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的北魏张小泱9787541165900四川文艺
  • 正版
    • 作者: 张小泱著 | 张小泱编 | 张小泱译 | 张小泱绘
    • 出版社: 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小泱著| 张小泱编| 张小泱译| 张小泱绘
    • 出版社: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3-0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1165900
    • 版权提供: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
    • 作者:张小泱
    • 著:张小泱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41165900
    • 出版社:四川文艺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3-03-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3-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66729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
    前言

    DI一章 拓跋鲜卑
    1.南迁时代
    2.拓跋力微
    3.鲜卑王子

    第二章 代国风云
    1.雄风重振
    2.封代立国
    3.国生内乱
    4.铁弗大患
    5.风云突变

    第三章巍巍大国
    1.危难之际
    2.南征北战
    3.魏燕争雄
    4.帝国初兴
    5.柴壁之战
    6.同室操戈
    7.仁君图治
    8.南北交锋

    第四章 北国一统
    1.马踏柔然
    2.扬鞭西北
    3.策马辽东
    4.北国一统
    5.太武灭
    6.崔浩疑案
    7.两败俱伤
    8.宫闱惨案
    9.文治帝王
    10.后宫天下
    11.股肱之臣
    12.励精图治
    13.权臣乙浑
    14.密定大策
    15.太后临朝
    16.心生嫌隙
    17.禅让之争
    18.献文之死

    第五章 宏图大业
    1.仁心帝王
    2.太和改制
    3.宏图大业
    4.后宫失火
    5.江左之憾
    6.盖棺定论

    第六章盛极而衰
    1.致命弱点
    2.祸临宗室
    3.钟离之战
    4.后妃当国
    5.惊天之乱

    第七章 天下布武
    1.河阴之变
    2.权臣当道(1)
    3.权臣当道(2)

    后记:
    不要“看上去很美”的时代\"

