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中医儿科学(第2版)秦艳虹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秦艳虹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秦艳虹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2689050546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商品参数

    中医儿科学(第2版)
    曾用价 3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开本 16
    著编译者 秦艳虹   秦艳虹  
    页数 198
    ISBN编码 9787030307460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第2版之一,并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小儿年龄分期、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喂养与保健、小儿诊法、小儿治法等:重点论述了小儿常见疾病、多发疾病、小儿杂病及新生儿疾病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规律。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目录

    目录
    第2版编写说明
    第1版编写说明
    1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
    1.1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 (1)
    1.2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 (1)
    1.3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阶段 (2)
    1.4 中医儿科学的创新阶段 (4)
    2 小儿年龄分期 (6)
    2.1 胎儿期 (6)
    2.2 新生儿期 (6)
    2.3 婴儿期 (7)
    2.4 幼儿期 (7)
    2.5 幼童期 (7)
    2.6 儿童期 (7)
    2.7 青春期 (7)
    3 生长发育 (9)
    3.1 体格发育 (9)
    3.2 动作的发育 (10)
    3.3 语言发育 (11)
    4 生理病理特点 (12)
    4.1 生理特点 (12)
    4.2 病理特点 (14)
    5 喂养与保健 (16)
    5.1 护胎养胎 (16)
    5.2 初生婴儿的护养 (16)
    5.3 小儿的保健 (17)
    6 小儿诊法 (21)
    6.1 望诊 (21)
    6.2 闻诊 (25)
    6.3 问诊 (26)
    6.4 切诊 (27)
    7 小儿治法 (30)
    7.1 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30)
    7.2 小儿常用内治法则 (31)
    7.3 小儿常用外治法 (32)
    7.4 其他疗法 (32)
    8 肺系病证 (34)
    8.1 感冒 (34)
    8.2 咳嗽 (38)
    8.3 肺炎喘嗽 (42)
    8.4 哮喘 (47)
    8.5 乳蛾 (52)
    9 脾胃病证 (56)
    9.1 鹅口疮 (56)
    9.2 口疮 (59)
    9.3 泄泻 (62)
    9.4 厌食 (68)
    9.5 积滞 (72)
    9.6 疳证 (75)
    10 心肝病证 (81)
    10.1 惊风 (81)
    10.2 癫痫 (87)
    10.3 病毒性心肌炎 (92)
    10.4 多发性抽动症 (96)
    11 肾系病证 (101)
    11.1 急性肾小球肾炎 (101)
    11.2 肾病综合征 (107)
    11.3 尿频 (112)
    11.4 遗尿 (116)
    12 时行疾病 (120)
    12.1 麻疹 (120)
    12.2 奶麻 (124)
    12.3 风痧 (127)
    12.4 丹痧 (130)
    12.5 水痘 (134)
    12.6 手足口病 (136)
    12.7 痄腮 (140)
    12.8 顿咳 (144)
    12.9 小儿暑温 (148)
    13 小儿杂病 (154)
    13.1 紫癜 (154)
    13.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58)
    13.3 夜啼 (163)
    13.4 奶癣 (166)
    13.5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69)
    14 新生儿病证 (174)
    14.1 胎黄 (174)
    14.2 硬肿症 (178)
    14.3 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181)
    方剂索引 (185)
    中成药索引 (194)
    中医儿科学教学基本要求 (196)
    在线试读

    1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目标
      1.简述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进展
      2.叙述中医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贡献
      数千年来,历代儿科医家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临床实践中,在小儿喂养保健、预防和医疗等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儿科学与其他临床各科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1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阶段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战国时期,约公元400多年前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内经》也有关于婴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记载。此外,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秦汉以前的古代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婴儿瘛”的记载。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中医古代对于小儿健康的重视,同时也孕育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从秦到两汉时代,中国医药学有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儿科虽然尚未形成专业,但对于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病案的记载。例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18卷,其内容汇聚了春秋战国以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成为各科疾病防治的指导原则。更为突出的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对儿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他不但在运用《伤寒杂病论》治疗小儿外感性疾病和其他杂病上卓有疗效,而且《金匮要略》中运用的脏腑辨证,还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奠定了基础。继东汉之后,小儿医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所进展。《隋书·经籍志》所载南朝医药书中有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小儿医学的著作,如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从以上论述可见当时对儿科疾病防治经验及疾病理论研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儿科在中医药学这个大家族中孕育发展,即将破土萌发。
      1.2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阶段
      隋唐是中医儿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次较全面、系统地对疾病的证候及其病因病理进行了论述,是我国*早的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其中介绍儿科疾病6卷,小儿病证255候,对小儿疾病的病源认识和证候的描述都很详细,对儿科学系统理论的形成有很大启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论小儿疾病多达86门,载方400余首,收集了唐与唐以前许多医家的医论和方治。从这些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医著中,可以看到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和保健哺育、疾病证候的分析及其方治,论述得相当详细。在治疗手段方面,方剂剂型繁多。据《千金方》记载,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还有吮剂、乳剂、药粥、嗽剂、熨剂、涂剂、摩剂、点滴剂等。针灸、按摩也已应用于小儿。
      此外,在唐代的医事制度方面,政府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儿科已成为一门专科进行教习,称为“少小科”,学制五年,中医儿科专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初步形成的。
      两宋时代,中医儿科专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当时被称为“小方脉”的儿科已独立分科。儿科专业的兴盛,促进了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至宋代,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医儿科学这门学科已趋形成,这主要表现在当时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和重要的儿科专著。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部儿科著作,成书于唐末宋初,乃托名所作。书中**“纯阳”理论,并对小儿脉法及惊、痫、疳、丹毒等病的证治方药论述较详。
