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框架思维+金字塔思维(套装2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 著 金字塔原理思维实践版 开创性的双金字塔模
  • 6步计划重塑人生;人与人的差异,在于心智模
    • 作者: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装帧:套装
    • ISBN:9782041124918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书名: 框架思维+金字塔思维(套装2册)

    定价: 138.0

    作者: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弗朗西斯·德维西库,弗拉德·贝利亚夫斯基(Vlad Beliavsky)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 9787521739084




    《框架思维》
    1.帮助我们深度思考、看清底层逻辑的思维工具
    2.埃隆·马斯克、查理·芒格推崇的思维模式……真正的高手,都是框架思维者
    3.和高手一样,实现“人生开挂”
    4.说话做事有逻辑、成体系,直击事物的本质
    5.版权热销12个国家和地区,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重磅新作
    6.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微软中国CTO韦青、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安人心智董事长阳志平、畅销书《好好学习》作者成甲、Deepmind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Salesforce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职业扑克赛世界冠军安妮·杜克、知名公司Box创始人亚伦·列维、《福布斯》《经济学人》等学者、企业家、投资人、重磅媒体联袂荐


    《金字塔思维》
    1.【开创性的双金字塔模型,6步计划通往自信、幸福和成功】
    作者根据其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上的的研究,将大脑分成六个部分,分别负责六种主要的心理功能——理智、信念、记忆、情绪、言语、行为。他将这一结构命名为“大脑的金字塔模型”,并使用双金字塔的形象来说明大脑的工作原理。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金字塔思维的核心要点。
    2.【在心智模型和综合心理治疗领域的跨学科开创性研究】
    本书作者具有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背景,研究重点是心理健康、心智功能、能力提升和人格完善,他以全新的角度和开创性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具价值的金字塔思维模型,已得到临床研究和咨询实践充分支持。
    3.【模型理论+咨询案例+训练方法,好懂好用,具实用性】
    本书将理论和实操有机结合,既有理论指导性,所提出的练习方法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帮助当下的读者。



    《框架思维》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金字塔思维》
    手头明明有任务要做,为什么你却不停地玩游戏或者刷手机?
    项目汇报发挥失常,你会不会在大脑中一次次重温那个尴尬的场景?
    你是否会常常告诉自己,你不够优秀或者没有吸引力?
    你是否有濒临崩溃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
    心智模式是我们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深刻影响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
    本书作者结合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效实现自我改变的金字塔模型,并从理智、信念、记忆、情绪、言语和行为六个心智层级出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心智的跃迁,打破固化型成长模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框架思维》
    1章 框架思维
    通过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可以有效地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考依赖框架
    看见另一种可能
    有节制地想象
    我们遭遇的挑战
    内在决定外在

    第 2 章 建构框架
    成为架构者,学会选取并应用不同的框架,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绘制世界
    不当的框架建构及其不幸
    预见未知
    学会在框架内行事
    形成对于事物的独特判断
    选择正确的框架
    超越机器的独特能力
    我们无往不在框架之中

    第 3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一:因果律
    将因果推理转化为框架,成为可供反复利用的模板,减轻认知负担,节约决策时间。

    以因果与抽象来思考
    结合认知与文化
    可解释性至关重要
    学习、能动性和控制
    批判与怀疑
    因果意识及其应用

    第 4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二:反事实思维
    以目标为导向,透过现状做出各种预想,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想象另一种现实
    使用“假扮游戏”
    应用心理预演
    从抽象到假设性思维
    解决新问题

    第 5 章 框架底层要素之三:约束
    只有加上规则和限制等约束条件,才能有效释放创造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施加约束
    可变性原则
    小变化原则
    一致性原则
    简化和模拟
    赋能,而非缚能
    一切都需要有所约束

