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新模式 走向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 中国发展动态(2015)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出版社图书 书籍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702202127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名:新模式:走向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中国发展动态2015年卷)

    定价:66.00元

    作者: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3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7063


    1.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20122016)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件,展现出一副鲜活的历史画面。

    2.  以智库报告的形式阐释在这极不平凡的5年,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做什么。


    2015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逐步确立起了一套内植民本主义、外循文明多元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并以之作为政治经济实践的根本取向。

    对内,一面调整经济治理策略,协调推进“四个”战略布局;一面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开启了以人民为的治理新境界。对外,以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为,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并密集开展全球治理型大国外交,旨在凝聚国际共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此努力下,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和实践同步建构、彼此呼应,统一于民本和多元开放的价值基础之上,推动形成政党与人民、国家与社会、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共享共治的多元治理模式,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备和成熟,并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世界。


    部分 中国发展动态年度报告(2015)

    导言 / 003

    一、勾勒均衡共富的新图景 / 008

    (一)“四个”战略思想登上历史舞台 / 009

    (二)筑实新发展观与总体安全观 / 010

    (三)年终“三会”充实中国发展蓝图 / 013

    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 / 016

    (一)规矩、纪律与制度:新开党规之治 / 017

    (二)干部能上能下与优选优培:激发政坛 / 021

    (三)大协商大统战大党建:凝聚政治合力 / 024

    (四)司法改革与制度创新:落实责权关系 / 027

    (五)军事战略调整与体制改革:提升战斗力 / 031

    三、探索经济改革的转型突围 / 033

    (一)宏观调控:从“稳增长”到“防风险守底线” / 034

    (二)培育动能:以创新驱动经济格局 / 037

    (三)放活体制:推进行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 / 041

    (四)拓展空间:塑造对外开放与城乡发展新格局 / 048

    (五)经济转向:公平共富的重提与供需改革的兴起 / 052

    四、推进以民为本的多元社会治理 / 054

    (一)陆海边疆治理:直面挑战、整合突破 / 055

    (二)社会改革新起点:以民为本、凝聚民心 / 058

    (三)意识形态领域:掌握领导权、强化一体整合 / 063

    (四)升级网络治理:主权建构、开放合作 / 065

    (五)开启绿色治理:改革、强化责任 / 067

    五、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071

    (一)“一行”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072

    (二)“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观”中国新外交 / 075

    (三)全球治理大外交凸显中国新角色 / 077

    结语 / 081

    部分 中国发展动态月度报告(2015)

    1月 养老金并轨民生事业改革 / 085

    政治局审定《国家安全战略纲要》 / 086

    中国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 088

    深改组聚焦责任落实与纪检改革 / 090

    着力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 092

    首次布局新型智库建设 / 094

    “五年规划”贫困地区儿童发展 / 096

    上海自贸区改革向全国扩围 / 097

    2月 治国理政新布局逐步成形 / 101

    “四个”展现治国理政新布局 / 102

    中国打造协商民主“6+1”体系 / 104

    公安改革框架意见出台 / 107

    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农业现代化 / 108

    推动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 110

    62个城市启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 112

    3月 世界秩序变革迎来中国时刻 / 115

    中国筹建亚投行谋求国际金融新秩序 / 116

    “”路线图全球发布 / 118

    首提“亚洲共同体”理念 / 120

    改革新政促创新驱动战略落地 / 122

    出台“双创”新政 / 124

    地方政府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 126

    4月  官方提速行政改革保驾经济增长 / 129

    部署经济“稳增长” / 130

    电商新政促“互联网+”落地 / 133

    新设协调小组提速简政放权 / 135

    “水十条”勾画铁腕治水新思路 / 138

    口岸布局凸显战略意图 / 140

    出台措施着力清除“红顶中介” / 143

    四部委联发专文规范“资本下乡” / 145

    5月 中国制造开启创新升级新十年 / 149

    新白皮书宣示中国新军事战略 / 150

    中国版“再工业化”战略规划面世 / 153

    三大措施加速社会整合 / 156

    力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158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破创收机制难题 / 160

    高校启动新一轮创业教育改革 / 163

    北京着力塑造首都核心功能 / 165

    6月  县委书记带来政坛新风 / 169

    大力表彰县委书记 / 170

    造岛工程构建南海新格局 / 173

    治党新规助推反腐制度化 / 175

    国家推进信息化治理进程 / 177

    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 180

    7月 金融震荡考验中国经济治理 / 183

    加紧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 / 184

    政府出手救市强化金融维稳 / 186

    政府引入“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 / 188

    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行政机关 / 190

    协商民主推向城乡社区 / 193

    互联网金融新政重建健康金融 / 195

    北京加快推进行政副建设 / 197

    8月 宏观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 / 201

    中国确立海洋开发新格局 / 202

    突出强调“防风险守底线” / 203

    西藏座谈会释放治边稳藏新思路 / 206

    环保新政聚焦党政干部追责制 / 210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迎来统一整合 / 212

