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店 为什么大象不听话: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 50万加人的B站心理课华东师大心理学博士魏知超作品 心理科普
  • 50万+人的B站课堂心理课
    • 作者: 魏知超著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2-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魏知超著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2-11
    • 开本:32开
    • ISBN:9783972678542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作者:魏知超 

    上市时间:2022年11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产品分类:心理学/科普读物
    书号:978-7-5596-6465-5
    定价:56.00
    开本:32
    尺寸:147*210*15
     

     


    50万+人的B站课堂心理课,解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构建系统全面的心理学认知。华东师大心理学博士、师从中国实验心理学泰斗杨志良、加州大学访问学者魏知超作品

    1.独特的切入点。内容主题具有话题性,拥有一定的读者基础。

    2.作者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与知识储备,文笔顺畅、语言幽默,便于心理学入门读者阅读。

    3.作者拥有众多读者基础及多媒体渠道的产出经验,可在后续营销工作中引流、借力。知乎签约撰稿人,知乎粉丝约30万。

    4.超50万人关注的B站课堂心理课。

     

     


    即使骑象人手握缰绳,大象却依旧野性难驯,根本不听他的。

    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着类似“象与骑象人”的争执,大象就好比我们的感性行为本身(习惯和情感),骑象人则是我们的理性思考(意志力)。大部分心理活动的处理过程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进行。

    人们那些看似复杂、怪异、令人迷惑的行为,其实都有迹可循。来自超过50万人的B站课堂心理课,结合近年来心理学、神经学、基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心理学经典著作,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25个心理学原理。通过硬核科学的理性分析、对照实验、理论知识,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心理学认知,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人类行为、情绪背后隐含的信息,从而更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

     

     


    魏知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师从中国实验心理学泰斗杨志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访问学者,科普作家,知乎知名博主,B站人气up主。

    专注心理学科普,擅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透枯燥晦涩的心理学知识。曾于宁波大学心理学系任教,讲授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近10年,广受学生喜爱。

    “喜马拉雅”高口碑专栏《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主讲人,广播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特邀心理学专家,“壹心理”专栏《电影里的心理学:超实用的硬核新知课》主讲人,麦格劳希尔经典教材《社会心理学》官方音频课程领读人。著有畅销书《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进击的心智》《24帧心理密码:电影中的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与生理

    原理1 心脑一体——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 003

    原理2 大脑新旧混合、分层分工——脑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 013

    原理3 激素善于变通——行为如何受激素调控 / 023

    第二章 进化与基因

    原理4 婴儿天生聪慧——写在婴儿基因里的直觉与本能 / 037

    原理5 今人神似祖先——进化历程塑造人类心智 / 047

    原理6 精子多而便宜,卵子少而宝贵——两性关系的张力源自进化 / 057

    原理7 基因与环境粗细相佐——先天与后天如何分工合作 / 067

    第三章 学习、成长与人格

    原理8 修剪神经,提升效率——童年的大脑如何发育 / 079

    原理9 因材施教——理想的教育是个性化的 / 089

    原理10 记忆易被修改——“抽象化”与“回忆”如何重构记忆 / 099

    原理11 人格有多个层次——生理、社会与意志如何塑造人格 / 108

    第四章 感知、思维与决策

    原理12 扭曲真相,保障生存——感官并不忠实反映世界 / 119

    原理13 无比喻,难言语——人类善用比喻理解世界 / 129

    原理14 事出必有因——大脑渴望发现理由 / 138

    原理15 不求甚解——人类倾向做不充分的推理 / 149

    原理16 无意识、意识串联决策——两种决策路径如何配合 / 158

    第五章 情绪、道德与意志

    原理17 情绪是行动的总指挥——感知、决策、记忆如何与情绪绑定 / 169

    原理18 利用情绪获取社交收益——情绪可被用来传递信号 / 180

    原理19 情绪来自建构——情境、文化、语言如何塑造情绪 / 190

    原理20 情绪是道德的基础——是非判断很感性 / 201

    原理21 情绪是意志力的基础——及时行乐,还是追求长远 / 211

    第六章 群体与文化

    原理22 错不在我——人有自我辩护的强烈动机 / 223

    原理23 通过从众获益——从归属与学习的角度理解从众 / 232

    原理24 破解囚徒困境,建立合作——合作关系如何建立 / 243

    原理25 心智被文化塑造——心智如何被文化塑造 / 252

    第七章 原理之上: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

    限制条件很重要——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心理学知识 / 265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如何通过提问深入问题核心 / 273

    比较思维——好不好、有没有效,是比较出来的 / 280

     

     

    第一章 心理与生理

     