      钱乙是北宋时期的儿科名医,从事儿科专业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其传世之作《小儿药证直诀》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尤大,影响深远。该书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诊断方面创立“面上证”、“目内证”;在辨证治法方面创立五脏寒热虚实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创立了五脏补泻方剂,如泻白散、泻心导赤汤、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七味白术散等。对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详细的论述,尤其对于麻疹的症状、诊断和治疗,都有清楚的记载;并对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加以鉴别如水痘、天花、麻疹等;对惊风和痫证有了明确的区别;把疳列为脾胃病,在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疾病治疗中十分注重脾胃的调理等,堪称中医儿科学的精髓。钱乙的学术思想为后世儿科医家所推崇,对儿科贡献很大,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麻痘是儿科的危重疾病,在宋代广泛流行。与钱乙同时而年少的当地名医董汲精于治疗痘麻斑疹,善用寒凉,反对滥用温热,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传染病以很大启发,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小儿痘麻斑疹的**部专著。其后,南宋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品,以治痘疹由于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每多获效,实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有《小儿痘疹方论》,打破了用寒凉治疗痘疹一统天下的局势,开始了儿科学术思想上的寒温之争。这种争鸣,开始多限于痘麻的范围,渐而扩展到儿科各个领域,对于儿科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在宋代,还有南宋初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和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等重要著作。《幼幼新书》40卷,取材广博,内容详尽,集宋以前各种有关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是当时世界上内容*完备的儿科学专著。它不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许多散佚了的宋与宋以前儿科医著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自初生以至成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还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外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在《断脐论》中并指出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并烧炙脐带,再用封脐散封裹之,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婴儿开辟了一条新的给药途径。
      总之,至宋代,中医儿科学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疾病的辨证论治,从理论到临床,均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1.3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阶段
      祖国医学在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
      金元四大家大多一专多能,各科兼长。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儿科的有关论述,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至今为儿科广泛应用。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法,为小儿治疗热性病采用“上病下取”提供了理论依据。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而采用滋阴方法治疗具有很大影响。
      明清两代,是中医儿科学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事儿科专业的人员激增;大批儿科专著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尚存的儿科专著近500种中,绝大部分为明清医家所著;儿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临床实践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温病学说的发展对儿科学的促进;痘麻专科的形成及其成就等。
      明初徐用宣著有《袖珍小儿方》,辑明以前小儿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各证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调理以及望诊、脉法予以说明,其中以面部望诊及虎口三关望诊描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将小儿诸证列100问加以论述,采众说而有己见,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方脉,著有《保婴撮要》20卷,针对当时初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采用火烧断脐法预防初生儿破伤风,并开创了小儿外科之先河,撰写小儿外科病证70余种,分析小儿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重视乳母饮食及情绪变化对小儿的影响,并附有很多小儿验案,至今仍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明代世医万全,著有《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对后世影响很大。万氏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万氏还十分重视小儿的预养(孕养保养)、胎养(孕期保养)、蓐养(初生护养)以及鞠养(婴幼儿调养)。他还对天花、麻疹、惊风等病证有独特见解,如治疗痘疹,摒弃了以往医家的偏见,主张“温补凉泻,各附所宜”;治疗惊风重视元气和脾胃,提出不可妄用辛香与寒凉之剂;治疗疾病首重保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的思想。此外,万氏首先应用推拿法于儿科,用药处方亦甚简当。万全的这些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儿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综合概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之长,参与己见,使审证论治不偏不倚,有所遵循。由于书中引证广博,还保留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清代的《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内容极为丰富。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并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等证。对惊风的治法提出“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的理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综合各家治麻心得,加上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把麻疹每个阶段的辨证与治疗作了详细的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书。
      陈飞霞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他的《幼幼集成》是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全书**“赋禀”、“护胎”,认为胎婴在腹,与母亲的精神、饮食、劳逸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孕母必须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调摄。书中还详细论述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他对小儿指纹诊法,既不全盘肯定,亦不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实际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归纳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指纹辨证纲领,已为多数儿科临床医生所采纳。后世医家又补充了“三关测轻重”,更符合临床实际,为3岁以下小儿重要的诊法之一。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详细介绍小儿暑痉的证治,指出“痉由于暑,只治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以痉中求之。”为后世治疗小儿暑温提供了理论依据。吴鞠通还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学说,从而丰富了小儿生理特点内容,对防治小儿疾病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稀痘方是牛痘接种法发明以前预防天花的方法。在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中载有“稀痘方”以饮未痘儿“辄饮辄效”。《三冈识略》记载用痘浆染衣,让未出痘的小儿穿着,可以诱发轻症天花,这即是原始的人痘接种法。在明代隆庆年间(1572~1620年)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著的《种痘新书》中记载有“以佳苗引出胎毒,斯毒不横,而证自顺。”所用的“佳苗”是以鼻痘发出的痘痂研粉为种苗,经不断改进递相接种,故毒性愈来愈减弱,用此种“佳苗”人工引种的痘,症状多轻而顺利。到17世纪,人痘接种法已先后流传至土耳其、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可见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与推广,较之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至少要早一个多世纪,开创了世界免疫学的先河。
