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正版]儿童文学概论 谭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感谢理解!
    • 作者: 谭旭东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谭旭东著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0642060222
    • 版权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儿童文学概论 第一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2月1日)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平装: 20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223506

    条形码: 9787300223506

    商品尺寸: 25.4 x 18.4 x 1 cm

    商品重量: 281 g

    ASIN: B01C8C3AY0

    作者简介

    谭旭东,湖南安仁人。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文学与传媒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儿童教育专家。

    出版诗、散文、小说、童话和寓言等60多部,译著40多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10多部。多次应邀代表中国作家、诗人出访波兰、德国、韩国和委内瑞拉等国,作品被译成波兰语、德语、韩语、英语、俄语、塞尔维亚语和西班牙语在国外发表、出版。

    主持中国作家协会、教育部和北京市多项科研课题,著作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图书规划。获得全国宝钢教育奖,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文学理论著作《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

    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第五节 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

    第六节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 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创作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出版

    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

    第五节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

    第三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探源

    第二节 当代儿童文学的轨迹

    第三节 台港儿童文学基本情况

    第四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

    第四章 西方儿童文学概述

    第一节 西方儿童文学发展轨迹

    第二节 西方儿童文学经典的品质

    第三节 西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四节 西方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

    第五章 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

    附录一 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附录二 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

    后记

    文摘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小说与科学的结合,它讲述的是科学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性格都与科学技术、科学发明、科学预言、科学家有关。

    一、认识科幻小说

    关于科幻小说的概念,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有不同的看法。茅以升认为,科学幻想小说是文艺结合科学的产物,因而要在文艺范畴内服从科学的规律。比如,“无中生有”的戏法,可用文艺描写,但不可能是科学,因而就不能构成科学幻想。既名科学幻想,就是在科学规律支配下,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科学规律非常多,科学家也只能熟悉本行的规律,对幻想小说的作者来说,只能要求不犯大的错误,而不能斤斤计较,要求所有描写的事物都能合于科学规律。比如“能量守恒”、“新陈代谢”、“宇宙一体”等等规律都已成为常识,那就不能违反了,影响太坏,特别对于青少年。什么是幻想,什么是胡说,当然有个区别,而这区别并非固定的,可能今天是胡说,明天是幻想,后天是事实。前天是“千里眼”,今天不是有了“电视”吗?前天是“奔月”,今天不是“登月”了吗?人要有大志,有幻想,辛勤奋斗,才能征服自然,提高科学的水平! 

    郑文光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我认为,科学幻想小说是古老的幻想小说(如我国的《封神演义》《西游记》,外国的《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等)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时代的新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透过科学幻想这面折光镜去反映人生。因此,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相当深刻地(自然也是含蓄地)阐述了一种生活的哲理,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上的享受。当然,因为它涉及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向,它也具有一定的科学启发性。有些科幻小说甚至是科学发明的前导。例如阿瑟?克拉克的《太阳帆船》发表后不久,美国宇航局就着手对‘太阳光’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科幻小说在启迪智慧、促进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饶忠华在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论述:“国外有位科幻评论家说得好:所谓科学幻想小说,实际上就是科幻作家对未来世界所进行的直观的科学预测。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但是科学家想象的一般是正在开垦的土地上即将收获的硕果;而科幻作家由于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想象——幻想,想象的往往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可能结出的硕果,想象要有科学的根据,这是共同之处。然而,前者希望即将取得,对科学上的可靠性要求较高;而后者由于目前条件尚未具备,只能大致勾画一个轮廓,这里可能有些‘谬误’,那就需要别人去‘纠正’和进一步创造条件,这也是应该允许的。正像凡尔纳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能够设想的事,就有另一个人能做出来。’从幻想到现实,当然,还需要不断地纠正、补充和再创造。” 

