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正版]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 古诗词研究书籍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感谢理解!
    • 作者: 李俊杰著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俊杰著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4904651522
    • 版权提供:花城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   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作者:   李俊杰著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6-01
    版次:   第1版
    ISBN:   9787536088306
    市场价:   49.0
    目录
     
    绪论:教育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编 新诗介入文学教育机会与可能
    章 “教育”理想与新诗的契机 /
    节 思想启蒙理想与教育途径 /
    节 从教者、教科书与新诗的机会 /
    第三节 《谈新诗》的教育学意义 /
    第四节 初期白话诗的教能:与思想启蒙合流 /
    章 新诗与新文学教育的互相拓展 /
    节 从语言样本到精神样本 /
    节 校园新诗情境与诗歌艺术发展 /
    第三节 课堂讲述与新诗的历史认知 /
    编 教育对新诗发展的促进
    第三章 教育情境与新诗创作与理论的发展 /
    节 校园诗人群体的创作与新诗的进步 /
    节 教育需求与现代解诗学的发生 /
    第三节 教学意义中的新诗史写作 /
    第四章 诗歌教育意义上的“新”与“旧” /
    节 因时而变体:“前见”的瓦解与观念的重构 /
    节 新旧之对峙:从文化理念到教育观念 /
    第三节 对立与沟通:教育情境中的新旧融合 /
    第三编 个案与诗歌教育研究视角的延展
    第五章 个人、地域与时间:诗歌教育案例三则 /
    节 孙俍工的诗歌教育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转向 /
    节 现实经验中的自我教育:东北抗战时期的学生诗歌 /
    第三节 时间的诗歌继承:胡风诗歌中的“鲁迅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补记 /
    内容介绍
     
    《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辑其中一本。
    新文学的发生、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与文学教育密不可分。传统的“启蒙”话语和教育方式伴随20世纪初剧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变革,本著以“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互动为题,探讨校园教育对新文化传播、新文学的创作及研究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视角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新诗作为白话文学的代表进入教育过程,借助教育的传播媒介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情境中的新诗创作、讲述、批评、和学术研究又开拓了新诗的艺术高度和理论主张,持续开拓艺术探索和社会意义。这一研究将改变以往着重对诗歌本体研究的思路,以历史眼光,从现代诗歌教育的角度看新诗的发展与传播,还原教育情境中诗歌的接受语境,通过对教育过程和从教者的具体研究,分析诗歌进入教育机制产生的教学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和文化意义。本论题的研究注重回到历史现场,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开掘诗歌与教育的交互关联,在论证新诗进入教育空间意义的同时,反观诗歌教育对于诗歌观念的影响,深刻分析教育情境对于诗歌创作、批评与文学史的值。
    在线试读
     