      天花是如何被消灭的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并发现一旦病愈康复,就不会再患天花。传说我国早在公元11世纪就利用吸入天花痂粉来预防天花,而公元16世纪则有正式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当时是将蘸有天花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种“人痘”预防天花虽然有一定危险,但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影响。公元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观察到,挤奶女工患牛痘后,不再感染天花。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并在1796年5月14日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首先,他把挤奶女工手上所长的牛痘疱内的液体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左臂,男孩种痘部位出了牛痘,留下了瘢痕。6周以后,Jenner迈出了这个实验*关键的一步———给这个男孩接种天花痘液,结果这个孩子没有患天花。后来,他又重复做了多次相同实验,结果证明接种牛痘确实能预防天花。
      经过了4个半世纪,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以及其后的英国人Jenner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至20世纪中叶天花在全球被彻底消灭。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等对小儿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治疗具有重大影响。
      从以上所举实例,可以看出,17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医药学比较先进的国家。这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统治阶级的压迫,中医中药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
      1.4 中医儿科学的创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医中药犹如枯木逢春,得到了复苏,中医儿科也和其他各科一样,有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预防医学方面,大力开展儿童预防保健卫生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普遍地接种了“牛痘疫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较早消灭天花的国家之一。广泛地进行计划免疫的接种工作,基本控制了麻疹、小儿麻痹症,小儿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流行。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乙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也由于采取了广泛的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
      在临床医学方面,随着全国各级中医院的建立,开设了中医儿科门诊和病房,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新科研成果,儿科疾病的防治和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小儿常见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秋季腹泻、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哮喘、癫痫等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剂型改革方面,广大医药工作者努力钻研科学技术,开发研制各种新型儿科制剂,如冲剂、口服液、栓剂、泡腾片、注射剂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生脉注射液等均已成为儿科常用药品,使传统的儿科制剂面貌焕然一新。
      在医学教育方面,全国各地建立了中医院校,招收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编写和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著作。1984年出版的由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达130余万字,集古今儿科之精华,是建国以后的中医儿科巨著。另外还首次编辑了中医儿科学辞典和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也越来越活跃,1983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全国许多省市也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会,举办儿科专业学术会议,发表儿科专业学术论文,促进了中医儿科学术发展。2009年10月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中医儿科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中医儿科将为世界各国(地区)儿童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结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简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为萌芽阶段(从远古医药的起源至南北朝),此期主要是从人类对小儿护养哺育、简单的医疗活动及一些零散的医药事迹记载到古医籍对中医儿科学的简单论述及影响。第二阶段为形成阶段(隋唐至宋代),此期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代表的医家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体系。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金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此期主要包括金元各家学说及学术争鸣、明清时期儿科领域的主要成就、温病学说对儿科学的影响,使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从各个方面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第四阶段是创新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此期主要是对中医儿科学全面继承、系统整理,不断提高创新,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发展时期。
      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1.胎养 2.蓐养 3.鞠养
      二、填空题
      1.中医儿科的形成时期是。
      2.儿科医圣是。
      三、简答题
      1.《小儿药证直诀》的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2.明代医家万全总结的小儿五脏特性是什么?
      (秦艳虹)
      2 小儿年龄分期
      简述小儿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小儿从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小儿,其形体、生理、病理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掌握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对指导儿童保健、疾病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七个阶段:
      2.1 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此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亲而生存,孕妇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胎内前3个月,各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孕妇若遭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缺乏等,往往可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疾患或缺陷。因此,要做好胎儿期的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心情舒畅,劳逸适度,避免外伤、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此外,现代儿科还把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生期。围生期小儿病死率较高,围生期婴儿病死率高低,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因此,要降低围生期病死率,就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提高接生技术,认真做好生后1周内新生儿护理、喂养及治疗工作等,这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
      注重妊娠早期的保健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在这一时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变化。第1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腔,同时细胞不断分裂;第2周,从受精卵着床到形成内胚层和外胚层;第3周,形成中胚层;第4周,形成体节,心脏开始跳动,以后器官迅速分化。在受精后第8周末各器官的原基均已形成,胚胎初具人型,故怀孕*初8周为胚胎期,是机体各器官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此期如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便可影响胎儿各器官的正常分化,从而造成流产或各种畸形,因此孕期保健必须从妊娠早期开始。
      2.2 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28天为新生儿期。新生儿开始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为突出。由于小儿形体发育不够完善,脏腑功能也未健全,神志发育尚未成熟,调节功能不足,因此对外界适应和防御力都较差,容易患病,且容易变化,死亡率也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