    茅以升、郑文光和饶忠华三人的观点略有差异,但都阐述了科幻小说的三个内涵:一要有科学内涵;二要有幻想;三是小说。

    与其他文学类型一样,科幻小说也有多种功能。第一,激发儿童读者的好奇心,满足儿童的求知欲。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的教育效果》里这样说过:“我九岁那年,父亲允许我看SF,但里面提及的科学知识有很多是我当时还没有学到的。因此,这就更引起我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为什么说那是最近的恒星?认真去想,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启迪儿童智慧,张扬想象力,培养创造力。金涛在《魔盒:金涛科幻小说选》后记里说过:“科学幻想小说所以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还在于严肃的科学幻想小说并不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凭空臆想,它们往往是综合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用艺术的想象力,对科学技术的未来作出了合乎逻辑的推断。”在《世界著名科幻故事集》前言里,金涛还说:“我一直认为,科学幻想小说对于启迪智慧,丰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破除迷信,提倡科学,鼓舞人们献身科学的探索,是大有教益的。”第三,提高儿童对科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童恩正说过:“科学普及,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从世界观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以及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第二是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内容,使之成为强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武器。科学幻想小说,作为科学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艺术形象来阐述作者的思想的,因此在第一个方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一般的科普作品,其主要目的是深入浅出地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在第二个方面则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当然,这两者有时是难以截然分割的,科学幻想小说往往要介绍很多科学知识,而优秀的科普作品也能很形象地宣传哲理,发人深思。我这里仅仅是指出它们大致的区别而已。”童恩正:《创作科幻小说的体会》,见黄伊主编:《论科学幻想小说》,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刘后一也说:“写作科学幻想小说的目的,本不是为了灌输大量的科学知识。它只是鼓舞人们热爱科学,向科学家学习,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启发你的科学思索。它引起你的求知欲,鼓动你去读科学专业书,但它本身不是专业书。在这一点上,甚至可以扩大到一些科学文艺,一些科普作品。你读完一本科普书,会增长不少科学知识,但不要希望立刻成为某方面的科学家。它是‘师傅引进门’,以后就‘修行看各人’了。”刘

    二、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轨迹

    科幻小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类,它是晚清末年自海外舶来。早期的实践者据说是徐念慈,他以“东海觉我”的笔名发表了《新法螺先生谭》,是外国科幻文学的续书,但属于创作作品。

    自1900年起,梁启超、包笑天、吴趼人等先后翻译介绍了法国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等人的作品;其中以梁启超为最早翻译者,他用文言文翻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十五小英杰》等。鲁迅当时也很崇拜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他最早翻译的也是一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当时,他还在东京弘文学院读书,时间是1903年。在《月界旅行》序言中,鲁迅第一个指出了科幻小说具有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的功能。后来,他又翻译了凡尔纳的《地界旅行》,并用“索士”的笔名发表于《浙江潮》杂志。1906年,南京启新书局发行了单行本。新中国成立以后,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翻译出版,名为《地心游记》。晚清短暂涌现了科幻小说译介和创作潮流,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古国在被迫开埠之后对科学的好奇和崇尚,另一方面寄托了通过科学实现富国强兵的渴望,因此带有浓厚的改良群治的启蒙色彩。梁启超是为了改良救国;鲁迅是为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起到昌明科学、“改良思想”的作用。30年代,顾均正认为西方科幻小说的“空想成分太多”,要“利用这一类小说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欲为“普及科学教育”助一臂之力,于是1939年他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在北极底下》,并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三个短篇。当时,顾均正把他创作的科幻小说称为“科学小说”(science fiction)。顾均正的《在北极底下》被当代科幻研究者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当代科幻文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呈现了一些时代的变化,也涌现出了不同特点的作家作品。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科幻文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和政府对科学的重视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科幻小说以新的面貌出现,涌现出了郑文光、于止(叶至善)、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郭以实、王国忠、赵世洲等科幻小说作家和科学文艺作家,他们热心为少儿创作科幻作品,受到了广大少儿读者的欢迎。

    1954年,郑文光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在《中国少年报》发表。由此开始,他的科幻小说创作一直延续到80年代,其主要作品有《太阳探险记》《飞向人马座》《神翼》《大洋深处》和《战神的后裔》等。他的儿童科幻小说语言纯净透明,具有女性化的纤细感。他善于捕捉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感特征,善于表达朦胧的爱意。郑文光是一个能够将自然界的神秘、科学的力量和人性的勇敢编织起来,从高层次、高水平上创造现代神话的作家。郑文光的多数科幻小说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他专门为少年儿童写作的科幻作品有《海姑娘》《神翼》《鲨鱼侦察兵》《天梯》等。

