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书店 神圣罗马帝国 1495-1806 第2版 想象欧洲丛书 彼得·威尔逊 重新认识复杂而多元的神圣罗马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彼得·威尔逊;殷宏[译]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彼得·威尔逊;殷宏[译]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
    • 页数:284
    • 开本:32开
    • ISBN:9788961643105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 商品名称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第2版)(精)/想象欧洲丛书
    • 作者 (英)彼得·威尔逊
    • 责编 张文华
    • 译者 殷宏
    • 定价 72.00
    • ISBN号 9787301333402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印次 1版 1次
    • 开本 32开
    • 装帧 精装
    • 页数 284
    • 出版时间 2023-03
    • 印刷时间 2023-03

    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中欧长达千年,对德意志乃至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然而伏尔泰讽刺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长久以来帝国成为政治软弱和民族分裂的代名词,但这种评价是否代表历史的真相?神圣罗马帝国究竟是什么?它如何运行?它为何能延续这么久?它又如何走向崩溃?

    面对这样复杂又迷人的研究对象,本书作者彼得·威尔逊尝试超越民族国家视角,提供了独树一帜的观察帝国的方式。他在更广阔的欧洲史背景下,考察了帝国发展的重大阶段,着重关注帝国从1495年开启宪政改革到1806年解体的历史,全面介绍了帝国的关键制度和发展趋势,并剖析了民族主义与帝国认同之间的张力。

    威尔逊并不把帝国视为一个失败的君主国或是德意志民族国家尚不完善的先驱,而是从帝国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帝国是一种包含君主制、等级制、联邦制因素的多层次体系。

    第2版序言

    关于注释

    地图

    第一章 学术研究中的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出发点

     第三节 观点与解释

     第四节 帝国政治发展趋势

    第二章 宪政发展

     第一节 1495年之前的发展

     第二节 帝国改革时代

     第三节 教派时代

     第四节 帝国复兴与帝国政治的国际化

     第五节 普奥之争与帝国崩溃

    第三章 关键制度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皇帝

     第二节 帝国议会

     第三节 帝国法院

     第四节 帝国税收

     第五节 帝国防卫

     第六节 大区

     第七节 帝国教会

     第八节 帝国意大利地区

     第九节 领地绝对主义

    第四章 民族与身份

     第一节 爱国主义

     第二节 沟通领域

     第三节 象征主义与仪式

     第四节 帝国身份的遗产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1440—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推荐书目

    索引

    彼得·威尔逊(1963—),英国历史学家,自2015年来一直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勒教授。彼得·威尔逊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从帝国到革命:德国历史,1558—1806》等。

    殷宏,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博士。对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有所涉猎,译有《塔中书》《神圣罗马帝国,1495一1806》等书。

    第一节 导言

    伏尔泰(Voltaire)曾脍炙人口地讽刺神圣罗马帝国说:“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尽管它曾统治中欧大部分地区长达千年以上,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它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显得非常模糊,以致许多学者都在争论:它是不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过的国家[40,60,65]。在德国史学界内部,神圣罗马帝国(又称第一帝国,区别于俾斯麦的第二帝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过去一直是政治软弱和民族分裂的代名词。近来的学术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这些误解,但这些最新作品的数量和研究领域,令人难以在更广阔的欧洲背景下,就帝国的发展与地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图景。

    本书集中探讨与帝国相关的问题,以期弥补这一不足,这些被证明极难回答的问题包括:帝国是什么?它如何运行?它为何能延续这么久?它为何最终崩溃?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将回到帝国诞生之初,即查理曼(Charlemagne)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这一天创建帝国的时刻。不过,本书重点关注1495年之后的帝国;这一年是帝国宪政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体上也可将其视作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明显可以看出,帝国不会沿着与西欧君主制大国如法国、西班牙相同的路线发展。本书的时间终点是1806年,这一年,随着拿破仑重整中欧国家体系,帝国在形式上宣告解体。当然,正如后文所见,在这之后,帝国对德意志政治的影响仍在长期延续。

    第一章分析帝国解体后出现的各种有关帝国的解释,介绍现有的各种文献专著,并提供一种新方法来研究帝国复杂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第二章描绘帝国从创立到解体的全过程,指出关键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将在第三章展开详细的考察。第四章关注的是帝国的居民们能在何种程度上被视作一个民族,以及他们是如何支持帝国的政治结构的。最后是简短的结论部分,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全书架构顾及读者阅读的连续性,但读者也可不照这一顺序,尤其是在书中其他地方遇到不熟悉的制度或术语时,可以阅读第三章相关内容。

