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西西弗神话[法]阿尔贝·加缪9787505753426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正版
    •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著 | [法]阿尔贝·加缪编 | [法]阿尔贝·加缪译 | [法]阿尔贝·加缪绘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2-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著| [法]阿尔贝·加缪编| [法]阿尔贝·加缪译| [法]阿尔贝·加缪绘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22-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40000
    • 页数:25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05753426
    • 版权提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 著:[法]阿尔贝·加缪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2.00
    • ISBN:9787505753426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2-01
    • 页数:256
    • 外部编号:3135954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荒诞推理 … 009
    荒诞与 … 011
    荒诞之壁 … 019
    哲学式 … 039
    荒诞的自由 … 064

    荒诞人 … 081
    唐璜主义 … 087
    戏剧 … 096
    征服 … 105

    荒诞的创作 … 115
    哲学与小说 … 117
    基里洛夫 … 129
    没有前途的创作 … 139
    西西弗神话 … 145

    补编

    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 153

    补录

    误会 … 173
    幕 … 176
    第二幕 … 203
    第三幕 … 220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小说、散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具有影响力、具有哲思的文学大家之一。
    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小村庄。次年,父亲阵亡,随母亲移居首都阿尔及尔贫民区的外祖母家。靠着学金,加缪才能读完中学,后来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他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创作在他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特收录了一篇他的荒诞剧作《误会》。 1940年,加缪到巴黎从事《巴黎晚报》的编辑工作,同年德军入侵巴黎,遂携妻返回阿尔及尔教书。1942年重返巴黎,在伽里马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同年,出版了哲学小说《局外人》和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之后的长篇小说《鼠疫》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他也被称为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1月4日,加缪不幸在车祸中去世,年仅47岁。
    译者介绍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法语教授,著名翻译家。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作为新中国首批公派留法学生赴法国深造两年。曾获得第二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从事法国文学翻译近40年,出版译作、编选作品上百部,总计翻译字数达2500万。
    主要代表译作有小说《鼠疫》《巴黎院》《三个火》《悲惨世界》等;戏剧《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等;诗歌《艾吕雅诗选》《阿波利奈尔诗选》《烧酒与爱情》等。此外,编选并翻译《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纪德精选集》;主编《加缪文集》、《纪德文集》(五卷)、《法国大诗人传记丛书》(十卷)等。