    原理1心脑一体——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朋友老王是个意志力特别强大的人,总能咬牙做完别人难以坚持的工作。对他的顽强意志,你一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回,老王在医学检查中偶然发现自己大脑里有某种神经递质分泌得特别旺盛,这种化学物质会让他比常人更容易忍耐枯燥的生活,抵御诱惑。

    知道这个结果之后,你会改变对老王的看法吗?你是会继续对老王坚毅的心理品质表示钦佩,还是转而觉得老王只不过是大脑的生理机能异于常人,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你最近感觉有点抑郁,做事打不起精神,是不是因为你的心理状态出了什么问题?该不该找个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调适心理状态?或者,会不会只是因为最近太累了,负责调节情绪的大脑相关区域机能受阻,这才变得有点郁郁寡欢?

    你遇到的,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与大脑有关的生理问题?

    我觉得,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你不用改变对老王的态度,老王既有一颗异于常人的大脑,也拥有意志力强大的心智;你遇到的既是心理问题,也是与大脑有关的生理问题,不必纠结两者的区别。因为“心”与“脑”本就是一体。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这就是“心脑一体”原理。

    “心脑一体”这个原理很简单却很重要,因为它是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及这本书的定海神针。它为我们定下了一个唯物的、科学的基调:尽管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但它并不虚无缥缈,它是物理的,是生物的,是可以用科学的视角来理解的。主观的心理世界牢牢扎根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之上,这个物理基础就是我们的大脑。

    把“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这个原理先印在脑中,是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但我们凭什么确定“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呢?先来看几个有点极端的案例。

    案例1:得州钟楼狙击手

    196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名学生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持枪登上学校的钟楼,朝路过的平民无差别开火,造成13人死亡,32人受伤,然后才被赶来的警察击毙。这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起校园大屠杀事件。

    惠特曼小时候是教堂唱诗班成员,在大学里主修工程。他很聪明,后来的婚姻也很幸福。但在枪击案发前一年,他曾去看过医生,说自己有严重的头痛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冲动(他甚至直接提到过想要从学校钟楼上朝人群射击)。

    在展开大屠杀之前,惠特曼在家中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并且在她们身边留下遗书。在遗书里,惠特曼说自己非常爱他的妻子,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他写道,“我没办法理性地指出(杀害她的)任何具体原因”,还说“你心中不必有一丝怀疑,我全心全意爱着这个女人”。

    惠特曼还在遗书中要求解剖自己的大脑,他怀疑自己得了某种脑部疾病。后来的验尸结果证明惠特曼的直觉是对的——他的脑中有个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这个脑瘤正好压迫到了大脑中的杏仁核(amygdala)部位。

    根据目前的科学理解,杏仁核这个脑区的核心功能是“拉警报”:当我们察觉到受到威胁时,杏仁核就会活跃起来,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这会让大脑和身体都警铃大作,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

    要消除威胁,可进也可退。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处在容易进攻、容易向别人施加暴力的状态下,恐惧和焦虑就会增强暴力倾向,让人更容易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科学家不止一次观察到,杏仁核的活跃与暴力活动的增加有关。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处在想退缩、想逃跑的状态呢?那么活跃起来的杏仁核也会让人更干脆地“认”。杏仁核的活跃会造成什么结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巧的是,这位“得州钟楼狙击手”查尔斯·惠特曼是一个有一些暴力倾向的人,尽管他在遗书里强调自己有多爱妻子,但实际上他对妻子有过家暴的记录,从军时还曾经因为用暴力威胁同袍上过军事法庭。

    于是,对惠特曼制造的大屠杀事件,一种合理的解释是:肿瘤的压迫让惠特曼的杏仁核反常地活跃,这种活跃严重地放大了他平时就有的暴力倾向。

    在这个案例中,大脑里一个特定部位的病变把一个基本正常的普通人转变为杀人狂魔。那么,你觉得像惠特曼这样一个杀人狂魔是其主观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还是身体或脑出现了客观的生理病变呢?