    萧建亨是当代另一位值得推崇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的创作几乎与郑文光同步,其主要作品有《布克的奇遇》《球赛如期举行》《铁鼻子的故事》《万能服务公司的最佳方案》《梦》等。作为电子工程师的萧建亨与作为天文学家的郑文光不同,他的作品将所有的科学奇迹都嵌入现实世界之中。读者在每篇作品阅读之初可能发现,其小说中的一切都是身边的琐碎事件,毫无惊人之处,但故事中却悬念迭出,让读者赞叹于科学奇迹。

    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受到了苏联科幻小说及其理论的影响。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科幻小说发展迅速。50年代初,中苏关系交好,我国开始翻译介绍苏联的科幻小说,出版得比较早的有阿?托尔斯泰的《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和《阿爱里塔》。1954年,上海潮锋出版社翻译了伐?奥霍特尼柯夫的《探索新世界》和叶菲列莫夫的《星船》,这是两个中短篇科幻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等都出版过不少苏联的科幻小说。二是出版社和报刊对创作的推动,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也出版过我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而《我们爱科学》《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和《儿童时代》等报刊为科幻文学提供了发表的阵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等撰写的《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在小读者中流传甚广。这些著名的科学家为小读者撰写科幻作品,无疑对我们科幻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新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文学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科幻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三个:一是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拨乱反正,为科学恢复了名誉;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提出,相应地要求培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接班人。为了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学幻想创作的问题就又提到了很重要的日程上来。二是国家领导人和文艺界对科幻文学的重视,使得科幻文学的创作有了政策的保证和体制内的认可。如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就提到应该写点科学幻想小说。1978年3月31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号召科学家加入科学文艺创作的队伍。在这次讲话里,他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三是科幻作家创作热情的高涨和对科幻文学的理论探索,也促进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如童恩正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上发表了《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一文,引发了一场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萧建亨、叶永烈等作家都参与了这场争论,使得新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方向更加明确,审美定位更加准确。在以上几个方面主观力量的推动下,不但原来的少儿刊物发表科幻作品,一些青年刊物和纯文学期刊也开始刊登科幻小说和科学诗了。同时,黄伊、王逢振等人的科幻文学理论探索也开始进行。

    这一时期的1978年,《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作为我国一个全国性影响的文学刊物能够发表科幻小说,对于新时期科幻文学创作无疑是一种鼓励。于是,一批在文革前就进入科幻文学园地的作家焕发了活力,他们纷纷加入新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队伍,并发表或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刘后一的《北京人的故事》、童恩正的《雪上魔笛》、郑文光的《太平洋人》、王晓达的《波》。此外,1979年,郑文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篇科幻作品集《飞向人马座》,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短篇科幻作品集《鲨鱼侦察兵》,在海洋出版社出版了科幻小说集《海姑娘》。其中《飞向人马座》和《鲨鱼侦察兵》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光明日报》《科学文艺》《科学时代》和香港《明报》等相继发表评论,认为郑文光这些科幻小说“实为中国科学幻想小说之杰作”。

    这一时期,文革前主要写作科学小品文的叶永烈成绩格外引人瞩目。1978年3月15日,他在上海《红小兵报》上发表了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1978年,创作完成了20多万字的科学家传记《高士其爷爷》并于1980年出版。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永烈的科幻小说集《奇怪的病号》。他还编导了大量的科教影片,获得了多项大奖。同时,他还发表了《石油蛋白》,接着又推出了《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这篇科幻小说描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发现一只恐龙蛋,并最终将其孵化成恐龙的故事。小说情节曲折,语言凝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科幻小说。1980年,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得了全国第二次(1954-1979)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神秘衣》获得《儿童文学》杂志一等奖,《离开地球之前》获得《我们爱科学》杂志一等奖。他被认为是中国儿童科幻小说创作量最大、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与叶永烈同时期或稍晚出现的科幻作家还有王晓达、金涛、王亚达、尤异、迟方、魏雅华、吴岩等。其中,金涛的《魔鞋》是他创作的“马小哈”系列小说的首篇,这部系列小说开创了中国儿童科幻文学中幽默作品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是当代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科幻作家产生了重大分流,相当一部分年轻作家不愿意把自己的读者对象定位于少年儿童,还有一些科幻作家坚持市场化写作,而且科幻界也发生了“硬科幻”与“软科幻”之争。1991年,四川《科幻世界》杂志主办了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大会,于是,1991年至1994年间,科幻小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热闹期,星河、韩松和杨鹏等青年作家进入科幻舞台。这一时期,除80年代进入科幻领域的金涛、吴岩等人继续参与创作外,原来从事儿童小说创作的张之路和从事童话创作的周锐、冰波、倪树根也奉献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童话佳作。当然,最红火的是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杨鹏、星河、韩松、王晋康、柳文扬、潘海天、刘慈欣、苏学军、凌晨、翌平和王蜀等。其中,刘慈欣的科幻影响大,青年读者多,儿童读者少。他的科幻小说《三体》2006年5月到12月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引发了读者的狂热追捧。2015年8月,刘慈欣还凭借其《三体》系列第一部英文版获得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获得这一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殊荣。不过,“新生代”作家星河、杨鹏和翌平比较自觉地为儿童写作,其他作家一般不为少儿写作,甚至有的有意识地抵制儿童科幻和主流文学圈,使得科幻小说创作除了杨鹏的作品拥有很大的发行量外,其他的均进入一个市场收缩期。但由于“新生代”作家们敢于探索和借鉴,而且把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科幻动画等进行结合,因此与西方现代科幻和后现代科幻的风格颇有相似之处。