    西西弗神话——论荒诞献给帕斯卡尔·皮亚a吾魂哟勿求永生,但尽人事之可能。
    ——品达罗斯a以下篇幅论述一种荒诞感受,即本世纪零散可见的那种荒诞感受,并不论及荒诞哲学,即我们的时代,确切地说,还不了解的一种哲学。因此,要抱着起码的诚实态度,首先声明这些篇幅受益于当代某些才俊的见解。我无意掩饰这一点,在阅读本作品的过程中,能看到我引述并且评论他们的真知灼见。
    不过,同时也应指出,荒诞,迄今为止,一直被当作结论,而在这部论著中,则视为出发点。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我的论述有暂定,很难预判其立场。在本文中,只能看到对一种精神病态的纯描述。任何形而上的东西、任何信仰,暂时都不牵扯进来。这便是本书的底线和定见。
    荒诞推理荒诞与
    真正严肃的哲学命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判断人生值得,就是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于世界呈现三维,精神分成九等还是十二等,诸如此类都等而下之,无异于游戏,首先必须回答这个命题。若真如尼采所愿aa 费雷德里克·尼采写道:“我敬重一位能做出表率的哲学家。毫无疑问,他凭着榜样才能带领全体人民……不过,这种榜样应当有显而易见的生活,而不是仅仅由书本提供的……”引自尼采的《非现实考虑》第三章《教育者叔本华》。——原编者注,一位哲学家要受人敬重,就必须身体力行,那么就能领悟这种回答的重大意义,因为言出必行,要有义无反顾的举动。这完全是心知肚明的事,但是还得深入探讨,才能让思想也能明了。
    如我问自己,凭什么判断这个问题比那个问题更紧迫,我的回答就是要看这个问题所连带的行为。我从未见过有谁为本体论而死。伽利略掌握一个重要的科学真理,生命一旦因此而堪忧,他便轻而易举地舍弃真理。在一定意义上,他做得也对。那个真理不值火刑柴堆的费用。地球和太阳,究竟哪个围着哪个转,这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儿。说穿了,这是个无聊的问题。反之,我倒看见许多人求死,就是认为生命不值得活。我还看到另一些人极为反常:为了那些向他们提供生的理由的思想或者幻想(所谓生的理由,同时也是死的绝妙理由),就献出了生命。由此我判定,生命的意义是为紧迫的问题。如何回答呢?纵观所有根本问题,我指的是可能导致人去死的问题,或者大大激发生的的问题,恐怕也只有两种思维方式:拉帕利斯aa 拉帕利斯(1470—1525),法国元帅,骁勇善战,奋不顾身,战功卓著。部下称颂他:“死前一刻,他依然存活。”的方式和堂吉诃德的方式。明显的事实与抒情的表达,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同时让人进入感动和明察的状态。在一个如此平常又如此悲怆的主题中,古典奥博式的论,可以想见,必当让位于一种更为谦抑的精神态度,即发自常情常理和善气迎人的态度。
    论及,向来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这里则相反,首先要弄清楚个人思想与的关系。这样一种行为,堪比一部伟大作品,是在心灵的幽寂中酝酿的。当事者本人并不知晓。晚上,他开了,或者扎入水中。一个房产公司的经理了。有人家告诉我,丧女之痛折磨了他五年,人已经脱相了,正是这件事“毁了他”。不能期望更确切的词了。开始思虑,就是开始自毁。这类事情的开端,跟社会没有多大关系。蛀虫自在人心。必须深入人心去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面对生存的清醒,到逃离光明,应该跟踪并理解这种游戏的始末。
    一场有许多缘由。一般来说,明显的不见得是致命的原因。很少有人三思而后(然而,不能排除这种定)。引发危机的因素,几乎总是无法确认的。报纸常说,“难言之隐”,或者“不治之症”。这种解释倒也成立。但是必须了解出事的当天,绝望者的一个朋友,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跟他讲过话。那么此人便有罪过。因为这一推,就足以让尚在悬浮的所有怨恨、全部厌弃一发而不可收了。
    不过,思想把赌注押在死亡的时刻、微妙举措,如果说很难确定的话,那么从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得出其定的后果了。,在一定意义上,如同在情节剧中那样,就是承认了,就是承认自己跟不上生活了,或者不理解生活了。我们在这些类比中也不要走得太远,还是回到日常生活用语吧。就是仅仅承认这“不值得”。自不待言,生活,从来就不是易事。人总是持续地做出生存所号令的举动,出于种种原因,头一条就是习惯。情愿死亡,就意味确认了,即本能地确认了这种习惯的可笑,确认了活在世上缺乏深刻的理由,确认了每天这样躁动的荒谬,毫无必要受苦受难。
    究竟是什么无法估量的情感,剥夺了精神的睡眠,生命不可或缺的睡眠呢?一个甚至能用歪理解释的世界,总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反之,在一个突然被剥夺幻想和光明的天地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世外人了。这种流放则无可挽救,只因对丧失的故土的回忆,乃至对乐土的期望,统统被剥夺了。这种人与其生活的脱离,演员与其舞台景物的脱离,恰恰就是荒诞感。所有身心健全的人,都曾想过本身的,无须更多的解释就可以确认,的情节同向往虚无有一种直接的联系。
    这部论著的主题,也正是荒诞与之间的这种关联,通过解决荒诞的切实手段,原则上可以肯定,一个不会弄虚作的,他信以为真的事就势必决定他的行动。相信人生的荒诞,这种认识就必定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世界的这种秩序所得出的结论,要求人尽快脱离一种不可理解的生存状况,不必抱着虚的悲怆情怀,明确地这样扪心自问,这是一种正当的好奇心。我这里所指,当然是打算表里如一的人。
