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碳达峰碳中和知识手册9787519611583
  • 正版全新
    • 作者: 谢剑锋 等著 | 谢剑锋 等编 | 谢剑锋 等译 | 谢剑锋 等绘
    •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2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谢剑锋 等著| 谢剑锋 等编| 谢剑锋 等译| 谢剑锋 等绘
    •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2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92000
    • 页数:356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9611583
    • 版权提供: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作者:谢剑锋 等
    • 著:谢剑锋 等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69.00
    • ISBN:9787519611583
    •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10-21
    • 页数:356
    • 外部编号:120274814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篇背景篇

    章 碳达峰、碳中和意义..................................................2

    1.什么是碳达峰?.......................................................................2

    2.什么是碳中和?.......................................................................3

    3.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吗?...................................................3

    4.为什么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4

    5.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5

    6.为什么要控制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1.5℃?...............6

    7.中国碳排放是什么状况?.......................................................7

    8.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什么?...................................8

    9.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有何重要意义?...................................9

    10.全球碳排放是什么状况?...................................................11

    11.世界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什么?...........................13

    第二章 气候变化.................................................................15

    12.什么是气候和气候变化?...................................................15

    13.气候类型有哪些?...............................................................15

    14.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16

    15.什么是“曲棍球杆曲线”?...............................................17

    16.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8

    17.什么是温室效应?...............................................................19

    18.温室气体有哪些?...............................................................20

    1.价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指标是什么?...................21

    20.臭氧层空洞是如何形成的?...............................................22

    21.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有哪些?...................................

    22.消耗臭氧层物质与温室气体有什么区别?.......................24

    .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生态系统有哪些?...........................25

    24.气候变化引发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哪些?...........................26

    25.什么是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26

    26.什么是南方涛动/北方涛动?...........................................28

    27.什么是北极涛动/南极涛动?...........................................29

    28.什么是热带气旋/温带气旋?...........................................30

    第三章 全球气候治理历程....................................................32

    29.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有哪些?...................................32

    30.联合国次人类环境会议取得哪些成果?...................34

    3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力的国际公约有哪些?.......35

    3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5

    3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6

    34.《京都议定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7

    35.《京都议定书》有哪些主要内容?.....................................38

    36.《巴黎协定》的时代背景是什么?....................................39

    37.《巴黎协定》有哪些主要内容?........................................40

    38.如何评价《巴黎协定》的重实意义?.......................41

    39.历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有哪些标志成果?...............41

    40.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3

    41.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法律规定?...............................44

    42.欧盟《欧洲绿色新政》提出了哪些政策?.......................45

    43.2021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了哪些新举措?..................46

    44.国际气候合作中存在哪些主要挑战?...............................46

    政策篇第四章 中国的气候战略.......................................................50

    4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哪些?...............50

    46.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有哪些?...................52

    47.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是什么?...............54

    48.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作出了哪些积极贡献?...............54

    49.什么是绿色“”?...............................................56

    50.中国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开展了哪些工作?...............56

    51.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57

    52.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58

    53.《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导思想是什么?..........59

    54.《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大行动是什么?..........60

    55.如何推进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61

    56.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有哪些重要措施?...............................63

    57.建筑行业节能降碳有哪些新规定?...................................65

    58.工业领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65

    59.城乡建设如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67

    60.交通运输业如何开展绿色低碳行动?...............................69

    61.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力碳达峰?.......................................70

    62.如何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科技创新?...........................71

    63.如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提升碳汇能力?...........................73

    64.如何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74

    65.如何把握区域定位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75

    66.如何使“双碳”工作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76

    67.如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78

    第五章 中国的减排制度.......................................................80

    68.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的碳减排政策制度?...........................80

    69.什么是温室气体清单?.......................................................82

    70.为什么要编制温室气体清单?...................................82

    71.温室气体清单应报告哪些内容?...............................84

    72.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学分为几个层级?...................85

    73.我国温室气体清单如何编制?...................................86

    74.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几份温室气体清单?.......................86

    75.为什么要编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87

    7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需要编制分报告?.......................88

    77.市、县级需要编制温室气体清单?...........................88

    78.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哪些?...........................89

