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从列国到帝国/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39787508690728
  • 正版全新
    • 作者: 杨照著 | 杨照编 | 杨照译 | 杨照绘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照著| 杨照编| 杨照译| 杨照绘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54000
    • 页数:392
    • ISBN:9787508690728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 作者:杨照
    • 著:杨照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08690728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1-01
    • 页数:392
    • 外部编号:120178999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讲 春秋的时代精神
    01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很微小的“历史”- 002
    02 对历史的多重理解- 005
    03 大陆、台湾地区和海外不同的历史视野- 008
    04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故事? - 012
    05 春秋时代为什么“秋”? - 014
    06 春秋“赵氏孤儿”的故事说明什么? - 018
    07 《左传》中的两个离奇故事- 021
    08 《左传》中的另外两个离奇故事- 024
    09 《左传》中的太子和国君故事- 026
    10 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030
    11 先秦时期的现象- 034
    12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037

    第二讲 战国的革新
    01 战国从哪里来- 042
    02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045
    03 战生了很多新事物- 049
    04 铸铁技术的提高- 052
    05 铁器和水利推动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观念- 055
    06 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059
    07 战国的货币- 062
    08 商人和地主- 065
    09 实用主义者—— 纵横家和法家- 069
    10 混乱的终结—— 统一的大帝国- 072

    第三讲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01 战国的主题当然是“战”- 076
    02 统治制度和战争方式都不再一样- 080
    03 战争规模和战争动员更庞大- 083
    04 墨家学说因战争而诞生- 086
    05 墨子的出身并不高贵- 090
    06 对历史的争夺- 093
    07 墨家的主张很好特立独行- 097
    08 《墨子》的行文风格和辩论技巧- 100
    09 墨子的思想- 104
    10 儒墨之争与墨家在历的隐匿- 107
    11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110
    12 《墨辩》是为了阐述兼爱学说- 113
    13 总结:墨家的奇特旅程- 116

    第四讲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01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120
    02 春秋到战国“国”的演变- 1
    03 楚国的异类心态- 126
    04 《楚辞》的特殊- 129
    05 《楚辞》关心人世以外的范畴- 133
    06 疯疯癫癫的楚狂人- 138
    07 中国历位文学作者- 142
    08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145
    09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148

    第五讲 重读《孟子》
    01 孟子和墨家的交锋- 152
    02 推行主张还需要辩论术- 155
    03 孟子的说话风格- 159
    04 《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162
    05 《孟子》的辩论场景(下)- 166
    06 孟子的立场和主张- 171
    07 善论与圣人- 173
    08 孟子的伦理学- 176
    09 孟子重振儒家- 179

    第六讲 重读《荀子》
    01 荀子的主张- 184
    02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188
    03 儒家思想的变迁- 191
    04 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195
    05 大一统前夕的思想家- 200
    06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203
    07 荀子对人的分类和秩序界定- 206
    08 从荀子到法家的过渡- 210

    第七讲 重读法家
    01 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216
    02 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219
    03 前期法家- 2
    04 商鞅变法与新爵制- 227
    05 商鞅变法与新土地制度- 0
    06 国君与法的关系-
    07 前期法家思想的特色-
    08 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240
    09 秦国发达的律令系统- 243

    第八讲 秦国的统一与建制
    0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248
    02 春秋战国时人疲惫不堪- 251
    03 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254
    04 《礼记》对统一秩序的描绘- 258
    05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天下为前提- 262
    06 法是一种统一秩序的客观形式- 265
    07 儒家、道家和法家对统一的不同见解- 268
    08 法家的成功得益于其现实效果- 271
    09 秦始皇的较为观念- 274
    10 皇帝的特殊需要制造出来- 277
    11 皇权专制的优势和恶果- 280
    12 一个早熟的帝国- 283
    13 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286

    第九讲 秦始皇
    01 考古挖掘出来的秦始皇陵- 292
    02 兵马俑横空出世- 296
    03 秦始皇陵停挖- 300
    04 秦始皇对自己的历史定位- 303
    05 秦始皇的心态- 307
    06 严禁私学,整肃方士- 311
    07 书同文- 315
    08 统一货币,开驰道,以吏为师- 319
    09 严刑峻法- 322
    10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326
    11 秦帝国的瓦解- 329