    这个问题明确地表述出来,就显得既简单又无从解决了。然而,定简单的问题,必引出同样简单的回答,显而易见的事就意味着显而易见,那可就错了。如果先就把这个问题颠倒来说,如同或不一样,在哲学上似乎也只有两种解决办法,即“是”还“”。那真是太美妙了。但是,还必须考虑到另一部分人:他们一直发出疑问,却不下结论。而且,这种人是大多数,我这么讲并非戏言。我也同样看到,还有一些人回答“否”,但在行动上心里仿想着“是”。事实上,我若是接受尼采的标准,那么不管是这种方式还是那种方式,他们想着同样一个“是”。反之,那些的人,则往往确信了生命的意义。这类矛盾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在反而极渴望逻辑这一点上,矛盾从来显得如此鲜明。拿他们的行为对比他们宣扬的哲学理论,不过是老生常谈了。但是也应指出,在拒不认为人生有意义的思想家中,除了文学作品人物基里洛夫aa 基里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群魔》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传奇人物佩尔格里诺斯bb 佩尔格里诺斯:希腊犬儒派哲学家,于公元165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听说战后一位作家,要与佩尔格里诺斯比试高低,他完成处女作之后便,以期引人关注他的作品。的确引人注意了,但是认为他的书实在低劣。”——作者原注,以及虚拟人物儒勒·勒基埃aa 儒勒·勒基埃(1814—1862),法哲学,在海上游泳力竭溺水身亡。之外,谁也不会将自己的逻辑推演到否定人生。提起叔本华在丰盛的宴席上还赞美,大家经常作为笑谈。其实,这毫无可笑之处。这种不严肃对待悲剧的方式,算不上多么严重,不过,这种方式要判断其人。
    面对这种种矛盾和种种费解,难道就可以认为,对人生持什么看法,同轻生之举就毫无关系吗?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夸大其词。在人对生命的依恋中,有某种比人世所有苦难更强大的东西。肉体的判断抵得上精神的判断,而在毁灭面前,肉体是要退缩的。我们先养成活在世上的习惯,然后才学会思考的习惯。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天都把我们向死亡推进一点,肉体则无法挽回地保持地位。总而言之,这种矛盾的要点,寓于我称之为“闪避”之中,比起帕斯卡尔所说的“移开”,“闪避”既少点什么,又多点什么。闪避死亡成为本文的第三主题,即希望。希望另一种必须“值得”的人生,或者像那些弄虚作的,他们活着不是为生活本身,而是为了生活,把生活崇高化的伟大思想:弄虚作赋予生以某种意义,同时也背叛了人生。
    就这样,什么都插一手,越搅越乱。有人迄今还一直玩弄辞藻,佯装相信否认人生的意义,势必导致宣称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且他们的说辞也不无影响。其实,这两种判断之间,并无任何硬的尺度。只不过,不要受迷惑,接受这里所指出的混淆视听、离谱和自相矛盾的言论,必须排除这一切,直趋真正的问题。人就因为活得不值,这无疑是一条真理,但这不言自明,因而很贫乏。这种对人生的侮辱,这种对人生的戳穿,难道是源于人生根本无意义吗?难道人生荒诞就要求人通过希望或逃避人生吗?这必须澄清,必须排除其余的一切,探究并阐述明白。荒诞就导致轻生吗?必须给这个问题优先权,不去管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法,以及无私精神五花八门的把戏。论及任何问题,一种“客观”善于引入差异、矛盾、心理学,在这种探索和这种激情中就没有位置了。这里只需要一种无来由的思想,即逻辑。这并不容易。讲讲逻辑,倒是不费力气。但是,要把逻辑贯到,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就是这样沿着他们感情的斜坡,一直滑到终点。思考的问题,也就给了我机会,提出我感兴趣的问题:一直到死都合乎逻辑吗?要想弄个水落石出,我只能排除混乱的激情,单凭明显事实之光,继续我在这里指明其根源的推理。这便是我所说的荒诞推理。许多人开始这样做了。我还不了解他们能坚持做下来。
    卡尔·雅斯贝斯aa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20世纪德哲学,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哲学的远见》(1948)和《哲学信仰与启示》(1962)中,主张建立世界哲学,其任务是制定一种思维程式以有于建立自由的世界秩序。从存在哲学转变到世界哲学,是基于一种信念,相信有一种逻辑可以使人类得以自由交流信息。揭示,世界根本不可能组成一个统一体,他这样高呼:“这种局限将我引向自我,而一进入自我,我就不再躲到只为表现的一种客观观点后面了,而且对我而言,无论我本人还是他人的存在,也都不会再成为对象了。”他步许多人后尘,又提起思想已抵达其边缘的那些无水荒凉的地方。步许多人后尘?是啊,毫无疑问,可是有多少人都急于退出来呀!到这的转弯处,思想摇摆起来,许多人到达了,属于卑微的人。于是,他们舍弃了他们为珍的生命。而另一些人,精神领域的王子们,他们也舍弃了,但是他们在纯粹的精神叛逆中,杀死了自己的思想。真正的努力反而在于坚持,竭尽所能地坚持,并且近距离察看那种遥远国度的怪异的草木。在这场非人的游戏中,荒诞、希望和失望都彼此批驳,而执着和洞察才是得天独厚的观察者。这场舞蹈,既简单又精妙,因此,精神可以先分析舞者的形象,然后再彰显之,并且亲身体验。

