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两宋诗词简史 戴建业 盘点272首两宋诗词 古代文学 宋词 宋诗 戴建业教授文集 果麦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戴建业著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戴建业著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9781081087563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图书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书名:两宋诗词简史
    译者:戴建业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定价:52 出版时间:2019.8 开本:32开      
    页数:292 装帧:平装 ISBN:9787532172122
      内容简介
    BASIC INFORMATION

     

     

     

    两宋是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突破了唐诗的藩篱,开辟出奇崛苍劲的新境界;宋词从小令发展至慢词,跃而成为一代文学的标杆。

    本书作者戴建业,从流传至今的数十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千里挑一,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精选272首诗歌讲述两宋诗词发展轨迹。

    阅读本书,不仅能重温伟大的诗词作品,更能一窥300年两宋诗词发展面貌。

     

    编辑推荐

     

     

     

     

    272首两宋诗词大盘点,覆盖两宋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4位诗词名家,展现两宋诗词的发展轨迹。

    ◆通俗、易懂、靠谱的两宋诗词入门之作。

    ◆陈引驰、骆玉明、六神磊磊诚意推荐!

    ◆采用高品质进口芬兰轻型纸张,环保轻盈。




     

     

      图书展示
    BASIC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
    BASIC INFORMATION
            

     

    戴建业,学者,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出版普及性著作《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戴建业精读老子》等数部;学术著作《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六朝文学史》等十余部;随笔集《你听懂了没有》等其他著作多部。


     

     

     

      关于评论
    BASIC INFORMATION

     

     

      目 录
    BASIC INFORMATION

     

     
    绪论: 两宋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
    第一节  唐代诗风在宋初的流播
    第二节  诗歌革新的领导者欧阳修
    第三节  诗歌革新的主将梅尧臣、苏舜钦
    第四节  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王安石
     
    第二章 宋初词坛与柳永的变革
    第一节  五代词风的承续与发展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范、张词
    第三节  “变一代词风”的柳永
     
    第三章 苏轼的诗词成就
    第一节  坎坷人生与磊落襟怀
    第二节  苏轼论诗歌创作
    第三节  苏轼诗歌的艺术风貌
    第四节  东坡词的创作成就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创作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  秦观与贺铸的词作
    第三节  周邦彦与格律词派
     
    第五章 两宋之际诗词的嬗变
    第一节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第二节  南宋爱国词的先声
    第三节  “江西派”诗人的创作转向
     
    第六章 陆游与“中兴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时代与经历
    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放翁词》的艺术风貌
    第四节  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
    第五节  独创新格的诗人杨万里
     
    第七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第一节  从抗金志士到词坛大家
    第二节  展现时代与人生风貌的《稼轩词》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特征与成就
    第四节  高唱抗敌战歌的“辛派词人”
     
    第八章 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
    第一节  格律词派名家姜夔
    第二节  后期格律词的新局面
    第三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第四节  爱国诗的最后一抹光辉
    第五节  元好问的诗论与诗词创作
     
    附:宋词讲座系列
    柳永词论
    一、柳永:“变一代词风”
    二、柳词的抒情方式:“只是实说”
    三、结构特点:细密而妥溜
    四、语言特点:明白而家常
     
    周邦彦词论
    一、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
    二、结构:曲折繁复
    三、语言:典雅浑成
    四、“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后记
     
     

     

      试 读
    BASIC INFORMATION

    试读:

    绪论:两宋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自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以来,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便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可惜,这一正确的共识容易形成人们错误的偏见,譬如,汉赋固然十分好,但汉文汉乐府同样也很妙——即使不说更好的话,如司马迁、班固的文章都妙绝古今;再如,人们一提到宋代就只想到宋词,似乎宋代词之外的文学不值一谈。其实,整个宋代除了柳永、周邦彦、辛弃疾等少数人外,大多数作家的优先选择是做诗人,填词不过是他们的“余事”。以苏轼为例,现存苏诗二千七百多首,苏词只存三百多首,数量上苏诗几乎是苏词的十倍,可见相比于诗文而言,苏轼可以说是“余事作词人”。这里并非要有意作翻案文章,故意说宋词成就不如宋诗,只是要提醒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切莫为名言所误。