    第二节 出发点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帝国从未拥有明确的边界,其管辖人口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民族身份上,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这一情形给后人的研究带来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试图完全从德意志民族视角撰写其历史的人来说。不是所有的帝国居民都讲德语,更有许多德意志人住在帝国边界以外,尤其是在帝国以东地区;与此同时,帝国内部多位重要的德意志诸侯还在欧洲其他地区拥有土地。

    查理曼帝国的原初边界始终难以确知,尽管帝国后来丧失了大量土地,但它在其他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拓殖或征服,向东,尤其是沿着波罗的海沿岸,拓展了帝国边界。到15世纪晚期,帝国核心区已覆盖了现代德国和奥地利的核心地带及卢森堡(Luxembourg)、比利时(Belgium)和荷兰(Netherlands)。瑞士形式上仍是帝国的一部分,但关于其在帝国内确切的政治地位仍有一定争议。现代捷克共和国领土当时被称作波希米亚(Bohemia)王国,后者连同其附属国摩拉维亚(Moravia)、卢萨蒂亚(Lusatia)、西里西亚(Silesia,现在大部分属于波兰领土),都是帝国的组成部分。此外,现属法国的洛林(Lorraine)、阿尔萨斯(Alsace)及其以西其他地区,当时也位于帝国边界以内。由意大利北部公国和城市组成的名为“帝国意大利”(Reichsitalien)的地区——西起萨伏依(Savoy),东接威尼斯共和国(Venetian Republic),南邻教皇国(Papal States)——虽然更加边缘化,但形式上也是帝国的一部分。

    在帝国全境,皇帝的权威远未达到大一统的地步。一直以来,皇帝都只能直接统治8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这是归其个人所属的王朝领地,可作为遗产传给继承者,但皇帝头衔不能世袭,皇帝只能选举产生。皇帝头衔的选举性质表明,其根源在于中世纪早期的日耳曼王权[16,45],这也是帝国与欧洲其他君主制大国共有的一个特征,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王国(Scandinavian kingdoms)、波兰及教皇国。在教皇国,枢机主教就是教会诸侯,新教皇由他们选举产生。与之类似,皇帝由作为帝国主要诸侯的选帝侯(Kurfürsten)选出。通过一种由所有权、封建领主权、习惯权利、王朝权利和宗教权利组成的复杂制度,这些选帝侯与其他诸侯、大封建主、教士、宗教机构、自治城市和乡村公社(commune)一道分享了帝国余下的土地。这些领地统治者中有一部分势力更为强大,如奥地利的哈布斯堡(Habsburgs)家族、北德意志的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 dynasty),他们统治着或者说逐渐统治着皇帝名义管辖权(jurisdiction)之外的领地。这使得帝国的政治触角延伸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内部,进一步加强了帝国自身边界的普遍不确定性。使得局面更加错综复杂的是,皇帝还宣称自己是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最高世俗代表,与教皇的最高宗教管辖权相对应,位于欧洲其他所有统治者之上。

    上述讨论指出了帝国的五个特征,它们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帝国性质的一个必要辅助。除了领土广袤、居民构成来源广泛且纷繁复杂这两大特征,我们还能识别出帝国的其他三个特征:皇帝由选举产生;皇帝的政治主张带有泛欧洲主义;皇帝的主权支离破碎,政治权威分散,管辖权重叠。

    P1-7

    神圣罗马帝国与俾斯麦第二帝国、希特勒第三帝国并称德国史上三大帝国,曾支配中欧长达千年,囊括近十个现代欧洲国家全部或部分领土。

    本书侧重1495年帝国改革后的历史,以关键制度和发展趋势为框架,剖析帝国的独特性质、复杂结构、多层次治理体系及历史遗产。

    走出民族国家范式的窠臼,驳斥神圣罗马帝国落后、过时的成见。

    版本升级,第2版做了全面修订,其中第二章几乎重写,第四章“民族与身份”为新增,体现近年学术发展和作者独到思考。

    收录三幅地图,直观呈现帝国地域和族群上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