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图书哲人孔子传9787542657169
  • 正版全新
    • 作者: 许仁图著 | 许仁图编 | 许仁图译 | 许仁图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6-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许仁图著| 许仁图编| 许仁图译| 许仁图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70000
    • 页数:373
    • 开本:32开
    • ISBN:9787542657169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许仁图
    • 著:许仁图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42657169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6-12-01
    • 页数:373
    • 外部编号:120144533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毓老师召回了我/急救章
    刘序:金声玉振
    自序:点上《论语》每一章的时,就有了哲人孔子
    章  俎豆传家,考传鼎铭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第二章  陈俎豆设礼容,圣人之后必有达者
    问礼老彭,窃比老彭
    第三章  修身以进,有教无类
    当不上学生,自己当老师
    第四章  暂殡五父之衢,合葬防山之林
    辅相鲁昭公,三十而立
    第五章  政者正也
    鲁昭公失政,齐大夫欲害孔子
    第六章  知人,不应阳货之召
    待时,吾其为东周乎
    第七章  宰治中都,一年小成
    相礼鲁定公,礼让齐景公
    第八章  摄相事,诛少正卯
    堕三都未成,奈龟山何
    第九章  际可之仕,卫多君子
    斯文在兹,匡人如予何
    第十章  去卫过蒲经郑适陈
    累累若丧家之十章  陈蔡绝粮,楚昭王郊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十二章  穷困卫国,人不如鸟乎
    冉求力克齐军,季氏币迎孔子
    第十三章  儒者,人之需
    汝为君子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
    第十四章  删订诗书礼乐,孔子集成作易传,与颜渊藏道于民
    第十五章  孔子善诱知人,赐也达
    子游闻大道之行,子夏问三无私
    第十六章  孔门四科,德行为先
    言语、政事、文学次之
    第十七章  颜渊死天丧予,季路死天祝予
    孔子死泰山坏乎,哲人萎乎
    终章  孔子年表

    许仁图,台湾地区苗栗人,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曾任河洛图书出版社发行人、五千年出版社负责人、河洛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于1971年入“天德黉舍”(今“奉元书院”)读经,受业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著有《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子曰论语》《说孟子》《哲人孔子传》《大武林》《枕舟江湖》《少侠路拔刀》《中国哲学史:祖述篇&孔学篇》等。

    刘序:金声玉振

    2015年10月18日中华奉元学会换届大会,在台北耕莘文教院举行,我至现场时,正看到仁图师兄坐在义胜车中,身体特别不适。前一周共赴同门婚宴时,他已经病气十分,大家都很担心,正成师弟叮嘱他切须至大医院检查治疗,他仍是诺诺而已。我们进会场不久,即闻几位师兄送仁图至台大急诊,病况严重。当晚徐泓大师兄的夜宴结束后,我们去重症区探视,仁图神智已然不清,听家属说明时我看着手机上的占象吉凶闪烁不定,或睽或谦而升,心中颇犯嘀咕。翌日午后再探视,稍有感知,几天后偕秉坤去,已脱险住院疗养,我激励他再活四十年,多写些够分量的弘扬夏学的著作。毓老师在台讲学十年未曾稍息,一百〇六岁高龄才登遐仙游,我们继志述事,亦当珍摄此身而为大用。
    以哲学观点为孔圣写传,为仁图夙志,病危时精诚一念搭高铁北上开会,毓师冥佑同门相,遂历劫重生。此遭遇不可谓不奇,因缘不可不珍重。仁图病愈返家后不久,即完成本书写作,嘱我为序,我读叹赏之余,同样心潮澎湃,借此略书所感酬答,且与天下相濡沫者共。
    本书主要从《论语》取材,参酌《史记》多篇、《孔子家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周官》《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论引,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时序,夹叙夹议至圣在华夏文明集大成复创新局的不朽地位。针对一些旧说也提出质疑,例如宰予从田常作乱被诛、孔子以前私著述、束脩为干肉条敬师学费等,都切实引,言之成理。而孔子从年轻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蜕变历程也依经解经,清晰呈现,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引述宰予赞叹老师之言:“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从孔子赞《易》、修《春秋》的伟大贡献看来,“群龙无首”之治确实远远超迈了私相授受的禅让政治啊!
