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我与你 马丁.布伯 武志红 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爱与被爱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毕生之作心理学人生哲学外
  • 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毕生之作
    • 作者: 马丁·布伯著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马丁·布伯著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1254004607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165.00
    25.90
    18.80
    15.00
    14.80
    13.60
    17.80
    39.80
    128.00
    超级店长[宝]

    85RMB
    48RMB
    58RMB
    28RMB
    38RMB
    35RMB
    68RMB
    65RMB
    118RMB

     
    放价不停:29.50
    放价不停:22.80
    放价不停:24.00
     
    放价不停:26.80
    放价不停:23.50
    放价不停:75.00

    基本信息

    书名:《我与你》

    定价:35.00

    ISBN:9787559619266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编辑推荐

    《我与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马丁.布伯的代表性作品;主编与导读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

     

    武志红说:“一直以来,对我影响最重要的一本书,是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作者介绍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本《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总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即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关系。

     

    关系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心理剧疗法的创始人雅各布.莫雷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达到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在线试读

    总序

    一本好书,一个灯塔

    | 武志红 |

     

    今年,我44 岁,出版了十几本书,写的文章字数近400 万字。并且,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我也形成了对人性的一个系统认识。

     

    我还可以夸口的是,我跳入过潜意识的深渊,又安然返回。

     

    在跳入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这句话中的危险之意。

     

    同时,这个过程中,我也体验到,当彻底松手,坦然坠入深渊后,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过程。

     

    当然,最美妙的,是深渊最深处藏着的存在之美。

     

    虽然拥有了这样一些精神财富,但我也知道苏格拉底说的“无知”之意,我并不敢说我掌握了真理。

     

    我还是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徒孙,我的催眠老师,是艾瑞克森最得意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我知道,艾瑞克森做催眠治疗时从来都抱有一个基本态度——“我不知道”。

     

    只有由衷地带着这个前提,催眠师才能将被催眠者带入到潜意识深处。

     

    所以我也会告诫自己说,不管你形成了什么样的关于人性的认识体系,都不要固着在那里。

     

    不过,同时我也不谦虚地说,我觉得我的确形成了一些很有层次的认识,关于人性,关于人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再回头看自己过去的人生时,我知道,我在太长的时间里,都是在迷路中,甚至都不叫迷路,而应该说是懵懂,即,根本不知道人性是怎么回事,自己是怎么回事,简直像瞎子一样,在悬崖边走路。

     

    我特别喜欢的一张图片是,一位健硕的裸男,手里拿着一盏灯在前行,可一个天使用双手蒙上了他的眼睛。

     

    对此,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真理之灯”在手,自信满满地前行时,很可能,我们的眼睛是瞎的,你走的路,也是错的。

     

    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曾对一个哥们儿说,如果中国人都是我们这种素质,那这个国家会大有希望。现在想起这句话觉得汗颜,因为如果大家都是我的那种心智水平,肯定是整个社会一团糟。

     

    这种自恋,就是那个蒙上裸男眼睛的天使吧。

     

    所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好书,它们打开了我的智慧之眼。

     

    一直以来,对我影响最重要的一本书,是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导读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

     

    | 武志红 |

     

    一位企业家,事业成功,性格霸道。作为地道的霸道总裁,他喜欢上了自己的一位下属。

     

    他花了很长时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追求她,可下属一再拒绝。

     

    对于成功又自恋的他而言,这事实在太有挑战了。如果是下属因为别的事拒绝他,他必定会开除掉,可这是他喜欢的女孩,他不能这样做。

     

    这是我一位来访者的故事。女孩再一次拒绝他之后,他来见我,看上去非常落魄。

     

    因为被心爱的女孩拒绝而消沉,这实在可以理解。

     

    但诡异的是,他在给我讲述这件事时,我忍不住想笑,并且还是带着点开心的那种笑。

     

    作为咨询师,这种时候,我需要区分,这是我的情感,还是我捕捉到了他的情感。

     

    我先假定是我的,我想,会不会因为我觉得这家伙太霸道自恋,所以想看他的笑话?

     

    这个假定一出来,我内在就有声音否掉了。我再提了一些其他假设,我的内心都立即有否定的声音出来。

     

    我继续听他讲,但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我多次产生了同样的喜悦,于是我可以基本断定,这是他的感受,不是我的。

     

    然后,我给他做了反馈:你遭遇了一件很受伤的事,你表现得也非常落魄,这是人之常情,可不知道为什么,你给我讲这件事时,我多次感觉到一种喜悦……

     

    关于《我与你》

     

    马丁·布伯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最重要的书,就是这本《我与你》,可以看出这本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我们来谈谈书的内容。

     

    众所周知,“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它”、“他”或“她”是第三人称。这三个人称中,藏着深刻的生命哲学。

     

    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我”,而“我”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一旦“我”呈现,同时也必然呈现出了关系——“我与你”或“我与它”。

     

    当说“我与你”时,“我”与“你”之间的关系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亲近无间的,中间没有中介物,是“我”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的、毫无隐藏的交流,其中的“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棵树、一本书,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临在”,是当下的生动和真实。

     

    而当人们说“它”、“他”或者“她”时,对方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我”的面前,中间有人为的转述和加工,有想法和经验的阻隔,而“我”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很多隐瞒和保留,带有明显的企图。

     

    打个比喻,“我与你”的链接,相当于“当面对证”,中间没有人传闲话,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我与它”的链接,则横亘着很多二手的想法和概念,马丁·布伯称之为“想法的灌木丛”。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