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 杨四耕 郭纪标主编 学校文化变革丛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学生自我发展 快乐教育实例 教师课程心得
    • 作者: 杨四耕著 | 郭纪标编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四耕著| 郭纪标编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4120120645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书名:《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作者:郭纪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7522466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定价:29元          

    上架建议:教师教育•教师读物

     

     

     

    1、这是一所学校进行自我文化建设,发展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实例。

    2、如何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下,结合校情,发展本校特色课程。

    3、按照课程构建的整体观念,在体制上、在人事上、在内容上整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可评价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一场课程变革的实践中,教师队伍的教科研实力得到提高。

    4、本书对当前正处于课程变革的学校,对亟需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校都具有参考性。

     

     

    教育对人的成长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使人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马蒂语)教育的世界应该是自由的、丰富的、濡染的,教育应该是宽泛的、深刻的、自觉的。从生命成长过程来说,教育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的弘扬、个性的彰显与灵魂的感召。

    这是一所学校创建自我文化,规范课程建设的一个范本。本书详述了学校在实际中,在体制上、在人事上、在内容上整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可评价的课程体系。学校是如何在各方面围绕学生“自能发展”这一人本观念进行的全方位教学变革。

    在这样一场课程变革的实践中,教师队伍的教科研实力得到提高。本书对当前正处于课程变革的学校,对亟需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校都具有参考性。

     

     

    主编:杨四耕,曾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攻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及高效教学经验的提炼,创立了“一页纸教学法”,一批实验学校因此而改变。

     

    序:

    前言:让灵魂不再跪着/郭纪标

    1\梦想

    人靠什么生活,不是面包,不是牛奶,而是梦想和希望。20世纪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指出:希望是“更美好生活的梦”,是照亮未来视域的乐观期待,是美好生活的信仰。人类不能没有希望,教育不能没有梦想……因此,真正的好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是师生点燃梦想、实现希望的地方;不能给人梦想和希望的学校绝对不是好学校。

    每个孩子都会是一朵向阳花 唐文英【注:目录不排这些作者姓名,作者姓名放在本文末尾,下同】

    给三分自留地,等待春暖花开 潘菊青

    灵动轻盈,轻舞飞扬 赵玲

    徒手画圆,其实不难 程爽英

    奏响孩子心中的滴答滴 浦莺

     

    2\解放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欲望显示存在,而心灵决定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体验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那么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解放,在于尝试着放弃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

    宽容可以收容每一颗心   李曼华

    扬起“零零后”的正能量 亓祥银

     1+1齐步走          黎挺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杨雪汀

    让孩子们飞翔在蓝天之上 朱凤佳

     

    3\真诚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梦想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灵魂之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化知识为智慧,变文明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

    想说爱你,很简单 雍梅

    爱在点滴细微之处 邓淑萍

    同一起跑线,我们一起奔跑 瞿贇

    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赏识 孙爱华

    让学生“舞出”生命的华彩 郑洪萍

     

    4\照耀

    现今的教育对知识“情有独钟”,以分数衡量一切,教育不再是对他人的体谅心、梦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教育就是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耀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耀整个世界。

    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张姝妍

    孩子心里美滋滋 李清娥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阳光的照耀 彭华

    师生间的化学反应 缪凤丽

    心里有阳光,才能有亮光 唐爱君

     

    5\信任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一味地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每一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信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点燃内心的希望。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水晶花 张恬

    丑小鸭变天鹅 孙新宇

    让学生自己“下海捕鱼” 罗君花

    学生不是电脑,教师更不是鼠标 仲卫星

    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 王引芳

     

    6\自然

       与尊重观念密切相关,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孩子们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人格尊严不能超越,个体差异不能超越。无论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不要为孩子设定统一的成长标准,不拿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较,接受孩子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这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汩汩清泉流进孩子的心里 支媛

    有力好风,让孩子直上青云 余艳

    孩子眼中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谭玲令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水晶般的心灵 肖艳红

    让“绿色”住在孩子的心里 卢玉兰

     

    后记

     

    前言:让灵魂不再跪着

                                                                          

     