    然而品赏之余,我也有些不同看法要与仁图商榷。六经中的《周官》《尚书》应非周公所作,摄政时期无比忙碌,沐浴用餐都常因见客理事而打断,怎有可能潜心著作?《尚书》在周公殁后还有许多篇章,周书中虽多引周公言,应属史官记载。《周官》为拟制之书,历来争议不断,论述尤宜审慎。这就像旧说周公作爻辞,我根本不信,文王囚狱七年沉潜苦思于《易》有创作还可能,周公辅政七年少见暇于此。《乐经》早亡是华夏文明史的一大公案,无论《礼记·乐记》或《史记·乐书》恐怕皆非其旧,这须细心厘析《易经·系辞传》首章主旨才能明辨。至于《礼记·王制》所述,与孔子新王之制并不相关。总括来说,至圣古代先王之处,以上诸书恐怕皆未得其精蕴,公私之辩、大同小康之异,处理这些材料时不能不小心。孔子勉励子夏:“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可能亦有深意,而君子小人的分际究竟何在?除《礼记·儒行》外,参考《易经》多处卦爻及易传,当有所悟。孔子既赞管仲尊王攘夷之功,又叹其器小,应该也有由霸而王的深切期许,不是只在俭德上计较。《春秋》获麟绝笔,夫子叹“吾道穷矣”,“穷”非穷绝,而是太平世微者获麟,意含“群龙无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大义,“穷”乃穷极至优选境界之意。孟子称孔子金声玉振集大成,始条理又能终条理,道境如雅乐,继往开来,终而复始。后生闻此天籁,能不奋励精进,再创辉煌?
    理未易察,善未易明,朋友讲习切磋琢磨,时习之悦,何乐如之?真心欢喜仁图恢复健康,笔耕不辍,谨为序以热切之。
    刘君祖谨识于乙未年大雪、冬至间

    自序:点上《论语》每一章的“时”,就有了哲人孔子

    “哲人其萎”四字,常作为今人的追悼之辞,但很少人知道这是孔子卒殁前的歌吟:“太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此为《史记·孔子世家》所载,《礼记·檀弓篇》文字略有不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从孔子歌吟声中,可以说,孔子自称“哲人”。孔子以哲人、哲学家自许,《论语》有两章,分别向弟子曾参和子贡说:“吾道一以贯之。”一贯之道就是有通贯的思想、哲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迄今两千五多,遗憾的是,后世学人若非以文学笔法来为孔子立传,就是以史学考据方式作传,似乎未见以哲学家、哲人的一贯思想体系写孔子传——这个原因,跟《论语》这本书的著作体裁显然有关。
    《论语》是孔子翔可靠的生活和思想记录,属于格言体。格言体的优点是文句简短,文义明白;缺点是孔子讲学或与弟子、时人对谈的时、地和周遭不明,章章不连贯,不易理出头绪,易读也容易误解或浅解。像《子路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读来觉得孔子谈为政之道,要使近地方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欢悦,远方的人就会自然来归附一样,没什么高明见解。但是,当我们了解孔子见楚国叶公时,人在蔡国,前一年,叶公攻打蔡国,将被攻下的蔡国城邑百姓强迫迁移到负函,负函本是蔡国城邑,也沦落成叶公直辖土地。叶公以武力逼迫蔡国人民远别祖先坟墓,不悦归顺,孔子说近悦远来,有针对,寓指叶公的侵略蛮横,话中有话,实为勇者的智慧之言。
    再则,《论语》中孔子出生和成长,以及家居生活着墨又不多,作传不易;《论语》的口语文字不深,看似少有一贯体系的深奥哲理,遑论以哲学家的标准为孔子立传呢?