    79.联合国清单指南对我国节能降碳有何影响?...................90

    80.什么是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91

    81.什么是碳排放权?...............................................................91

    82.什么是碳排放配额?...........................................................91

    83.什么是核自愿减排量(CCER)?.........................92

    84.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92

    85.什么是碳市场?...................................................................93

    86.碳排放权交易的产品有哪些?...........................................94

    87.碳排放权交易基本原理有哪些?.......................................95

    88.碳排放权交易包括哪些市场机制?...................................97

    89.全球有哪些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98

    90.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如何?.........................100

    91.欧盟如何开展碳排放交易?.............................................101

    92.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哪些行业?.........................101

    93.新西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了哪些改革?.................102

    94.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展如何?.................................103

    9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开展哪些业务?.........................103

    96.碳交易与碳税在碳减排中各有什么作用?.....................104

    97.什么是碳排放评价?.........................................................107

    98.如何理解碳排放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107

    99.了哪些碳排放评价的政策法规?.....................108

    100.碳排放评价在碳达峰行动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110

    101.哪些行业的建设项目需开展碳排放评价?...................110

    102.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11

    103.编制环评报告表的项目需要开展碳排放评价吗?.......112

    104.园区规划环评需要开展碳排放评价吗?.......................113

    105.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产业园区有哪些?...................114

    106.国外是如何开展碳排放评价的?...................................115

    107.什么是碳监测?...............................................................117

    108.为什么要开展碳监测?...................................................117

    109.为什么要开展碳汇监测?...............................................118

    110.碳监测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有何作用?...................119

    111.排放源温室气体监测与核算各有什么优势?...............119

    112.为什么要对消耗臭氧层物质开展监测?.......................120

    113.碳监测评估试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121

    114.开展碳监测有哪些工作基础?.......................................122

    115.温室气体监测主要分为几种类型?...............................1

    116.哪些城市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124

    117.综合试点城市的监测项目有哪些?...............................124

    118.基础试点城市的监测项目有哪些?................................125

    119.海洋试点城市的监测项目有哪些?...............................125

    120.背景站在温室气体监测中有什么优势?...............126

    管理篇 第六章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130

    121.温室气体清单涵盖哪些领域?.......................................130

    122.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有哪些步骤?...........................131

    1.什么是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132

    124.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包括哪些内容?.......................133

    125.能源活动水平数据如何获取?.......................................133

    126.排放因子数据如何获取?...............................................134

    127.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排放源如何界定?...........................134

    128.生物质燃烧活动的排放源如何界定?...........................135

    129.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甲烷逃逸排放源如何界定?........135

    130.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甲烷逃逸排放源如何界定?...........136

    131.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包括哪些行业?...............136

    132.水泥生产过程中活动水平如何确定?...........................137

    133.钢铁生产过程中活动水平如何确定?...........................137

    134.电石生产过程中活动水平如何确定?...........................137

    135.农业温室气体清单包括哪几部分?...............................138

    136.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清单包括哪些内容?...................139

    137.如何估算森林等生物量碳贮量的变化?.......................139

    138.如何估算森林转化的温室气体排放?...........................140

    139.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分类有何差异?...........................................................141

    140.废弃物处理过程排放源如何界定?...............................141

    141.如何获得固体废弃物处理活动水平数据?...................142

    142.如何获得废水处理活动水平数据?...............................142

    143.为什么要开展清单的不确定分析?...........................143

    144.如何降低温室气体清单的不确定?..........................144

    145.如何做好质量保和质量控制?...................................144

    146.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质量控制程序是什么?...............145

    第七章 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核查...........................................147

    147.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对企业有哪些要求?...............147

    148.哪些行业需要上报碳排放数据?...................................148

    149.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的依据有哪些?...................149

    150.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原则有哪些?...................150

    151.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包括哪些内容?.......................151

    152.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有哪些流程?...................152

    153.如何确定碳排放核算边界?...........................................154

    154.燃料燃烧排放与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有何区别?...........155

    155.什么是净购入使用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155

    156.元素碳含量的检测有什么要求?...................................156

    157.如何计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57

    158.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碳排放计入核算总量?...........157

    159.外售二氧化碳和固碳产品计入排放总量?...........158

    160.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哪些内容?...............................159