    《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从这两篇演讲来看,俞平伯从亲历实践的角度婉转批评了初期白话诗过分倚重观念的问题,强调解放动机。刘延陵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强调的同样是诗歌不要为主义所困囿。从程度上来看,这两个人的基本观念是相似的,区别在于俞平伯的史观更接近古典传统的“情动于中”,刘延陵则侧重法国象征主义与自由诗的理论。这些讲授,是带有对初期白话诗“反省”意味的,并且是以更开阔的视野和世界的诗歌理念来进行学生的诗歌启蒙,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湖畔诗人们与初期的白话诗人们的异同,则更为有效。
      从晨光社时括后来湖畔诗社的创作来看,这两者都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框架,无论是汪静之“冒犯了别人的指摘”或是潘漠华的“我心底深处,开着一朵罪恶的花”,皆以其极为个人化的特征,抒发向往“自由”的情感。从浙江一师是人群听到的这两次演讲看,有一些既有的观点值得反思了,诸多湖畔派的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湖畔诗人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上,认为湖畔派的诗歌秉承的是“为人生”的理想,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是,“诗是‘湖畔’诗人用以认识世界,对抗人生当中的浊恶,评判乃‘改造’世界的工具和价值依据。‘湖畔’诗人与文学研究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不可能不影响到湖畔社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走向。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反映到‘湖畔’诗人那里,大概是通过‘诗’的方式来‘为人生’,将‘诗’当作人生,使‘诗’与人生高度地统一起来”③,然而从浙江一师诗人群体身处的整体诗歌艺术的交流空间及其所受的诗歌教育来看,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浙江一师的“代”新诗人们在这两次演讲中收获的恰恰是对初期白话诗对人生说理成分过重的批评建议,俞平伯在演讲题目中所用的“教训”二字,可以看成是具自省意识的表达,而刘延陵引入的西方诗歌修辞技巧背后也渗透着对“新的主义”,也是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提倡的诗歌创作理念的批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位为晨光社学生带去的,恰恰是对初期白话诗人的批评意见和更为新颖的文学创作视角。
      大体来看,湖畔诗人的创作和文坛活跃的知识人与教师的演讲,而与初期白话诗创作有区别。《湖畔》和《蕙的风》出版后收到的评价来看,主要集中方面,与俞平伯和刘延陵强调的主张如出一辙,周作人说“他们是青年人的诗;许多事物映在他们的眼里,往往结鲜的印象,我们过了三十岁的人所承受不到的新的感觉,在诗里流露出来,这是我所时常注目的一点”;朱自清也强调了周作人看到的“代际”之间的差异,“这些作者都是二十上下的少年,都还剩这些烂漫的童心;他们住在世界里,正如住在晨光来时的薄雾里。他们究竟不曾和现实相肉搏,所以还不十分颓唐,还能保留着多少清新的意趣”;胡适在《蕙的风》序言中说,“我觉得他的诗在解放一方面比我们做过旧诗的人更的多”,汪静之的创作“往往有‘我们’自命‘老气’的人万想不到的新鲜风味”,胡适还梳理了自由诗的历史,以说明从初期白话诗向自由诗过渡的过程;可见,新文动以来的代诗歌实践者和诗学探索者从校园中觅得了诗歌艺术发展的可能,为自己新诗创阶段的“尝试”得以推进做“代”的区隔已发展诗歌艺术、推广文化观念。不光如此,诗集的发表和出版,前辈诗人在其中的推动也伟,从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火花乍、新诗的尝试逐步开始,现到1912年浙江一师为代表的学生诗歌团体做出有推进型发展的创作,正是新文化运动发展之中“师”“生”的代际互动。
      作为老师的刘延陵在为《湖畔》作的序言中说:“诗底真确的定义今还未曾有。但是他底重要的元素都要不外情绪与美感两件。从真挚的情绪之中出来的文章……都多少含着一点诗的质”④,这一评论看似称赞,实际上也是一种期待,这种期待,程度上是了诗歌文体,是对新文学提出的整体期待。这一校园演讲与诗歌实践,使教育情境与主流知识分子倡导的诗学互相沟通,同时又以差异的认知,反促诗学新变,在参差与协进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诗歌对话系统。这一影响,可以从诗学发展的脉络中得以呈现,正因此,新诗的抒情范式和叙述内容,都得以拓展。新月派、汉园三诗人、现代诗派等,都是佐证。
      ……

    媒体评论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系统研究民国文学学术著作。辑规模:6卷,200万字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李怡 著)、《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张中良 著)、《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张福贵 著)、《民国文学史料考论》(陈福康 著)。辑2014年出版,纳入“十二五”国家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2015年绩效考评被评为项目,全排名第十。辑11卷,通过从微观切入,分析探讨民国文学现象和问题括《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李 怡 著)、《民国语境中的鲁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张堂錡 著)、《民国时期新诗论稿》(张洁宇 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 颜同林 著)第五卷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罗执廷 著)、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 著)、《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 (罗维斯 著)、《“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 著)、《〈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考察 》(张武军 著)、《〈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 (赵伟 著)。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研究民国文学的大型学术著作。云集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及新锐学者。共三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辑2019年6月出版印刷。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