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正版]RT69 认知传播学论丛:第四辑中国广播出版社有限公司社会科学图书书籍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感谢理解!
  •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  认知传播学论丛:第四辑
    作者:  林克勤主编
    出版社:  中国广播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7-01
    版次:  1
    ISBN:  9787507851175
    市场价:  48.0
    目录
     
    部分 理论建构与认知传播
    体认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道家内向传播的观念、路径及其目标
    国家视听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研究
    移动传播视阈下传统文化传播逻辑与策略
    具身认知视阈下的主流价值传播创新
    部分 社会演进中的认知传播
    认知传播视阈下广播的质态回归——从“离身”到“具身”
    共情理论中的健康传播路径——以类纪录片《人间世》为例
    疫情危机倒逼中国制造供应链精益化与数字化的协同创新——系统动力学的视角
    传统别观念、信息传播与女生育意愿——一项基于育龄女的量化问卷调查
    “她者”的身份认知:体育新闻职业的别隔离与突围
    第三部分 文化视角下的认知传播
    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文创产业的现况、问题和内生路径
    重大疫情应对中的媒体传播能力建设
    中日韩周边交往与文化传播的特点、问题、策略探析
    第四部分 应用实践中的认知传播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推动史教育进基层过程中的主体担当与关键使命
    海洋生态治理中公众参与增进策略——短助力知识传播
    “反脆弱”风险:技术认知与身体转向——信息传播视角下的伦理争议
    形象宣传,品牌的灵魂之歌——浅谈视觉形象对品牌活动的价值
    内容介绍
     
    《认知传播学论丛(第四辑)》是对认知传播这一跨越边界、思想互浸、有机结合后的新型交叉复合型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探索的学术论文集,书中具体分为理论建构与认知传播、社会演进中的认知传播等四部分。
    在线试读
     

    认知科学以集群形式的出现对传统学科的范式发展影响深远,在跨学科蓝海的导引下已经滋生出各自本体的深层交叉或复合式蝶变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社会学、认知翻译学、认知诗学、认知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病理语言学等,在学术的大花园里各放光华,纷领潮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认知科学与信息传递和行为研究的结合,在国外主要聚集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工程学或计算机工程学,如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二是医学领域,如依托于脑科学的认知交流(Cognitive Communication)。实际上,国外有关这方面的互浸研究与传播学尚没有发生任何攀援关系,而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泛媒研究院于2010年共同主办了“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了认知科学(主要是代认知科学,即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集群等)与传播学“联姻”的序幕。自此以后,有关认知传播研究的学术成果呈井喷式爆发,截止到2013年,据中国知网(KI)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达到了24176篇,这个数字比2000年萌芽阶段的657篇足足增长了

    接近40倍[1]。截止到2015年,有关认知传播研究的文章稳定在30000篇左右。

    2014年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暨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正式确立了认知传播学(Cognitive Communics)的学科发展方向。此,认知传播学逐渐完形为体验哲学视阈下的一种传播学研究进路,即以体认传播观为指导,关注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与意义的产生、加工和认知改造、心智与传播现象、各要素的内在关系等,其核心是要揭示传播与人类认知行为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定位于一个学派或一种思潮,也可以视作当代传播学研究的认知转向[2]。目前的传播学界已呈现出喻国明的认知神经传播学派和欧阳宏生代表的认知传播学团队二水分流之势,心智、意识、隐喻等人类的精神活动范畴越来越受到传播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认知传播研究进入成熟期并逐渐建构其在学界的合法化地位。但大多数学者依然认为,传播研究的客观本源基础仍旧是其学科体系存在的前提,为避免矫枉过正,在强智作用的同时不偏废经验事实作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基本前提的实在意义,亦在概念拟定上与认知交流(Cognitive Communication,简称CC)相区别,我们拟将认知传播学(Cognitive Communics,简称CC)修改为体认传播学(Embodied-Cognitive Communics,简称ECC),并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整个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认知科学的事实影响与精神泽被,从“社会实践”“哲史对话”“现实的人”等关键命题中确证体认传播学的基本视点与理论框架均来自世界文明的遗产——……

    媒体评论
     

    * 本书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道家思想等观点深度解读认知传播学的本质和意义,思路新颖,且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启示;从理论建构与认知传播、社会演进中的认知传播、文化视角下的认知传播、应用实践里的认知传播等角度对所列论文进行分类,有助于读者对认知传播学进行分类系统地学习。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