    161.企业为什么要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160

    162.什么是碳核查?...............................................................161

    163.碳核管部门有哪些主要职责?...............................161

    164.碳核查工作包括哪些步骤?...........................................162

    165.文件评审的重点是什么?...............................................163

    166.现场核查的重点是什么?...............................................163

    167.碳核查过程中如何确定不符合项?...............................164

    168.企业对核查结果有异议时如何处理?...........................164

    169.碳核查完成后还有哪些工作?.......................................165

    170.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65

    171.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禁止开展哪些活动?...................166

    172.如何加强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167

    173.核查技术服务机构易出现哪些不规范问题?...............167

    174.碳排放管理员职业体系建设进展如何?.......................168

    175.全国碳排放数据报送与监管系统有哪些功能?...........169

    176.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如何注册备案?...........................170

    177.被核查企业如何开展月度信息化存?.......................170

    第八章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172

    178.了哪些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法规?...............172

    179.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主体有哪些?...............................173

    180.管理部门在碳交易中有哪些监管职责?.......................174

    181.碳排放权交易重点监管哪些环节?...............................175

    182.碳排放权交易包括哪些流程?.......................................175

    183.碳排放配额如何确定与分配?.......................................177

    184.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原则是什么?....................178

    185.哪些发电机组纳入配额管理?........................................178

    186.燃气发电机组碳排放配额核定包括哪些步骤?...........180

    187.企业发生哪些变动需调整碳排放配额?.......................182

    188.碳排放权交易账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182

    189.碳排放权登记形式有哪些?...........................................184

    190.碳排放权交易有哪些方式?...........................................186

    191.碳排放权交易有哪些限制条件?....................................187

    192.碳排放权交易如何生效?...............................................187

    193.碳排放权交易风险管理措施有哪些?...........................188

    194.碳排放权交易纠纷如何处理?.......................................189

    195.碳排放权交易结算有哪些步骤?...................................190

    196.碳排放权结算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哪些?.......................190

    197.碳排放配额如何清缴?...................................................191

    198.碳排放权如何抵销?.......................................................192

    199.CCER抵销配额清缴有哪些步骤?.................................193

    第九章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196

    200.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报告编制的依据是什么?...........196

    201.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报告包括哪些内容?...................196

    202.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涉及哪些温室气体?...................197

    203.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报告编制的流程是什么?...........198

    204.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如何核算二氧化碳源强?...........198

    205.建设项目如何比选减污降碳措施和方案?...................199

    206.建设项目如何核算治理设施减污降碳量?...................200

    207.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碳排放评价的依据是什么?...........200

    208.产业园区规划碳排放评价报告包括哪些内容?...........201

    209.产业园区规划碳排放评价的要点有哪些?...................201

    210.产业园区规划碳排放评价如何开展合理论?.......202

    经济篇 第十章 碳资产..................................................................206

    211.什么是碳资产?...............................................................206

    212.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207

    213.碳定价的工具有哪些?...................................................208

    214.碳定价的方法有哪些?...................................................209

    215.碳资产有哪些开发途径?...............................................211

    216.CCER项目开发涉及哪些领域?.....................................212

    217.什么是CCER项目方法学?...........................................212

    218.我国已备案的CCER方法学有哪些?...........................213

    219.CCER项目备案的类型及途径有哪些?.........................214

    220.CCER项目开发有哪些步骤?.........................................215

    221.CCER项目的开发周期有多长?.....................................218

    222.如何开展CCER项目可行预评估?...........................219

    2.CCER项目减排量如何计算?.........................................220

    224.CCER项目减排量计入期如何计算?.............................2

    225.CCER第三方审定与核机构有哪些?.........................224

    十章 碳金融...............................................................225

    226.什么是碳金融?...............................................................225

    227.碳金融产品主要有哪些?...............................................226

    228.碳金融产品有哪些功能与作用?...................................227

    229.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包括哪些流程?...............................229

    0.碳资产回购包括哪些流程?...........................................0

    1.碳资产托管包括哪些流程?...........................................1

    2.碳远期包括哪些流程?...................................................2

    .碳借贷包括哪些流程?...................................................

    4.碳保险包括哪些流程?...................................................4

    5.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包括哪些项目?...................5

    .应对气候变化融支持哪些重点领域?...................5

    .金融机构如何申请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

    .企业如何在“双碳”目标下提高竞争力?...................

    第十二章 碳循环...............................................................

    .什么是碳循环?...............................................................

