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潘曦著
-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6
- ISBN:9787516029916
- 版权提供: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作 者:潘曦 著
定 价:78
出 版 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页 数:24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6029916
●01 绪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1.1 建筑学的两种任务
1.2 文化人类学学科印象
1.3 早期的建筑人类学研究
1.4 本书的内容与思路
参考文献
02 化石隐喻:文化进化论与乡土建筑
2.1 乡土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时尚
2.2 化石隐喻:进化论与物质文化
2.3 进化论的复兴与乡土建筑研究
2.4 “化石”范式的批判与反思
参考文献
03 各美其美:文化与建筑的多样性
3.1 引言:文化的多样性
3.2 探“异”的人类学
3.3 地方性建筑:常识与误识
3.4 建筑学与地方性
3.5 结语
参考文献
04 走向田野:功能主义与地方聚落
4.1 引言:田野里的人类学
4.2 功能主义学派
4.3 中国乡村研究
4.4 乡土中国里的建筑与聚落
参考文献
05 成规日新:结构主义与建筑的意义
5.1 结构主义:20世纪的潮流
5.2 语言学的推动
5.3 人类学的发展
5.4 建筑学的冠名
5.5 讨论:建筑学与人类学的邂逅
参考文献
06 身临其境:空间与身体的对话
6.1 引言:空间与身体的早期研究
6.2 空间的离身化倾向
6.3 空间的涉身化回归
6.4 空间与身体的若干议题
参考文献
07 由物及人:建筑与社会的互动
7.1 引言:从建筑的能动性谈起
7.2 家屋社会中的乡土建筑研究
7.3 后乡土时代家宅的研究
7.4 讨论:过程性视角下的建筑观
参考文献
08 经纬天下:城市与权力的勾连
8.1 引言:复杂的城市
8.2 城市空间实践:权力的获得
8.3 城市机构与制度:权力的执行
8.4 城市形态塑造:权力的彰显
参考文献
09 我们是谁?遗产与身份认同
9.1 遗产保护:20世纪的共识
9.2 因何保护:“我们”的现代性
9.3 如何保护:“我们”的理性与尊重
9.4 遗产批判:“我们”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0 讨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的更多可能
10.1 建筑区系研究
10.2 日常空间研究
10.3 建造文化研究
10.4 更多的话题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潘曦 著
潘曦,女,1987年生于浙江绍兴。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9年师从秦佑国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于2012年4月至9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博士论文“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研究”获201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任职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地区与乡土建筑,在《建筑史》《华中建筑》《建筑创作》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在清华大学博士生论坛、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获优秀论文奖。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文化部文化科学艺术研究项目,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