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书店 年代四部曲系列 革命的年代 1789-1848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页数:368
    • ISBN:9782237725851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 商品名称 革命的年代(1789-1848)(精)
    • 作者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译者 王章辉
    • 定价 78.00
    • ISBN号 9787508674612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版印次 2版 1次
    • 开本 16开
    • 装帧 精装
    • 页数 368
    • 出版时间 2017-08
    • 印刷时间 2017-08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工业”“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统计学”“新闻出版”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双元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鲍姆在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译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精)》中紧紧扣住 “双元革命”在历目前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发展

     第一章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

     第二章 工业革命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

     第四章 战争

     第五章 和平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民族主义

    第二部分 结果

     第八章 土地

     第九章 迈向工业世界

     第十章 向才干之士敞开进身之路

     第十一章 劳动贫民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宗教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世俗界

     第十四章 艺术

     第十五章 科学

     第十六章 结语:迈向1848

    注释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后迁居维也纳和柏林。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他于1936年加入共产党,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于伦敦,享年95岁。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政治评论、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他的著作甚丰,先后计有14部以上专著问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盗匪》《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的叛乱》《爵士风情》等。

    儒莱曼·弗兰克·鲍姆(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纽约州。鲍姆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大庄园里度过的。他从小喜欢写作,自己构想出一些让人听后感觉愉快的故事,同时把儿歌改编成故事。一八九七年,他编了一本《鹅妈妈的故事》散文集,出版后获得成功。一九〇〇年,鲍姆写成《绿野仙踪》(即《奥茨国的魔术师》)。《绿野仙踪》是二十世纪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受到赞赏的童话,从出版一直行销至今。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曾经是一个比我们今天的世界既要小得多也要大得多的世界。这是我们对那个世界的第一个看法。从地理方面看,当时的世界比较小,因为,即使是那个时代受到过最好教育、见识最广的人——比如说,像科学家兼旅行家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1769-1859)这样的人——也只了解这个人类栖息的地球的局部地区。(相对于西欧,那些在科技方面较不发达、较不具扩张性的社群的“所知世界”,显然要比西欧所认知的更小,小到只是地球的微末部分。没有文字的西西里农民或是生活在缅甸山陵中的耕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小天地里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永远一无所知。)由于有像库克(James Cook)那样具有非凡才能的18世纪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大洋表面的大部分地方(尽管绝不是所有地方)才得以经由考察绘制在地图上,尽管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海底的知识仍微不足道。人们已能了解到各个大陆以及大部分岛屿的概貌,尽管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还不太精确。人们对于分布于欧洲的山脉面积和高度的知识比较精确,而对于拉丁美洲的情况,则了解得非常粗略。对于亚洲,所知甚少。至于非洲[除了阿特拉斯山(Atlas)以外],在实际用途方面毫无了解。除了中国和印度,世界上大江大河的流径对于世人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只有少数靠设陷阱捕兽的猎人或商人,诸如深入加拿大印第安人地区的皮货商,才了解他们所在地区的河流走向,或者说曾经有所了解。除了几个地区之外——在几块大陆上,他们只从沿海伸入内陆不过几英里——世界地图都是由商人或探险家的明显足迹穿越过的空白空间所组成。要不是南于旅行家或在遥远前哨站服务的官员们,搜集了一些粗略但尚能管用的二手甚或三手资料,这些空白地区甚至会比实际上标明的还要广大。

    不仅“所知的世界”比较小,而且现实的世界也是如此,至少在人类活动的世界是如此。由于无法取得实际的人口统计资料,所有现有的人口评估完全是靠推测得来。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即当时的地球只能养育相当于现今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可能不超过今天的1/3。如果我们最常引用的那些推测数据出入不是太大,那么,亚洲和非洲在当时所养活的人口比重,要比今天大一些。1800年欧洲的人口大约是1.87亿(现在的人口大约6亿),所占的比重比今天要小一些,而美洲人口所占的比例显然就更小了。大体而言,在1800年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两个是亚洲人,每五人当中有一个是欧洲人,非洲人占1/10,而美洲或大洋洲人则只占l/33。很显然,那么少量的人口分布在地球表面,人口密度自然比现在要稀疏得多了。也许,除了一小部分地区,比如说中国和印度的某些地区,或西欧和中欧的某些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发达或者城市高度集中,可能存在着类似现代的人口密度。既然人口规模比现今要小,那么,人类有效拓居的区域自然也会小一些。气候状况(尽管气候不会再像14世纪初到18世纪初那个“小冰河期”最糟糕的时代那样寒冷或潮湿,但比今天可能还要冷一些、湿一些)遏制了人类在北极圈内定居的极限;流行性疾病,例如疟疾,在很多地区仍然制约着人口的增长,比如意大利南部的沿海平原,实际上长期无人居住,到了19世纪,才逐渐有人定居。原始的经济生活方式,特别是狩猎和(在欧洲)游牧,浪费了土地,使得人们无法在整片地区安家落户,例如意大利东南端的阿普里亚(Apulia)平原。19世纪早期的旅行家留下了他们描绘罗马四周地区的图画,那是一个空旷且到处都是废墟的疟疾流行区,少量牛羊伴随着三三两两古怪奇特的盗匪,这就是当时人们所熟悉的地方风景。当然,很多土地在开垦之后,贫瘠依旧,杂草丛生,到处是水涝的沼泽地、粗放的牧场或森林,甚至在欧洲也是如此。

    比较小的第三个现象表现在人类的体形上:总的说来,那时的欧洲人明显要比今天的欧洲人矮小许多,我们可根据应征士兵的大量体格统计数字,从中取一例来加以说明。

    P8-9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译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精)》是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史诗般的”、“殿堂级的历史杰作”。“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

    《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我认为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最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最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

    《战后欧洲史》作者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