    第 6 章 重构框架
    有时候我们需要转变框架或建构新的框架,从而带来新的思路和一系列新的选项。

    勇于建构新的框架
    框架库,重新调整,重新创建
    做新框架掌控者
    开辟新的认知路径
    克服四点障碍
    重构之重构

    第 7 章 学习添加新的框架
    以开放、探究的思维,实现个人和组织层面的框架多样性。

    跳脱思维舒适圈
    拓宽框架种类
    打造多样性团队
    建立傻瓜也有妙用的特殊机制
    挖掘多样性的潜力

    第 8 章 多元框架并存
    实现社会的多元化,才能保障个体和组织的多样性。

    单一真理框架
    单一性与多样性
    拒绝思维的一元化
    让不同的框架百花齐放
    越多元,越有自信

    第 9 章 打造自己的认知框架
    人人都可以建构框架,关键是训练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持开放态度。

    创新思维,敢于与众不同
    通过建构塑造自我
    避免框架的僵化
    增强思维敏捷性
    建构和运用框架指南
    注释
    致谢


    《金字塔思维》
    译者序 从改变自己开始
    前言 塑造心智模式的科学方法

    一章 金字塔模型
    1 金字塔模型的来源
    2 大脑记忆决定心智
    3. 创伤:当大脑某处失灵时
    4. 改变心智模式,重塑自我

    第二章 顶部金字塔
    5. 掌控注意力:放弃执念,专注当下
    6. 掌控思维:用现实性思维看问题
    7. 掌控记忆:从过去中汲取经验

    第三章 底部金字塔
    8. 掌控情绪:培养自我调节机能
    9. 掌控言语:创作建设性的自我故事
    10. 掌控行为:优秀是一种习惯

    第四章 通向自我改变之路
    11. 从方法到实践:向内而行,循序渐进
    12. 融会贯通:成为更好的自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之父”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 ,是《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现任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
    肯尼斯·库克耶,《经济学人》杂志高级编辑
    弗朗西斯·德维西库,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管理学教授和决策、模型和数据中心主任
    弗拉德·贝利亚夫斯基(Vlad Beliavsky),弗拉德·贝利亚夫斯基
    人格心理学家,综合心理治疗师
    英美在人格理论(心智模型)和综合心理治疗方面进行跨学科开创性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为众多商业组织和专业运动员提供咨询,帮助他们优化心智、发展技能,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韧性。


    《框架思维》
    1.关于如何聪明思考的有效处方......大胆呼吁将多元化和进步的人类价值观重新注入由算法或直觉主导的决策过程中——《金融时报》
    2.对认知敏捷性和想象力弹性的赞美诗......令人信服的是,该书对多样性的呼吁。它论证了“框架多元化”的重要性,在这种多元化中,思想可以激烈竞争,但仍然共享生存的空间——《经济学人》
    3.几位作者有一个比丹尼尔·卡尼曼和尤瓦尔·赫拉利更雄心勃勃的项目。他们不想仅仅指出我们的观点和偏见,也就是我们的框架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他们想向我们展示的这些框架本质上是工具,我们可以优化它们的使用。——《福布斯》

    《金字塔思维》



    《框架思维》
    “樊登读书”创始人 樊登:
    人类的思维优势是什么?我们凭什么在严酷的生物竞争中脱颖而出,又如何与人工智能区别开来?《框架思维》告诉我们,这一切就在于建构框架的能力。通过框架,我们得以获得对于事物的准确认知,从而做出优质决策和判断。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师 彭凯平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和挑战,我们应该学会建构积极、乐观的认知框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微软中国CTO 韦青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背景横跨经济、技术与管理决策等领域。他们提出的框架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并从中获取巨额收益。

    润米咨询创始人 刘润
    有了框架,你对于世界的看法就会是完整的、连续的、自洽的,而不是碎片的、割裂的、点状的。只有积累和优化知识框架,才能解释很多问题,回答很多的疑惑,做出很好的选择。

    安人心智董事长 阳志平
    对一个正常成年人来说,也许注意力、记忆力不如选择、决策能力更重要。而你的选择、决策源自你采取的框架。当你选择了正确的框架,当你优化了自己的框架,那么你就更容易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畅销书《好好学习》作者 成甲:
    感谢作者对框架的深入研究。框架是我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头脑中所用的程序结构。成熟框架可以提升效率,而打破和重构框架可以产生新的创意 。

    Deepmind联合创始人,谷歌前副总裁 穆斯塔法·苏莱曼
    引人入胜的视角,了解是什么让人类在算法时代变得特别,以及人们如何改进他们的思维方式以保持对机器的优势。

