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科学出版社直发在社会科学中发现哲学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加)马里奥·邦格(Mario,Bunge)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加)马里奥·邦格(Mario,Bunge)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4188632403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商品参数

    在社会科学中发现哲学
    曾用价 180.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开本 16
    著编译者 (加)马里奥·邦格(Mario,Bunge)     
    页数 504
    ISBN编码 9787030586476

    内容介绍

    本书从与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概念、分析过程和哲学问题出发,通过反思和分析潜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基础的哲学概念、原则和假设,论证社会科学与哲学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
      本书一般性地谈论了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对包含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在研究过程中把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充分必要性;讨论了社会科学中的一般哲学问题,批判性地检验了被社会科学家们广泛使用的哲学观点:个人主义、整体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直觉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主观主义、实在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替代选择——系统论、科学或突现唯物主义、理性—经验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并为其合理性进行了辩护。
    目录

    目录
    总序 i
    序言 ix
    本书凡例 xiii
    导论:为什么是哲学? 001
    **节 社会科学包含某种哲学 001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争论 004
    第三节 社会元理论关于什么及由什么决定 007
    第四节 社会科学哲学的种类 010
    第五节 评价社会科学哲学 012
    **部分 从事实到理论 015
    **章 事实 017
    **节 事物和属性 019
    第二节 突现和系统 022
    第三节 状态、事件、过程 025
    第四节 模式 030
    第五节 因果关系 034
    第六节 概率和混沌 040
    第七节 现象 046
    第八节 社会事实 049
    第二章 观念 053
    **节 概念和命题 055
    第二节 形式与内容 059
    第三节 模糊性与精确性 065
    第四节 形式化 069
    第五节 理想类型 074
    第六节 定义 076
    第七节 假设 079
    第八节 规则 082
    第三章 探究 085
    **节 探讨和范式 088
    第二节 问题 091
    第三节 数据 095
    第四节 假设 101
    第五节 真理 105
    第六节 批判 111
    第七节 方法 114
    第八节 知识问题 117
    第四章 系统化 121
    **节 概述 122
    第二节 分类 124
    第三节 理论和模型 126
    第四节 理论规律 133
    第五节 理论种类 135
    第六节 还原 141
    第七节 还原论 143
    第八节 合并 146
    第二部分 从解释到辩护 149
    第五章 解释和预测 151
    **节 描述 151
    第二节 解释 153
    第三节 逻辑形式 159
    第四节 向上和向下 161
    第五节 领会 167
    第六节 领会的作用 171
    第七节 预测和追算 175
    第八节 设计未来 182
    第六章 经验操作 185
    **节 可检验性 186
    第二节 指标 188
    第三节 社会指标 191
    第四节 现实检查 194
    第五节 证据的重要性 200
    第七章 科学及其他 204
    **节 基础科学 206
    第二节 科学的统一 212
    第三节 应用科学 217
    第四节 技术 219
    第五节 伪科学 227
    第六节 例子:新科学社会学 231
    第七节 意识形态 234
    第八节 混淆科学与意识形态 237
    第八章 价值和道德 243
    **节 价值的本质和根源 243
    第二节 效用 247
    第三节 道德 250
    第四节 自由 253
    第五节 伦理学 254
    第六节 科学、技术和道德 260
    第三部分 社会科学中的一般哲学问题 267
    第九章 个人主义和整体论 269
    **节 个人主义 271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情况 276
    第三节 个人主义整体论(individholism)和秘密系统论 282
    第四节 个人主义的缺陷 285
    第五节 整体论 288
    第十章 系统论 294
    **节 系统探讨 295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的系统论 297
