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书籍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2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 [精装典藏纪念版]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7
    • 装帧:精装
    • ISBN:9781769784510
    • 版权提供:成都时代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编辑推荐

    推荐1.心理学界“黄埔军校”中德班25位心理学家首次无保留公开成长进阶全过程。

    国内心理领域领头军深情书写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情怀、挑战、迷茫、奋斗、欲望和境界!本书作者均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业内大名鼎鼎。身为国内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团队,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从业分支的金牌专家。

     

    推荐2.一本书把握中国心理咨询流派、江湖、现状及趋势,心理从业人员必看!

    赵旭东、张海音、施琪嘉、张天布、李晓驷、盛晓春、刘天君、邹政、曾奇峰、朱建军、李孟潮、徐钧、仇剑崟、张岚、陈珏、徐勇、杨昆、刘丹、方新、薛伟、唐登华、孟馥、杜亚松、陈一心、杨怀瑜。这25位心理专家个个都是国内心理咨询的开拓者,他们深耕各个心理流派,培养一批批优秀咨询师和治疗师,为国内心理咨询实践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做出突出贡献。

    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催眠疗法、NLP、意象对话、女性心理咨询、移空技术、青少年咨询、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所有心理流派的国内生长故事及门派掌门人的心路历程,都在这里!40万字展现25个有趣灵魂的心灵独白,带你品味心理真谛,看见人性深处那美丽而神秘的风景。

     

    推荐3.一次性了解中德班25位元老级心理专家成长之路、从业心得、职业感悟、咨询故事。

    这本《我的心理治疗之路》是中德班(心理学界“黄埔军校”)元老级心理专家们的从业自白书!《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中德班25位疗愈人心的优秀心理师慷慨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心得、个案经验和教训,再现了其鲜为人知且艰难曲折的心理历程,立体呈现了心理师的真实面貌,为有志于心理事业的读者指点从业路上的问题与迷茫。

     

    推荐4.这本书满足你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行业的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咨询这条路太难走,这本书帮你登堂入室!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吗?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吗?你好奇心理咨询过程的哪个点让人发生改变的吗?你想要了解金牌心理学家的独特内心世界吗?你期待知晓心理咨询师所做过的成败个案吗?本书给你一一揭晓。

     

    推荐5.中德班元老级心理学家联袂巨献!精装典藏纪念版!

    媒体评论

    张海音:一个人的痛苦并不是因为他倒霉,而是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倒霉,当他有更深的理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释然。

    曾奇峰:来访者把我们理想化,我们在他把我们理想化的位置待着,他慢慢认同我们,并经由同我们更好地成为他自己,这就是心理治疗作用的原因。

    朱建军:把一套心理咨询方法用得很熟练,对某些心理问题会有效,但如果用这一一套方法混一辈子,这样做会很可惜。

    刘  丹:改变并不是来自治疗师,而是来自于治疗师创造的空间。

    施琪嘉:其实心理治疗并不是让你变得更好,而是让你变得更真实。

    李孟潮:我们离病人并不太远,我们感兴趣的方向,就是我们需要升华的方向。

    薛  伟:在心理治疗中,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你面前这个人。

    目录

    01 仇剑崟女性精神分析之我见

    误打误撞走进心理学

    在职业成长道路上激流勇进

    我对女性精神分析的看法和体会

    02 方新开放、整合、融汇——我的心理治疗师成长之路

    我的求学之路

    回国后的回馈

    我对心理治疗的看法

    03 刘丹:我为什么要从事家庭治疗

    我为什么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

    我所接受的家庭治疗学习

    家谱图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是怎么做家庭治疗的

    跟每一个人建立关系是家庭治疗中重要的工作

    家庭治疗主要的观察点:关系

    04 刘天君:我为何创立本土化心理治疗技术——移空技术

    东方气功与西方催眠的碰撞

    我创立东方心理治疗技术的原因

    东方治疗技术的优越性

    什么是移空技术

    移空技术的应用案例

    05 李孟潮:我的心理治疗研究之路

    从自我成长看“功利研究者”

    从自我成长看“受伤研究者”