    240.什么是碳源/碳汇?.......................................................240

    241.碳源排放量如何测算?...................................................240

    242.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有何变化?...........................243

    243.碳排放水平评价代表指标有哪些?...........................245

    244.人均碳排放水平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248

    245.主要行业单位产品产生多少二氧化碳?.......................249

    246.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250

    247.陆地主要植被的碳汇能力如何?...................................250

    248.林草业碳汇是如何实现的?...........................................251

    249.湿地碳汇是如何实现的?...............................................254

    250.海洋碳汇是如何实现的?...............................................255

    251.种植业是碳源还是碳汇?...............................................255

    252.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与碳源、碳汇的关系?...................256

    253.什么是生态系统碳通量?...............................................256

    254.生物固碳的主要方式有哪些?.......................................257

    255.如何评价生物的固碳能力?...........................................258

    256.常见植物固碳效果如何?...............................................259

    257.生物质能有哪些利用途径?...........................................260

    258.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260

    259.可能源发电成本如何?...........................................263

    260.氢能在新能源中有什么特别优势?...............................264

    261.常见的制氢方法有哪些?...............................................266

    技术篇 第十三章 监测与调查技术..................................................270

    262.全球大气监测网发展现状如何?...................................270

    263.中国参与全球大气观测的监测站点有哪些?...............271

    264.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有什么作用?...................271

    265.欧盟综合碳监测系统有什么功能?...............................272

    266.火电行业温室气体监测如何开展?................................273

    267.钢铁行业温室气体监测如何开展?...............................274

    268.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温室气体监测如何开展?...............276

    269.煤炭开采业温室气体监测如何开展?............................276

    270.废弃物处理行业温室气体监测如何开展?....................277

    271.滨海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内容是什么?...........................278

    272.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内容是什么?...........................278

    273.林业碳汇监测内容是什么?...........................................278

    274.土地利用的监测内容是什么?.......................................279

    275.生物量地面试点监测包括哪些内容?...........................279

    276.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包括哪些内容?...........................280

    277.如何利用碳平衡方程估算碳通量?...............................281

    278.卫星遥感技术在碳监测中具有什么作用?...................281

    279.如何开展温室气体立体遥感监测?...............................282

    280.中国碳监测卫星有哪些?...............................................282

    281.碳核算遥感监测的内容是什么?...................................283

    282.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监测的方法有哪些?.......................284

    283.如何构建碳监测网络体系?...........................................285

    284.如何保碳监测的准确?..........................................286

    第十四章 CCUS技术.........................................................287

    285.什么是CCUS技术?.......................................................287

    286.为什么要发展CCUS技术?...........................................288

    287.CCUS技术的产业模式有哪些?.....................................288

    288.国外CCUS技术发展现状如何?...................................289

    289.国外CCUS典型项目有哪些?.......................................290

    290.国内CCUS技术发展现状如何?...................................290

    291.国内CCUS示范项目有哪些?.......................................291

    292.国内CCUS全流程项目主要有哪些?...........................292

    293.碳捕集主要类型有哪些?...............................................293

    294.工业废气碳捕集有哪些主要技术?...............................294

    295.碳捕集分离技术有哪些?...............................................296

    296.碳捕集溶剂吸收法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296

    297.碳捕集吸附法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297

    298.碳捕集膜分离法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298

    299.碳捕集深冷分离法的原理和特点是什么?...................298

    300.空气中碳捕集有哪些主要技术?...................................299

    301.碳捕集的运行成本如何?...............................................299

    302.碳资源化利用有哪些主要方式?...................................300

    303.碳封存利用有哪些主要方式?.......................................302

    304.如何通过CCUS技术提高尿素生产效率?...................303

    305.强化采油技术中驱替的方式有哪些?...........................303

    306.矿化利用技术的典型工艺是什么?...............................304

    307.碳封存有哪些主要方式?...............................................304

    308.咸水层封存的发展潜力如何?.......................................305

    309.海洋封存有哪些方式?...................................................305

    310.地质封存与地质封存利用的区别是什么?...................306

    311.什么是CCUS环境风险评估?.......................................306

    312.为什么要开展CCUS项目环境风险评估?...................307

    313.怎样开展CCUS环境风险评估?...................................308

    314.CCUS技术开发和应用有哪些鼓励政策?.....................309

    315.如何加快CCUS产业发展?...........................................309



    参考文献.............................................................................311

