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诺森金融的逻辑(上下)陈志武9787521724813中信出版社
¥ ×1
新版序言/ III
老版序言 金融为什么 / IX
篇? 资本化的逻辑
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 003
第 2 章 为什么钱多了并不一定感到富有/ 016
第 3 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 022
第 4 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 026
第 5 章 快展的核心:资本化 / 036
第二篇? 金融的逻辑
第 6 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 045
第 7 章 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 072
第 8 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 085
第 9 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 091
0 章 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 / 103
1 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 110
第三篇? 金融危机的逻辑
2 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 121
3 章 如何理解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 / 133
4 章 美国式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 139
5 章 美国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 148
第四篇? 的逻辑
6 章 中国怎么了 / 153
7 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回顾中国近十几年的经历 / 157
第五篇?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8 章 对传统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 189
9 章 家庭经济互功能的弱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 205
第 20 章 中国金融发展为何滞后 / 212
2 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 229
结语 金融券之于中国未来 / 241
致谢 / 259
《金融的逻辑.下》目录
序言? 金融为什么 / III
篇? 自由的金融逻辑
章 市场通往自由,金融解放个人 / 003
第 2 章 货币化与自由 / 022
第 3 章 愈自由,愈发展 / 040
第二篇? 民富的金融逻辑
第 4 章 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 / 049
第 5 章 “赢者通吃”背后的经济金融力量 / 061
第 6 章 21 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评《21 世纪资本论》 / 078
第 7 章 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 / 090
第 8 章 债破、财政危机或许是必要的“魔鬼” / 097
第 9 章 把住之手 / 110
0 章 制约对资源配置的控制 / 115
1 章 富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 / 122
第三篇 创新的金融逻辑
2 章 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 133
3 章 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 / 153
4 章 期权工具帮者规避风险 / 165
5 章 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失灵 / 171
6 章 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 177
7 章 强化的“股”,弱化其“债” / 190
8 章 资本市场催化创新创业——从纪录片《》 经济金融发展 / 207
9 章 金融“阴谋论”可以休矣 / 214
参考文献 / 229
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2006年,《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等书。
第4章 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成就突出。1980年,中国GDP相当于全球GDP的2%,2006年已上升到约16%。跟印度相比,1980年,中国人均GDP约是印度的/;10年时,两个人均GDP相等;1990年后中国人均GDP开始超过印度,2019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人均GDP的5倍。
但是在这个成就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结构上的问题。
先看消费。1952年中国民间消费大概占GDP的69%,接近今天美国民间消费占GDP71%的水平;1978年,中国民间消费仍占当时GDP的45%;但近,这个比例却下降到36%左右。也就是说,过去60多年里,民间消费占比总体上越来越低。相比之下,开支占GDP的比重从计划经济时期的16%左右,已上升到近的约30%;若计入预算之外的收费等,占比更高。60多年时间,民间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了近一半,而开支占比则增长了约一倍。
再看收入。《人民日报》一篇文章讲道:从1993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49.49%下降到39.74%,降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而《新京报》做过一个估算,数字更为惊人: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从1983年的峰值56.5%,到2005年下降到点36.7%,22年的时间内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跟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比较一致,即劳动者收入占总体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
美国学者写过一篇关于中国的制造业、就业和报酬变化情况的。他们估算,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大约相当于美国同行业工人时薪的3%;跟中国接近的是菲律宾,差不多是美国的6%;墨西哥约是美国的12%。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但是到今天,这个优势还有必要维持下去?如果再维持下去,这个优势必将变成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长久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长久低廉将会抑制许多良发展,包括扼杀技术创新的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快增长”,通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那么,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哪些因素阻碍了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的增长?
