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一见:中国文学访谈录9787505745445
  • 正版全新
    • 作者: 王逸人著 | 王逸人编 | 王逸人译 | 王逸人绘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逸人著| 王逸人编| 王逸人译| 王逸人绘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40千字
    • 页数:264
    • 开本:32开
    • ISBN:9787505745445
    • 版权提供: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王逸人
    • 著:王逸人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2.00
    • ISBN:9787505745445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10-01
    • 页数:264
    • 外部编号:1201827131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代序 1
    一个人的私和公
    文学神圣 1
    ——对话陈忠实
    活得自得 13
    ——对话贾平凹
    乌托邦的幻象 25
    ——对话格非
    小说已死? 37
    ——对话马原
    争议与苦难 49
    ——对话阎连科
    文学如种地 61
    ——对话李敬泽
    新伤痕文学 73
    ——对话卢新华
    父亲与民国 85
    ——对话白先勇
    白雪即尘埃 97
    ——对话迟子建
    以温暖写冷酷 109
    ——对话关仁山
    融入野地 125
    ——对话张炜
    创作需要保持痛感 137
    ——对话阿丁
    一个怀疑主义者 151
    ——对话李洱
    历史的细节 163
    ——对话张鸣
    一见如故 175
    ——对话杨志军
    与逝者对话 187
    ——对话周大新
    用风铸成一把剑 199
    ——对话麦家
    爱上荒诞之美 213
    ——对话东西
    写好主义 225
    ——对话叶兆言
    阿Q在德国也有
    ——对话顾彬

    王逸人,吉林长春人,报社主笔、独立电影导演、图片摄影作者,多年来,在杂志报纸和公众号上发表文字作品数十万字。
    其纪录电影《蝶变》(FROM CHRYSALIS TO BUTTERFLY)曾入围包括“第三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2007)”“第四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2007)”在内的多个电影节;
    纪录电影《乌托邦》(UTOPIA)入围包括“第十三届釜山靠前电影节(2008)”“第十届西班牙Las Palmas靠前电影节(2009)”等多个世界电影节,两部作品均被“栗宪庭电影”和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其摄影作品《遗物》(THE RELICS)受邀参展2011年平遥靠前摄影大展及2011年丽水靠前摄影节,《如也·Bleak》受邀参展2018年平遥靠前摄影大展。