    Salesforce创始人 马克·贝尼奥夫
    《框架思维》让我们深入了解如何培养初创思维,并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提供了突破性想法。

    畅销书《对赌》作者,职业扑克赛世界冠军 安妮·杜克
    《框架思维》充满了伟大的想法、伟大的故事、价值观和神韵,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它肯定会改变你的想法——也可能会改变世界。

    知名公司Box创始人 亚伦·列维
    《框架思维》出色地展示了心智模型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核心,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棘手的商业和社会挑战。

    《金字塔思维》



    《框架思维》
    框架的建构通常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但是,那些经常能做出明智决策或需要做出高风险决策的人,会意识到框架建构的要性以及自身应具备的框架重构能力。这会影响到他们眼中看到的选项以及随后采取的行动。

    当一位风险投资者审慎考虑某项投资时,当军官在军事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时,或者当一名工程师试图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时,他们都须建构框架。再比如,我们需要决定是在这个地点或那个地点建一个风电场,还是干脆建一个太阳能发电厂?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只是决策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也就是如何来建构框架。

    当然,框架的建构不仅针对高风险领域,它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要面临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的头脑具备框架意识。如何才能与我的伴侣相处得更好?如何给板留下好印象?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调节得更健康?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富有?要找到此类问题的答案,建构框架同样重要。框架会强化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方式。通过增强框架意识,通过学会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框架,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好。换言之,我们可以将框架建构从人类认知特征转化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从而促成更好的决策。

    我们的大脑运用框架来抓住纷繁复杂的事物中重要的部分,同时过滤掉其他次要的方面。否则,面对杂乱无章的世界,我们将无所适从。通过对各类事物建构框架,世界变得井然有序,在行动上也更加有的放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框架使原本云山雾罩的现实世界变得简洁明了。不过,框架不是世界的简化版,它们只是帮助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主要的部分。

    框架还可以帮助我们从单一的经验中成长,学会归纳总结出可应用于其他情形(包括尚未发生的情况)的规律性的东西。它们使我们能够对那些未曾观察到甚或不可观察的事物有所了解,能够对数据一片空白的事物展开想象。也就是说,框架能够让我们看见未有之事物。我们可以设问“如果……,那又怎样?”,并预测不同的决策会带来 怎样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正是这种展望和预想虚拟空间的能力,成 就了个体的荣耀和社会进步。

    多少年以来,人类一直仰望天空,期待飞翔。现在我们做到了,但不是像鸟那样。如果没有 1903 年时莱特兄弟的创举,就算现在我们拥有再多的数据、再强大的处理能力,那又怎样?我们需要一种思 维模式:一个框架。同样,人类也一直梦想能在不打开胸腔的前提下, 对人体内部一窥究竟。今天我们也做到了,只不过是借助 X 射线等技术,而非使用肉眼。为了达成所愿,在 1895 年,我们同样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一个框架,即懂得如何使用电磁辐射(即伦琴射线)。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某些东西,恰恰是人在改变了对它们的初构想后获得的——这似乎有点可笑。电话初是被用于远程听音乐的:人们会拨入电话来听一场音乐会。留声机刚开始的作用是传递信 息:公司总裁可能会把录入唱片的语音备忘录发送给总部以外的经理。只有当这些设备的作用发生翻转之后,技术才开始走俏。20 世纪初,托马斯·爱迪生就认为,电影终将取代上课的教室。如今,百年之后, 在 Zoom 一跃成为新型课堂之际,这一构想才得以实现。

    建构框架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为接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曾清楚地表明结果的不同表征会如何影响决策,他们将此称为“框架效应”,并把它描述为人类推理的缺陷。尽管我们使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此处的含义有所不同:建构框架不是如何定位事物,而是在做出决定之前有意识地利用思维模式来导出选择的一种行为。尽管错误的框架然导致决策失误,但是建构框架是有意义的,可以增强我们的能力。框架使我们得以了解并重新改造世界。缺少了框架,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自己,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物种。