    \"1.南迁时代本书的主人公是鲜卑族,确切地说,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鲜卑”。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一个近代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这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两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迥异。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民族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这些温厚的农夫,这些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称呼那些异族人为“蛮夷”“戎狄”,并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汉民族提倡女人忠贞节烈,游牧民族却在这个问题上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游牧民族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爸爸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在汉人眼中,这种文化是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另一方面,汉民族却又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游牧民族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骁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在民族形象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两种文化象征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标志动物是马,汉民族的标志动物是牛;游牧民族骑马猎,汉民族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坚忍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两个族群之间干戈不断:汉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汉民族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抄掠中原王朝的都城;汉民族让游牧民族“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让汉民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汉民族的刀剑与游牧民族的箭镞难分伯仲。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农耕民族才在世界范围内战胜游牧民族——在工业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逐渐消失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二者的关系,那就只能借用李后主的词了: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充满悲伤、悲凉、悲壮的历史意绪。
    在中国史书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夏朝末代夏桀,因荒淫暴虐而被商汤流放,其子獯鬻带族人逃往北方,发展为一支游牧民族——獯鬻。獯鬻即匈奴前身。这一点未必可靠,却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的复杂关系。
    《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尊北魏为正统,故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时,收录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史实”:拓跋鲜卑源于中原上古帝王。而唐朝李延寿在写《北史》时,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李氏皇族的祖先曾出仕北魏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皆声称:拓跋鲜卑,这个来自北方幽远之地的游牧部族,和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这个难以考真伪的故事是这样的: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将小儿子分封到了北方大漠,囿于环境,这一支系过起迁徙猎的游牧生活。结绳记事,以民歌和史诗传承他们的历史,与中原风土大相径庭,但他们坚信自己出身高贵,声称自己是轩辕氏后裔。因轩辕黄帝以土德而成为中土,以“地土”为象征,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鲜卑语中,“土”发音为“拓”,“后”发音为“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由来。
    但更为可信的史料是:鲜卑人出自东胡。“东胡”即“通古斯”的音译,与现代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民族有渊源。东胡部落原本生活在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以抄掠为业,当然,主要抄掠的对象是中原地区,战国七雄中的赵、燕两国曾深受其害。后来,匈奴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在游牧过程中,两个民族不期而遇,为争夺水草而多次交战,东胡战败,遂以溪水为界分为两个部落,一部退守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一部退守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各自以居住地为族号,即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和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的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部,以及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初并没有“拓跋”一词,部族对拓跋部的称呼为“索头”。“索”即辫子,说明其时的拓跋部会留发辫,后来的契丹族、蒙古族也有类似习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众多鲜卑部落遂离开东北山林,向西部草原进发,填补匈奴故地,其中一些与留守的匈奴人通婚,繁衍出新一代鲜卑人,称为“拓跋”,意为“鲜卑父、匈奴母”。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统,而至于所谓“黄帝后裔”一说,多半是后来拓跋氏为入主中原而作的附会加工。
    史书在记述拓跋部先祖时提到,拓跋始均做酋长(鲜卑称“大人”)时,曾帮中原的尧驱逐女魃部族,立下功勋,而后舜又赐给拓跋始均一个官职。这个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从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拓跋鲜卑对中原有很强的仰慕之情——他们以祖先“出仕”中原为荣。
    这似乎是历史埋下的一个小小伏笔。
    酋长之位传到拓跋毛,拓跋鲜卑的实力已相当雄厚,统御三十六部族、九姓,兵强马壮,威震大漠。又过了几代,到东汉中叶时,酋长之位传给了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个有头脑的首领,其名“推寅”即鲜卑语“钻研、探究”之意,显然,在族人眼中,他是个智者式的首领。拓跋推寅见部族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毅然率族人南迁。他和族人一路辗转,到达的站是大泽(今内蒙古达赉湖),可大泽之地潮湿泥泞,到处是湖汊沼泽,环境恶劣。这里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于是他便想继续南迁,可还没动身就去世了。
    但是,一个信念却深深铭刻在他的子孙后代心中,那就是:永远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去寻找属于我们的人间乐土!
    从此,拓跋鲜卑走上一条不断向南迁徙的道路,并在南迁过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地大物博、堆金积玉的天朝上邦!
    又过了几代,拓跋邻做了酋长。
    有,拓跋邻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遇到一位“神人”。神人对他说:“你的领地恶劣异常,并非宝地,你应该去寻找更肥沃丰美的土地,建造你的牙帐。”这个故事在《魏书》和《北史》皆有记载,明显是杜撰的神话故事。根据史家惯用曲笔的传统,笔者怀疑背后真实的历史是:拓跋部遭遇另外一支强大的部落(可能是匈奴别部),战之不敌,无奈之下,不得不继续迁徙。
    但此时拓跋邻年老力衰,自知没有精力,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儿子——拓跋诘汾。
    拓跋诘汾遵守父亲的命令,带着族人继续迁徙。迁徙之路异常艰苦,山高水远,千难万险。拓跋诘汾和他的族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场,这里就是前文所说的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在这里落脚后,生活渐渐安定。,拓跋诘汾带族人打猎,却见一辆华盖宝车从天而降,然后从车上走下一位美丽女子,自称天女,受天命与拓跋诘汾结为夫妇。面对送上门的好事儿,拓跋诘汾没有丝毫犹豫,和天女做了一夜露水。天女与他相约明年此时此地相会,随后驾车飞天而去。第二年,拓跋诘汾如约而至,那女子果然在老地方等他,并抱着一个男婴,对他说:“这是您的儿子——您的后人必当世世代代为帝为王!”说罢离去。拓跋诘汾抱着孩子既茫然又憧憬。
    因为这个传说,当时的人们纷纷这样传唱:“诘汾大人无妇家(妻子的娘家),力微大人无舅家!”这个“力微”就是拓跋诘汾和天女所生的儿子——拓跋力微。
    很明显,这又是个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但是,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在了解了“拓跋”一词的含义后,不难推测,这里的“天女”,其原型当是现实中存在的匈奴女子。也就是说,拓跋力微的母亲是匈奴人。而这段“天仙配”,不过是后人为了美化拓跋力微的出身,编造出来的一个粗陋故事罢了。
    匈奴人的彪悍善战早为中原的汉民族所熟知,而继匈奴之后称霸草原的鲜卑人也非等闲之辈。这两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水融,将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比寻的时代,如同草原上热烈而醇厚的马奶酒,正在悄悄酝酿。\"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