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陈伯达传 晚年陈伯达自述 叶永烈采访 四川人民出版社 书籍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叶永烈著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叶永烈著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1656138161
    • 版权提供:四川人民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叶永烈zui好的传记作品之一,可视为陈伯达自述。
    ◎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党史研究室联合审读,全本内地批准出版。
    ◎作为*的政治秘书,中共有影响的“理论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仅次于*、林彪、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陈伯达是了解中国当代史不可不读的人物。
    ◎叶永烈是陈伯达晚年的采访者,采访陈伯达及其儿子陈晓农十多次,录制25盘磁带,采访约25小时,与陈晓农通信几十封。
    ◎叶永烈收集了关于陈伯达的资料近百万字,尤其是陈伯达在秦城监狱所写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陈伯达晚年手稿。
    ◎叶永烈分别采访了陈伯达的四位秘书,即秘书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录制12盒磁带,平均每人采访约3小时。还采访了陈伯达的身边工作人员、公务员、司机等。
    ◎叶永烈采访了当年的“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组员王力、关锋、戚本禹。
    ◎图文并茂,披露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叶永烈其他作品


    1462650946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陈伯达传 开本: 16开
    作者: 叶永烈 定价: 68.00
    ISBN号: 9787220098147 出版时间: 2016-07-0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16-07-01
    版次: 1 印次: 1


    卷首语
    章 陈伯达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岁的陈伯达正在吃饭,突发心肌梗塞,头一歪,碰到墙上,从此撒手西去。作者作为陈伯达晚年采访者,为您揭开陈伯达神秘的晚年生活内幕……
    陈伯达之死
    服刑18 年终于期满
    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
    在秦城监狱过着“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吁假释陈伯达
    陈晓农照料保外就医的父亲
    我来到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从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态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香港记者在五年后才获知的“幕后新闻”
    胡耀邦读了陈伯达晚年文稿
    陈伯达评论“四人帮”
    第二章 初的人生之路
        “伯达”是笔名。陈伯达的本名叫“陈声训”。上私塾的时候,老师给他改名,叫“陈建相,字尚友”。他初喜欢写诗,甚至写小说,是一个文艺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陈伯达作为一个进步青年,23 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刚到天津就被捕了。在狱中,他坚持说,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陈伯达好不容易走出监狱,他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发动新启蒙运动,成为颇有建树的理论家。他的名字,开始为知识界所熟悉。他还成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陈伯达进入延安,引起的注意,进而成为的秘书。从此,他成为延安理论界的权威人士。就在这个时候,他露出“左”的面目,嗅出作家王实味的“异味”,率先进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作为的秘书,陈伯达深受的器重。他跟随访问苏联。他负责编辑《选集》,负责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起草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七章 “文革”前奏
        陈伯达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负责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二十三条”,负责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还帮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文革”开始了,陈伯达进入政治生涯的时期,他担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为“第四号人物”。他以“中央首长”的身份,发表各种各样讲话与指示,为“文革”推波助澜……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陈伯达曾自称,“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极,负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发疯的人。”确实如此,陈伯达在那“疯狂的年代”犯下许多罪行。与此同时,由于他与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屡陷危机……
    第十章 日渐失势
        陈伯达日现颓势。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2 期发表所谓“揪军内一小撮”社论,受到尖锐批评,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不得“端出”组员王力、关锋。此后不久戚本禹倒台,陈伯达也摇摇欲坠了……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陈伯达受到的多次批评,受到江青的排挤,他倒向了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四员大将,却没有“相”。在历史上,陈伯达与林彪并无多少联系,这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结盟……
    第十二章 兵败庐山
        在1970 年8 月的庐山会议上,陈伯达积极为林彪出谋划策,把反击的目标指向陈伯达,写了批陈檄文《我的一点意见》,宣告了陈伯达政治生涯的终结。随后全国掀起“批陈整风”运动,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于蒙古温都尔汗,于是“批陈整风”改为“批林批陈”,陈伯达被戴上“国民党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五顶大帽子……
    尾 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历史如同油画,近看看不清,站远了才能看清楚。陈伯达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作者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陈伯达的评价,供您参考……
    附 录
    后 记