    第十讲 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01 我们对秦汉之际的了解只有一个资料来源- 334
    02 陈胜、吴广起事- 337
    03 项梁、项羽叔侄- 340
    04 刘邦也见过秦始皇- 343
    05 刘邦的身世- 345
    06 刘邦的事迹- 348
    07 反秦军队的胜利- 352
    08 刘邦的优势- 357
    09 鸿门宴! - 362
    10 楚汉之争- 365

    杨照,台湾地区大史系,美国哈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台湾地区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尔与他的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杨照)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光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将大部分史料准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地,《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体会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也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自己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的真诚风范,还牵涉到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的开放气氛。没有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纯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因而得以进入当时的优选学府任教。

    这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规定的大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所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中国通史”课堂负责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项作法。他公开地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片断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贯通的中国史理解?学生被钱穆的质疑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进到北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然敢要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不错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觉得他有资格,依从他的意思,让钱穆自己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他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通史”的经验,后来抗战中,就在随西南联大避居昆明时,埋首写出了经典史著《国史大纲》。

    02

    由《国史大纲》的内容及写法回推,我们可以明白钱穆坚持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以及北大历史系接受让他教的理由。那不是他的狂傲,毋宁是他对于什么是“通史”提出了当时系里人没想到的深刻认识。

    用原来的方式教的,是“简化版中国史”,不是“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的关键,当然是在“通”字,而这个“通”字显然来自太史公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史记》包纳了上下两千年的时代,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对于一个史家优选的挑战,不在如何收集两千年来留下来的种种数据,而在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从中间选择什么、又放弃什么。

    关键在于“有意义”。只是将所有材料排比出来,呈现的势必是偶然的混乱。许多发生过的事,不巧没有留下记录数据;留下记录数据可供后世考索了解的,往往琐碎零散。更重要的,这些偶然记录下来的人与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如果记录是偶然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联,那么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要做什么?

    史家的根本职责就在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且排比、串联所选择的史料。简单、基本的串联是因果解释,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去挖掘、去探索“因为/所以”,前面有了这样的现象,以致后来有了那样的发展;前面做了这样的决定,导致后来有了那样的结果。排出“因为/所以”来,历史就不再是一堆混乱的现象与事件,人们阅读历史也就能够藉此理解时间变化的法则,学习自然或人事因果的规律。

    “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从规模上将历史的因果解释,放到优选。之所以需要像《史记》那样从文明初始写到当今现实,正因为这是人类经验的优选值,也就提供了从过往经验中寻索出意义与智慧的优选可能。我们能从古往今来的漫长时间中找出什么样贯通原则或普遍主题呢?还是从消化漫长时间中的种种记录,我们得以回答什么只有放进历史中才能回答的关键大问题呢?

    这是司马迁早提出的“通古今之变”理想,这应该也是钱穆先生坚持一个人从头到尾教“中国通史”的根本精神价值来源。“通史”之“通”在于建立起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帮学生、读者从中国历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贯通变化。这是众多可能观点的其中一个,藉由历史的叙述与分析能够尽量表达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不一样的人研究历史会看到、凸显不同的重点,提出不同的解释,如果是按着不同时代、不同主题就换不同人从不同观点来讲,那么追求一贯“通古今之变”的理想与精神就无处着落了。

    03

    这也是我明显自不量力一个人讲述、写作一部中国历史的勇气来源。我要说的,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从接近无穷多的历史材料中,有意识有原则地选择出其中的一部份,讲述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故事。我说的,只是众多中国历史可能说法中的一个,有我如此述说、如此建立“通古今之变”因果模式的道理。

    这道理一言以蔽之,是“重新认识”。意思是我自觉针对已经有过中国历史一定认识的读者,透过学校教育、普遍阅读甚至大众传媒有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些刻板印象。我试图要做的,是邀请这样的读者来“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来检验一下你以为的中国历史,和事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所呈现的,中间有多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选择我的中国史叙述重点时,我会优先考虑那些史料或史学研究上相当扎实可信,却和一般常识、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违背的部分。这个立场所根据的,是过去来,“新史学”、西方史学诸方法被运用在研究中国历史所累积的丰富成果。但很奇怪的,也很不幸的,这些精彩、有趣、突破的历史知识与看法,却迟迟没有进入教育体系、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历史常识中,以至于活在21世纪的大部分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竟然都还依循一多前流通的传统说法。“重新认识”的一个目的,就是用这些新发现、新研究成果修正、挑战、取代传统旧说法。