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我们先考察一下职工工资的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978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各种福利、退休保障、医疗保障等非工资内容)相当于GDP的15.5%,但到2008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1.2%;第二,1978年,所有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约为当年GDP的13%,现在则下降到6.1%;第三,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这说明乡镇企业在过去10多年里越来越被挤压,乡镇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第四,1978—2008年,民营企业的工资收入占比是一直上升的——2008年,非国有、非集体企业的工资总额接GD的5%,而在1978年这个数字基本上等于0,但是这一增量还是没法改变总体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的趋势。
事实上,1990—2008年,中国职工平均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总是比GDP的增长速度低。根据我的计算,19年内,工资总额每年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平均要低3.8个百分点。显然,劳动者收入占总体国民收入比重越来越低。
除了中国,还有存在类似的现象呢?2007年,美国劳工部一篇研究对不同制造业单位小时的报酬做了一个系统比较。我根据他们的数据做了一些分析后发现,1996—2007年这12年间,亚洲制造业劳动收入按照每年2.4%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将这个增长速度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相比会发现,劳动工资的增速比这些同期GDP增速平均低2个百分点。
欧洲情况则完全不同:1996—2007年,这些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按每年5.6%的速度在长,于GDP的增速。北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在这段时间内按照大约3.9%的年均速度上升,比GDP增速要低大概0.8个百分点,比亚洲情况要好一些。
经济自由度偏低,限制居民增收空间为什么亚洲普遍存在制造业工人工资增速低于GDP增速的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基本经济制度上找原因。
具体的情况,经济自由度和创业自由度是如何影响劳动收入的增长空间的呢?
行业垄断就是一种经济不自由的具体表现,对于整个社会劳动收入的增长空间、劳动力需求,包括农民工的就业选择都有深远且负面的影响。目前在中国,银行、电信、石油等行业,私人、民企仍难以进入。有学者认为,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存在国企、民企的差别,因为只要整个经济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按照价格来进行资源配置,国企就可以竞争,民企也可以竞争。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国企在银行贷款、券融资机会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也会挤压民企的发展空间,从而压缩民企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一旦就业机会被压低,工人的劳动收入就难有增长的空间。
国企工人的收入,哪怕是一般工人的收入,也比民企或者是乡镇企业的工人高出不少。如果不改善劳工权益,加强劳工保护,就很难改善“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前不久我跟一些学者讨论工会问题。他们说富士康提供的条件和工资比外资制造企业或民企还是好很多,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我要说的是,不要脱离开整个社会背景来看问题。加入富士康做工人的这些农民工,局部来看,他们如果不喜欢可以辞职,没人拿*逼他们必须跟富士康签约。从微观层面看,市场交易的成分比较强,自由契约的质也明显。但如果从整个社会环境看,为什么有这么多农民工?为什么这些农民工的谈判地位这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农村户口,使他们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去竞聘工作,只能在富士康,或比富士康更差的制造业企业中做选择。只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他们才可能有更多选择,他们的谈判地位、总体待遇才能提高。
1995年,国企职工的人均报酬是人均GDP的1.1倍,2002年之后,国企的收入基本一直在上升,按照人均GDP增速的同样水平在增长。但是,集体企业、集体单位的人均收入却只是维持在人均GDP的80%。到现在,差距更大,这个收入差可以看成国企就业岗位的溢价。
再看看城市制造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工人的报酬。2002年,乡镇制造业企业员工平均每小时的收入大概是3.1元,2006年上升到3.9元;城市制造业企业员工平均每小时的收入在2002年时是7元,2006年上升到12元。城市制造业企业员工的时薪已经是乡镇制造企业员工的3倍多。在小镇、农村的人,即使能在乡镇企业找到工作,收入也比城里人越来越落后。为什么会这样?是哪些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安排使这种分化日益明显?
