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对话乡建人 乡建理想国的真实之旅9787520729932
  • 正版全新
    • 作者: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著 |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编 |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译 |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绘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著|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编|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译| 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绘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00000
    • 页数:488
    • 开本:16开
    • ISBN:9787520729932
    • 版权提供:东方出版社
    • 作者: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
    • 著:何慧丽,许函诚,王思贤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78.00
    • ISBN:9787520729932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1-01
    • 页数:488
    • 外部编号:120278272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望首都:北京的跨界人与他们的乡建事业

    引语

    一、从小毛驴到爱故乡,再到国仁——年轻人与黄志友的对话

    (一)乡村建设的初心来自故乡和亲人

    (二)理想青年的知识田野:求学西北、保水治沙、热衷社团

    (三)全球化问题的地方化化解:从生态化CSA到爱故乡行动

    (四)社会力量与的紧密协作:以国仁来链接各方力量

    (五)年轻人要抓住机遇到乡村成才和创业

    二、博士“海归”农民的理想与实践——年轻人与石嫣的对话

    (一)种地是心的修行:在偶然与巧合中走向农业

    (二)分享收获:农场的管理与魅力

    (三)道阻且长:不同阶段总有不同挑战

    (四)推动改变发生:乡村建设不等于建设乡村

    三、乐和不是梦——年轻人与廖晓义的对话

    (一)乐和梦的追寻和叩问

    (二)从西方哲学到中国传统文化:廖晓义女士的环保之路

    (三)乐和试验的实践形式:植于社区的学习方案

    (四)乐和家园的“三院六艺”

    (五)乐和不是梦

    第二章来河南:黄河边的农业生态化与农民组织化

    引语

    一、小农户的生态化农业探索——年轻人与赵泽民的对话

    (一)坚守在农村:“没有农村就没有生活”

    (二)走上生态农业的道路:“以不变应万变,以变而应万变”

    (三)土地生产大学问:“土壤改良是一方面,更需要改良的是人心”

    (四)文化组织灵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由内及外,推己及人”

    二、从村支书到生态合作事业的新农人——年轻人与张砚斌的对话

    (一)走上合作之路:年富力强的书记改变贫弱的村庄

    (二)自下而上的城乡互动尝试:在千锤百炼中屹立

    (三)三位一体的县级联社:生产服务、内置金融与统购统销的成功实践

    (四)乡村建设的想象力:文化搭台引导农民“唱戏”

    三、在黄河滩内搞有机农业的日本老人——年轻人与川崎广人的对话

    (一)只身跨越千里奔赴中国:“这里是我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二)坚定地选择有机道路:“社会是一个可持续社会”

    (三)日本有机农业的发端与发展实践:支持下的农协生协与全球化挑战下的新型农民

    (四)在中国推广有机农业:“不要让读书的人不做农业,做农业的人却看不懂中文”

    第三章探山西:三亲教育、大学生返乡与乡村复兴

    引语

    一、从生态文明到三亲教育的乡村复兴梦——年轻人与张孝德的对话

    (一)童年乡村生活奠定了一生的思想基础




    (二)青年时期的参军经历与大学生活




    ……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曾任展革员会、、生态环境部、、、草原、粮食局、北京市、重庆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导,农民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兰考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教学和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农民组织化与城乡合作、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生态社会学等。曾挂职兰考县委、副县长等职务,在豫东、豫西等地农村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的社会科学试验工作,在研究上力倡“用行动做学问”,并从中提炼出在全球视野下具有本土现实价值和中国主体特色的相关研究。曾在《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发现》《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等刊物发表文章70余篇,社科重大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席专,主编《新时代乡贤》(2018)、参著《乡村振兴十人谈》(2018)、《大国三农》(2021)。

    进入21世纪的这20年,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我们正处于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不绝于耳,中美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和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担忧。为了应对一系列外部挑战,中国的发展也来到了关键的转型期,唯有主动做出调整,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打造“乡村振兴”这块压舱石,才能在巨大的不确定面前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温铁军教授的带领下,当代乡村建设行动已持续了20余年,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提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三新思想之下,基层工作对于行动指导也有着迫切的需求,现有的经验急需被理论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本书即可算作这样一部作品,通过与本世纪作为个体的乡建探路人的访谈,将他们的生命体验、乡建历程和思想观点作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社会学阐释。书中所涉及的16名乡建人物,均经年累月甚至立志一辈子要从事乡建工作,他们中有知识分子,也有社会企业家,有小农合作式的新农人,也不乏国际友人,可谓覆盖全面,任何想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志同道合者,倾听他们的心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