    “重新认识”的另一个目的,是回到“为什么史”的态度问题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史到底在学什么?是学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诵下来时答题?这样的历史知识一来是根本随时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得到,二来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不然是学用现代想法改编的古装历史故事、历史戏剧吗?这样的历史,固然有现实连结,方便我们投感情入戏,然而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体会不同时代的特殊,有什么帮呢?

    在这套书中,我的一贯信念是史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发生了什么,而是更要探究How and 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没有What当然无从解释How and Why,历史不可能离开事实叙述只存在理论;然而历史也不可以、不应该只停留在事实叙述上。只叙述事实不解释如何与为什么,无论将事实说得怎么动,竟无于我们从历史而认识人的行为多样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

    借由述说漫长的中国历史,藉由同时探究历史中的如何与为什么,我希望一方面能帮读者梳理、思考今日当下这个文明、这个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二方面能让读者确切感受到中国文明内在的多元样貌。在时间之流里,中国保不是单一不变的一块,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明曾经有过太多不一样的变化。这些历曾经存在的种种变貌,总和加起来才是中国。在没有如实认识中国历史的丰富变化之前,让我们先别将任何关于中国的看法说法视为理所当然。

    04

    这是一套一边说中国历史,一边解释历史知识如何可能的书。我的用心是希望读者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当作是斩金截铁的事实,而能够在阅读中部份地主动参与去好奇、去思考: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又如何去评断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历史知识的来历常常和历史本身同样曲折复杂,甚至更加曲折复杂。

    这套书一共分成13册,能够成书主要是有台湾地区的“敏隆讲堂”和“趋势讲堂”让我能够两度完整地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每一次的课程都前后横跨五个年头,换句话说,从2007年讲开讲算起,花了超过十年。十年备课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消化各式各样的、专书,也就是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努力吸收这些研究的发现与论点,尽量有机地编组进我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中。明白地说,我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一个勤劳、忠实、不轻信不妥协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进入原始一手材料提出独特成果的人。也只有放弃自己的原创研究冲动,虚心地站在前辈同辈学者的庞大学术基础上,才有可能处理中国通史题材,也才能找出一点点“通”的心得。

    将近两百万字的篇幅,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的时间范围,这样一套书,一定不可避免含夹了许多错误。我只能期望能够将单纯知识事实上的“硬伤”失误降到大力度优惠,至于论理与解释带有疑义的部分就当作是“抛砖引玉”,请专家读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见,得以将中国历史的认识推到更广且更深的境界。

    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
    讲给普通大众的130堂中国历史课,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

    1.这套中国历史,作者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讲透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
    这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拨开层层迷雾,回归中国历史的常识,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也不只是刀光剑影和王朝更替,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运作逻辑和丰富的细节。

    2.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中国通史。
    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史,其实多半是50年前的老书,50年来,有无数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却被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关于中国历史,我们永远缺一套新的通史,把学术界的新成果、新发现,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给大家。活在今天,我们要读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的中国历史。

    3.一套当代学者讲给今天普通读者的中国历史。
    这是一套从史前时代讲到清代结束的通史,它没有吕思勉、翦伯赞、范文澜的中国史那么学术,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那么戏说;这套中国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地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就像《秦谜》《历史的温度》那样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4.这套中国历史优选的特点就是“新”。
    作者说,“我会比较强调跟传统说法不一样的部分,而如果传统说法在这一中没有被挑战或被推翻,我就不讲了”。它吸收了专家学者的严肃认真,却没有学院的刻板僵硬;它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讲解方法,却不是没有节操的和插科打诨;它主要不是讲哪一年发生了哪件事,也不是繁琐考一个新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演进的脉络,寻找历史运作的逻辑,启发我们新的认知。

    *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到今天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