    附录1:政策法规................................................................316

    附录2:技术标准、指南......................................................320

    附录3: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324
    【书摘与插画】


    碳达峰、碳中和意义

    1 什么是碳达峰?碳达峰指特定区域(或组织)年二氧化碳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入稳下降阶段。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长转向下降的拐点。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而本质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巴黎协定》认为很多发展中仍处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过程当中,碳排放还是会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峰值后将不再增加。



    2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一个或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体系优化,调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的产消平衡。一般来说是通过坚持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森林碳汇等途径将人类社会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从而构建一个“零碳”社会。碳中和是碳达峰的目的,碳达峰是碳中和实现的前。实碳中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步是让碳排放总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即碳达峰,第二步是在达峰后,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使得排放量等于吸收量,实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碳中和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的一条兼具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的发展路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进步的里程碑。



    3 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吗?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二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分子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嗅而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在物理质方面,二氧化碳的沸点为-78.5℃,熔点为-56.6℃,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学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质不活泼,热稳定很(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氧化物,具有酸氧化物的通,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固态)、作致冷剂(液态)、制造碳化软饮料(气态)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关于其毒,研究表明: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目前,国内外尚未把二氧化碳定义为大气污染物,但属于温室气体范畴。国内相关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与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中也没有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值或环境浓度限值。



    4 为什么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自工业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科学研究表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产生速度和产生量可以有效减缓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根据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不同,其中二氧化碳贡献,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便于比较,采用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为基准,根据各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小折算成当量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度量温室效应程度的基本度量单位。我们常说的低碳、碳减排等术语中的碳,是二氧化碳的简称,实际上指的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多种温室气体。



    5 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全球变暖,危及全人类生存,这是“双碳”目标提出的主要背景。工业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特别是气候方面的影响大幅。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数据,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了1.1℃,上升速度是过去200年平均增速的7倍。研究表明,气温的升高显著缩短了农作物的生育期,降低了生长速度,气温每上升1℃,农作物的产量将降低10%。气温的普遍升高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由此产生的天气:热浪、洪水等“急”自然灾害将日益频繁,干旱等“慢”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海洋水温上升加速水分蒸发,导致风速加大和风暴加重;冰川融化,海平面显著抬升,许多岛国和各国大片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也将从环境、物种入侵等方面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引发沿海资源的损失并降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按照目前的升温速度,地球可能在2040年前后(可能范围2030—2050年)温升达1.5℃,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后果。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要控制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温室气体。碳排放是全球问题,减排需要全世界所有共同合作。从1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多轮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调。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希望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水平前的1.5℃~2℃,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控制向大气层中排放的碳。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直接影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逐步成为全球广泛共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联合国的推动下,这一主张得到了全世界积极响应,130多个和地区先后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做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6 为什么要控制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1.5℃?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能力,能够使温度保持相对恒定,从而稳定整体机能。在1850—1900年的50年间,地球的地表温度每年仅在±0.2℃的范围内波动,几乎保持恒定。资料显示,地球在白垩纪结束后曾出现过两个明显的暖期,温度分别上升了6℃~8℃和2℃。在次的温度大幅上涨之后,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和灭绝。这说明,物种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是存在临界值的。2008年,欧盟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发布的《2℃目标》评估报告认为,如果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人类社会还能够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基本能够承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如果升高3℃或4℃,目前没有任何据显示人类社会有能力适应。但是一些气候脆弱的和小岛国认为2℃的目标不足以避免他们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经过多国协商努力,在2015年12月12日通过了《巴黎协定》,把主要目标“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争取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以内”写进了协定。巴黎会议之后,IPCC对1.5℃的温升目标进行了研究评估,《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主要回答了温升1.5℃的含义、预估气候变化及其潜在的影响和风险,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前提下加强全球响应的建议。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以内,会比升温2.0℃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CO2浓度是保持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状态下并不会引起全球温升。但是,由于工业化以来产生了人为碳排放,造成了目前全球相比工业化前超过1℃的温升。未来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全球气温也将继续升高。只有使人为碳排放达到净零状态,即碳中和,全球温升幅度才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 中国碳排放是什么状况?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是10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但中国人均排放量在G20中位居0位,是美国的一半,中国的历史排放量(1751—2017年)占全球的12.7%,也远低于欧盟的22%。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了18.7%,比2005年降低了48.4%,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从排放结构看,电力、热力等生产活动是大碳排放来源,排放占比超过一半,且有增加趋势;制造产业与建筑业是第二大排放来源,在2011年左右达到峰值30亿吨,之后占比逐渐降低;交通运输业是第三大排放来源,占比平缓提升。从1990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碳排放量迅速提升,到2018年电力、热力等行业碳排放量达到49.亿吨;随着我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2018年制造产业与制造业碳排放量共26.7亿吨,占比约28%;随着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预计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将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占比也将同样提升。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9%,比2005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光伏、风电等可能源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