    把框架重构看作一种范式转换,看作对某一领域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这也许很吸引人。1962年,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曾指出,范式转换能推动科学进步。但是,这么说并不确切。每一次的范式转换都相当于一次框架重构。比如,当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时候,这就是一次框架的重构。反过来说,并非每一次框架重构都是范式转换——此时,框架重构的发生非常频繁。有时候,框架重构可以改变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但更多的时候,它只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的改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凡是成功的框架重构都会促成明智的决策。

    和框架打交道似乎既复杂又不易,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不过,人类在这方面特别擅长。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生活和工作,只不过有时候并未意识到而已。

    框架不仅仅意味着某个人的独特视角,它们还代表我们所使用的认知模板。不过,这个视角的概念倒是个不错的比喻。在意大利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于 1420 年前后用几何透视法绘制建筑工程图纸之前,艺术家们笔下的世界是平的,他们根据物体的重要性,在 画布上相应的位置画下不同的物体。受到布鲁内莱斯基的启发,艺术 家们学会了画出纵深感,把他们的所见如实反映在画面之上。对照前 后不同的画风,这样的改变使我们明白转换新的框架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是架构者。我们预测未来,从平凡之事到宏大景象,无所不包。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断开启头脑里面的时空旅行。有些人穿梭自如,另一些人则相对笨拙,但我们都可以努力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也须如此。

