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资本论导论 市场经济与资本 经济学理论书籍 资本主义 理论与历史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资本的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著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9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著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9
    • 开本:16开
    • ISBN:9781928156092
    • 版权提供:南京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资本论导论/新马克思阅读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博库网 开本: 16开
    作者: (德)米夏埃尔·海因里希|责编:巫闽花|总主编:张一兵|译者:张义修//房誉 页数:  
    定价: 55 出版时间: 2021-09-01
    ISBN号: 9787305231148 印刷时间: 2021-09-01
    出版社: 南京大学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作者简介: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1957— ) 德国“新马克思阅读”(neue Marx-Lektüre)思潮的代表人物,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在学术界和青年学生当中都有较大影响。曾在柏林自由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或担任客座教授,主编《PROKLA: 批判社会学》杂志,参与编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代表作《价值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卡尔?马克思与现代社会的诞生》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

    目录:
    1 / 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 / 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节 理论与历史
    17 / 第二节 理论与批判
    21 / 第三节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 ?
    24 / 第三章 价值、劳动与货币
    24 / 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
    29 / 第二节 一个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
    32 / 第三节 抽象劳动:实在抽象与有效关系
    37 / 第四节 “幽灵般的对象性”:价值的生产理论还是流通理论?
    40 / 第五节 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46 / 第六节 货币与交换过程(商品占有者的行为)
    48 / 第七节 货币职能、货币商品与现代货币体系
    54 / 第八节 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秘密”
    62 / 第四章 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
    62 / 节 市场经济与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66 / 第二节 价值的“奇能”:G—W—G′
    70 / 第三节 阶级关系:“双重自由”的工人
    73 / 第四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与剥削
    77 / 第五节 劳动的价值:一个“虚幻的用语”
    79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79 / 节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
    84 / 第二节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竞争的强制规律
    88 /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协作、分工与机器
    93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潜能
    96 / 第五节 形式与实际从属、福特制、生产与非生产劳动
    101 / 第六节 资本积累、产业后备军与贫困化
    107 / 第六章 资本的流通
    107 / 节 资本的循环: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人资本
    111 / 第二节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12 /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6 / 第七章 利润、平均利润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17 / 节 成本价格、利润与利润率:范畴与日常的神秘化
    120 / 第二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123 /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一个批判
    128 / 第八章 利息、信贷与“虚拟资本”
    128 / 节 生息资本、利息与企业主收入:资本拜物教的完成
    132 / 第二节 信用货币、银行与“虚拟资本”
    137 / 第三节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信用制度
    141 / 第九章 危机
    141 / 节 周期与危机
    146 / 第二节 马克思有一个崩溃理论吗?
    150 / 第十章 资产阶级关系的拜物教
    150 / 节 “三位一体的公式”
    156 / 第二节 关于反犹太主义的附评
    161 / 第三节 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决定论
    169 / 第十一章 与资本
    170 / 节 :统治阶级的工具?
    173 / 第二节 资产阶级 的形式规定:法治、福利 与民主
    183 / 第三节 世界市场与帝国主义
    188 / 第十二章 : 商品、货币与 的社会
    193 / 附文 “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在《大纲》中的误认及《资本论》对它的
    211 / 参考文献
    218 / 索引
    223 / 译后记

    ......

    精 彩 页:
    第九章 危机 节 周期与危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严重阻断被称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意味着大量产出的商品无法出售:不是因为不存在对相应产品的需求,而是因为不存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商品资本无法 被转换为货币资本,导致预付资本的增殖渐趋恶化,积累下滑。由此,资本主义企业对生产资本的要素,即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下滑。大量的失业与工人阶级的消费的衰落,进一步降低了需求并使危机 加严重。
        资本主义并不是 一种庞大的财富与巨大的贫困并存的生产方式,却是 一种产品过剩会成为问题的生产方式,其中无法出售的产品会导致占有者的破产,同时,急需这些产品的人又无法通过出售自己仅有的东西——他们的劳动力——来换取它。由于资本无法通过使用劳动力而获利,资本也就不再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了。
        19世纪早期以来,工业资本主义先在英国,而后在法国、德国、美国建立起来,在发达资本主义 大概每10年便会发生一次危机。加速积累的同时是利润率高涨和工资提升,接着便会出现停滞和危机,然后又是一轮起先缓慢,而后加速的积累的复苏。
        在20世纪,这种周期的发展仍在持续,但周期性却常常没有之前那样明显了。超周期的发展的影响则凸显出来: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长时间的经济萧条,170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克服,特别是由于“福特制”(参见第五章第五节)的采用,西欧和北美迎来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持续繁荣。这一“经济奇迹”不仅带来了高利润率,而且带来了高就业率、实际工资上涨以及福利 的扩张。虽然在此期间也存在周期发展,但并未发生严重的危机。马克思眼中的那种以危机、失业和贫困化过程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似乎不见了,至少在资本主义的中心被 了。然而,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地动摇了这种看法:福特制的积累模式及其提高生产力的“廉价的”方法(泰勒制加上规模化生产)遇到了自身的限度,利润率开始下滑,周期波动不断增强,即使在复苏期仍然保持着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利润率的提高则主要基于实际工资的停滞和下降,以及对企业和富人的大规模减税,这首先削减了公共福利。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在过去180年的发展中其实始终伴随危机。但是,这种危机过程的原因却充满了争议。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当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大部分代表都认为,危机来自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对于古典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来说,危机只是由“外部”冲击引发的(比如 的经济政策),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则不存在危机。只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64)至少将不断重现的大规模失业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内在问题,这一观点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基石。
        与之相反,马克思试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会导致危机,一种无危机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不过,在马克思这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危机理论,而只是散见一些关于危机的或详细或粗略的描述,这些内容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被加工成各种危机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时,就已经在货币对交换的中介中发现了危机的一般可能性: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商品卖出,但并不用获得的货币去购买新的商品,由于他把货币保留了下来,再生产的联系就被中断了(参见第三章第七节)。所谓萨伊定律,即认为买和卖之间存在必然的平衡、供给创造等量需求的观点,只有在将(货币所中介的)商品流通同直接产品交换相等同的时候,才是有效的:每一次“买”都与一次同时发生的“卖”相一致。因此,如果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用萨伊定律来论证市场经济原则上的无危机性,那么他们设想的是一种没有货币的资本主义。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