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印度文论(、下册)9787553105208
  • 正版全新
    • 作者: 尹锡南著 | 尹锡南编 | 尹锡南译 | 尹锡南绘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出版时间:2015-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尹锡南著| 尹锡南编| 尹锡南译| 尹锡南绘
    • 出版社:巴蜀书社
    • 出版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开本:其他
    • ISBN:9787553105208
    • 版权提供:巴蜀书社
    • 作者:尹锡南
    • 著:尹锡南
    • 装帧:简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300.00
    • ISBN:9787553105208
    • 出版社:巴蜀书社
    • 开本:其他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5-05-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120117044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    录

    (上册)
    绪论…………………………………………………………………………………()
    节  研究概况……………………………………………………………()
    第二节  印度文的化基础………………………………………………()
    第三节  印度文论的发展轨迹………………………………………………()

    章  印度文论的萌芽和先声(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7世纪)……………()
    节  文化经典中的文论萌芽……………………………………………()
    第二节  婆罗多的《舞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
    1  戏剧起源论…………………………………………………………………()
    2  戏剧情味论…………………………………………………………………()
    3  戏剧类型论…………………………………………………………………()
    4  戏剧情节论…………………………………………………………………()
    5  戏剧角色论…………………………………………………………………()
    6  戏剧语言论…………………………………………………………………()
    7  戏剧风格论…………………………………………………………………()
    8  戏剧效果论…………………………………………………………………()
    9  戏剧表演论…………………………………………………………………()
    10  《舞论》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朵伽比亚尔的《朵伽比亚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
    1  《朵伽比亚姆》成型的文化背景…………………………………………()
    2  《朵伽比亚姆》的文学理论………………………………………………()
    3  《朵伽比亚姆》与《舞论》的简略比较…………………………………()
    第四节  埃哲布的《画像量度经》(1至2世纪)…………………………()
    第五节  典语言哲学与宗教美学管窥……………………………………()

    第二章   梵语诗学独立发展的早期阶段(7世纪至纪中叶)…………()
    节  概述………………………………………………………………()
    第二节  婆摩诃的《诗庄严论》(7世纪)………………………………()
    第三节  檀丁的《诗镜》(7世纪)………………………………………()
    第四节  伐摩那的《诗庄严经》(8世纪)…………………………………()
    第五节  优婆吒的《摄庄严论》(8世纪)…………………………………()
    第六节  楼陀罗吒的《诗庄严论》(纪中叶)…………………………()
    1  别具一格的庄严论体系……………………………………………………()
    2  引人注目的味论思想……………………………………………………()
    3  方面的相关思考……………………………………………………()
    第七节  伐致呵利的《句词论》(7世纪)…………………………………()
    第八节  跋底的《跋底的诗》(6至7世纪世纪)…………………………()
    第九节 《火神往世书》的文论观(7至12世纪)…………………………()
    第十节 《毗湿奴法上往世书》的文论和绘画论(7至12世纪)………()
    1  内容简介……………………………………………………………………()
    2  诗论和戏剧论…………………………………………………………()
    3  “画经”与画味论……………………………………………………()
    十节  戒云的《妙语庄严》(7世纪)…………………………………()

    第三章  梵语诗学的丰富和发展(纪中叶至13世纪)…………………()
    节  概述………………………………………………………………()
    第二节  欢增的《韵光》(纪)……………………………………()
    第三节  王顶的《诗探》(9至10世纪)………………………………()
    第四节  楼陀罗跋吒的《艳情吉祥痣》(约10世纪)……………………()
    第五节  新护的《舞论注》和《韵光注》(10至11世纪)………………()
    第六节  恭多迦的《曲语生命论》(10至11世纪)…………………()
    第七节  胜财的《十色》(10世纪)………………………………………()
    第八节  沙揭罗南丁的《剧相宝库》(10或13世纪)…………………()
    第九节  安主的《合适论》、《诗人的颈饰》和《绝妙诗律》(11世纪)…()
    第十节  摩希摩跋吒的《韵辩》(11世纪)…………………………………()
    十节  波阇的《辩才天女的颈饰》和《艳情光》(11世纪)……()
    1  《辩才天女的颈饰》……………………………………………………()
    2  《艳情光》………………………………………………………………()
    第十二节  曼摩吒的《诗光》(11世纪)………………………………()
    第十三节  鲁耶迦的《庄严论精华》(12世纪)……………………………()
    第十四节  雪月的《诗教》(12世纪)……………………………………()
    第十五节  罗摩月和德月的《舞镜》(12世纪)…………………………()
    第十六节  伐格薄吒的《伐格薄吒庄严论》(12世纪)………………()
    第十七节  娑婆迦罗蜜多罗的《庄严宝藏》(12至13世纪)……………()
    第十八节  沙罗达多那耶的《情光》(12至13世纪)……………………()
    第十九节  小楼陀罗跋吒的《味花蕾》(13世纪)………………………()
    第二十节  阿摩罗旃陀罗的《诗如意藤注疏》(13世纪)…………………()
    第二十一节  僧伽罗吉多的《智庄严论》(13世纪)………………………()