    8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什么?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将提高自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自贡献新举措。2021年9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如下:(1)“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的基础。(2)“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降;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3)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中国向世界宣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把握产业升级的机会。双碳目标的实施,目的是营造更加绿色、健的存环境,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9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有何重要意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1)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的影响,天气为人类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在一些地区导致粮食生产危机,洪灾、风灾风险不断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科学研究表明,推动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而碳达峰、碳中和正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必由之路。(2)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产业链供应链还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3)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的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转折、全局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4)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6%。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耗量还将刚增长。目前我国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能源品类的外采率不断攀升,2020年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分别达到73%和43%,能源安全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构建代能源体系,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可持续。(5)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者。中国历来重信守诺,狠抓国内碳减排工作,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48.4%,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中国作为大的发展中,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大降幅,用历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10 全球碳排放是什么状况?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分为自然界碳排放和人类活动碳排放。自然界的碳排放是地球上碳循环的一部分,是碳元素在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等中的循环交换过程。人类活动碳排放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碳的过程,主要是由矿物能源燃烧后将碳元素释放出来产生的,碳排放累积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矿物质开采、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评价碳排放量有六个基本要素: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碳集约度)、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人均GDP、人口的总量与结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碳排放与全球经济发展基本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有大幅增长,但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值364亿吨,是1965年的3倍。从排放总量和增速来看,全球碳排放量与经济总量呈现同步上升趋势,原因是经济增长加大了对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产生大量碳排放;而经济衰退时期,能源消费量下滑,碳排放量也同步下降,如2008年经济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带来了阶段的碳排放量下降。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全球人均碳排放量和全球碳排放量基本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波动中逐渐增长。2018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增长到了4.42吨/人,比1971年增长了20%。随着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碳排放增速开始放缓,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增长率已接近零。从排放结构看,电力和热力生产活动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来源,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了139.8亿吨,占全球当年碳排放量的41.7%。交通运输产业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来源,目前陆上交通、航空、航海对燃油的高需求也会带来大量的碳排放。此外,制造产业与建筑业是另一个主要的排放来源,钢铁冶炼、化工制造、采矿、建筑等行业对能源需求量大,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分解与转化也会带来碳排放。



    11 世界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什么?面对碳排放快速增长带来的威胁,世界各国采取了、政策宣示等措施开展减排行动。目前已有超过130个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有53个实现了碳达峰,见表(1-1),已有2个实现碳中和。


    谢剑锋,河北省平乡县人,教授级高级,曾任中国环境报河北记者站站长、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任(站长)、河北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监测与监控、环境政策与管理、农业生态保护。先后承担了“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课题,参加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环境监测条例等研究编制工作。制(修)订和地方环境标准多项,参与策划编著了《碳减排基础及实务应用》《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等部,发表学术30余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16项。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省长特别奖、河北省社科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十届“环境科技工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 “人才”,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专家,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专家,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技术委员会专家,河北省高分卫星遥感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监测》编委等。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对碳减排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研究与梳理,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又兼具实用、科普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全书由305个问答内容组成,问答分别回答了碳中和、碳达峰、碳减排的一系列相关知识,主要涉及气候变化与国际履约中的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国际公约、中国的其后政策与行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碳排放权交易概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碳资产与碳金融;碳核查中的碳核查概述、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等;碳排放评价中的碳排放评价概述、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等;碳监测工作中的碳监测概述、碳监测的类型与技术要点、碳监测发展方向与思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的CCUS技术概述、CCUS技术工艺、CCUS项目环境风险评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