    《金字塔思维》
    掌控思维:用现实性思维看问题

    信念系统主要负责两件事:存储我们的信念并产生自动思维。让我逐个解释一下。
    首先,信念系统是我们语义记忆的家园。从广义上讲,它存储了我们对世界的有信念和知识(见第2 章),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个大型文档系统,例如它存储了有关你自己的信念(如你的名字、出生日期、你喜欢或厌恶的东西)、有关他人的信念(例如,父母的生平经历,知道你好的朋友是谁,等等)以及有关世界的信念(例如,知道一年由12 个月组成,了解烹饪的方法,明白什么时候过马路安全, 等等)。
    但这还不是全部,信念系统还会产生所谓的自动思维。a 自动思维指的是那些潜意识的、习惯性的、即刻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对日常事件的回应。无须你的意愿和努力,它们会自动地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在做某件事,比如刷手机、叠衣服或开车上班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来的某个随机的想法突然出现在你的大脑中?这就是自动思维。
    你可能想知道信念(语义记忆)和自动思维的关系是什么。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想先来澄清这一点。
    一言以蔽之,自动思维是我们信念的产物。我们毕生都在获取有关世界和自己的信念,这些信念解释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引发了我们的自动思维。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小就坚信,要想有吸引力就须保持骨感。让我们想象一下爱丽丝在暑假期间长胖了一些。一天,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几乎同时在大脑中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噢,我的天,我看起来真糟糕!”这就是自动思维。爱丽丝并不是有意贬低自己,她大脑中会突然冒出这个想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无论爱丽丝自己是否能意识到,她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她要永远保持骨感,这种信念反过来又会引发那些针对她外貌的自动思维或个人评价。
    通常,我们会通过自我对话或心智图像(mental images)的形式来体验自动思维。在自我对话情形下,你可能会在脑海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看起来又开始下雨了”“该死,我忘记给我的银行经理打电话了”“地很滑,我得小心点儿”。如果你烤了一个馅饼,把它从烤箱里拿出来的时候你内心的声音可能会说:“噢,天啊,它闻起来真香。”
    此外,心智图像也是体验自动思维的一种常见形式。我们中有很多人都是视觉思考者,即喜欢用图像进行思考的人,比如你的脑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呈现出自己赢得了某项重大体育赛事的冠军受到热烈欢迎的画面,或者你在做工作汇报时尴尬到脸红的画面。
    本质上讲,信念系统是帮助你进行(潜意识)思考的一个心智层级, 但与理智系统不同,信念系统是以自动模式处理信息以及解释和评价事情的,例如在街上看到一辆汽车时马上明白这是一辆汽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或者在打开窗时立刻判断出今天的天气很好。你不会有意识或刻意地思考这些事情,这些想法都是自动产生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在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我正接受来自我的意识认知和无意识认知(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cognition)的双重输入。一方面,此刻我在用我的意识思维(理智系统)来组织这段话,我在考虑当下这句话要写什么,下句话要写什么,以及如何能写得更出彩,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项任务上。但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此刻那些无意识的想法也自动出现在我的大脑中,比如我知道我正坐在客厅里, 我知道现在是早晨,我知道今天天气晴朗,我也知道我的狗正在摆弄它的玩具,发出了一些滑稽的声音,我还知道写完这段话后我会休息一下, 喝一杯香浓的红茶。
    留心的话你会注意到你的大脑中出现了所谓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你与自己进行的一种内心对话,内容包含对不同情况的看法、对你个人行为的评论以及对复杂任务或问题的思考。从本质上讲,自我对话就像是由自动思维汇聚成的溪流,在源源不断地流过你的大脑。
    我们大脑中都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似乎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想说点儿什么。它几乎不分昼夜地工作,它整天都在和我们“聊天”,评论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等等。有时在我们想休息的时候它也不会停止, 让我们夜里无法入睡。
    不过你的大脑这个样子并不是要把你逼疯,相反,它只是在尝试处理它所获取的信息并尽可能准确地解读这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会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新的刺激和信息,因此你的大脑就在处理或消化这个永不停息的信息流,以帮助你了解身边的世界和自己所处的境况。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大脑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判断。
    常见问题:
    消极的自我对话
    如果你留意一下你的自我对话的内容,你会很快意识到有些自我对话可能是理性的、有逻辑的,还有一些可能源自误解或知识匮乏。因此尽管有些看似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不准确的或有偏见的。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自动思维都是消极的。顾名思义,消极的自我对话指的是以消极或批判的方式与自己开展的对话,比如你可能会思考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可能会出问题,你做错了什么或者其他人做错了什么。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如果你因交通堵塞而没能准时出席某个重要的商务会议,你内心的声音可能会说:“你这个笨蛋,你应该早点从家走。”如果这个商务会议进行得不够顺利,你内心的声音可能又会说: “这是你的错。”
    事实上,就算我们有时会有消极的想法也不是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化让我们更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想法而非积极的想法。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在丛林中不断地受到威胁,所以仔细排查环境中潜在的威胁(例如捕食性动物)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那些更能适应危险并做好坏准备的人有更高的概率存活下来,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现代人类可能天生就是消极的。
    因此如果你的脑中白天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那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这些想法很快就会消失,不会引起太多不适。
    但如果你已经无法控制那些消极的自我对话,人也开始变得过度消极,那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有时你可能会以一种过于消极的方式来解读那些让你感到压力的事情,终你会被消极情绪所淹没。