    第四章  印度中世纪文论发展概况(13世纪至1纪中叶)………………()

    节  概述…………………………………………………………………()
    第二节  维迪亚达罗的《项链》(13至14世纪)…………………………()
    第三节  维迪亚那特的《波罗多波楼陀罗名誉装饰》(13至14世纪)……()
    第四节  胜天的《月光》(13至14世纪)…………………………………()
    第五节  小伐格薄吒的《诗教》(13至14世纪)…………………………()
    第六节  代吠希婆罗的《诗人如意藤》(13至14世纪)………………………()
    第七节  毗首那特的《文镜》(14世纪)……………………………………()
    第八节  维希吠希婆罗?格维旃陀罗的《魅力月光》(14世纪)……()
    第九节  辛格普波罗的《味海月》(14世纪)…………………………()
    第十节  甘露喜的《摄庄严论》(14世纪)……………………………()
    十节  般努达多的《味花簇》、《味河》和《庄严吉祥痣》(15世纪)()
    1  《味花簇》…………………………………………………………………()
    2  《味河》……………………………………………………………………()
    3  《庄严吉祥痣》…………………………………………………………()
    第十二节  鲁波?高斯瓦明的《虔诚味甘露海》、《鲜艳青玉》和《剧月》(15至16世纪)………………………………………………………………………()
    1  《虔诚味甘露海》…………………………………………………………()
    2  《鲜艳青玉》………………………………………………………………()
    3  《剧月》……………………………………………………………………()
    第十三节   阿伯耶?底克希多的《莲喜》和《画诗探》(16世纪)……()
    1  《莲喜》……………………………………………………………………()
    2  《画诗探》…………………………………………………………………()
    第十四节  格维格尔纳布罗的《庄严宝》(16世纪)………………………()
    第十五节  盖瑟沃?密湿罗的《庄严顶》(16世纪)………………………()
    第十六节  世主的《味海》(17世纪)………………………………………()
    第十七节  后世主时代的梵语诗学著述……………………………………()
    1  梵语诗学著述概况…………………………………………………………()
    2  代表诗学著作……………………………………………………………()
    (1)  摩图苏多纳?格文德拉的《味月光》(17世纪)………………
    (2)  王顶珠?底克希多的《诗镜》(17世纪)………………………………
    (3)  地天?苏克拉的《味魅力》(17世纪)………………………………
    (4)  四臂的《味如意树》(17世纪)…………………………………………
    (5)  罗摩难陀波提?特里波蒂的《味命论》(17世纪下半叶)………………
    (6)  寂南耆婆?跋吒迦利亚的《诗魅力》(17至18世纪) ………………
    (7)  维希吠希婆罗的《庄严宝》、《味月光》和《庄严珠串》等(17至18世纪) ………………………………………………………………………………
    (8)  诃利普拉萨德?摩图罗的《诗光》(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
    (9)  克里希那苏迪的《诗月》(18世纪) ………………………………
    (10)  戈古罗纳塔?麦提罗的《味大海》(18世纪) ………………
    (11)  波罗代吠的《诗宝》和《文月光》(18世纪) ………………
    (12)  纳拉辛哈?格维的《南阇王名誉装饰》(18世纪) ………………
    (13)  维底亚罗摩的《味湖》(18世纪) ………………………………
    (14)  阿娑达罗的《智喜》和《三河》(18世纪) …………………………
    (15)  代吠商羯罗?波罗悉多的《庄严宝石》(18世纪) ………………
    (16)  文尼达多的《味宝石》和《庄严花簇》(18世纪)………………
    (17)  札格纳特?密湿罗的《味如意树》(18世纪)…………………………
    (18)  克迦罗摩?迦丁的《味探》(18世纪)………………………………
    (19)  希沃罗摩?特里波蒂的《味宝缨络》(18世纪)………………
    (20)  阿吉逾多罗耶的《文萃》(文学精华)(1纪上半叶)……………
    (21)  克里希那沃图塔的《曼陀罗花蜜占布》(1纪末至20世纪初)……
    (22 )  K.B.P.斯瓦米的《庄严宝饰》(1纪末至20世纪初)……………
    3  诗学著作………………………………………………………………()
    第十八节  艺术理论著作简介………………………………………………()
    1  那罗达的《乐歌蜜》(7—11世纪)………………………………………()
    2  南迪盖希婆罗的《表演镜》(5至13世纪)………………………………
    3  神弓天的《音乐宝藏》(13世纪)………………………………………
    4  格维吒坷罗伐拉蒂?扎格底迦摩罗的《乐歌顶饰宝》(13世纪)…………
    5  阿输迦摩罗的《舞章》(14世纪)…………………………………………
    6  伐迦那查利耶?苏达伽罗娑的《乐歌奥义书精选》(14世纪)……………
    7  般多利迦?韦陀罗的《舞蹈考》(16世纪)………………………………
    8  室利罡陀的《味月光》(16世纪)…………………………………………
    9  普罗娑达摩?密湿罗的《乐歌那罗延》(17世纪)…………………………
    10  波罗蜜希婆罗的《维那琴相》(18世纪)………………………………
    11  匿名学者的《维那琴篇》(17世纪)…………………………………………
    第十九节  印度方言文论的萌芽 ……………………………………………()
    1  方言文论萌芽的几个特点…………………………………………………()
    2  方言文论萌芽概况………………………………………………………()
    3  格谢沃达斯:中世纪方言文论的代表……………………………………()
    第二十节  印度文论对中国藏族、蒙古族文论的影响……………………()

