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9787305246715南京大学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沃夫冈·埃梅里希著 | 沃夫冈·埃梅里希编 | 沃夫冈·埃梅里希译 | 沃夫冈·埃梅里希绘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沃夫冈·埃梅里希著| 沃夫冈·埃梅里希编| 沃夫冈·埃梅里希译| 沃夫冈·埃梅里希绘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86000
    • 页数:248
    • 开本:32开
    • ISBN:9787305246715
    • 版权提供: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沃夫冈·埃梅里希
    • 著:沃夫冈·埃梅里希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65.00
    • ISBN:9787305246715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1-01
    • 页数:248
    • 外部编号:3131885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言
    “……以纪念他的资讯码”
    时间与空间——属于诗的与属于诗人的
    青少年时代
    章 切尔诺维茨的少年时代
    布科维纳1920—1940
    第二章 母亲的语言——凶手的语言
    1941—1945
    第三章 从安彻尔到策兰
    布加勒斯特1945—1947
    第四章 “我们相爱如罂粟与记忆”
    维也纳1947—1948
    巴黎Ⅰ
    第五章 从“美的诗”到“灰色的语言”
    巴黎1948—1958
    第六章 “我是那个不存在的人”
    德国的,犹太的,俄国的1958—1963
    巴黎Ⅱ
    第七章 “……一粒呼吸结晶,/你不容辩驳的/见”
    1963—1967
    第八章 “……说,耶路撒冷它在”
    巴黎1968年5月—以色列1969年10月
    第九章 “……我定是日益向着我的深渊坠落下去”
    1969年末—1970年春
    策兰年表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章切尔诺维茨的少年时代布科维纳1920—1940“这土地,它将我/造就。”——1901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女诗人罗泽·奥斯伦德尔在她的诗歌《布科维纳Ⅱ》(BukowinaⅡ)的开头这样写道。她认为,是布科维纳(直到1918年,这片土
    地还属于奥匈帝国的东部疆土)的文化版图,真正“造就”了她。在这一点上与她颇有同感的,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德语犹太作家,譬如中学时便由加利西亚迁至此地的切尔诺维茨文学之父卡尔.埃米尔.弗兰佐斯、与他同时代的伊萨克·施赖尔、导师与父亲式的朋友阿尔弗雷德·马尔古一施佩贝尔、摩西·罗森克兰茨、克拉拉·布卢姆和阿尔弗雷德·基特纳。在他们之外,还有策兰的同辈人:曾和他有过短暂同窗之谊的阿尔弗雷德·贡和伊曼纽尔·魏斯葛拉斯以及年轻一些的曼弗雷德·温克勒9埃尔泽·克伦和策兰的表妹塞尔玛·梅尔鲍姆一艾辛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犹太裔作家:格
    奥尔格·德罗兹多夫斯基12伊莉莎白·阿克斯曼”和《马格里布纪事》(MareinischenGeschichten)的作者格雷戈尔·冯·雷佐里。他们和同时代的民族作家一起吟唱出“四种语言如兄弟般应和的/歌/在这纷乱的时代里”——用德语、罗马尼亚语、乌克兰语和意第绪语。
    米洛·多尔回忆说,当保罗·策兰1947年末现身维也
    纳时,他“简直源自虚无”;不过,这只是1945年布科维纳文化版图的陷落带给人们的印象,保罗·策兰曾一
    再忆起他自己的源起之地(Ⅲ,202),忆起他“爱得要
    命”的切尔诺维茨,并将自己视作“带着喀尔巴阡式印记的人”60他的诗集《呼吸转点》中一首写于1964年的诗,在起首处这样写道:黑色,如记忆之伤,眼挖掘着寻你在这被心之牙咬亮的属地,在这永是我们的床的地方:你定要穿过这矿道而来——你来了(Ⅱ,57)童年故土,曾经的哈布斯堡王朝属地,它“被心之牙咬/亮”;故土已随它的人民一同殒落,只遗下一道黑色的“记忆之伤”;可是,它终其一生都是策兰的床,诗人在这张床上幻想,并一
    次次重新忆起在文化黄金时代度过的童年和青年时光。
    一种文化总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且正如它于这两大维度之中的存在一样,它也将在其间消亡。在布痕兰德。及其首府切尔诺维茨,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前后延续了近一五十的传统:鲜活的、烙有犹太德语印记的文化,这段文化曾如
    此绚烂而短暂地绽放,如此丰富,激发了三四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灵感;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它竟
    又猝然消失,了无踪迹——按照策兰在《布莱梅演讲》中的说法——“遁入了无根可寻的状态之中”(Ⅲ,202)。
    这段文化血脉消亡的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阶段是1941至1944年间,北布科维纳(乌克兰语和罗马尼亚语中的指称法)的犹太人被流放,后遭;此地近十万犹太人中,不幸殒命者占了八分之七。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时,这个自1918年以来一直归属罗马尼亚的行省被蛮横分割,南布科维纳仍归于罗马尼亚,北布科维纳包括旧都切尔诺维茨则被苏联吞并,划归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随之而至的是有关大规模移民的强制政治条约。大部分犹太人被杀,非犹太裔德国人被纳粹迁出,取而代之的是迁
    入的上万乌克兰人。旧奥地利成熟的多语言文明,以及与之并存的犹太文化传统,对这些新移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按照斯大林的历史观
    ,也不应有任何意义。作为文化版图的布科维纳变成了幻象,在曾经的黄金时代(一直延续至次世界大战)被称作“小维也纳”的切尔诺维茨,也化作了鬼魂之都。
    从地理上看,它也许还在,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躲过了战争的影响,然而在今天的地图上我们已难觅其踪。
    切尔诺维茨已更名为切尔诺夫策(Tschemowzy),旅行者想找到此地颇需周折,只有博学者才能够真正了解,这一多语言文化空间曾经产生过何等重大的影响。对策兰而言,它是他青少年时代的整个经验空间。这一文化的重要也不只体现在策兰身上,许多“布科维也
    纳”(Buko.Wiener)作家也
    与此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如
    弗洛伊德叛逆的学生威尔罕·赖希就生长在切尔诺维茨附近的农庄里;马涅·施佩贝尔来自普鲁特河畔(Pruth)的扎布洛托夫(Zablotow);生化学家埃尔温·沙尔戈夫也是切尔诺维茨人。P-2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