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97875203385
  • 正版全新
    • 作者: 金惠敏,王福民 编著 | 金惠敏,王福民 编编 | 金惠敏,王福民 编译 | 金惠敏,王福民 编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7-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金惠敏,王福民 编著| 金惠敏,王福民 编编| 金惠敏,王福民 编译| 金惠敏,王福民 编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76千字
    • 页数:379
    • 开本:16开
    • ISBN:9787520338523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金惠敏,王福民 编
    • 著:金惠敏,王福民 编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98.00
    • ISBN:9787520338523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9-07-01
    • 页数:379
    • 外部编号:120190683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编 新夷夏之辨研究
    作为话语的文化与作为生命的实践
    ——“当代文化”和“现实文化”两个概念
    对于破除中西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意义
    学术一定要“中国”?——对“中国”的批判思考
    汉学主义及其争议
    中西文论的普遍与特殊之辨
    文化算不了什么
    “神学”视角:作为中西文化对话的一种基础
    新时代中国自信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对话而非对抗:斯皮瓦克的全球观及其理论特征分析
    全球“对话主义”中的文化生产与输出
    ——以剧《琅琊榜》为例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中国戏曲理论中西之争的演进与出路

    第二编 日常生活研究
    民间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
    论日常生活哲学语境中的墨子思想
    “刚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文学功用之从审美到娱乐再到“堕落”
    ——对文学“堕落”之维的个案研究及文化探源
    个人故事,超个人意义
    ——《识字的用途》评介
    ……

    第三编 媒介文化研究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议题
    【精彩书摘】
    《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
      一种常见的回答是,作为中国人,当然要思考中国的问题,当然要使用中国独享的概念,因此我们的思考就必须基于中国独有的经验,进而铸造中国独有的言说方式。因此,我们看到诸多关于“中国”“中华”的谈论,高呼中国之为中国是所有学术研究必要的背景,进而,我们也看到关于“中国当下”的论述,因为无论如何,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中国当下做出的,任何学术关怀都是当下的人们的关怀。我们都承认,一个学者应该热爱他的,中国的学者应该热爱中国,这股爱国激情应该横亘在我们的胸中,应该是我们(至少是某部分人)的基本生存准则。学术研究却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工作,爱国激情应该存在,但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却要把它暂时放在一旁。当然,有激情的学者从根本上否认我们能够暂时悬搁激情,他们的观点是,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中西之别,西方学术对中国学术形成了一种压迫的霸权,我们的学术研究都是在重复西方,跟随西方。表面上看,我们的言说好像是客观的,好像是在言说一种的,但是我们的学术语言却来自西方,学术观念来自西方,中国传统的学术言说方式中断了,我们已经被强行嫁接到西方文明上去,实际上暗中被规训为西方的奴隶,所以一个有责任的学者应该挑战这种学术的霸权,不能被这种霸权所蒙蔽。因此,重要的是,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把这种中国关怀贯彻到每一个概念中去,清除概念中的西方霸权,重建中国独有的学术。必须承认,这种中国关怀很让人感动,也很让人敬佩,但从学术研究本身来说,我们又不得不指出这种观念的虚妄。
      “中国关怀”是一种关怀,它的确应该横亘在我们的胸中,只要是中国学者,他做学术一定是为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们也的确希望中国的学术研究能够与西方学术研究平起平坐,希望中国学者的研究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这点没错,但这只是我们的“关怀”而已,它是我们从事学术工作的整体目的,不是具体学术思考时使用的概念,我们在每一个思考细节里不需出“中国”二字。我们在思程中考量的不是惦念着“中国”,而是考量概念清晰,推论过程严密,论基石能否禁得起质疑,等等。“中国”,这个激动我们心灵的字眼儿是灵魂安居之所系,但在做具体学术分析的时候却是要放在一边的。
      但并不是说学术研究排斥“中国关怀”,“中国关怀”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学术研究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这个整体特征通过细致人微的分析工作表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学术分析的时候不必时刻想着这个是中国,那个是中国,然后才去用它,而是用汉语把学术分析做得透彻精到,这自然就体现出一种中国关怀,别人自然就承认这是中国的学术。但我们到、中华类的提法,往往是把“中国”当作一个至高无上的规则,具体的分析不过是一些微小的规则,这些微小的规则都要统一到“中国”这个大规则之下,在这个大规则的前提下得到论,如果不提这个大规则,就怀疑他做的是不是中国的学术,就怀疑他被西学虏获,成了西学的奴隶,就怀疑他的学术是真诚的,进而怀疑他的学术是有价值的。这样一来,学术研究就不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比赛谁对西学的压迫更,谁更有爱国热忱,这的确能培养爱国者,但不利于培养有普世关怀的学者。
      ……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