    词在宋代因前人染指较少,这种文体较之诗文更少陈词俗套,因而宋代词人更易开疆拓土也更易于艺术创造,并因此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宋诗前面耸立着唐诗这座高峰,宋代诗人只好另辟蹊径,诗技上既能因难见巧,艺术上也能别开生面。这里,我们绝不在宋诗与宋词之间厚此薄彼,而是同时勾勒两宋历史时期诗词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总结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与成就。

     

     

    两宋诗词独特的艺术风貌孕育于两宋独特的文化语境——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对外关系上的极度软弱;士人生活境况的相当优裕和对他们思想控制的十分严密;文化的十分普及和精神的不断内敛。两宋诗词的特点、优点和缺点,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语境有关。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赵匡胤这句十分霸道的名言,后来成了对宋代君臣的一种嘲讽。北宋开国之初,祖宗传下来的北方燕云十六州就成了辽人的地盘,甚至南方州也归于越南李朝的版图。到了南宋,赵家王朝更成了偏安一隅的小王朝,龟缩进淮河、秦岭以南的半壁江山,把北方的大片河山拱手让给他人“酣睡”。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写尽了宋人扎在灵魂中的屈辱:

     

    船离洪泽岸头沙,入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这哪是“中原父老”对着“王人诉不堪”,分明就是诗人自己诉说着内心的“不堪”。陆游有两首七古名作,标题分别是《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尽复汉唐故地”,不过是一场“宋代梦”而已,而且仅仅是诗人“夜且半”的美梦,南宋那些苟且偷安的君臣“直把杭州作汴州”,估计他们连这种美梦也不会做。宋代统治者对北方政权,开始还能勉强保住颜面与他们称兄道弟,后来只得屈膝地对他们割地、赔款、纳贡、称臣。诗人对于这种国势无不捶胸顿足,于是,爱国主义便成了两宋诗词的重大主题。从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河北民》)的窝囊,到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的仰天长啸,再到范成大“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的绝望,从北宋到南宋报仇雪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死前还以将断的气息说未了的心事,“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到文天祥就只有“带血”的哀啼了。两宋对外受尽了割地赔款的羞辱,使得两宋爱国诗词的创痛呼喊撕心裂肺。宋代君主虽然对外“外行”,但他们对内却很“内行”。这种“内行”既表现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也表现在对士人的思想控制和精神诱导上。宋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武将的权力,使得任何人都不敢觊觎龙椅,尽管造成将不知兵的窘境,致使两宋军事上无比孱弱,但它同时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安宁,社会稳定安宁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宋代君臣采用了许多政策发展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农民匠人的生产效率,商品的丰富、纸币的使用又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的活跃,这一切促进了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加速了大都市的急速扩张。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年汴京的繁华,一首柳永的《望海潮》道出了当年杭州的富庶: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市民阶层的壮大,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大都市的形成也带来了人们对娱乐的渴求。自文人染指以后,词的主要功能就是娱宾侑酒,即欧阳修所谓“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西湖念语》)。大都市正好是宋词滋长兴盛的温床。市井生活不仅提供了新题材,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创造出适应这种生活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文学作品不过是文学家在用笔向人倾诉衷肠,俗话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作者下笔之时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倾诉对象,这种潜在的倾诉对象不仅决定词的内容,也决定词的语言、风格和品味。北宋词因受众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有的是所谓“雅词”,有的是所谓“俗调”。前者取悦的受众是高人雅士,词境只限于闺阁园亭,词风因而也婉约细腻;后者取悦的受众是世俗的市井小民,语言必须直白晓畅,抒情也不能过于含蓄。柳永便是宋代商业文明的宠儿,是城市文明热情的讴歌者,受到市井百姓空前的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因而,词发展到柳永才气局一新,他的艳情词尽管时涉低俗,但热情地歌颂了下层人民真挚的爱情,特别是唱出了娼楼妓女的心愿与辛酸,他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的都市风情画。