    台湾、香港的科幻文学发展比大陆晚。日据时期台湾文坛并没有“科幻小说”这个名词,台湾科幻小说也是在1950年前后才出现。 1956年,在香港的赵滋藩写了三本儿童科幻作品(《飞碟征空》《太空历险记》与《月亮上看地球》)后,才借儿童刊物渐渐浮现于台湾文学界。1968年,张晓风在《中国时报》上发表了《潘度娜》,这被认为是台湾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台湾的科幻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就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要算黄海和张系国,被认为是台湾科幻的拓荒者。1968年12月16日,黄海(1943—)在《中华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航向无涯的旅程》,之后他陆续出版了中短篇科幻作品集《一零一零一年》(1969)、《新世纪之旅》(1972)、《流浪星空》(1973)、《银河迷航记》(1979)和长篇科幻小说《天堂鸟》(1984)等,黄海的科幻小说,“内容涉及众多科学领域,想象丰富奇特,有较深邃的思想内涵”樊发稼:《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140页。。1969年3月,张系国(1944—)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超人列传》在《纯文学》月刊发表,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归》《翦梦奇缘》《望子成龙》《岂有此理》《铜像城》和《翻译绝唱》等。《五玉碟》是张系国的长篇科幻代表作。这些科幻作品想象奇特、语言精美、充满悬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接着1976年3月刘瑞林创办《科幻》杂志,1977年吕应钟创办《宇宙科学》,1980年照明出版社创办《飞碟与科幻》,1981年张之杰创办《科幻文学》,同时台湾的汉声出版社也以“拇指文库”为名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儿童读者的小说,包含了不少翻译的科学名著,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等就是其中的代表。1990年张系国创办《幻象》。在这些杂志接连出刊的期间虽然也有一些科幻文学奖出现,但随着这些杂志发行几集就停刊的状况,这些科幻奖也多半是在一两届后失去了根基。

    香港科幻文学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香港科幻文学创作比较有影响的是倪匡和黄易二人,倪匡的科幻容纳了传奇、武侠和科幻等三种元素,科幻作品主要有《钻石花》《探险》《真实幻境》等,其题材“上天下海,周旋于外星之间”,而且处处流露出对极权及人类劣根性的批判;黄易主要作品有《超级战士》和《幽灵船》等,他们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具有足够的商业化元素,被认为是通俗科幻的代表。

    三、阅读科幻小说

    (一)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

    郑文光是我国当代科幻的领军式人物,为广大少儿读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篇《飞向人马座》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开篇就把故事中的人物推上了严峻的道路。我国宇宙飞船“东方号”被某大国间谍机器人破坏,三个偶然进入飞船的少年同飞船一起被抛入茫茫太空。燃料用完了,飞船却被加速到每秒四万公里的高速,“他们正在离开太阳系,他们很可能终生离开地球,离开故乡,永远在寂寞的宇宙空间流浪,直到一切藏的食物都消耗完毕……”这对于三个意外的乘客,对于他们地球上的亲人,是多大的不幸。亲人失散,事业的挫折,给他们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在这风雪的黄昏!然而,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和痛苦击倒,陷入绝望而一蹶不振。无论地上的还是天上的人们,都很快振作起来,顽强工作,刻苦学习,终于有了新的科学发现和突破。九年后,“东方号”和后来派往太空援救的“前进号”会合对接,胜利返回地球,回到祖国,创造了宇宙时代的奇迹。《飞向人马座》可以说是一曲科学和信念的赞歌,是一幅壮丽的宇宙进军之图。作者为我们勾勒了未来一代科学工作者的群像,也表现了新一代科学家崇高的献身精神。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还描绘了青年们高尚的情操,以及他们对友谊的真诚,对爱情的坚贞。这部作品的格调与新时期之初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也展示了作者对幸福的明天的信心。