    提速民族教育发展 / 215

    养老金入市政策落定 / 218

    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政策出台 / 220

    9月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拉开 / 223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拉开 / 224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 226

    集中发力“促投资稳增长” / 229

    强化新疆民族团结建设 / 231

    力推分级诊疗改革 / 233

    布局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 / 236

    推进“三网融合” / 238

    10月  中国模式迈向共享共治新阶段 / 243

    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初步成形 / 244

    党纪新规翻开从严治党新篇章 / 248

    “十三五”规划共富之路 / 250

    供给侧改革新政初露端倪 / 252

    中国政府首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 / 255

    启动新一轮价格改革 / 258

    人民币跨境支付迈出实质步伐 / 260

    中国放开“二孩”政策 / 262

    11月 历史性军改启程 / 267

    军队历史性改革开辟强军之路 / 268

    两岸领导人共创台海新局面 / 270

    经济政策迎结构性调整 / 272

    “全球治理”外交密集开展 / 275

    新一轮农村改革顶层设计面世 / 278

    中国发起扶贫脱困攻坚战 / 280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新政出台 / 283

    12月 “规划之年”勾勒中国发展蓝图 / 287

    年终“三会”勾勒中国发展蓝图 / 288

    执政党强化党校姓党、聚焦主业 / 291

    中国版全球互联网治理方案成形 / 293

    居住证新规助推新型城镇化 / 295

    与地方共推环保新举措 / 297

    “国家标准化体系”新五年规划出台 / 301

    提速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 303

    北京大学发展研究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是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从事政治与法律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科研机构, 于2010年1月成立,由北京大学及校外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现任主任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强世功。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始终关注中国崛起对中国政治秩序和全球政治秩序的可能影响,长期跟踪中国政治体制、公共政策和法治发展的进程和变迁,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政治法律秩序建构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运作进行理论总结,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对策,并培养相关领域研究人才和治理人才。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承担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专门培养“法律与公共政策”方向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举办各类学术讨论会及学术交流活动,推出“政法:中国与世界”文丛、“帝国与国际法”译丛、“法意看世界”和“动态中国”等系列学术丛书,编辑《政治与法律评论》和《法律书评》等学术期刊,并推出微信公众号“法意读书”(UNOMOS)。

     

    2015年,中国有两个现象尤其引人注目:其一,以突如其来的“股灾”和意料之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破七”为信号,中国经济承压下行,部分领域危机迹象初显,以至一些观察家纷纷担忧,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探底,形势将更为严峻;其二,以两岸促成“习马会”和访美、人民币获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标志,中国在处理内政和全球事务上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预言,“他们(中国人)早晚会采取行动,使中国得以作为角色参与将来国际规则的制定”。 这一刻似已到来。

    两个现象虽不足以覆盖全貌,却很能说明问题:这一年或许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重要拐点。就中国而言,随着新一轮改革实质性地推开,产经结构的失衡、官僚体系的固化、利益集团的形成与扩散等,一时间错综发酵,进而外化为经济、社会、司法以及公共舆论等领域的各类风险挑战。尽管国家发展的基本面未有质变,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何调档转舵、加足马力进而化危为机,直接关系到中国“十三五”能否顺利开局,也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世界而言,国际金融危机正从波的剧烈冲击转化为波的衍生冲击,正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扩散至发展中国家,尤其对崛起的新兴工业国造成巨大压力。“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今后全球经济还将面临漫长的去危机化过程。不仅如此,经济问题的影响还加速向政治、民族、宗教等领域,欧洲难民危机、南海纷争、朝核阴云、恐怖主义威胁及背后的地缘性对抗等新旧问题交织,对全球治理提出更大挑战。但总的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松动,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的多边主义保持强劲,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不仅作为一支逐步崛起的重要力量获得更为显著的国际地位,而且作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明确主张各国之间加强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共建世界文明家园。

    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提供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近代以后特别是当代以来的历次大转折和发展,都是在奋力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危机在客观上也起到凝聚群体共识、共同价值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打开新的局面、构建新的秩序,这一点也已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从这一角度审视2015年,面对近20年来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一直处于居安思危的基本态势,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努力:对内,执政者主动适应经济下行趋势,一面调整经济治理、完善政策体系;一面调整发展思路、提出系统化的新发展理念,意图开启治理新境界。对外,决策层直面全球性危机,继续强化全方位的战略主动,以争取全球经济治理权、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核心,提出中国版的世界秩序构想和全球治理理念,并密集开展全球治理型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

