浮夸之徒,眼睛只看到蝉,没看到黄雀;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秦王国大军。弱小国家,有弱小国家的立国之道,千千万万,不可横挑强邻。违犯这个原则,一定挫败,甚至覆亡。接受上党,是一项错误的决策。可怜的战士和人民——多达四十五万之众,为高级官员这项错误的决策,付出生命。

     

    《匈奴崛起·前一九六年》(节选)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享誉三百年之久,却篇篇使人失望,甘愿为奴、崇拜权势,使他对每件事情,都有奇异结论。他说韩信在齐国时即行叛变,张耳在西,彭越在南,双方阻击,必然失败,可谓痴人说梦。韩信一旦起兵,张耳的赵国,是韩信一手平定的,当时韩信的威望,震撼天下,张耳何以独爱刘邦,只为刘邦效命,而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名将对抗?刘邦被困荥阳,既不能分兵,韩信又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张耳即令敢对抗,又怎有力对抗?至于彭越,他跟刘邦的关系,始终游离,王夫之有什么根据,敢肯定他一定站在刘邦那一边?王夫之更认为项羽死后,刘邦返回关中(陕西省中部)之际,韩信发动兵变,才有把握,更是异想天开。恰恰在那时候,张耳和彭越,他们才必然阻截,因为形势比人强,大局已稳,君臣名分已定,刘邦正处巅峰。

     

    王夫之肯定韩信早有谋反之心,这是最下流的一种“诛心”之论,责备人永没有止境。悲剧就发生在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如果有的话就好了,刘邦自己都承认不堪韩信一击。韩信被削成侯爵,国土既小而又没有兵权,却企图谋反,正是逼出来的,没有彼一逼,焉有此一反。好像某甲痛揍某乙,某乙把某甲手臂咬了一口,不能证明某甲不揍某乙时,某乙一直在那里想咬他一口。是非因果,不应被如此颠倒。

     

     

     

    查看全部↓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