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城市与水9787553782409
  • 正版全新
    • 作者: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著 |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编 |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译 |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绘
    •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著|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编|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译| 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绘
    •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09920
    • 页数:328
    • 开本:16开
    • ISBN:9787553782409
    • 版权提供: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
    • 著:王劲韬 著;伍业钢 丛书主编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88.00
    • ISBN:9787553782409
    •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6-01
    • 页数:328
    • 外部编号:120154529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引言
    1.1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伟大的文明都是因河而生
    1.2 关于城市的母亲河
    第二章 中国历的城市水系建设与那些伟大的建设者
    2.1 隋唐长安的水系建设
    2.2 后周东京水系治理及城市规划历史概述
    . 北宋汴京的水系建设与城市生活
    2.4 南宋杭州西湖的水系
    2.5 元大都水系建设
    2.6 明清北京西山水系建设
    第三章 中国当代城市滨水地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安全的滨水――河流景观与水和安全的协调与兼顾
    3.2 生态的滨水――发挥自然力,减少人工建设低维护成本是可持续之道
    3.3 市民的滨水――造就有潜力、开放、连续的滨水空间
    3.4 城市复兴的滨水――创造有型的、有身份的滨水空间
    第四章 城市滨水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4.1 城市滨水绿道――以深圳绿道为例
    4.2 城市滨水公园及湿地生境保护规划
    4.3 城市中央滨水区
    4.4 新城综合体滨水区规划
    4.5 唐山环城水利建设
    4.6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王劲韬,清华大学景观建筑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正和恒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会员。在核**术期刊和靠前学术研讨会发表多篇,主要涉及日本园林设计风格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叠山风格演化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园林史研究,中日古典园林构成、景观元素比较研究,中国叠山艺术史、技术史、材料史、人物史研究,景观规划设计表达研究等。

    序“安流须轨”乃人与天调之要我国治水肇自夏禹,鲧以堵截失败,禹以疏导奏效。中国版图百分之六十几是山,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积雪融化后山洪散漫而下,无轨可行,形成上古洪灾,禹开河道容水并导至东海,人民才得安宁。李冰父子继而依禹法治岷江并以石刻总结了治水之本“安流须轨”,传之世人,要安定水流必须为水提供相应的河床运行。就可持续发展而言,有在二王庙红墙上留下“深淘滩,低作堰”的古训,以协调河流泥沙淤积而缩小河床容积之弊。“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引导了这治水之本,成为人与天调之要。中国地方志多有共识“国必依山水”。王劲韬君在海绵城市设计系列丛书中,撰写《城市与水——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基于“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的认识,结合十年来实践的感悟玉成此作,值得庆幸和祝贺,也诚挚地感谢所有致力于本书的同志。上善若水,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河流流域相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洪水猛兽危害人民生命的沉痛教训,告诫我们“不是山水服从城市,而是城市服从山水”。古代城市水系规划无不印了这一真理。自然河流自西而东入海,所以人工运河多是南北向的,“引水贯都”成为历代共识,治水成为中的国大事,对地方官员的评价往往也以治水业绩为主,现行的河长制传承和创新发展了这一传统,而尚有围海造地、围湖造田和促淤等违背自然之理的做法,诚如管子所言:“人之所为”与“天相逆者,天必违之,虽成必败”,这并不包含因国土利益而为者。规划是宏观的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单项设计也必然以“安流须轨”为科学的保障,园林是科学的艺术,还必须结合艺术法则规律施行,“胸中有山方许作水,胸中有水方许作山”,说明山水相依。 “山臃必虚其腹”,说明空间太实了要求虚,那么水面大了又太虚而缺少水空间的划分。水之三远为高远、深远和迷远,后二远均与空间层次有关。君不见有很多城市的大湖都因缺少水面空间的划分而冗大、空泛吗?要么水中一块状岛,以瘦堤连岸,形如蝌蚪而缺乏自然气韵,杭州西湖潟湖天成而又“景物因人称胜概”,长堤纵横,仙岛散点,既解决了东西南北的水上交通联系又划分出里外的空间而形成中国风景园林的地标(孙筱翔先生语),就是“卷山勺水”也必须有水空间的划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学习方法会为我们造山、理水之法提供无穷的素材。南北朝刘宋宗炳著《画山水序》“山水以形媚道”,再结合“文以载道”,景面文心的山水景必可为国人的和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增添融社会美入自然美的园林艺术美,为人民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服务和效劳。孟兆祯    前言这是一本古今对照来记述城市水系和相关公共工程的规划设计论著。这本书根植于笔者十年来城市滨水区域规划实践的点滴感想与感悟,更源自十年来对中国古代城市治水、滨水环境整治的历史文献研究,通过对隋唐以来的长安水系、北宋汴京水系、元明清三代北京水系、唐五代至南宋的杭州水系,以及近代广州水系等五大城市水系及一条厚载历史人文信息的大运河水系的系统回顾与论述,揭示了古今城市水系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工作之间的一些共同特征,借古人的智慧总结今日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一些共问题。其中的杰出匠人,如鲜卑血统的宇文恺及后来建设元大都的刘秉忠,诗人白居易、苏轼,科学家郭守敬等人,他们既是伟大的诗人、工匠、科学家,也是古代城市建设早的水利专家和滨水环境规划师。还有那些雄才大略的建设者——隋大业之杨广,唐开元之李隆基,后周世宗柴荣,北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弘历等。这些古代辉煌城市的,在建设城市之初,都把水环境治理、水利通漕作为城市建设之首要任务,次则引水溉田、渠造园庭等。伟大的建设者杨广不仅划定了中国历杰出、持久的文化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大业三年),也沟通了一条旷古未有的经济、文化和景观大动脉——大运河,这是自魏晋400 多年来次真正意义上的南北融合。正所谓通波千里,国脉所系,这条动脉决定了中国后世都城的基本落位和迁移方向。柴荣对于汴京城市规划的规范,堪称人类部科学城市规划法。其中的官民共建、利益均衡、人化拆迁等内容独步中外,对于今日城市环境规划仍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清高宗弘历自乾隆十六年(1751 年)开始京西水系规划,在水利与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的综合平衡、财税制度和“以工代赈”的用工制度调节等方面所开先河,同样折出震古烁今的理光。更如苏轼宦海沉浮中的三个西湖的建设,不仅是苏轼豁达人生的例,更是扎根于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惠州等城市的文化与血脉之中,成为这些城市至今引以为傲的记忆。今天,这两千多年历史的颍州西湖面临新条件下的改造与变迁,其中涉及风景与人居环境、滨水与城市,以及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的诸多方面问题及对策,既有历史的共又有今天的新问题。今日的规划者、景园师面对这些风景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还有古今交融中时时出现的智慧之光。2015 年,恰在本书撰写期间,笔者有幸主持了阜阳(即古颍州)水系规划。历,欧阳修、苏轼修治的颍州西湖,今天仍然是现代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曾古颍州城市风貌、方圆十余里的巨大湖泊,正不断萎缩、且被蚕食,而今天的阜阳人很少能知道这片如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湖泊,曾经与杭州西湖齐名。欧阳修为官颍州,举家迁于此,终老葬于此湖;苏轼继之,从杭州通判任上来此,一上任便大修西湖,并写下“大千起灭一尘里, 未觉杭颍谁雌雄”的名句。如今重临颍州西湖,仍不难感受到这种古今交错的历史与厚重,感到东坡诗、东坡竹、东坡西湖、东坡肉皆在眼前,未曾离去。如何发掘并重现这些城市建设美的风景线,古人的智慧时时刻刻都在指导着我们。八多前,苏轼在奏折中将杭州西湖称为城市之眼(《乞开杭州西湖状》),称之:杭州如美人,杭州无西湖则如美人无眼目一样不可想象。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对于水系与城市景观生动的比喻,深刻反映了城水相依,城市以水系为眼目、为灵魂的关系。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城以水为、城因水活,以水为魂的并存共生点丝毫没有减弱。在学习西方经验和中国古代传统智慧两方面,我们今天似乎更侧重前者,而从建设中国特色景观的角度古代城市建设智慧显然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城市终究是为人所用,古今的一致、类似仍然大于差异,古人佳事值得评究并借鉴。尤其是涉及景观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民族、风格选择等问题,离开古人的智慧宝库,一切均无从谈起。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撰写了这本跨度很大的书,通过古今对照的标尺,审视我们今天的城市滨水改造与规划,乃更重新诠释我们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并予以重新定位。在我们轰轰烈烈的滨水实践十余年后,再作这样的审视,或有补于今日该行业过于自尊乃至自大的偏差。皆因景观之路于中国城市建设而言,正属方兴未艾,来日方长,笔者才要不揣鄙陋,直抒己见,以期开卷有益,收效于他山。王劲韬2016 年11 月 于北京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