    据说宋太祖曾发誓不杀士大夫和言事者,两宋三百多年在这点上还真很少“出尔反尔”,士人大不了流放到僻远的地方赋闲,最极端的情况是蹲一下监狱,读书人很少成为阶下囚,言事者也很少成为刀下鬼。宋代科举制比前朝更加完备,弥封制度使录取也更加公平,录取的名额更是唐代十倍以上,大量寒门子弟有机会走上历史舞台,宋代许多名臣和名文人都出身庶族,如一代文宗欧阳修和苏轼。宋代要走上仕途只能走科举一路,此外很难找到什么“终南捷径”。宋真宗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宋代书生来说是“眼见为实”。宋代士人也十分清楚,唐代“入仕之途尚多”,本朝“入仕之途”只有一条——“黄金屋”只能在书中寻觅。读书不只是宋代士人最大的爱好,也是他们人生的唯一出路。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称“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宋代士人生活条件之优渥,会让此前此后的士大夫心生嫉妒。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寒门也容易获得书籍,私家藏书之富更令人瞠目,出现了《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私家目录,宋代的文化普及绝对是前无古人,宋代士人读书之博也远过前辈。从陆游“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幽居遣怀三首》其三)自述,可以看到宋人对读书的专一与刻苦,唐人“读书破万卷”更多的还是自高身价,但在宋人可算是名副其实。史称王安石训斥同僚说,“君辈坐不读书耳”,唐朝宰相中谁有这种底气?

    有一利必有一弊,有所得便有所失。科举向寒门子弟敞开了仕途的大门,寒门子弟却也只能从科举进入仕途之门——敞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上了其他的门。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盛唐诗人也觉得“大道如青天”,他们可以投奔幕府,可以隐居山林,可以从军边塞,也可以干谒求官,而宋代统治者将军事、财政、言路、科举等所有资源集中于朝廷,宋代士人只能过科举这条独木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宋代诗人谁敢这么张狂?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宋代诗人谁会像这样撒野?任何“王公大人之门”都不可“弹长剑”,留给宋代书生的只有“华山一条路”,传说柳永只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放榜前就被宋仁宗黜落。比起唐代诗人来,宋代诗人要节制得多、规矩得多,他们的生命没有那般激扬,精神没有那般狂放。他们也作草书,但不会像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他们也会痛饮,但不会像李白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所以,宋代哪怕再豪放的诗人,他们的情感也缺乏唐代诗人那种强劲的力度,诗情也难得像唐诗那么豪迈舒张,读来自然也不如唐诗那么痛快舒畅。

    宋代诗人行为上的谨慎收敛,源于他们精神上的退缩内敛。他们具有极强的使命感,喊出了“先忧天下之忧而忧,后乐天下之乐而乐”的强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幻灭感,即使旷达如苏东坡,即使刚正如范仲淹,即使富贵如晏殊,在诗词中也常表现出幻灭、倦怠的情绪。晏殊一生安享尊荣富贵,是当时所有男人都艳羡的“太平宰相”,可他仍然觉得人生“无可奈何”,致慨于“落花伤春”,徘徊于“小园香径”。超脱旷达的苏轼更在诗词中常常喟叹“古今如梦”“君臣一梦”“人间如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由于民族和国家受到北方政权的威胁,长期以来自我中心的天下主义遇挫,极端的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人们为了民族的自尊和自存,凸显汉民族的民族优越与文化的优越,北宋出现了石介《中国论》这一类文章。宋代理学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也与士人希望凸显自身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关。由于内向,由于焦虑,由于敏感,宋代士人在现实生活和道德观念中极度高扬道德伦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极端严峻的伦理准则。这造成了人们精神的冲突紧张,也造成了士人人格的普遍分裂。北宋文人通常都觉得词体卑,他们将自认为崇高的情怀写入诗文,将儿女私情填进词里,于是,他们诗文中常常打官腔,在填词时才露真情说真话,结果是他们本人更看重自己的诗文,而读者却更喜欢他们的词作。

    较之唐代诗人,宋代诗人的精神结构中,理性的成分大于感性,他们重理智而轻情感。宋诗不如唐诗情韵悠长,却能以思致理趣见胜,哪怕景物诗往往也是因景悟理,反而不是常见的触景生情。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性大于感性的精神结构,再加上十分宽广的知识结构,使得宋代诗人一落笔便议论纵横,而要在诗中说理自然就要采用散文句式,这就是宋代好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由来。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