    “受伤研究者”的研究方法

    06 朱建军:小猫长大了也变不成狗——我咨询理念中的文化关怀

    心理治疗学习之初

    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我为什么要创立本土化治疗方法

    心理咨询师的心态问题

    07 李晓驷:我为什么选择了精神分析

    我对精神分析的抗拒和质疑

    我为何坚定地走心理治疗之路

    我的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态度

    08 陈一心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的成长之路

    我的从业经历

    儿童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条件

    家长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09 张天布:从中德班学员到教员——我成为心理治疗师之路

    从临床就医中的心身疾病说起

    在中德班孕育的精神分析之梦

    我对于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理解

    10 杜亚松:我是如何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的

    身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我为何要学习心理治疗知识

    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治疗师的基本素质

    儿童常见的身心问题

    11 杨怀瑜:从中德班学员到美国心理医生

    志愿

    我的中德班

    回归临床

    12 张岚:在两条路上穿行

    我为何选择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我在临床实践中学到的东西

    如何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

    如何成为优秀的认知行为治疗师

    13 杨昆:从精神科医生到生物医学研究员

    职业生涯之初

    中德项目和中德班

    系统家庭治疗的实践和本土化体会

    系统家庭治疗的技术

    家庭作业

    录像系统在心理治疗中应用的好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14 陈珏:与患者共同成长——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我是怎么走上心理治疗之路的

    我为何学习多种心理疗法

    在这 20 年间,我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哪些改变

    20 年心身科心理工作积累的治疗心得

    15 邹政:色·戒——咨访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我的职业选择经历

    从我的心理历程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

    “色·戒”是咨询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真正的咨询应该有的样子

    一个好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年轻人,当你准备做咨询师时

    16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之旅

    我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道路的

    我为什么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我的治疗体系和咨询理念

    自我感受觉察:个案咨询中重要的部分

    对心理治疗发展的三点思考

    年轻的咨询师,我想对你说……

    17 孟馥:如何练就一身属于自己的功夫

    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原生家庭了解自己

    总是从脉络中看人——将家庭当作一个系统去工作

    总是在肩膀上站着的小人——接受持续的专业督导和自我体验

    18 赵旭东:如何踩好医学和心理学这“两条船”

    医心混搭,努力成才

    昆明岁月实现初心

    做医生真好——医生的心理成长

    为什么要五业兼备

    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19 施琪嘉:整合之路——如何成为一名忘记学派的治疗师

    从事心理治疗的动机

    职业动机——创造性

    现实动机——兴趣

    内在动机——自我体验

    心理治疗的学习带给我的收获

    20 徐钧: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

    初步了解心理疗法

    参加系统的专业训练

    咨询师的个案和督导

    心理咨询师的自学与自我发展

    咨询师自己的生活兴趣和爱好

    21 徐勇: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

    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矫正性情绪体验

    治疗师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治疗师的反移情

    22 唐登华:我和我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我的原生家庭和职业成长之路

    我做过的典型个案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3 盛晓春:一个家庭治疗师的心路历程与感悟

    我的成长经历

    我与中德班的缘分

    德国人讲授的家庭治疗

    我的临床实践、教学和培训

    践行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创伤理念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24 曾奇峰:人格层面的自由与限定

    我的家庭情况

    我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我受到的各种影响

    我的治疗理论取向

    人格上的自由和自我限定的表现

    25 薛伟:成人之旅——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

    我眼中的心理咨询

    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心理咨询VS药物治疗

    新手咨询师需要的基本训练和能力

    在线试读

    曾奇峰:人格上的自由和自我限定的表现

    我们谈到了如何扩大自我意识范围,这是作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特别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重要的特征和能力。简单来说,也就是对潜意识的觉察能力,对潜意识敏感。这个潜意识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潜意识,这也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精神分析师。

    前段时间我遇到某一个朋友,他是公司的老总,他说:“你做的事情,我也能做,我们公司员工遇到了问题,来找我谈一谈就豁然开朗了。”听到这句话时我没打击他,但也没有随口表扬他。我知道他对员工做的事情仅仅是在意识层面,类似于“政治思想工作”,而没有到潜意识层面。

    我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如果有人说他有做精神分析的天赋,就设计一个题来考考他,看他是不是真的有天赋,这个题是对潜意识敏感度的测定。

    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出门后总担心自己没有锁门,会多次返回来检查?