    先师安仁夫子读书,在台讲学四十多年,开课授徒百余班,六经读过千万遍,他训诲弟子欲通贯孔子哲学的“任督”二脉,有两个秘诀:一、熟读《论语》后,再读六经,读通六经始懂《论语》,《论语》不只是孔子的论道之语,也是结论之语,孔子给六经作总结之语;二、夏学奥质在“元”,“元”重要的是在这个字“点上那一点”,积点成一,由一生二。伏羲就因点上元那一点,画了阴、阳二爻,孔子之学也要点上那一点。
    毓老师的话听似简单,我个人没那境界,怎么为《论语》点上那一点?想了好多年,才想到类似情形,书法家点上那一点,写成了“永”字八法;近人大画家张大千的泼墨画,也是点上那一点,再挥洒成画。
    “点上那一点”不能局限写字方面,它蕴涵创发、创新、创生,重开新生面。那么,似乎没有时序前后的《论语》,是不是也可以点上创生的新一点呢?
    孟子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的“时圣”。《易经·乾卦·文言》说“先时”,王夫之谈“治时”,毓老师认为若能“圣时”,将时义、时之义推到入圣境界,才能成为“时圣”孔子的门徒。个人这才恍然大悟,若能明辨《论语》每一章的“时”,孔子的形貌和哲学,便会隐然浮现。
    个人以《论语》前四章为例,略作浅解。
    《学而篇》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章的文字是孔子历经得志与失意,为晚年孔子的感触: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堪称“好学”,“学而时习之”是“好学”的下手处;孔子在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当中都宰,《史记·孔子世家》说“一年,四方皆则之”,四方诸侯国派人来参观学习,则是“有朋自远方来”;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不为世用,“人不知而不愠”是时舍的晚年心境。因此,《论语》章当是孔子在人生的岁月,包括学时、用时、时舍三个阶段,向弟子的教诲。弟子编辑《论语》时,夫子叮咛言犹在耳,列为章。
    《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传统注解,没有时间,没对话人物。参《颜渊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冉求为季氏宰,孔子回鲁,有若入仕为顾问式的家臣,鲁哀公因而问有子岁用问题。第二章有子说“犯上”、“不好犯上”,应该是有若随孔子回鲁后,回鲁哀公的话。至于有子谈的孝悌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义差不多,有子显然引孔子之言略加变动,第二章的时序当在第六章后,而第六章应是孔子早期的讲学内容。有子面对鲁哀公之问,言孝悌和薄税都是遵循夫子教诲,所以孔子死后,弟子思慕孔子,因有子言行像似孔子,有些同门交换意见,有意共立有子为师,好像事奉孔子。
    《学而篇》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有些德行章,像这章说仁,看不出时间,但综合阅读,可读出孔子思想深意。“巧言令色”近“佞”、“乡愿”,“鲜矣仁”,皆是鲜仁害德。孔子当大司寇,杀少正卯,即因少正卯乡愿,鲜仁害德。
    《学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章是曾子向弟子讲学,而非孔子的讲学。时间在前三章后面。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参才九岁,不可能随行;孔子回鲁后,曾参二十二岁,向孔子亲自问学机会很少。
