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刘中秋 主编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 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 无译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无译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4637385111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定价 160.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开本 B5
    作者
    装帧
    页数
    字数 440000
    ISBN编码 9787030692696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并结合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体内命运、药效(毒性)物质及作用方式。中药成分复杂,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一个充满难点和挑战的新领域。研究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中医药的系统理论、临床用药和新药及其制剂研发等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中秋教授结合其多年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的经验,组织业内专家,共同撰写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在该书中,不但详细地介绍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系统理论,还根据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新研究进展,Z结出各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对机体的调控机制、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影响及其药理毒理作用与应用。此外,针对重要理论部分,均配图阐述,一目了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本书是“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之一,主要以中药药代动力学为核心,阐述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方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与调控机制,并结合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阐明中药体内命运、药效(毒性)物质及作用方式。本书分为Z论和各论:Z论系统介绍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内涵与基本理论、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中药相互作用和时辰药代动力学研究;各论分别介绍了中药黄酮、蒽醌、多糖及苷类、三萜、生物碱、苯丙素、甾体等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本书可供中药学、药学类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药师、执业药师、临床医师及医药生产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使用。



    丛书序

    前言

    Z论

    第一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内涵与基本理论 3

    第一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5

    第三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4

    第四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的挑战与思路 28

    第二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36

    第一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6

    第二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40

    第三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50

    第一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50

    第二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的思路与策略 55

    第三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57

    第四节 中药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64

    第五节 中药与西药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71

    第六节 中药与食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78

    第七节 中药与内源性物质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80

    第八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展望 83

    第四章 时辰药代动力学 89

    第一节 生物钟系统 90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时辰节律 99

    第三节 Ⅰ相代谢酶时辰节律 102

    第四节 Ⅱ相代谢酶时辰节律 109

    第五节 转运蛋白时辰节律 114

    第六节 中药时辰药代动力学与毒性 117

    各论

    第五章 中药黄酮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29

    第一节 中药黄酮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130

    第二节 影响中药黄酮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138

    第三节 中药黄酮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143

    第四节 中药黄酮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149

    第六章 中药蒽醌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70

    第一节 中药蒽醌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171

    第二节 影响中药蒽醌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177

    第三节 中药蒽醌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182

    第四节 中药蒽醌类成分药理和毒理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185

    第五节 中药蒽醌类成分的PKPD模型研究 192

    第六节 中药蒽醌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193

    第七章 中药多糖及苷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4

    第一节 中药多糖及苷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 204

    第二节 影响中药多糖及苷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211

    第三节 中药多糖及苷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218

    第四节 中药多糖及苷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223

    第八章 中药三萜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37

    第一节 中药三萜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237

    第二节 影响中药三萜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243

    第三节 中药三萜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248

    第四节 中药三萜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255

    第五节 中药三萜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263

    第九章 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74

    第一节 中药生物碱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278

    第二节 影响中药生物碱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287

    第三节 中药生物碱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291

    第四节 中药生物碱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294

    第十章 中药苯丙素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3

    第一节 中药苯丙素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314

    第二节 影响中药苯丙素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325

    第三节 中药苯丙素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329

    第四节 中药苯丙素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334

    第十一章 中药甾体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53

    第一节 中药甾体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354

    第二节 影响中药甾体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357

    第三节 中药甾体类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360

    第四节 中药甾体类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362

    第十二章 中药其他类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78

    第一节 中药其他类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调控机制 381

    第二节 影响中药其他类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因素 390

    第三节 中药其他类有效成分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 394

    第四节 中药其他类有效成分药理和毒性作用及与药代动力学的关联研究 396



    刘中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工作于美国休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主要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科教工作,研究聚焦于药物代谢与调控机制。主持**课题12 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型论文248篇,H-Index为42。担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编辑、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主编、Molecular Pharmaceutics客座编辑,《中药材》和《中草药》杂志编委。出版专著11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36名。

    朱丽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与毒效调控研究。曾工作于广州医科大学和美国休斯顿大学。主持**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项,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在Drug Metab Dispos、Mol Pharm、Toxicol Appl Phar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参编专著3部。申请专利4项。参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吴宝剑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子节律与代谢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主要从事药代动力学和疾病的钟控研究,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Hepat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药物代谢与转运》《生物钟与药代动力学》和“Circadian Pharmacokinetics”三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优青、国家863青年科学家及广东省杰青等人才项目。担任多本SCI期刊的编委,包括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和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等。

    张 荣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研室主任。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点项目等多项。作为骨干人员参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Engineering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1篇。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