    第三节 社会系统 300
    第四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 304
    第五节 微观—宏观关系 308
    第十一章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314
    **节 唯心主义 317
    第二节 当代诠释学 323
    第三节 现象学 326
    第四节 本体论建构主义 329
    第五节 唯物主义 332
    第十二章 直觉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 339
    **节 直觉主义 340
    第二节 当代蒙昧主义 343
    第三节 庸俗经验主义和秘密经验主义 346
    第四节 逻辑经验主义 351
    第五节 实用主义 353
    第六节 理性主义 356
    第七节 理性经验主义 358
    第十三章 主观主义和实在论 362
    **节 主观主义 366
    第二节 约定论 369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 372
    第四节 相对主义 376
    第五节 认识论的诠释学 381
    第六节 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384
    第七节 主观性的客观研究 390
    第八节 科学实在论 392
    第十四章 理性与事实之间:理性选择理论 399
    **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 401
    第二节 理性假设的五个版本 406
    第三节 *大化者还是幸存者? 411
    第四节 主观理性和无意识理性? 415
    第五节 工具理性 417
    第六节 理由解释VS原因解释 419
    第七节 对理性选择探讨方式的评价 420
    第八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致命缺陷 425
    附录 431
    附录一 状态空间表示 431
    附录二 规律和规则 433
    附录三 理论操作化的逻辑 433
    附录四 效用:理性选择理论的难言之隐 434
    附录五 无用论 438
    附录六 客观价值 439
    附录七 作为集合的效用 440
    参考文献 442
    姓名索引 471
    主词索引 486
    在线试读

    导论:为什么是哲学?
      **节 社会科学包含某种哲学
      科学和哲学很难区别开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浪漫主义时期。在那时二者变得疏远,但它们从未真正分离。事实上,科学和哲学共享着很多极其普遍的核心概念、原则乃至问题。因此,远非互斥不相交,它们是部分重叠的。为了证明这个断言,我将任意展示每一个思想范畴中的一些例子。
      首先,在不管它们的真值,只关注于它们的构成概念的情况下,考虑下面的陈述,尽管对它们的否定分析事实上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所有的社会都是由生物组成的具体系统(而不是说,比如要么仅仅是个体的聚集,要么是信念、价值和规范的集合)。
      ——一些社会系统(如家庭和朋友圈)是自然的,而一些社会系统(如商业公司和学校)是人造的。
      ——所有的社会系统都位于空间中并随着时间发展演变。
      ——主体和结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既不存在制度真空中的个人行动,也不存在无个体社会行为的社会结构。
      ——除了别的之外,每一种社会类型,都以它自身的价值系统和其自身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特征。
      ——社会能够——实际上,应当——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被研究,尽管它看起来并非一个自然物,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造的,并且人类具有情感和思想。
      ——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发现都是一些关于社会系统的可检验的知识(而不是,比如关于个人行为的推测)。
      ——描述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我们应该尝试解释数据,并且只要有可能,也应该预测它们。
      ——形式如“变量y 取决于变量x”的程序化假设,和统计相关性一样,都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我们应该力求推测因果的、概率性的和混合的机制。
      ——一些理性选择模型包含着模糊的效用和理性概念,而且所有的理性选择模型都包含着富有争议的*大化行为假设。
      要在上述清单中,辨认出其中的哲学成分并不难。普遍概念“所有”和“一些”,还有“和”(或者一个逗号)及“或者”,它们都是逻辑学中要研究的(概念);“是”这个概念亦如此。此外,就如是数学的一部分一样,逻辑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概念“关于”(或者“指涉”)和“模糊的”(“不精确的”)应归入逻辑学的近邻——语义学。物质、过程、本质、时间、空间、系统、历史、社会和人工制品等都是极其普遍的概念:它们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专属财产”,而且它们在哲学*古老的一个分支——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中被分析和系统化。知识、科学、模型及可检验性概念应归入哲学的另一个分支——认识论(知识论)中(理性和效用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都表示不同的概念,其中有一些概念是哲学的)。*后,价值和规范概念在价值理论和伦理学中被研究。因此,我们就证明了,哲学与科学——尤其是与社会科学——共享着一些概念。