    1462650946

    初见“大明星”蓝苹
        陈伯达回忆了一段他奔赴延安途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就在陈伯达到达青岛不久,黄敬来了。陈伯达准备取道西安进入延安,而黄敬也正巧要去西安,于是说定结伴而行。有了黄敬同行,陈伯达非常高兴,因为他携妻带子,正乏人照料。
        黄敬对青岛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车票,与陈伯达一家前往济南,转往西安。
        虽然陈伯达与黄敬同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但是,他只知道黄敬是一二•九北平学生运动的人物之一,对黄敬的身世、婚恋一无所知。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得知一点关于黄敬的家庭情况:那是陈伯达到达天津后,有一回跟李大章上街,看见街头贴着一幅电影海报,上面画着一位女明星的头像。
        “你知道她是谁?”李大章问陈伯达。
        陈伯达不大看电影,自然不识那位女明星。
        “她叫蓝苹。”李大章告诉他。
        陈伯达不在意,对什么“蓝苹”“红苹”之类没有太大兴趣。
        “你知道她是谁的妻子?”李大章似乎没个完,继续“考问”陈伯达。
        陈伯达有点不耐烦了,他不知道李大章怎么会对这个女明星有那么大的兴趣。
        这时,李大章压低声音,在陈伯达耳边说道:“她是黄敬的妻子!”
        这下子,陈伯达恍然大悟,不由得朝那幅海报又看了几眼。从此,在他的记忆仓库中,留下印象:“黄敬的妻子是一个电影演员,叫蓝苹。”
        从青岛到西安,黄敬和陈伯达朝夕相处,一路走了半个多月。不过,彼此都是党的领导干部,又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一路上相互都没有谈及自己的身世。自然,陈伯达一句未曾向黄敬问及蓝苹,黄敬也没有向陈伯达提及蓝苹。
        其实,李大章在闲聊中告诉陈伯达的,是“过时新闻”!蓝苹与黄敬的关系,说来话长……
        蓝苹,当年上海滩上三流的电影演员。她是山东诸城人,原名李云鹤,因父母离异,母亲带她离家出走。母亲以帮佣为生,维持生活。
        黄敬其实不姓黄,本名俞启威。俞家乃名门望族,原籍浙江绍兴。祖父俞明震,清朝南京水师学堂督办(校长)。俞明震三兄弟,俞明震为长兄,他的小弟弟之长子即俞大维——导弹专家,后来成为台湾蒋介石政府的“国防部长”。蒋经国之女蒋孝章嫁给了俞大维之子。
        俞明震之子俞大纯,即黄敬之父。俞大纯有四子两女,黄敬排行第三,在家称“三少爷”。
        在俞家之中,唯有“三少爷”走上革命之路,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黄敬。
       黄敬的大姐俞珊,喜爱文艺,参加田汉的“南国社”,成为演员。
        俞珊与赵太侔结婚。赵太侔是闻一多、梁实秋的同学,从美国留学归来,在济南出任山东省实验剧院院长。李云鹤于1929年进入山东省实验剧院,时年15岁。李云鹤聪明伶俐,颇得赵太侔、俞珊喜欢。
        1931年春,17岁的李云鹤得到赵太侔资助,在青岛大学当旁听生,同时在图书馆工作。这时,黄敬正在青岛大学物理系学习。李云鹤结识了这位俞珊之弟,陷入热恋之中,进而结合。
        翌年,黄敬加入中共。不久,黄敬担任青岛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1933年,黄敬担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
        黄敬深刻地影响了李云鹤,引导她走上革命之路。1933年1月,19岁的李云鹤加入中共,介绍人便是黄敬。
        1933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黄敬被捕。李云鹤仓皇出逃,只身来到上海。这个山东姑娘先在上海当小学教员,后来重操旧业,当起演员来,改名蓝苹。她在上海早已把黄敬丢在脑后,与电影评论家唐纳(本名马骥良)结婚。不久,她又见异思迁,与导演章泯同居。唐纳闻讯,两度自杀未遂,大报小报竞载“唐蓝婚变”,闹得上海滩沸沸扬扬。
        黄敬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之后,于193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黄敬成为学生之一(据陈伯达回忆,这时的黄敬尚未找到中共组织关系,在“一二•九”之后几天,黄敬重新恢复中共党员身份)。
        1936年4月,黄敬作为北平学联的代表,与陆璀等一起来到上海,住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厦。5月底,黄敬在上海出席了全国学联的成立大会。在沪期间,黄敬曾与蓝苹见面,蓝苹不忘旧情。这样蓝苹在5月底突然离沪北上,前往天津。唐纳以为她回娘家,追至济南,不见蓝苹,在济南商埠三马路的济南宾馆5号房内喝下一磅酒精和吃下许多红色火柴头自杀,茶房发现后急送万达医院抢救,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唐纳次自杀。蓝苹闻讯,急忙从天津赶回济南,与唐纳一起返回上海……
        就在陈伯达和黄敬一起到达西安前一个多月——1937年8月初——江青由上海途经济南、西安,进入延安。
        黄敬在西安与陈伯达分手。黄敬前往晋察冀边区,担任那里的中共区党委书记。
        陈伯达一路艰辛,终于带着妻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初到延安,陈伯达人地生疏,在那里不声不响。
        一天傍晚,陈伯达吃过晚饭,独自出去散步。他踱到延水的一条小支流旁,准备跨过一座小桥。
        那木头桥很窄,倘若对面有人走过来,这边的人只能等那人走过才能上桥。陈伯达一看,有两位女同志从河对岸上桥,便退到桥边,让她们先过。
        两位女同志过桥而来,其中一位陌生,另一位却很面熟——陈伯达认得她,她是王若飞的夫人李培芝,曾和陈伯达一起在苏联留学。
        在桥头,李培芝见了陈伯达,当即大声地说:“来,来,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伯达同志。”
        李培芝转向身边那位女同志,向陈伯达介绍说:“这位是江青同志。哦,来自上海的电影大明星——蓝苹!”
        陈伯达一听“蓝苹”的大名,马上记起来李大章说过的一席话,便跟江青握了握手,说道:“我和黄敬一起从青岛到西安。黄敬另有工作,在西安跟我分手。他一切都好!”
        说这话时,陈伯达一点也没有注意到江青的脸色骤变——因为那时他还以为她是黄敬之妻!
        这段小插曲,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本来早从陈伯达的记忆中消失。可是,30多年后,当陈伯达在“文革”中失势,在一次批判陈伯达的会议上,江青忽然抖漏出一句话:“黄敬跟你说了些什么?”
        陈伯达大吃一惊,这才猛然记起30多年前的往事。原来,他初见江青时所说的几句话,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触及了江青心中敏感的事。在她看来,大约一路之上,黄敬跟陈伯达说了许多关于她的事情,透露了她的“底细”。难怪,30多年后,江青还一直把那么个小插曲牢牢记在心中……
    担任秘书
        陈伯达记得,那是1939年春,张闻天找他,商谈调动工作问题。张闻天告诉他,提名,调他到办公室工作
    1462650946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 他与*、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1462650946
    ......
    1462650946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
    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1462650946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