    《论语》有不少曾子言行记录。《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是曾子和夫子的答问,但非曾子向孔子问学。其余“曾子曰”都是曾子和他的弟子对答,《论语》未见曾子向孔子直接问学记录。且孔子观察曾参无法见其一贯之道,还说“参也鲁”,曾子未列入四科十哲,十分公允。
    以“时”点上《论语》各章,篇章有些时序十分明确,像《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确定是孔子七十岁后、七十三岁临终前的心路历程自述。
    有些篇章则推论可知。《述而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朱子注解“卫君”是卫出公辄,这注解有问题。鲁哀公三年、卫出公元年(前492年)孔子在陈国,与孔子同在陈国的冉求,受季康子之召回鲁国,冉求不可能通过子贡,问四年后第四度到卫国的孔子帮不帮忙卫出公辄。因此,冉有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所问的卫君是“卫灵公”而非“卫出公”。冉有、子贡此问,大概是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随从孔子的冉有才问子贡,子贡也想知道夫子的意向,所以设词问夫子。
    能厘清《论语》章节的前后时序,孔子的哲学思想形成、转变,才能明朗化,才能探究孔子的一贯体系哲学,也才能为哲人孔子作传。
    孔子是儒家之祖,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但“儒”这个字只出现在《雍也篇》:“女为君子儒,为小儒!”《论语》未见“儒”的立说,后学真不知“儒”在中国之学的重要,也不晓孔子何以成为“儒家”的大宗师。详阅周公所作的《周官》(即《周礼》,有些学人不赞成周公作《周官》),才知道教万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以及“六行”的孝、友、睦、婣、任、恤,和“六艺”的礼、乐、、御、书、数,正是“儒”的范畴。《礼记·儒行篇》可说是孔子接着周公,将儒的境界接着往下说。
    不少《论语》章节若能通贯六经合读,不再是枯文死句,而有了活血生机。
    不过,在所有古籍中,独缺孔子婴儿、少时史料,必须有赖文学创作补足。传记本为文学写作体裁之一,文字叙述宜灵活多样,孔子出生后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以及孔子十七岁后合葬父母的心情,俱无记录,《哲人孔子传》不得不创作了孔子周岁及祭祖情节,此为人情之常,请读者毋须作史实考。
    司马迁所写《史记》,是部正史,藏诸名山,传诸后人,但有些文章可能失察,像《仲尼弟子列传》说:“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论语》有“鲁哀公问社于宰我章”,孔子回鲁已是六十八岁,鲁哀公问过的孔门弟子宰我和有若,都已成为季氏家臣,鲁哀公才会问二人。孔子卒殁前二年,陈成子(本名田无宇,田氏本为陈人,到齐,改姓“陈”,田常谥号“成”,孔子故称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请鲁哀公讨伐。陈文子早有谋叛作乱之心,宰我当时人在鲁国,因鲁哀公问社回话太多,遭孔子指责,怎么可能分身到齐国当临菑大夫。古时的真正专制天子从秦汉后才出现,才有天子下诏夷族情事,春秋时代的陈成子自己是杀君篡国的执政卿大夫,何能夷宰我之族。孔子虽不喜欢宰我利口辩乱,仍十分器重宰我,让宰我随从周游列国,楚尹子西特别称赞孔子四贤,宰我居其一,孔子怎么会在宰我遭夷族时,以宰我这个徒弟为耻呢?