    (二)萧建亨的《布克的奇遇》

    《布克的奇遇》是萧建亨1962年创作的,故事是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马戏团为背景展开的。它以一只名叫布克的狗为线索,以它的奇特遭遇为内容,反映了作家对未来科技“器官移植”的美好想象。布克是马戏团里的小丑李老驯养的一只有杰出表演才能的狼狗,在马戏团登台表演的前夕,意外失踪了。有人说它被车轧死了,但是它的尸体却不翼而飞。三个月以后,布克回来了!细心的主人发现,布克的头虽然和从前一样,但是它的身体却和以往大不相同。上台表演了几天节目后,它的身体出现了不适,腿也跛了,精神也不济了。就在大家为发生在布克身上的事情疑惑不解时,布克被一个实验室的人带走了。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科学家在进行“器官移植”的试验,布克就是一个试验品。由于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移植了新身体的布克出现了排异反应。但是科学家坚信:他们会克服难题,让“器官移植”的新技术造福人类的。作品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布克恢复了健康,失去一条腿的小姑娘健步如飞。整个故事是围绕着器官移植这个科研上的新课题展开的。故事情节中的每一个悬念的提出,既是情节本身发展所需要的,同时也将这个课题的研究表现得深入了一步——器官从这个生物体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上,这是可能的吗?是可能的。那么,事情就那么顺心如意,没有一点障碍吗?不,是有障碍的,那就是“异性蛋白质”的对抗。障碍能排除吗?采用适当的方法是可以排除的。这些属于科研范围的内容和思想方法,都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使形象又很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和枯燥地叙述。最后,再通过小惠飞一般地奔向舞台点明了进行器官移植的研究和实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除人们在意外事故中造成的痛苦,使他们失去的某个器官或某部分肢体,有可能经过移植得到弥补。可以说,这篇科幻小说很有思想启发意义,也告诉了读者: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欢乐。

    这篇作品发表后,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后来,收入萧建亨的同名科幻小说集中。“文革”结束后,《布克的奇遇》再版,发行量逾百万册,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评奖中,它获得了二等奖。

    (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真正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代表作,它创作于1961年秋,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作品设计了一个眼明心灵、腿勤手快、工作认真的小记者——小灵通的形象,到未来城市去采访。小灵通乘着耐腐蚀的金属“钛”制造的原子动力气垫船到达了未来市。他和未来市的小朋友小虎子和小燕子交上了朋友,一起乘着水滴形状的无轮汽车到他们家作客。小灵通在未来市里看到的机器人,不但能端茶做饭招待客人,而且还能开机器、搬货物、看仪表、指挥交通,等等。未来市里的人生了病,身体的某一个器官坏了,可以像机器坏了换个零件似的配一个人造器官,因此一百多岁的老爷爷也不算年龄最大的。在未来市里,人们吃的是粮食工厂生产的人造大米,副食品厂里生产的人造蛋、人造肉,农业科学院培养出来的新品种蔬菜和水果。人们住的是几十层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不会沾污垢、不怕雨淋的新颖服装。在未来市里,孩子们读书,可以在几千人的大课堂里听老师在银幕上讲课,也可以在电视机前面看老师为大家复习功课,不懂还能向老师提问;上地理课的时候,还可以乘上原子能飞机去世界各地旅游观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未来市里,可以人工控制天气,需要下雨就下雨,需要天晴就天晴。未来市里的工厂,就像变魔术似的生产出产品来。农业也是工厂化的。总之,未来市的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吸引人。可惜小灵通只去了三天,没能把未来市各个角落都看个够。未来市的种种奇遇,不但吸引着小灵通,也深深吸引着广大少年儿童读者。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儿童科幻小说。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 于1984年出版,这部儿童科幻小说依然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