    回答1:担心自己家里会进小偷,内心没有安全感。

    这是意识层面的解释,任何人都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恭喜这样回答的人,他们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或者伟大的商人,但绝不会成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师。

    回答2:也许这个人期望别人到家中看望他,他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但又害怕与人太亲近后个人边界被突破。他的潜意识在对关系的渴望和恐惧之间拉扯,于是他把自己操控在家门口晃动。

    这样的回答让人很有画面感,很精神分析。如果你这样解释以后,有人认为是胡说八道,那么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做精神分析师。但如果我们总拿这样的测试题来攻击别人,那就无趣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正在限定自己呢?

    在经济和情感上对他人过分依赖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成人不能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依赖别人就是对自己进行了遏制。在情感依赖方面,如果是“没有你,我活得下去,但是有你会更好”,这是正常的依赖表现,而“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失去你,我就会死掉”,这就达到了婴儿般依赖的级别。

    有些人恋爱初期确实有这样的情感依赖,恋爱一段时间后,成人部分会起作用,两人会回到正常的情感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总是保持婴儿般依赖的情感,后就会做出破坏关系的事情来。

    当抱怨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不管是抱怨他人还是抱怨社会,这都表示人格发展处在口欲期,就像吃奶吧唧嘴巴一样。抱怨是一种把别人看得过于强大、把自己看得过于弱小的反应。

    对权力过度感兴趣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用权力替代自我控制上的失败,或者把自己跟他人捆绑在一起,这是囚徒跟狱警的关系。看起来狱警是自由的,他拥有对囚徒的权力,但他跟囚徒一样不自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加不自由。

    因事先判断某个事情很难而选择不做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这一点在中国很常见,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区别之一,就是中国老人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很难,而西方人则会说不管事情难与不难,大胆去做。

    面对不确定性而焦虑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例如,我会焦虑某天的讲课是不是受欢迎,学员能不能听得懂。虽然都是精神分析的老生常谈,但在我潜意识里却是另外一种风景——我赋予讲课以惊天动地的意义:如果讲得好,弗洛伊德都会笑醒;如果讲得不好,弗洛伊德会跟我说“曾同学,我们换换地方吧,你来躺着,我去讲课”。当我给讲课赋予这样的意义时,我才会表现出症状学级别的焦虑。如果我潜意识没有这样的幻想,只是把讲课当成说说话而已,我的焦虑就会减轻。换句话说,焦虑的程度跟一个人的自恋成正比。

    哀伤不是自我限定,但可能是短暂的自我限定;抑郁是自我限定。因为抑郁是弥散的低价值感,这个限定通过自我攻击实现。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分化的文化大背景之下,所有症状中都可能有表演性的因素,比如孝顺。躁狂会被认为是肤浅、幼稚的表现,而抑郁则显得老成而深刻。

    当嫉妒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嫉妒是贬低了自己、夸大了对方的成就及成就带来的幸福感。嫉妒也可能导致一个人在行为上面奋起直追。在大多数情形下,当我们被嫉妒淹没的时候,我们正限制自己的智力和行动能力。

    当懒惰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这在我身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有的时候我懒惰到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其实我不愿意讲课,找我讲课会使我有一种被麻烦的感觉。我不确定这是一种成长——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修身养性,还是一种早衰性的自我限定。

    当好好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效率不高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比如,有些人非常勤奋地学习英语,但学习的时候处在解离状态,把英语学到了“别人”的脑子里去了;有些人在体育方面显得比别人笨拙,这不是智力或体力方面的问题,而是人格上的自我限定。

    显得比较笨的人,会赋予某种知识或技能以入侵自己边界的异物的特征,好像有种东西强行插进来,于是其人格自动作出的反应就是拒绝这种东西进来。因此,我们学习某种东西,就要跟它融化在一起,有一种把它吞噬进去的感觉。早期客体关系有创伤性体验的人,会把某种知识或技艺的获得,理解成自己的边界被侵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宅,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懒惰。青少年的宅很多见,他们处在心理上突飞猛进发育的阶段,按道理说应该是纵横江湖,但他们却用宅这种方式,来抵消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内疚感和对父母的背叛感。成年人的宅是自恋性封闭,害怕自己出门后像猛兽一样影响社会治安。如果他出去做生意,那么别人就会没饭吃;如果他出去做学问,那么全天下所有做学问的人就都应该闭嘴。当然,这不是的解释,精神分析的解释无所谓对错,这是精神分析的常识。