    不过,司马迁个人可能不喜欢利口辩辞的宰予,但他说宰予与陈成子作乱,遭夷三族,孔子耻之,并非自己恶意杜撰,可能是不当引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哲人孔子传》的撰著,以《论语》及孔子所学及所作的思想根源六经为主要依据,特重遭汉儒改窜的《礼记》,再参酌《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十二诸侯年表》《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卫康叔世家》,以及先秦诸子学。《春秋左氏传》仅作参考,而被视为膺编的《孔子家语》,虽招致后代学人批评为王肃伪作,但书名既称《孔子家语》,必有一些文章援引前人相关孔子的记载,不可视为全为杜撰无用之书,《哲人孔子传》也引用一些文章。
    《史记》叙述孔子的史实,出现一些疏陋处,必须辨疑考订。《哲人孔子传》的撰著用心,本为哲学家孔子立说,仍不得不加了必要的史实辨疑考,夹议夹叙的写作方式,必然产生一些阅读的阻力。
    《哲人孔子传》某些引述原文颇为深奥,作了语体译述,方便读者阅读。《哲人孔子传》体例不作统一,有的先引原文,括号译文;有的直作白话行文,括号原文;引用原文和语译部分依文义必要,或全段援引、语译,或节译部分。引文出自《论语》章节,出处未全写出。
    《哲人孔子传》既然以《论语》为撰述主轴,用词也以《论语》为准。《论语》的“阳货”,《史记》作“阳虎”,取“阳货”;“公山弗扰”,《史记》作“公山不狃”,取“公山弗扰”;《论语》的“陈成子”,《史记》作“田常”,采用“陈成子”。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今时民主时代,人民为大,往生作古都叫“死”,《哲人孔子传》从俗,但不全用“死”字,为灵活文句,或用“作古”、“辞世”、“过世”、“逝世”、“往生”等今人熟悉用语。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孔子叫弟子称名,颜渊叫“回也”,季路叫“由也”,子贡叫“赐也”,子夏叫“商也”,子张叫“师也”;季路姓季,名仲由,字子路,《论语》多数称“子路”,也用第三人称“季路”,如“颜渊季路侍”、“政事:冉有、季路”。《论语》的孔门弟子,字大都加个“子”字,曾参字“子舆”、宓不齐字“子贱”、原宪字“子思”、公冶长字“子长”、言偃字“子游”、端木赐字“子贡”、卜商字“子夏”、颛孙师字“子张”、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等等,多数弟子以字行,《论语》子贡少用姓名“端木赐”,子游也少见姓名“言偃”。不过,也有些孔子弟子不称呼其字,像曾参,罕有人呼“子舆”,颜渊也少呼其字“子渊”。为了方便读者认知,《哲人孔子传》尽量从俗,“颜渊”不叫“颜子渊”、“季路”也不叫“季子路”,多数弟子称字。
    毓老师认为,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不专属于各别族群。古为今用,《哲人孔子传》冀望从两千五前的孔子智海中,汲取醒世智慧、立身之道。
    毓老师说:“学问没有作用,就不是实学,有利于民生,即为实学”、“中国学问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学问。儒教是教化、教育,并不是宗教”、“我讲的是实学、活学问,你们不要傻呆呆的”。
    文天祥《正气歌》的歌吟:“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哲人孔子,典型常在,古道今山,德过尧舜。
    师兄吴荣彬说:“毓老师的学问两个字:‘时’与‘实’。”《哲人孔子传》尽个人所能,点上《论语》每一章的时,铺陈孔子七十三年的哲学人生;音容宛在、再见仲尼,冀望孔子的时中之学能为今人实用。
    《哲人孔子传》的封面(繁体版),是楚戈兄于1975年9月,为河洛图书出版社(个人独资)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丛刊”所作的设计绘图。楚戈任职“故宫博物院”,不只诗、书、画驰名文艺界,还精于古器物鉴赏研究。
    楚戈兄巨著《中华历史文物》由河洛出版,两人因而结缘数十年。楚戈兄作《龙史》时,个人提供毓老师讲述《易经》有关龙的看法。
    楚戈兄于2010住进台北荣总加护病房时,个人禀报毓老师,一百〇五岁的毓老师竟然指示安排见楚戈兄。个人担心毓老师年纪大,不宜出门,不免迟疑,孰料楚戈兄竟于2011年2月往生,而毓老师也于3月作古。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楚戈兄帮我绘制的张设计图只见一弯明月,几间小屋,数条垂柳,浮显在无际无边的暗黑中,颇有万古长夜的感觉。念及毓老师、楚戈兄同年隔月相继仙逝,而个人也在今年10月濒临死境,不禁清泪泫然。望明月而抚心,是耶?梦耶?个人因而将四十年前的楚戈兄旧设计图,作为《哲人孔子传》一书的封面。
    感谢“奉元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刘君祖师兄为《哲人孔子传》作序。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