    从政治发展进程看,中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定不移地从严治党。无论是以反腐治党、深化改革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还是以竞合共商、外交创新来国际规则体系,开创内外贯通的政经秩序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政治建构的重中之重。如果说2012年秩序构建的核心是完善并巩固权力交接规则,2013年是理顺党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双维关系,2014年是厘定政治与行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架构,三者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化、定型化;那么从2015年开始,秩序重构的触角已从制度范畴延伸到了政治理念范畴。“要实现制度体系的成熟和定型,其背后必然要有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统一连贯的政治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对这场变革进行理论总结和思想提炼,塑造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用于指导新的政治实践,成为中国政治建构的一个重要命题。

    回溯的历史,从建党、革命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大领导力在于提供了超越性的理想与价值”,从而使之在保持“先锋队”式自我主体性的同时,大限度地凝聚了民心,由此成功走出一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如何通过增进人民福祉、民族复兴、坚守国家独立自主来巩固执政党自身的主体性和正当性,并提供相应的价值伦理支撑,成为思考的基本命题。从这一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三十年具有价值一元化特征,革命的传统、阶级斗争的传统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支撑着执政党的自我认同,也构成国家与社会共识的全部基础,并贯穿于内外政策的始终。改革开放后的个三十年,价值日趋多元,从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到对外策略上的“韬光养晦”、不干涉主义,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空间有所缩小;与此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外来思想大量涌入,政治思潮趋于活跃,社会共识不断稀释,对传统政治理念构成挑战。面对多元价值难题,先后提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包容性理论,试图容纳各方利益诉求、求取内外价值平衡,但这些都未能完全弥合愈演愈烈的价值分歧和思想割据。

    那么,将在政治传统层面塑造怎样的价值理念?就使命而言,新理念既要契合中国实际,回应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国家未来发展;又要对接国际大势,为当今世界的普遍性难题贡献解决方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其中,作为中国和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发展与公平的矛盾,无疑有待引入新的理念和发展观。就特性而言,新理念不仅要有足够的包容性,从而大限度地凝聚人心,而且要有可操作性,能够落地生根,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2015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正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并以之作为政治经济治理的根本取向。于内,2015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并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月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将“共享”作为压轴价值,并强调“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11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重申“以人民为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求今后“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这一理念在12月经济工作会上又被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公平共富是的立党纲领和执政目标,但在数十年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其首要地位被“效率优先”原则所取代,相关政策供给也一度滞后。此次这一目标被作为政治核心理念重新强调,表明公平、共享、共治、共富的发展逻辑正成为新的、更明确的执政导向。于外,一方面,继此前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之后,经由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亚非领导人会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联合国系列峰会等重要会议,中国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10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专题研究全球治理,强调“全球治理不能由一国主宰或大国垄断,而应共同参与”,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式全球治理观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开始向世界贡献公正、普惠、共建、共享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在理念变化的同时,相应的政策实践也展开:从政治领域的构建大党建大统战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脱钩、打造协商民主体系、群团改革去“四化”,到经济领域的供需两端结构改革、力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到社会领域的网络共治、养老保险并轨、公立医院改革、教育改革、扶贫攻坚、放开“二孩”政策以及残困人员救助,再到外交领域的签约成立亚投行、发布“”路线图、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密集开展亚非拉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型大外交,一种以共享共治为基调的升级版中国模式已初露雏形。

    这一模式的大特点,即政治话语体系和实践不是先后有别,而是同步建构;不是互相割裂,而是彼此呼应,二者在根本价值上始终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建立在民本和多元开放的基础之上,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由内而外的一致性,注重保持内外战略及政策的联通和对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并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及其实践方式,既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又是作为现代国家的执政党对人民根本利益、民族使命和文明传承的坚持和深化。

    2015年,中国有两个现象尤其引人注目:其一,以突如其来的“股灾”和意料之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破七”为信号,中国经济承压下行,部分领域危机迹象初显,以至一些观察家纷纷担忧,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将继续探底,形势将更为严峻;其二,以两岸促成“习马会”和访美、人民币获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标志,中国在处理内政和全球事务上都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预言,“他们(中国人)早晚会采取行动,使中国得以作为角色参与将来国际规则的制定”。 这一刻似已到来。

    两个现象虽不足以覆盖全貌,却很能说明问题:这一年或许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一个重要拐点。就中国而言,随着新一轮改革实质性地推开,产经结构的失衡、官僚体系的固化、利益集团的形成与扩散等,一时间错综发酵,进而外化为经济、社会、司法以及公共舆论等领域的各类风险挑战。尽管国家发展的基本面未有质变,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何调档转舵、加足马力进而化危为机,直接关系到中国“十三五”能否顺利开局,也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世界而言,国际金融危机正从波的剧烈冲击转化为波的衍生冲击,正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扩散至发展中国家,尤其对崛起的新兴工业国造成巨大压力。“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今后全球经济还将面临漫长的去危机化过程。不仅如此,经济问题的影响还加速向政治、民族、宗教等领域,欧洲难民危机、南海纷争、朝核阴云、恐怖主义威胁及背后的地缘性对抗等新旧问题交织,对全球治理提出更大挑战。但总的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松动,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的多边主义保持强劲,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在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不仅作为一支逐步崛起的重要力量获得更为显著的国际地位,而且作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明确主张各国之间加强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共建世界文明家园。