    显然,心理状态和脑的生理状态这两面其实是无法分开的。“我即我脑”,心灵是在大脑这个硬件上运行的软件,硬件出了故障,软件就一定会跟着出问题。脑与心灵,不可分割。

    案例2:“活在当下”的怪病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一种“活在当下”的怪病——莱尔米特征。

    这种怪病是被一位叫弗朗索瓦·莱尔米特(François Lhermitte)的法国精神科医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发现的。莱尔米特医生当时正在治疗两名脑卒中不久的老年患者。他观察到这两名病人以一模一样的形式表现出一种怪异的行为模式,那就是他们彻底地“活在当下”——这两名病人的所有行为都由当前看到的事物引发。

    有一回,莱尔米特医生给两名病人倒了两杯水,两名病人马上就端起杯子喝掉了。医生不停往杯子里倒水,病人就一直喝,一杯接一杯。哪怕到后来两名病人都开始抱怨撑得难受了,但只要一看见面前有一满杯水,他们还是会忍不住把水喝下去。

    莱尔米特医生后来又做了一个试验:他把其中的一名男病人带到自己家里,就在进门前,他跟病人说了声:“博物馆。”结果病人进门后就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始欣赏墙上挂的画和海报,还非常专注地欣赏桌子上那些日用品,好像那些真的是艺术品一样。

    这两名脑卒中病人去世之后,医生检查了他们的大脑,发现脑卒中破坏的是他们大脑里的同一个部位——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cortex,大脑皮层的一部分,位置大体在贴着额头的这个区域)。

    前额叶皮层这个脑区对“行动的规划和控制”至关重要,它是大脑里负责克制冲动、做长远规划的决策司令部。正常人的前额叶皮层在接受从外界输入的各种信息的同时,也会结合大脑内部存储的知识做汇总分析,然后再下达行动指令。很多时候,前额叶皮层都在约束和控制我们的冲动行为。有它坐镇,我们的行动就不会完全被眼前的环境摆布。

    但对于那两名病人来说,前额叶皮层的分析和约束能力因为脑卒中而停摆了,于是他们就只能从环境中收集线索,当下看到什么,他们就依据看到的线索来行动,成了彻彻底底地“活在当下”的人。

    在这个莱尔米特征的案例里,一个人“做判断决策”的这种主观能力,也会随着一个特定脑区的损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脑这个硬件坏了,心智这个软件就一定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心脑一体”的例证。

    案例3:磁场改变道德判断

    要证明“心脑一体”,也不是非得观察上面这些罕见病例,下面这个涉及普通人的案例也同样说明问题。在这个案例里,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判断居然可以被磁场改变。

    在这个用磁场改变道德的实验里,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科学家让实验受试者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翠花和她的朋友在树林里露营。翠花找食物时发现了一些野生蘑菇。她认出这是一种毒蘑菇,吃下去会让人抽搐,甚至会死亡。但是,翠花还是偷偷把蘑菇混到食物里,让朋友吃了下去。结果,万幸的是,朋友吃完之后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在读完故事之后,科学家让受试者判断这个故事里的翠花是不是应该受到惩罚。

    你应该注意到了,这个故事有个关键设定:主人公翠花有伤害别人的意图,但是却没有造成实际的伤害后果。

    你觉得这种“有意图,无后果”的伤害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吗?我猜大多数人会觉得翠花应该受到惩罚,因为多数普通人做道德判断时都会从对方的意图出发。对方如果有不良意图,那么哪怕没有实际造成不良后果,我们也会觉得那是不道德的。

    不过在这个实验里,奇怪的结果出现了——实验里有一部分受试者在读故事和给出判断时,他们大脑右半球的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region)这个位置正在被经颅磁刺激仪(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刺激着。

    经颅磁刺激仪是最近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里使用得越来越广泛的一种“黑科技”设备。它最主要的部件是一个能产生磁场的线圈。如果把它靠在头皮上,线圈产生的磁场穿过颅骨后,就能在大脑中一个狭窄的小区域里产生电流。从微观看,大脑主要通过神经元(neuron,也就是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来加工、传递和处理信息,因此额外施加的电流会干扰那个区域正常的神经活动。

    也就是说,在这项研究里,一部分受试者在做道德判断时,颞顶联合区这个部位的正常活动是被磁场产生的电流扰乱的。正是这部分受试者,给出了与普通人不一样的道德判断:他们普遍认为故事主人公翠花给同伴下毒的行为在道德上没有那么恶劣——反正故事里没有人受到实际伤害啊,为什么翠花还要负责呢?

    为什么这组受试者会做出这种有悖常理的道德判断?这是因为,被仪器干扰的颞顶联合区正是与“判断意图”这个心理过程关系最密切的脑区。这个脑区一旦被干扰,故事里主人公的“意图”似乎就一下子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受试者们变得“只看重后果”。他们只从行为的后果来做判断,认为只要没有人真的出事,那就没什么不道德的。

    道德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纯粹的心灵层面的事物,关乎人的灵魂,但是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只要大脑皮层上的一小块区域被磁场干扰,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居然就会发生剧烈的改变。这个案例又一次印证了“心脑一体”原理:只要大脑的运行状态被改变,主观的心灵世界就会跟着改变。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