由于户籍制度、身份差别,即使所在行业一样,收入差距也很大。如前所述,迁徙的限制所带来的就业、创业空间的区分,使农民工跟富士康等企业谈判、议价时所处的地位弱势,让农民工没有选择。
此外,经济、创业受限还可从行政管制的角度来理解。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在行政管制方面都有很多不完善的政策,给劳动者造成选择空间、谈判地位的巨大差别。尤其在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管制加强,运用权力进行扩张的空间比以前大了很多。
以粮食安全为例。有段时间大蒜价格猛涨,于是出面,要求有关部门将大蒜价格管制起来。我老家湖南茶陵种植很多大蒜,若大蒜价格可以自由上涨,对老家的农民是件好事。但出于“粮食安全”等因素考虑,竟然就这样限制了大蒜的价格!其实,像大蒜这种东西,根本没有管制价格的理由,因为它跟大米、麦子、玉米这样的粮食完全不一样,一辈子不吃也死不了,和粮食安全没有关系。退一步说,即使有粮食安全的问题,价格自由上涨也可以激励农民多生产,实现未来的粮食安全。因此,应该的恰恰相反,应该让粮价按照市场的波动变化,以此鼓励更多农民种粮,既解决未来的粮食安全,又让农民增收,一举两得。
当然,限制大蒜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客观上使更多农民放弃种田,因为种田没钱赚。于是,更多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让他们议价的能力减弱。
从本质上说,为了粮食安全限制农民的种植选择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经济自由,损害了他们的权益,这种做法跟原来农村和城市的剪刀差就是一回事。
征税过多的危害劳动收入增长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征税过多。所得太多,开支太多,必然会妨碍劳动收入的增加。
根据对三十几个开支在1995—2007年的变化所做的一项研究,开支有所减少的,其工人工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3%,而开支减少多的,工人工资收入增长多,平均年增长6%。这些工人工资增长速度要比GDP速出0.8个百分点。而开支没减少反而增加的,其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每年要比GDP的增速慢1.2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的情况也能说明这一点,特别是2010年前5个月,按公布的数据看,财政税收同比增长了30.8%。其后四五年,财政税收的增速是GDP增速的~倍。GDP是一个大饼,这边越多,必然意味着民间得到的那一份越少。1995—2007年,如果去掉通货膨胀率,财政税收累计增长6.7倍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1.7倍,而农民收1.2倍。
1978年,整个财政税收相当于3.3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1995年时下降到点,财政税收相当于1.5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改革开放的头十几年,确确实实在往小方向发展。但是到2009年,我计算了一下,财政税收是3.9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这里做的计算只包括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不包括土地销售得到的收入,也不包括那些国企赚到的利润。
如果以农民的纯收入作为基数,2009年财政税收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等于13.8亿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整个中国的农民数量还没有那么多,这本身就说明了得到的钱是多么多。
如果征税权力不受限制,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只会继续下降。控制的资源、土地、企业股权总的价值相当于整个中国社会财富的/。有资和国企股权使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资产升值,老百姓无法从中直接享受益处。
所以,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依宪治国,对征税权进行根本制约,对有资进行改革,让民间资本能够得到更大份额。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就意味着不仅仅更多农民只能做农民工,而且很多城市人口得到的GDP份额也会越来越少。
金融不自由,内需难以启动金融不自由也会抑制劳动收入的增长。考察三十几个1995—2007年金融自由度变化的数据会发现,金融自由度增加多的,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也是快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6%,而金融管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更加强化的,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不仅慢,而且也比这些GDP增速慢。
很多人认为金融自由度的增加、金融管制的减少,会帮的人赚更多的钱,让他们更能利用金融**去进行金融战争,将民间社会的利益转移到他们的手里。但实际不是这样的。
以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例。表面看,雷曼兄弟以及公司通过住房贷款的衍生产品赚了很多钱,但是,受益更大的是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如果没有这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老百姓就借不到那么多资金来买房子;如果没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化发展,老百姓家庭可能必须付出更高的住房贷款利息成本。
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是,而住房按揭贷款的需求方更多的是中低收入阶层。你如果很有钱,可能根本不用这些产品,照样能买到房子。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的收入流很长,但是现在的现金少,所以对按揭贷款的管制越少,按揭贷款的供应就越多,年轻人和中低收入阶层就越可享受到好处。金融管制越严,这些衍生产品就越不会推出来,付出代价更多的反而是普通家庭和个人。
