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书店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张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物考古书籍
  • 前后十年,广阅文献,潜入档案,回望中国考
    • 作者: 张泉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泉著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页数:358
    • ISBN:9781033405863
    • 版权提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

    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

    地质调查所·书生担斧入山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第二章 先行者

     第三章 “难稽”的洪荒

     第四章 生死之际

     第五章 最后的眷顾

    清华国学研究院·告别乌托邦

     第一章 际会

     第二章 新思潮

     第三章 纸上与地下

     第四章 云散

     第五章 欲祭疑君在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新发现中国

     第一章 麦田里的故都

     第二章 殊途同归

     第三章 凿破鸿蒙

     第四章 关山歧路

     第五章 抉择

    中国营造学社·被遗忘的“长征”

     第一章 破译“天书”

     第二章 河北:万里之行的序章

     第三章 山西:木构的温床

     第四章 何处是归程

     第五章 李庄:沙漠中的金鱼

     第六章 寻求新“意义”

    结语 走出书斋以后

    参考书目

    • 商品名称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 作者 张泉
    • 责编 谭宇墨凡
    • 定价 69.00
    • ISBN号 9787559846150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印次 1版 1次
    • 开本 32开
    • 装帧 平装
    • 页数 358
    • 出版时间 2022-03
    • 印刷时间 2022-03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本书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本书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家不断裂变,时代疾速转捩。乱局夹缝里,学人却默默耕耘,不懈奔走。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张泉,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生活》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微博1912》,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总撰稿)、《大上海》(总撰稿)。参与创作的纪录片多次荣获“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在《生活》杂志主持的专题报道获得由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2010年度、2013年度“亚洲卓越新闻奖”。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红皮肤的人

    咳嗽声此起彼伏,海浪一般,从深夜直到清晨从未止歇。

    丁文江和几十名矿工躺在一间用土墙围起来的草棚里,整夜都没合眼。清晨起来,他发现,满地都是浓痰。

    1914年,大半个春天,他深入云南,探访中国的锡都——个旧。白天待在矿洞里,几十步开外都能听见矿工们沉重的喘息声。他们早被生活的重负压弯了脊梁,皮肤也被矿石染成红色,短暂的人生看不到丝毫希望。

    这还并非彻底的绝望。几个月后,丁文江从他们眼中读出了更加迷惘无助的神情。红皮肤的人衣衫褴褛,成群结队在山路上踟蹰而行,不知该以何为生。他们失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陷入战火,云南的锡矿顿时没了销路,许多矿场随之倒闭。20世纪初的世界,诸多隐秘的角落,就这样相隔万里却彼此关联。

    对于山外世界的变化,丁文江几乎一无所知。他辗转于云南、四川和贵州,这场孤独的旅途长达十个月,如同渔翁误入桃花源,早不知今夕何夕。

    他随身带着帐篷、罗盘、经纬仪、气压高度计和照相机,沿着蜿蜒的金沙江,在荒山中穿行,踏勘地貌,考察矿藏。一路上要忍受酷暑、严寒与饥饿,昼夜温差动辄高达三十摄氏度,有时雨太大,帐篷都被淋透,能在乡间找块草垛睡一觉都值得庆幸。但他极为兴奋,不知疲倦地奔走。在个旧,他着迷于当地人摸索出来的采矿方法——开凿水渠用流水冲出矿砂,这让在英国接受过现代地质学教育的丁文江大开眼界;然而,站在厂房里,他发现好几台从欧洲进口的采矿设备落满灰尘,竟然没有人会操作,他又惋惜不已。

    民间智慧与现代技术,就这样在深山中无声对峙,而中学与西潮的悄然角力,正是此刻中国社会的缩影。

    轿子与帐篷

    一路风尘仆仆,除了鼻梁上的眼镜,已经很难从丁文江身上发现读书人的影子。当地人尤其难以置信,一个从京城来的官员居然不坐轿子,却背着帐篷四处奔波。

    轿子,却是丁文江最痛恨的东西。

    “丝绸之路”的命名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把中国学者称为“斯文秀才”——他们留着长指甲,出门离不开轿子,还一定要带着书童随时伺候。他认为,中国很难开展地质调查,因为“中国的文人性情懒惰,历来不愿意很快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既为自己的贪心而烦恼,又不能把自己从关于礼节和体面的固有成见中解脱出来。按照他的观点,步行就是降低身份,从事地质行当在人们心中就是斯文扫地”。。他的评价或许存在偏见,却无疑又揭示出某些真相:千年以降,中国的读书人始终对体力劳动心存芥蒂,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逃离田野,登上庙堂。于是,像徐霞客那样不辞辛劳地探勘山水、孜孜记录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凤毛麟角,并且从未被主流接纳。即便进入民国以后,“赛先生”的名字即将在年轻人中间风靡,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地质学这样的专业。毕竟,地质考察需要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看起来不像个体面的职业;何况,那些冗长的术语、近乎离奇的发现与解释,听起来都匪夷所思,与人们熟知的“四书五经”格格不入。

    不过,李希霍芬的刻板印象并不适用于丁文江。

    丁文江似乎是个天生的探险家。十六岁时,这个极少出远门的泰州少年不顾家族反对,举债到日本留学。。两年后,尽管他几乎不通英语,旅费也捉襟见肘,却还是说服了两个朋友,结伴前往欧洲。途经槟榔屿,他们礼节性地拜访了康有为,依靠康有为赠送的十个金镑,才终于完成了这场横跨半个地球的航程。到英国后,丁文江依然走投无路,险些去船坞打工,所幸,一位好心的医生帮助他留了下来,他才得以在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学位。经过专业的科学训练,冒险精神终于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回国后,他满怀憧憬准备探索崇山与疾流。他戴着眼镜,捏着雪茄,却以徐霞客自期。

    1913年,在加入矿政司地质科第一天,他就问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一一北京西郊的斋堂在哪里?听说那里出产煤矿。

    没有人知道,更无人关心。地质科只是庞大的官僚机构下的一个小小科室,几个同僚对地质知识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所想的,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处理公文,上班下班,每月按时领取薪水。

    踌躇满志的年轻人瞬间被抛进现实的旋涡,但他并没有被官僚系统吞噬,天真地试图依托地质科做些非比寻常的事。他深知,如果中国不进行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就只能依赖国外的学者和技术,无从发展,更无力自主;而想要改变现状,扭转李希霍芬式的“偏见”,必须从教育入手。

    P27-30

    张泉对晚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追溯,对城市和地域文化变迁的探究,还有他与海内外各领域学者的访谈,都让我感到很有价值。《荒野上的大师》这本书,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学人走过的路。旧日的足音或已远去,他们留在文化史上的足迹不可磨灭。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发掘和重温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

    讲述他们如何在乱世走出书斋,涌入同一时空,披荆斩棘,担斧入山,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改变世界最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不世出的天才,前所未有的一代人,因他们,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知名作家、原《生活》主编、三届“亚洲卓越新闻报道奖”获得者,张泉,前后历十年的潜心之作。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