    当对过去的人或事特别纠结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通过逃避现实来为逃避未来做好了铺垫。现在逃避现实导致很多事情“烂尾”,未来一定为今天的逃避现实后悔,这就进入一个死循环。

    当沉迷于幻想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有些人总想着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发财,从而放弃现在的努力,这就是在限定自己。

    把自己搞得完全没有闲暇时间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这是在用忙来回避面对自己的痛苦,因为不忙的话就要想自己内心的那些事,但又受不了去想那些事情,所以用现实中的一系列小刺激让自己无暇自顾。用蒋勋老师的话来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是针对同一个字——忙,因为一忙,生活就不美了。

    卷入无价值的争论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为什么会卷入无价值的争论呢?因为我们没办法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获得成就感。

    用局部防御整体,没有战略眼光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我们在很多具体的咨询中能够见到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人蒙着眼罩往前冲,不管会不会错过周围的风景而一头扎进河里,不看一下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环境,而是把自己沉溺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

    陷入虚无的问题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有没有平行世界、另一个星球有没有另一个我、人死后会怎样?如果我们用大脑皮层来思考这些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需要有人用这种造物主一样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但是,如果这些思考影响了现实生活,比如我相信前世的我欠了别人一条命,今世的我要用赎罪的方式来偿还;来世的我一定会享福,所以这一世的我不要过得太好;我相信平行世界,我会去那个空间,所以忽略现实的爱和美好,这些都严重影响现实生活。陷入虚无是极大的自我限定,也可能是严重的自我限定。

    投身于团体时,我们正在限定自己。在团体中可能会发生四种事情:你的自我会消失,自我意志被团体意志所替代,这对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法西斯主义就是这样被定义的;所有团体成员都会被情绪所支配,智力都会下降,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作“从众心理”,即别人做什么事情,我就做什么事情,如果你成为团体里独立思考的人,就会被打压;团体一般倾向于用行为表达,如果一个人习惯用行为来表达的话,这是前俄狄浦斯情结,是人格障碍级别问题,用行为表达情绪的人很多都在监狱待着;忘我地投身团体中,会使团体具有原始部落的特征,像蜂巢拥有一个蜂王一样的人,其他所有人都被奴役着。

    内容介绍

    心理师是什么人?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如果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师,应该从哪里开始才能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作为个案经验丰富的心理师,如何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更上一层楼?

    这本《我的心理治疗之路》是中德班(心理学界“黄埔军校”)元老级心理专家们的从业自白书!这25位心理专家个个都是国内心理咨询的开拓者,他们深耕各个心理流派,培养一批批优秀咨询师和治疗师,为国内心理咨询实践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做出突出贡献。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催眠疗法、NLP、意象对话、女性心理咨询、移空技术、青少年咨询、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所有心理流派的国内生长故事及门派掌门人的心路历程,都在这里!

    在《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中德班25位心理专家不仅立体呈现了心理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再现了其鲜为人知且艰难曲折的心理历程,让大众第yi次真正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还慷慨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心得、个案经验和教训,为有志于心理事业的读者指出入手点、突破点,帮助大家解决从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和观点,激励大家快速成长,成为优秀的助人者。

    作者介绍

    主编:赵旭东、施琪嘉

    副主编:方新、刘丹、李晓驷

    编委:仇剑崟、方新、刘丹、刘天君、李孟潮、朱建军、李晓驷、陈一心、张天布、杜亚松、杨怀瑜、张岚、杨昆、陈珏、邹政、张海音、孟酸、赵旭东、施琪嘉、徐钧、徐勇、唐登华、盛晓春、曾奇峰、薛伟

    赵旭东:中德班中方协调人,中国家庭治疗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奖”获奖人,中国精神医学界心理治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施琪嘉: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2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 [精装典藏纪念版] 开本: 16开
    作者: 赵旭东 施琪嘉 主编,开森心理 出品 定价: 99.00
    ISBN号: 9787546425764 出版时间: 2020-07-01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0-07-01
    版次: 1 印次: 1
    93339540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