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礼乐中国(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彭林谈礼说乐)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彭林著
    •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彭林著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9206497816
    • 版权提供:浙江文艺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编辑

    •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教授彭林谈礼说乐
    • 从周公“制礼作乐”说起  图文并茂展现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
    • 系统阐明礼乐文化的内涵精义和现实意义娓娓道来礼乐经典的格言名句与历史故事
    • 追溯中国古代礼乐传统  树立礼义之邦文化自信

    目录

    儒家礼乐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道

    贰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叁  

    礼:礼者理也

    肆  

    乐:德音之谓乐

    伍  

    礼乐双修

    陆  

    礼乐兴邦

    柒  

    读读《礼记》 终身受益

    捌  

    《礼记》:“三礼”之首

    玖  

    《周礼》:一部学术奇书

    拾  

    《仪礼》:儒家“六经”之一

    内容介绍

    《礼乐中国》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中华礼乐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全书由《儒家礼乐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双修》《礼乐兴邦》等部分组成。其中,《礼乐双修》《礼乐兴邦》等章下分为礼乐格言、注释、今译、析义、礼乐故事等几大板块。全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读者大众领略到了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文中的礼乐故事将精炼且内涵丰富的礼乐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可知可感,亲切动人。书中还配有与内容相关的精彩图片,进一步丰富了全书内容,对于普及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细节图

    君子:修身进德的社会楷模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有正确理想,而且要有实现理想的途径。理想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途径的正确及可行与否。与西方文化比较注重物质生产的水平,以此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思维方式不同,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以此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准,因此儒家文化紧紧围绕“人何以为人”这个核心展开。在治国之道上,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走向理想社会的阶梯,起点则是修身,即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道德成长。

    儒家将人视为万物的灵长,严格与禽兽相区别,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与禽兽同属动物,因此,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有动物的野性,但亦有向上进步之心。人不能自发地成为圣贤,只有接受正确的道德教育,以及随之而来的践行与体认,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层次。社会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用完美的德性彻底取代残存的兽性,使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儒家将这一过程称为“修身”。

    儒家认为,没有天生的圣贤,所有的人都应该将修身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可以赋予生命以文化的养分,变化气质,涵养德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成长为道德理性意义上的完人。《论语》将完成了修身的人称为“君子”,而将尚未开始修身的人称为“小人”;孔子要求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唯有人人有自觉向上之心,才能令社会文明水准整体提升。

    被誉为“入德之门”的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为学的“三纲领”,条即是“明明德”。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内心有光明的德性,故人能接受教育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而禽兽永远无此可能。为学的要义,是要懂得人比禽兽高尚在何处,由此“知自别于禽兽”,激发出内在的文化自觉,修身进德。其后,孟子将人的善性,提炼为仁、义、礼、智四端,使人格标准更加明确,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奉为人生进步的圭臬。

    人的觉悟有先后,但彼此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汉字中的“教”与”学”二字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觉悟,就此而言,教师应该是先觉者,唯有自己先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所以《说文解字》说:“敩,觉悟也。”此即中国文化中的“以先觉觉后觉”。中国人将培养教师的院校称为“师范”,其中的“师”是“学高为师”,是指学业精深才可为师教授弟子,而“范”字则指“行为世范”,是指师者的德行当能为世人之典范。可惜“师范”一词保留的儒学之古意,今人多已忘却。

    先觉者责无旁贷,应向周边之人宣传道德,使其气象为之一新,此即《大学》三纲领中之“新民”。人的一生,应该在“明明德”与“新民”之间永不休止地努力,只有当自身与周围人之德都已达到“至善”境界,再无提升之空间时,方才可以言“止”。毋庸讳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努力,故每个人都要有终生奋斗、永不停息的理念。

    儒家修身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俾学者取法,其大要则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所谓内,是懂得用思想纯正、风格典雅、中正平和,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雅乐陶冶心性,养心怡情。所谓外,是懂得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消除戾气,拒绝粗俗,懂得遵守社会秩序,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谈吐典雅,涵养德性,变化气质。

    《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也。”“德音之谓乐。”礼乐双修,礼以修身,乐以化心,“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彬彬然有君子之风。通过礼乐,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堪称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

    儒家的治国之道,不尚空谈,不凌虚蹈空,将的理想目标,与每一代、每一位有志者的人生紧密相连,步步落实,只要现实中人都能读书明理,矢志不渝地去奋斗,理想世界就会不断逼近。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对于较少接触古代经典的人来讲,这话比较费解,所以,我首先来解题。古人在解释某一个字的时候,喜欢用同音字来注解,其中经典的证明,就是汉代学者刘熙的《释名》,书里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比如说“春者,蠢也”,什么是春天?万物苏醒了,蠢蠢欲动了,那就叫“春”。再比如“土者,吐也”,什么是土呢?能够吐出稻子、麦子、蔬菜等的,就叫“土”,土生万物。同样,“德者,得也”,什么是道德?能够得到人生与社会真谛的人,就是有德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因为把真理弄明白,追求到了。《礼记》有一篇叫《乐记》,其中有“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一语,“礼”和“乐”的真谛都得到了,那么就是有德之人。

    前几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讲演集,起名《礼乐人生》,意思是人的一生都应该用“礼乐”来规范、指导。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这“礼”就包含着“乐”。若是讲得周备一点,叫“礼乐”,讲得简略一点,就叫“礼”。为什么“礼”包含“乐”?从《礼记》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但很多人,对于礼乐文化的认识并不到位。比如说,有人认为举行“礼”的时候要伴奏,伴奏的就是“乐”,所以叫礼乐文化。也有人认为,“礼”是约束人的,令人感到紧张,而人不能总是处在紧张状态,所以要用“乐”来舒缓、放松一下。可见,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亟待提升。这个基本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却在说捍卫、弘扬传统文化,就是空话。

    音乐是人类普遍的文化现象。无论哪个民族,当它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音乐生活。无论是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还是、新疆、云南,或是中原地区,但凡文明到了一定阶段,都会跟音乐结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音乐作为教化的工具。《礼记》有一篇解释六经的《经解》,提到孔子的六经之教,包括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等,其中,以礼为教称“礼教”,以乐为教称“乐教”。中国人不仅是把“乐”作为娱乐的方式,更重视它对于教化民众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儒家把乐教放在比礼教还要高的位置。

    作者介绍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首批文科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首席专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三礼研究入门》《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