      接下来我将证明,社会科学和哲学共享着一些原理。以下的任一个都是如此,而且它们的否定亦是如此。
      ——社会事实是客观的并且是可知的,尽管是部分可知和逐渐可知。
      ——日常经验(包括直观和通感)对于理解诸如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我们还需要系统化的观察、计算和理论。
      ——观察应当被理论指导,而且反过来,理论应被数据检验。
      ——社会科学需要多层级理论,分别是:“宏大的”或者*大范围理论、中层理论和窄范围理论——或者哲学理论、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
      ——对社会科学中的假设的经验检验是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检验,然而对社会政策的检验是为公平和效率而进行的检验。
      ——有关社会事实和社会政策的真理通常都仅仅是近似真理,但是它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以改进。
      ——解释一个社会事实就是揭示其貌似合理可信的机制。
      ——社会科学使用某种生物学及某种心理学,但却不能还原为二者中的任一个。
      ——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边界都是人造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编造数据或者出版、发表不可理解的文本都是不道德的。
      这些命题及它们的否定命题都是哲学- 科学的,因为它们应被归入社会科学的哲学(或者元理论)中,而且它们都应该被社会科学家们遵守(或者违反)。
      现在让我们列出一些问题,它们极其普遍并且要么与社会有关,要么与社会研究有关,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它们全部都是当前激烈争论的对象。
      ——社会事实是外在一切而独立存在的,还是说它们是观察者或社会研究者共同体的建构?(这是实在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一部分)
      ——存在客观的社会模式(规律)吗?或者说社会事实是完全不合乎规律的吗?(这是本体论的合规律性问题及将客观模式与宣称代表它们的陈述区别开来的认识论问题的一部分)
      ——什么是社会?一个无组织的个人集合体?一个不可分析的块?还是一个系统?(这是个人主义—整体论—系统论三难困境,这是一个具有对应的认识论问题的本体论问题)
      ——社会如何变化?是在外部力量行动的作用下,或者通过它们的内在动力,还是二者都有?是思想观念的结果,或者是物质因素的结果,还是二者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是历史哲学的一部分)
      ——在社会中什么盛行?团结(合作)还是冲突(竞争)或者是二者的结合?(这个问题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有关)
      ——人们是完全自由地行动,或者他们是历史力量的棋子,还是二者都不是?(这是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和伦理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科学学科是具体特殊的(仅限于细节详情),还是律则的(谋求并使用规律),或者是两者都有?(这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核心问题)
      ——社会科学理论是如实地表示社会事实,还是说它们仅仅是隐喻?(这是一个与事实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关的语义学和认识论问题)
      ——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社会研究具有什么影响,是积极的,没有影响,还是消极的?(这是识别和评价潜在于社会研究中各种流派的各种哲学的工作的一部分)
      ——基本的社会科学是价值无涉和道德中立的吗?那么社会政策科学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属于科学技术的伦理学问题)
      这些问题位于社会科学和哲学之交。因此,它们必须在两个研究领域的工具和发现的帮助下被解决。
      因此,我已经证明了在社会科学中存在某种哲学[注意,顺便说一句,检查弱概括和特定概括(也就是那些用“一些”作为前缀的命题)是如此容易,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至少一个例子,与强概括或者普遍概括(也就是以“所有”开头的命题)相对]。
      换句话说,在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边界。因此,许多哲学家,其中有实证主义者鲁道夫·卡尔纳普和理性主义者卡尔·波普尔,他们忙碌于其中的对划界标准问题的研究是徒劳无功的。而如果这样一项研究是徒劳的话,这就意味着它源于严重错误的科学和哲学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方法,尽我们*大的努力遵守合理性规则,同时与现实和它的科学探索保持联系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争论
      自从社会科学家们使用哲学概念和原理并产生哲学兴趣问题之后,他们很有可能接受明确的哲学立场乃至卷入哲学争论之中。例如,史密斯、边沁、孔多塞、穆勒、古诺、马克思、恩格斯、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帕累托、韦伯、凯恩斯、马克·布洛赫、布罗代尔、默顿、萨缪尔森、缪尔达尔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此外,他们中没有一个是哲学无知或哲学中立的。