    (下册)
    第五章  印度近现代文论发展和转型(1纪中叶至1947年)………………()
    节  概述…………………………………………………………………()
    第二节  方言文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方言文论发展概况…………………………………………………()
    1  阿萨姆语………………………………………………………………………
    2  孟加拉语………………………………………………………………………
    3  古吉拉特语………………………………………………………………
    4  坎纳达语………………………………………………………………………
    5  克什米尔语………………………………………………………………
    6  马拉雅兰语………………………………………………………………
    7  马拉提语……………………………………………………………………
    8  奥里雅语………………………………………………………………
    9  旁遮普语………………………………………………………………
    10  信德语………………………………………………………………
    11  泰卢固语………………………………………………………………
    12  泰米尔语………………………………………………………………
    13  乌尔都语………………………………………………………………
    第四节  印地语文论发展概况……………………………………………()
    第五节  梵语诗学著作的译介和研究……………………………………()
    1  梵语诗学的印度方言译介和研究…………………………………………()
    2  梵语诗学的英译和研究…………………………………………………()
    第六节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  泰戈尔文论发展轨迹………………………………………………………()
    2  文学本质论………………………………………………………………()
    3  文学创作论………………………………………………………………()
    4  文学鉴赏论………………………………………………………………()
    5  比较文学论………………………………………………………………()
    6  泰戈尔文论的研究概况……………………………………………………()
    第七节  奥罗宾多?高士…………………………………………………()
    1  “精神进化论”要义…………………………………………………()
    2  “未来诗歌论”要义…………………………………………………()
    3  “未来诗歌”视阈中的西方文学………………………………………()
    4  奥罗宾多的东西方文学比较……………………………………………()
    5  奥罗宾多诗学观的成因与缺陷……………………………………………()
    第八节  普列姆昌德…………………………………………………………()
    第九节  V.拉克凡………………………………………………………()
    第十节  A.K.库马拉斯瓦米……………………………………………()
    十节  阿?泰戈尔…………………………………………………()
    第十二节  M.希利亚南…………………………………………………()

