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回归突破 叶澜 教育学视角之思 生命实践 教育学论著系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
  • 体悟教育研究 之实践的变革 叶澜教授领衔
    • 作者: 叶澜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叶澜著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4752579973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书名:回归突破 

    书号:9787567528857

    作者:叶澜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5.00元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20年“新基础教育”研究、30余年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集成之作。全书由“导论”和“上/下编”共五章组成。其中,“导论”从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和学科元研究四个方面,整体呈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回归突破”的生成过程。上下两编分别集中回答了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两大基本问题:元研究层面的“教育学是什么”和基本理论层面的“教育是什么”。上编重在回答清楚“教育学是什么”.作者首先对3000年“学科观”之演变与当代更新作了基于学术深察的教育学清思。以此为据,再对当代中国教育学人的学科观进行了总体式的学术评析,并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教育学进行了学科奠基式的重建,明确了教育学作为“复杂综合学科”的独立品性。下编进入对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对“生命·实践学派的基因式概念“生命”与“实践”作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度解读。进而,不仅从结构、过程、功能等多维度表达了“教育”丰富复杂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教育实践、学科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科学哲学在教育学中的汇聚,而且通过对寓于文字中的中国文化传统之内核、智慧与境界的教育学解读,形成了“教育是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体现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中国原创性。在此意义上,本书不仅是叶澜教授的学术大成之作,且可称是面向世界、发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声音的非唯一的代表之作。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过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20余年。出版专著:《教育概论》(1991年初版,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修订版)、《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1999年初版,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和《“新基础教育”论》(2006年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论文:《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等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新基础教育”研究先后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一章 导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第一节 学派产生的社会土壤与时机

    一、 “学派”古意与近代“学科”简辨

    二、 当代中国社会催生“学派”活跃

    第二节 学派生成历程的回溯性分析

    一、 孕育期(19831991年)

    二、 初创期(19911999年)

    三、 发展期(19992004年)

    四、 成形期(20042009年)

    五、 通化期(2009始,尚在进行中)

    六、 结语

    上编 “生命·实践”学派的教育学观

    第二章 西方学科观历史演变与再认识:前提性认识的辨析

    第一节 古典初成期:亚里士多德的学科观及其特征

    一、 为什么选亚里士多德

    二、 亚里士多德的学科观

    三、 亚里士多德知识观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 近代经典时期:弗朗西斯·培根的学科观

    一、 学科内涵的清晰化

    二、 新知识概图的创制

    三、 培根学科观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爆炸时期:学科观的当代更新

    一、 精神科学独立领域的开辟:狄尔泰

    二、 哲学的改造:詹姆斯与杜威

    三、 发生结构主义学科观:皮亚杰

    四、 当代“新潮”:复杂学科群的兴起

    第三章 提升学科独立性:当代教育学建设的奠基工程

    第一节 否定教育学独立学科观的分类与评析

    一、 独立性问题的再提出(否定的依据)

    二、 有关否定观点的评析

    第二节 提升中国教育学人的学术自信与建设自觉

    一、 当代中国社会多重转型的迫切需要

    二、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

    三、 当代教育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四、 行进中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及我们的追求

    第三节 明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方法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学科性质

    三、 方法论

    四、 余论

    下编 “生命·实践”学派的教育观

    第四章 教育——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的概念式多重界定

    一、 “教育”定义的类型辨

    二、 “教育”概念多重界定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是什么”的基因式解读

    一、 解读作为教育根基比喻的教育学选择——基因

    二、 西方教育学史代表性人物对“教育是什么”的根基式解读

    三、 杜威之后:当代国外教育学例证式简析

    四、 不同“基因”面对共同问题回答的启示

    第三节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基因”解读

    一、 发现过程:理论直觉与研究实践的产物

    二、 关于“生命”一般的分层认识

    三、 人类生命与实践多重内在关系析

    四、 “生命·实践”作为建构教育学理论的特殊内涵

    第五章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

    一、 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式理解

    二、 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第二节 中国文化传统内蕴的教育精神与智慧

    一、 内核:以自强修己为本,行治国达人之用

    二、 智慧:以启蒙善导之慧,成仁人志士之德

    三、 境界:以“天地人事”之教,涵“生命自觉”之育

    第三节 思往辨来:文化教育传统之变迁、接续与新生

    一、 思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变迁

    二、 辨来:当代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接续与新生

    第四节 当代新释: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一、 聚焦:“育生命自觉”的时代内涵

    二、 透析:“教天地人事”的当代新解

    三、 创造:师生在校新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导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

    自《教育研究》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以下简称“‘生命·实践’学派”)一文以来,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之所以称之“又一个十年”,是因2004年前,我们团队为此已共同走过了第一个十年(19942004年)。而我,作为学派建设的始倡者与组织者,从意向产生到形态初显的过程,则还可前推十年。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由我开始,后有团队一起共同行走至今的三十年历程漫长而艰难,尽管我们的学派建设还将持续前行,但预定2014年“生命·实践”学派研究三套论著系列的出版,一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的存在,一支在数十年共同研究中不断成长的研究团队和共生体的建成,一条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交互生成的教育学研究道路的走出,这些都足以表明:这一学派经多年努力,已完成了创建阶段的使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结构与外显存在形态,呈现出有学、有书、有行、有路、有人、有实体的全气候景象。

    简要回顾这一明确提出并自觉创建的教育学派渐行、渐建的生成过程,所经历的得与失、突破与不足,是本学派形成自我意识和继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我们向世间作承担学科建设责任的直白公告,也是寻求同道者深入理解、批评者真诚沟通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学派产生的社会土壤与时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教育学领域里,不乏就某些问题有不同见解与观点的争鸣,却鲜见以“学派创建”作为学术领域建设目标的提倡者。然而,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学术发展史上,学派的产生与纷争,同一学派源远流长的变化却并非罕见之事,尤其当社会处于转型期时,总是学派最为活跃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迭出、百家争鸣的盛况,更是学人皆知且乐道之史实。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