    如果你曾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不断被消极的想法所充斥,内心不断被消极的感觉所占据,那么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你正在陷入一个“向下的(消极的)思维螺旋”。
    消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它经常会挑出我们对自己不满意的那些小毛病,即使它们在别人眼中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我们可能会用这样的话来打击自己:“我是个失败者”“我太不幸了”“我不够好看”“我的身材严重走样”“我的目标遥不可及”“我的生活一团糟”。
    有时内心的声音会告诉你某个可怕的事情可能即将发生,比如“如果我的对象遇到了比我更好看的人该怎么办?”“如果我失业了该怎么办?”“如果我生病了该怎么办?”
    陷入消极的思维螺旋可能会损害你的心理健康,这是自然而然的, 而且陷得越深你就感觉越糟。比如,如果你常常告诉自己你不够可爱或者没有吸引力,你会发现自己因此感到悲伤、焦虑甚至抑郁,你甚至可能经常生病,因为当你经历消极情绪时你的大脑会释放出一种应激激素, 使你感到身体不适。消极情绪也会让你精神不振,所以你可能也会发现自己很难保持专注,难以按期完成工作。
    此外,消极的思维螺旋也会阻碍你过上充实的生活,例如你想去巴厘岛旅行并学习冲浪,实现这个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突然你的脑海中开始出现以下想法:“我听说冲浪者有时会受到鲨鱼的袭击……海浪可能会对冲浪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巴厘岛太远了……票价可能会很高……我可能无法忍受时差综合征……我得花整整一周的时间来适应和恢复……岛上的交通很糟糕……”瞬间你就被焦虑淹没了,一分钟后你就会关闭那些显示冲浪酒店信息的浏览器网页。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消极思维螺旋的底部,那么你很难走出去。有时你越想抑制那些困扰着你的想法,那些想法反而变得越强烈。但别担心,有一些技巧可以帮你打破这个消极的循环。
    训练目标:
    现实地思考
    许多克服消极自我对话的建议都围绕着积极思维展开。我们这一代人痴迷于追求快乐和积极,无数图书、播客和心灵导师都在建议你有意地关注那些积极的方面或者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当然,它可能对某些人有效或在某些情况下可行。保持积极是一件好事—你当然应该尝试以更乐观的方式应对不同的情况,处理不愉快的事情。
    然而积极思维并不总会奏效。如果你对自己一些消极的想法坚信不疑,那么用积极的想法来取代它们通常是非常困难的。你可能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来背诵那些积极的自我陈述,比如“我很自信”“我很强大”,但如果你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自己不够优秀,那么你终又会回到那些陈旧的、重复的、消极的想法中,继续承受它们对你自尊心造成的伤害。
    相比之下,我更荐以“现实性思维”作为出发点,开展对消极思维的对抗和全面的思维管理。我们不会强行让你保持积极,我们会指导你批判性地审视自己消极的想法,降低其可信度并用一个更加全面和现实的想法来取代它。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现实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将思维视为一个连续体,那么消极思维处于其中一端,积极思维处于另一端,而两者的中点就是现实性思维。
    乐观主义者指的是那些持有积极思维的人,他们通常会关注事物积极的方面,会期待出现好的结果,他们相信自己在生活中能够事事顺遂;相反,悲观主义者指的是那些持有消极思维的人,他们关注事物糟糕的那些方面,总觉得坏事即将发生;现实主义者处于这个“乐观—悲观”连续体的中点,能够如实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或中性的),并准备好对它们进行分类处理。
    现实性思维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因此在得出结论之前,现实主义者往往会彻底地分析问题并试图总揽全局—包括其中的积极部分与消极部分、利弊得失、支持论据与反对论据。举个例子,当你计划和设定未来的目标时你可以问自己:“它真的可以实现吗?”“出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要怎么做才能降低风险?”“好吧,如果真出了问题, 我还有备用方案”。
    现实性思维要求你以一种全面而公正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身边的事物和未来的生活,避免过分消极或积极。即使情况看起来很糟糕, 你也会尽量对自己保持诚实,例如你会认识到你无法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控制或者你并没有预知的天赋。你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往往是残酷的、不公平的。
    现实性思维并不仅是为了让你看清楚形势,它还可以激励你采取行动,在你的生活中做出一些真正的改变。虽然你认识到了世界和自己的局限性,但你也可以积极地思考如何改进。比如,如果你没有通过驾照考试,你不会认为自己技术过硬只是运气欠佳,你可能会承认你在驾驶知识或技术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但可以通过练习来逐步提高。正如威廉·亚瑟·沃德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抱怨风向,乐观主义者静待风变,现实主义者调整风帆。”
    好消息是:有证据表明,现实性思维是实现长期幸福的佳方式。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研究人员考察了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谁容易保持长期的幸福感。针对这个问题,巴斯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在18 年间跟踪研究了1601 名个体。
    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受试人员对自己下一年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随后他们跟踪了受试人员下一年的实际财务状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悲观主义者下一年的实际情况比预期要好一些(实际上他们的财务状况没有发生改变),乐观主义者比下一年的实际情况不如预期(他们下一年的实际收入要么没有变化,要么有所减少),而现实主义者的预期与下一年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符。
    此外,受试人员还报告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心理困扰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现实主义者,即那些准确估计自己财务状况的人比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拥有更强烈的幸福感。
    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悲观主义者幸福感低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有一个悲观的预期,这让他们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但为什么乐观主义者竟然没有现实主义者幸福感强烈呢?研究人员认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乐观主义者感受到了失望,它逐渐取代了原本积极的情绪,就好比你原本期望很高但终没有得到,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反过来会对你造成痛苦并导致你幸福感下降。
    当然,有很多因素都与我们的长期幸福感有关,但从直觉上,根据事实做出正确的决定会对你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