    快乐是孩子的标志,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比真理更接近事实的是常识,我们的教育不能僭越这些常识。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仍以知识授受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长此以往,学生成为装知识的“袋子”,而教师则沦为“装袋人”。这种教育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这或许是今天教育的心病。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今天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说得好!让我们来看看当下的教育吧:孩子们被束缚在教室里,限制在课桌前,爬行于书山上,挣扎于题海中。他们虽然拥有法律赋予其受教育的权利,却没有学习主动权和自由度。他们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死记硬背,疲于奔命,沦为书本的奴隶、做题的机器;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去彰显自己的智慧。孩子们的灵性被掐了,个性被阉了,那种“人家畜性”(鲁迅语)的奴性被“嫁接”上了……

    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基于“人是什么”的追问而提出。“快乐学习,自能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它以人的本体属性为依据、以内部价值为内动力、以外部环境为外驱力,努力去实现孩子们的生命意义。

    我们认为,教育作为“人学”过程,关注人的生成与发展,促使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教育对人的成长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使人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语)教育的世界应该是自由的、丰富的、濡染的,教育应该是宽泛的、深刻的、自觉的。从生命成长过程来说,教育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的弘扬、个性的彰显与灵魂的感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到趋动作用的是动机和需要。他特别崇尚高级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说“它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和欲望。”一般地说,人之发展的心理能量可以归结于“自我价值”,自我价值由“自信”、“自爱”和“自尊”三项素质组成,人的发展是这三项素质的函数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把规定着人之发展的内部价值概括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的价值存在于人类永恒的追求过程,无论何人,无时无刻无地不在执着地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进行着“真”的描述、“真”的理解、“真”的分析与综合,且借鉴别人追求的成果,改变自己的思路,使自我向“真”迈进。“善”的价值存在于对“真”的实践之中,传统的儒家思想以为善就是“仁”、“爱”,其实善还有“对”和“好”的一面。对于“真”的存在,我们如何处理好,运用好,是人类活动的核心命题。我们应当用“仁”的态度,“对”的手段,“好”的要求对待“追求”来的“真”的存在,使自我走向完善。“美”的价值存在于“善”的向往之中,人们向往“善”的境界美,便会产生一种深刻的自尊、自爱,从而以强有力的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感,去顽强地履行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赋予的任务和使命。在真善美里,“灵魂”有了明确的意向,“需要”有了标准,“自我价值”有了依托,于是形成了“快乐学习,自能发展”的内动力。

    除了内动力以外,“快乐学习,自能发展”也是外部因素激励下的发展。研究证明人的发展只可能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但决不可能离开外部因素。影响人之发展的外部因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背景。包括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精华——知识,包括反映人类伦理秩序的道德文明,包括创造人类文明的人文精神,包括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等等,它关涉人的生命的理智发展、道德成长和人的类本质,因而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外部因素的核心。第二类是生存状态。个体的生存状态,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体中,而存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交流中,个体的生命因素在应对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程度,特别是在社会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在社会评价中所处的地位,尤其是生存危机,是刺激个体必须改变自己状况的最直接、最实际的诱因。第三类是人际交往。出现在个体生命活动空间的人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是最生动的,个体在与生活空间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对比和反思,推动着自己以一种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方式发展。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最积极的表现是与他人形成互动互构关系,即以自己的发展影响他人的发展,把他人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条件,从而使自己走向类主体。

    当然,人的发展不仅有知识能力维度,更有本体属性维度以及潜能开发维度。在本性属性维度,要着重培养人的自我意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动精神。没有敏捷的自我意识,人不能随着环境变化感觉到自己要发展。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人在变化的环境中找不到发展空间,并且不知道怎样发展。没有自觉能动精神,人即使知道了要发展和怎样发展,也不会去下功夫。在潜能开发维度,自能发展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开发和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而绝非一种终极状态。更进一步说,在自能发展的过程中,人不仅在开发和实现潜能,而且实质上又在加强和培养潜能,开拓永远的自己,发展永远的自己。

    人永远处于“未完成”之中。“快乐学习,自能发展”描绘的是一条终身发展的曲线。只不过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发展具有不同的“色彩”。“快乐学习,自能发展”开辟的是一条终身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是孩子们在心灵深处,通过自我实践、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成为具有发展的觉悟和习惯的人。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让灵魂不再跪着,这可能是教育的全部意蕴。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啊,心灵的对话、人格的交流,让师生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是真正的教育。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