    一个人的私和公
    2010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作为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我从北京前往长春做《往事不忍成历史》那本书的读者见面会。落地之后,接待我的正是王逸人,当时他是当地优选都市报《新文化报》的主笔(现在也还是),主持着一个名为“封面文章”的栏目,经常做整版的文化评论和深度专访。事实上那是我们的次也是迄今为止的一次见面。自从那次之后,我们基本上就没怎么再联系过,直至八年之后的今天。
    对于那次见面,我一直记得几个细节。其一,逸人带我去一家餐厅吃饭,因为杯盘碗碟不干净和上菜速度太慢,他给服务员上了一课,从理念到管理无一遗漏,其用心之情状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其二,第二天他带我参观伪满皇宫,回来的路上一直在谈溥仪的军装,说溥仪大节有亏先不谈,但溥仪的审美,那是一种极其“纳粹”的并脱离了道德的审美。其三,逸人和我说起电影和摄影,之专业,之理念,之技术,之手舞足蹈,之心醉神迷,让我知道在文学情结之外原来他还有狂热的电影和摄影梦想。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逸人作为独立电影导演已经拍摄了多部纪录电影,当时他的新作《乌托邦》也入围了很多国际电影节。他告诉我,《乌托邦》是个十分悲苦的纪录电影,结尾处好不容易有一束让人觉得稍感温馨的光透了进来,可瞬间便被碾压了……现实残酷如斯,不容人们多做遐想。而那部历时三年完成的片子,几乎就是逸人一人单身鏖战的结果,电影内外的他有着完全如一的精神质地。在电影之外,摄影也是逸人的另一个主攻方向,从他那些拿去参加影展的作品看,有的真是的空灵,空灵到让人窒息,这种美学指认,被逸人归结为一句“残山梦,旧境丢难掉”。
    之后,在彼此相忘的八年里的某些瞬间,这些细节就构成了我对逸人的全部认识,也构成了我对他的全部怀念:那个偏执、激烈、挑剔的人,他是在搞文学呢还是在搞电影呢,或者是在搞摄影呢?然而一闪念之后,我又埋首于无边无际的稻粱谋之中。当今年重新联系上,尤其是读了他这些深思高举的访谈文章后,我更加深了对他的上述认识。我认为他偏执、激烈、挑剔得有道理,因为如果他不这样,也就不可能把他的人全部投到他的作品中去。换句话说,正是那几个细节所折出来的接近于严苛的态度,才能让逸人保持那种针尖刺心般的功力。
    逸人是《新文化报》封面文章的主笔,采写这些文章于他首先是工作,但不是工作的地方又在于,他还是一个功力甚深的读者和笔耕不辍的作者。如果只是工作关系,这份工作的质量难免会打折扣,然而正因为有后两重身份的参与,这个折扣不但没打,反而又提纯了成色、繁密了质地。事实上,在撰稿人、批评家和读者之间,逸人走的是一条调和了多种向度的第四条道路,既有媒体的公共属又有行业内的价值深度同时还不失却私人温度情感。而这一点,其实是在文学没落年代应该做也值得做的“公作”——将读者和批评家角度的个人之“”过媒体“公”之天下。
    在20世纪90年代和新千年之初,在尚未读到很多文学作品之前,以一个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身份,我就曾阅读过大量文学评论。不只是我,那些颇具内容深度又兼备可读的评论,我相信也曾让很多人从中一领文学魅力。而在某个时间点之后,随着纸媒的衰落以及网络的兴起普及,文学世代的落幕似乎成为必然,文学开始了从整体到破碎的市场细分,而评论更开始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说,曾经布满文学作品和作者周围的、能让我们感知触摸的那团空气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真空,我们只能通过破碎的信息片段和个人化的自我感知去接近作者及其作品,而它们的那种“公”,则被窄化甚至是被取消了。
    读完逸人对书中20位作家、评论家的访谈文章之后,我所产生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十几年前我阅读评章时的那种感受再一次回来了。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感受在很多读者那里同样也将会出现。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在之后建议他结集出版,并帮他联系了一家熟悉的出版社。其实,我已经不从事出版很多年了,然而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养成的一种“职业病”是遇到一个值得出版的书稿我就会“见猎心喜”,并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忙出版。所以逸人和他的这本书,与其说记录了我们八年前后的因缘际会,倒不如说更记录了我的阅读趣味和出版生涯。
    书中这20篇访谈文章是逸人从他多年的稿件之中筛选出来的,并没有系统,可能也不具备某种统一的文学标准。主要是访问小说家和评论家,没有诗人,也没有散文家,至于能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倒也没关系,事实上又有什么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呢?所以一叶知秋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但逸人以对受访者(又不仅限于此)的长年追踪阅读和他自己的写作经验将他们及他们的作品置诸一个广袤的文学图景中,并使出他引导、诱使、反诘、刺激、对话、幽默等或正或邪的手法,套出对方的精妙之论、情言、冠冕之辞当然也不乏难言之隐,这些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一手文学访谈,则充分呈现出了中国当代文学深入的肌理、精彩的侧面和外人难得一窥的幽微景象。他的不卑不亢,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他既宏且微的切入,他层层铺展的章法和没有章法的章法,以及他足够作为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全部基础,都让对方通过他而表达出了自己,甚至表达出了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自己。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格非老师说:“我有时候在上课时对学生说,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写,那就乱写一通吧,其实,乱写也不容易。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一种外在的话语系统所控制,有时候想乱也乱不了。我的意思仅仅是,有时候乱写一下,反而能够帮我们找到写作中珍的自由的感觉。”另一处是李敬泽老师说:“对一个刊物来讲,它的文化空间永远高大上、永远那么端着架子也是有问题的,有时候我们就需要破一下,某种程度上讲郭敬明的问题不在于他作品的好坏,而在于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点我想现在大家已没有争议。后来想想这也是我当《人民文学》主编期间干的不靠谱的一件事,一个刊物不能太靠谱,这个不太靠谱是指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一位是作家,一位是评论家,写作方式大不同,然而他们所说的“乱写”和“不靠谱”又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打破边界之后的可能。可能的确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事实上,作家写作面临着严重的同质问题,无论是在意义价值还是在文本形式上都高度重叠,也即一篇小说太像小说、一首诗太像诗、一篇散文太像散文。“像”而非“是”,这就说明了问题所在。半个月之前,听李敬泽老师说过这样一番话,大意是他不喜欢那些到晚谈文学的写作者,他们开口博尔赫斯闭口卡尔维诺,好像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是他们的舅舅一样。是的,不要老谈文学,不要到晚只会谈文学,事实上文学的东西要从非文学处来。
    人是大于文学的,而文学是不会大于人的,如果一个人的文学大于了这个人,那么他的文学很有可能不是好的文学。就这一点看,逸人这本书的优异之处还在于既呈现了文学也呈现了文学背后的人,琢磨后者比琢磨前者或许更能拓宽文学。


    2018年12月于武汉

    对谈陈忠实、贾平凹、格非、马原、阎连科、迟子建、张炜、麦家、李洱、张鸣等20位作家,解读《白鹿原》等作品创作的秘密!
    内外双封面,装帧精美,高端大气!版式疏朗,是一本集文学
    和美学于一体的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