    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提供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近代以后特别是当代以来的历次大转折和发展,都是在奋力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危机在客观上也起到凝聚群体共识、共同价值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打开新的局面、构建新的秩序,这一点也已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从这一角度审视2015年,面对近20年来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一直处于居安思危的基本态势,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两种努力:对内,执政者主动适应经济下行趋势,一面调整经济治理、完善政策体系;一面调整发展思路、提出系统化的新发展理念,意图开启治理新境界。对外,决策层直面全球性危机,继续强化全方位的战略主动,以争取全球经济治理权、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核心,提出中国版的世界秩序构想和全球治理理念,并密集开展全球治理型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

    从政治发展进程看,中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定不移地从严治党。无论是以反腐治党、深化改革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还是以竞合共商、外交创新来国际规则体系,开创内外贯通的政经秩序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政治建构的重中之重。如果说2012年秩序构建的核心是完善并巩固权力交接规则,2013年是理顺党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双维关系,2014年是厘定政治与行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架构,三者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化、定型化;那么从2015年开始,秩序重构的触角已从制度范畴延伸到了政治理念范畴。“要实现制度体系的成熟和定型,其背后必然要有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统一连贯的政治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对这场变革进行理论总结和思想提炼,塑造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用于指导新的政治实践,成为中国政治建构的一个重要命题。

    回溯的历史,从建党、革命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大领导力在于提供了超越性的理想与价值”,从而使之在保持“先锋队”式自我主体性的同时,大限度地凝聚了民心,由此成功走出一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如何通过增进人民福祉、民族复兴、坚守国家独立自主来巩固执政党自身的主体性和正当性,并提供相应的价值伦理支撑,成为思考的基本命题。从这一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三十年具有价值一元化特征,革命的传统、阶级斗争的传统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支撑着执政党的自我认同,也构成国家与社会共识的全部基础,并贯穿于内外政策的始终。改革开放后的个三十年,价值日趋多元,从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到对外策略上的“韬光养晦”、不干涉主义,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空间有所缩小;与此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外来思想大量涌入,政治思潮趋于活跃,社会共识不断稀释,对传统政治理念构成挑战。面对多元价值难题,先后提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包容性理论,试图容纳各方利益诉求、求取内外价值平衡,但这些都未能完全弥合愈演愈烈的价值分歧和思想割据。

    那么,将在政治传统层面塑造怎样的价值理念?就使命而言,新理念既要契合中国实际,回应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国家未来发展;又要对接国际大势,为当今世界的普遍性难题贡献解决方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其中,作为中国和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发展与公平的矛盾,无疑有待引入新的理念和发展观。就特性而言,新理念不仅要有足够的包容性,从而大限度地凝聚人心,而且要有可操作性,能够落地生根,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2015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正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并以之作为政治经济治理的根本取向。于内,2015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并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月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将“共享”作为压轴价值,并强调“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11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重申“以人民为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求今后“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这一理念在12月经济工作会上又被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公平共富是的立党纲领和执政目标,但在数十年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其首要地位被“效率优先”原则所取代,相关政策供给也一度滞后。此次这一目标被作为政治核心理念重新强调,表明公平、共享、共治、共富的发展逻辑正成为新的、更明确的执政导向。于外,一方面,继此前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之后,经由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亚非领导人会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联合国系列峰会等重要会议,中国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另一方面,10月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首次专题研究全球治理,强调“全球治理不能由一国主宰或大国垄断,而应共同参与”,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式全球治理观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开始向世界贡献公正、普惠、共建、共享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在理念变化的同时,相应的政策实践也展开:从政治领域的构建大党建大统战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脱钩、打造协商民主体系、群团改革去“四化”,到经济领域的供需两端结构改革、力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到社会领域的网络共治、养老保险并轨、公立医院改革、教育改革、扶贫攻坚、放开“二孩”政策以及残困人员救助,再到外交领域的签约成立亚投行、发布“”路线图、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密集开展亚非拉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型大外交,一种以共享共治为基调的升级版中国模式已初露雏形。

    这一模式的大特点,即政治话语体系和实践不是先后有别,而是同步建构;不是互相割裂,而是彼此呼应,二者在根本价值上始终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建立在民本和多元开放的基础之上,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由内而外的一致性,注重保持内外战略及政策的联通和对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完备、更加成熟,并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共享共治理念及其实践方式,既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又是作为现代国家的执政党对人民根本利益、民族使命和文明传承的坚持和深化。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