    第六章  印度当代文论发展新动向(1947年至今)…………………………()
    节  概述……………………………………………………………()
    第二节  方言文论新发展…………………………………………………()
    1  阿萨姆语………………………………………………………………
    2  孟加拉语………………………………………………………………
    3  古吉拉特语………………………………………………………………
    4  坎纳达语………………………………………………………………
    5  克什米尔语………………………………………………………………
    6  马拉雅兰语………………………………………………………………
    7  马拉提语………………………………………………………………
    8  奥里雅语………………………………………………………………
    9  旁遮普语………………………………………………………………
    10  信德语………………………………………………………………
    11  泰卢固语………………………………………………………………
    12  泰米尔语………………………………………………………………
    13  乌尔都语………………………………………………………………
    第三节  印地语文论新发展…………………………………………………()
    第四节  梵语诗学的英译和研究……………………………………………()
    1  梵语诗学著作英译………………………………………………………()
    2  梵语诗学研究概况………………………………………………………()
    3  当代文论家的梵语著作举例……………………………………………()
    第五节  梵语诗学的批评运用……………………………………………()
    1  梵语诗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2  梵语诗学批评的动因简析…………………………………………………()
    3  相关问题及评价……………………………………………………………()
    第六节  梵语诗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批评运用………………………()
    1  梵语诗学译介……………………………………………………………()
    2  梵语诗学研究……………………………………………………………()
    3  梵语诗学批评在中国…………………………………………………()
    第七节  印度文学史研究…………………………………………………()
    1  “印度文学”概念辨析…………………………………………………()
    2  印度文学史的研究和编著…………………………………………………()
    3  S.K.达斯的《印度文学史》简介………………………………………()
    第八节  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研究…………………………………()
    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探讨…………………………………………………()
    2  比较诗学研究……………………………………………………………()
    第九节  翻译理论与翻译研究……………………………………………()
    1  关于翻译传统和功能等的思考……………………………………………()
    2  文化翻译论…………………………………………………………………()
    3  泰戈尔自译现象……………………………………………………………()
    4  印度文学的内部互译………………………………………………………()
    第十节  后殖民理论………………………………………………………()
    1  阿贾兹?艾哈默德………………………………………………………()
    2  阿西斯?南迪……………………………………………………………()
    3  萨尔曼?拉什迪……………………………………………………………()
    十节  印度英语文学研究………………………………………………()
    1  概念辨析…………………………………………………………………()
    2  历史分期……………………………………………………………………()
    3  代表作家…………………………………………………………………()
    4  创作中的核心问题………………………………………………………()
    5  新的研究动向……………………………………………………………()
    第十二节  女主义文学批评……………………………………………()
    1  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
    2  女创作批评举例………………………………………………………()
    3  文学经典的女解构………………………………………………………()
    4  “门槛定律”与度中观……………………………………………()
    第十三节  达利特文学批评…………………………………………………()
    第十四节  印度电影和戏剧研究……………………………………………()
    1  电影研究举例……………………………………………………………()
    2  电影研究的主题分析………………………………………………………()
    3  戏剧研究举例………………………………………………………………()

    余论  印度文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印度文论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印度文论选译……………………………………………………………()
    一  《舞论》4、24章(婆罗多)…………………………………………()
    二  《句词论》章(伐致呵利)………………………………………………()
    三  《诗庄严经》章(伐摩那)……………………………………………()
    四  《曲语生命论》第2章(恭多迦)…………………………………………()
    五  《合适论》(安主)…………………………………………………………()
    六  《诗人的颈饰》、2章(安主)…………………………………………()
    七  《火神往世书》(第337章)…………………………………………………()
    八  《画经》(《毗湿奴法上往世书》第43章)………………………………()
    九  《虔诚味甘露海》第2章(鲁波?高斯瓦明)………………………………()
    十  《诗庄严颂》(勒沃普拉萨德?德维威迪)…………………………………()
    十一  《印地语文学理论批评》(结语)…………………………………………()
    后记…………………………………………………………………………………()

    尹锡南,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3期“南亚与当代靠前问题研究”创新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印度文学、中印关系与比较文学。曾于2004至2005、2011至2012年两度留学印度。出版《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2003)、《英国文学中的印度》(2008)、《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2010)、《印度的中国形象》(2010)等著作,出版《印度比较文学选译》(2012)等译著。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