      然而,大多数科学家们并不为以任何深度检验他们的哲学而烦恼。这种在哲学上漠不关心的一个结果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一致。因此,马克思赞扬黑格尔混乱的辩证法,而且经常采用黑格尔复杂费解的风格样式。但是因为马克思还从事基于工业报告、社会调查及经济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数据资料的实际研究,所以他没有背叛科学而转向黑格尔主义(Schumpeter,1950[1942]:10)。同样,韦伯口头上承认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却**了他们鼓吹的具体特殊—律则的二分法(Merton,1987:13)。尽管韦伯捍卫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但是他很少进行微观—宏观分析。结果,他之后的工作与马克思的工作并没有多大区别(Alexander and Giesen,1987:18)。几乎没有科学家在他们的说教与他们的实践之间避免了不一致。伽利略、爱因斯坦和卡哈尔是例外。此外,爱因斯坦还警告说,为了找出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观察工作中的科学家们,而不是在进行哲学探讨的时候去读他们关于科学说了些什么。
      科学中的哲学争论可以是予以人启迪的、建构的、博学精深的——或者这些都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早期的破坏性的哲学争论的例子就是德语世界中的方法论之争,它始于19 世纪80 年代,并且实际上依旧在世界范围内继续,虽然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这个争论在反对两个完全合法的、互补性的研究领域中(也就是,经济学和经济学史)起着破坏作用。结果,这些学科中的每一个都发展缓慢,而不是通过互补变得丰富充实(Swedberg,1991)。自相矛盾的是,经济学赢取了政治战争的胜利却输掉了智力战争,因为通过独立性的获得,它变得离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现实越来越远。
      另一些著名的争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他们的对手之间,以及保守经济学家与自由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不同于方法论之争,这些争论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成分,它们在争论中成功地暴露出来。许多进一步的争论目前正在酝酿。当代社会科学中及与之有关的一些主流的哲学争论都与下面的问题有关。
      ——社会系统和它们的结构是外在存在的呢,还是仅仅在学者们的思想之中呢?(实在论认识论问题的一个方面)
      ——是社会斗争还是同样有力的合作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呢?(主要的变化机制类型的本体论问题的一部分)
      ——社会阶层是实体还是概念?(属于与事实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关的语义学和本体论问题中的一个问题)
      ——科学理念是个体思想(或者大脑)之中的进程,还是社会建构?又或者是**人类之上的?(本体论身心问题的一部分)
      ——真的科学观念能否存在?还是仅仅是被当时的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约定呢?(实在论认识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存在历史规律吗?(历史哲学的一部分)
      ——有可能用一种和我们研究自然时完全一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吗?还是说我们必须考虑主体的知觉、幻觉、兴趣、意向和决定?(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分)
      ——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的数学模型能够把握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易变性吗?(数学与实在之间关联的语义学和认识论问题的一部分)
      ——所有的社会事件都是可预测的吗?可预测性(及不可预测性)是内在于社会现实呢,还是仅仅是知识(或者无知)的问题呢?
      ——能从遇到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理论及意识形态中发掘出任何东西吗?(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危机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与实在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吗?)
      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被同时做出了肯定和否定的回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解决它们。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次提到它们的重点不是要找出正确的答案,而是作为一个提醒,与托马斯·库恩的论点相反,科学和神学、意识形态、哲学和政治学一样,都是充满争议的。正确的是,科学争论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被引导,并且能够根据经验数据和逻辑论证公正地得到解决,而不是诉诸修辞、谈判协商或者法令。那是因为,这样的争论完全是关于真理的,而与权利无关。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