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社会自我批判论9787520393539
  • 正版全新
    • 作者: 陈新汉著 | 陈新汉编 | 陈新汉译 | 陈新汉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新汉著| 陈新汉编| 陈新汉译| 陈新汉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89000
    • 页数:392
    • 开本:16开
    • ISBN:9787520393539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陈新汉
    • 著:陈新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29.00
    • ISBN:9787520393539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0-01
    • 页数:392
    • 外部编号:120257286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引言









    上编

    章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节 孕育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马克思批判哲学

    一 标题中带有“批判”的马克思著作

    二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两个特质

    三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是“当代的自我阐明”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人体解剖”思想

    一 “人体解剖”命题的出场语境

    二 中外学者关于“人体解剖”命题的解读

    三 “人体解剖”命题中的社会自我批判意蕴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两大发现”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与“剩余价值”的发现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

    中编

    第二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蕴

    节 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自我评价

    一 冯契“哲学认识论”视域中的评价

    二 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评价

    三 社会评价和社会自我评价

    第二节 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

    一 评价论视域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二 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自我评价的特殊形态

    三 关于“社会很少进行自我批判”引发的思考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两个批判”和“两种态势”

    一 马克思的“两个批判”思想及解读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两个批判”

    三 贯穿“两个批判”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态势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是人文精神的生动展现

    一 人文精神是实践在社会意识中积淀的社会价值观念

    二 人文精神在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作用

    三 人文精神与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势”

    四 “两个批判”中的价值理、工具理与人文精神批判

    第三章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忧患意识、实践意志和真

    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忧患意识

    一 忧患意识的词源和哲学意蕴

    二 社会自我批判是忧患意识之源

    三 浸润于忧患意识中的社会自我批判

    四 社会自我批判中社会忧患思潮的“潮头”和“潮流”

    第二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作为中介的实践意志

    一 词源引出和实践奠定的实践意志意蕴

    二 实践意志是“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转化的中介

    三 在“批判的武器”中形成实践意志的三个要素

    四 “武器的批判”中的“意志薄弱”及其克服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真及其引出的美

    一 真的双重意蕴

    二 “批判的武器”环节中认识论意蕴的真

    三 “武器的批判”环节中本体论意蕴的真

    四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与真

    五 由真引出的美及之于社会自我批判

    第四章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民主体

    节 人民主体的意蕴

    一 人民概念辨析中的“现实的个人”

    二 历史进程中的人民主体和统治阶级

    三 人民主体与利益不可分离

    四 作为“至圣的神”的人民主体意识

    第二节 人民主体作用与意愿表达

    一 利益是人们意愿表达的根本动因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中民众意愿表达的体制外途径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中民众意愿表达的体制内途径

    第三节 数字化时代的民众意愿表达

    一 人们生活在“新的社会形态”中

    二 自媒体对民众意愿表达的两个

    三 自媒体中民众意愿表达的“本真”和“后”问题

    四 互联网民众意愿表达中的大数据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民主体作用

    一 作为社会批判根据的人民主体作用

    二 “两个批判”中的人民主体作用

    三 “世界历史个人”与人民主体作用

    下编

    第五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历史案例及思考

    节 “恐事之不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汉初京城喋血

    二 “罪在躬亲”引发的“自上而下”

    三 崇尚“黄老”之“德”的社会改革

    四 “自下而上”及其中的《过秦论》

    第二节 以“明治维新”为中心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与“戊戌维新”相对应的“明治维新”

    二 二元政体下的“自下而上”批判

    三 《王政复古大号令》《五条誓文》与“自上而下”批判

    第三节 彼得一世“欧化”和“野蛮”改革中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彼得的童年和源于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

    二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欧化”

    三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野蛮”

    四 “群臣造就伟大国王”与民众意识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历史案例引出的思考

    一 社会自我批判历史案例中的普遍与特殊

    二 社会危机与社会自我批判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第六章 体现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自我批判

    节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现代的审视

    一 “乌托邦”和《乌托邦》

    二 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 社会主义成为现实后的曲折历程

    四 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探索

    五 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

    第二节 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

    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发的社会危机

    二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三 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两个环节”和“两种态势”

    第三节 在社会自我批判中确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 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

    二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辨析

    三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七章 关于新时代社会自我批判深化的若干思考

    节 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深层问题的忧患

    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二 “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
    “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第二节 新时代人民主体意识的思考

    一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二 关于人民主体核心的思考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深化中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一 基本国情不变中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二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的内容

    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及对深化改革的意义

    第四节 在深化社会自我批判中凸显“人民当家作主”

    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

    二 理解“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的领导、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三 落实“权为民所赋”的授权机制

    四 对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法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五 在言论自由中凸显“人民当家作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