金融管制到为什么会对收入前景、对创业的选择空间造成很大的影响呢?我和一些经济史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把明朝末期、清朝初期所能够收集到的中国各地民间借贷资料,包括利率、借贷金额等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数据库,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变化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民间平均借贷利率就会越高。背后很重要的逻辑是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这些省,即我们以往所说的农业大省,以农业为主,而不是以商业为主,商业文化、契约文化越不发达,反对高利贷的倾向就越强,对于有利息借贷的文化支持度就会越低,也就是说变相地抑制金融发展。对金融交易的抑制,更有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旋律,使资金价格即利率更高。
另外,非个人放贷,包括钱庄、票号等,占总放贷比例越高的省,这个省平均的民间借贷利率也会越低。也就是说,当地的文化越是认同有利息的借贷,金融机构越发达,借贷利率就会越低。
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更多好处国有经济比重的高与低,对于民间消费、民间收入有多大的影响呢?我将70个按照1980年时国有企业占GDP的比重分为五组。统计研究发现,1980—2003年,这24年里,国有经济比重少的这一组,也就是私有经济比重的这一组,民间消费对GDP的速度度是0.96,也就是说这些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老百姓的消费会增长0.96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比重的这一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民间消费大概是增加0.83个百分点,度要低很多。
微观经济学里有一个很典型的模型,即一个家庭或个人,每天可以花的钱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个是劳动收入。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社会,劳动收入随着GDP增长而增长的程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第二个是资产的升值,即财富效应,也就是土地随着经济增长而价值上升,企业的产权、股权也会因为GDP的增长而上升。第二个收入渠道就是资产收入的渠道,但一个如果是以国有制为主,第二个渠道是被封起来的,即便土地、产权、股权可以升值,但因为这些资源的产权都是属于,这些资产的增值主要也是享有,而不会转化为民间资本和收入。
国有经济占比过高,经济增给百姓总体收入带来的增长就会相对缓慢。相反,民营经济比重高,老百姓可以花的钱、实际发生的消费,会对GDP的增长速度更加,老百姓更能够通过自己享有的产权和劳动收入来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我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1998年,我计算了几个劳动者在当年工作的小时数量,当时我的估算是中国工人年工作2200小时,即一个星期工作40个小时,再乘以52个星期。工作小时数少的是荷兰人,1350小时,一年度的时间很多。前面我们也看到这些制造业工人劳动收入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还要快,跟中国的情况完全是反过来的。一些学者更喜欢中国这样的模式,以低水平的劳工权益带来的低廉劳动力成本,将GDP做得越来越大,和的税收越来越多,表面看更富强了,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一些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整个人类社会,也包括中国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应该是基于自由契约的经济、基于权利的经济。如果我们将企业和员工看作博弈的两方,企业到现在可以通过并购扩大自己的势力,跨越很多行业并购,使企业的地位越来越强,谈判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上升,但是劳动者层面并没有发生同样的变化,如果每个劳动者只能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权利通过自由结盟形成一个群体,这显然不利于工人权益的提升,是违背市场经济核心的自由选择原则的。
另外,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在江苏、广东以及地方的企业,购买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意愿也不是很高。因为它们发现,雇用更多工人,可以做跟机器同样的事,而且成本更低,还不需要为了买设备做前期资本投入。它们还发现,用人工生产时产品报废的比例要低于机器流水线。于是,很多企业宁可用工人组装而不是用机器组装。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中国过去几的经历,那就是很多经济史学者谈到的,在康乾盛世和更早的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出现了所谓的“勤劳”(IndustriousRevolution),意思是说,那个时期的经济繁荣是靠勤劳干出来的,其前提是人们很能吃苦耐劳,而且也不要求多少收入!
但在西欧,情况则历来相反。因为西欧人口很少,土地相对较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所以历来人工贵。这就逼着它们进行工业,逼着它们更多地使用机器,让它们走上技术不断革新的良循环。英国从18世纪开始的是一场工业、技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而在同时期的清朝乾隆年间有3亿人口,那么多的人,大家能有一点钱就愿意干、抢着干,那当然使勤劳成为可能,但也抑制了技术的动力,使当时的中国难以走上内生技术创新的道路。
虽然压低工人权益能让中国保留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会压抑国人的收入前景,抑制技术创新动力。
此外,这样的发展方式,对中国的环境破坏也日益加深。很多人都希望中国继续成为世界工厂,让中国的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重继续膨胀。但话说回来,如果有世界的一半,或者一多半的制造业工作都是在中国,那必然意味着全球一半以上的污染也在中国发生,资源也必然是在中国消耗。
1.被誉为“中国版的《国富论》”,抢先发售出版之际,荣获项年度好书奖。
2.每个人的金融通识读本,从、历史、文化、现实等多个维度,帮读者深度了解金融的运行机制,同时面向未来,找到金融改革、社会发展,以实现富国强民、个人自由的解决路径。
3.议题具有代表,帮读者树立正确的金融思维: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而不安?为何说西方靠的是制度,而非掠夺?为什么说“养儿防老”不靠谱?如何理解有钱不如民间富有?为何说金融能够解放个人?中国人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观点深邃,令人深受启发。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