    1.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加缪作品,荒诞哲学不朽名作。直面人类生存的困境,成为20世纪西方文坛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随笔,是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2.加缪,20世纪人类文学目前闪耀的名字。
    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这些是加缪心爱的赐予,也概括了他一生为之奉献的全部事物。

    3.“真正严肃的哲学命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西西弗神话》中包括《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和《西西弗的神话》四个部分。全篇从“荒诞”入手,以荒诞与、荒诞与虚无、荒诞与希望作为切入点,经过肯定一否定—再肯定的循环过程,不断完善有关“荒诞”概念的论述,回归到“西西弗神话”。

    4.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

    5.1942年《西西弗神话》与《局外人》同年出版,2022年是面世80周年。

    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对人生意义的全面思考,成为影响一代欧洲年轻人的生活启示录。

    7.翻译家李玉民全新修订勘校
    语言精湛,忠于原作
    完美呈现加缪的荒诞哲学
    还原作品原貌
    特别补编1943年《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补录加缪荒诞剧作《误会》

    8.随书附赠异型书签。推石上山顶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9.应该想象一个幸福的西西弗——加缪

    超好看
    ·选用高克重胶版内文纸,白度特调,舒适护眼
    ·版式疏朗,字号明晰,阅读流畅。
    ·四色印刷,模切工艺,品质高雅
    读经典,就选创美工厂版本

    超好读
    ·第二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李玉民倾心之作,高分译本!
    ·原版完整直译无删减,忠于原作。
    ·全本精心注释,无障碍阅读外国名著。



    名人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永不停息地将巨石推向山顶,而巨石又一成不变地滚下来。这在加缪的一篇随笔里,成了人类生活的象征。然而,依照加缪的解释,推石上山顶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因此西西弗是幸福的。对于加缪,本质的问题已不是人生值得一过,而是如何带着与生俱来的伤痛去生活。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我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说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
    ——加缪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一个人不能永无止境地忍受寒冷。因此他反抗了。他就是不能忍受永无止境的寒冷。他就是不愿沿着一条仅仅通向死亡的路走下去。他所走的是一条可能不光通向死亡的道路。他所遵循的道路通向生存的阳光,那是一条接近靠我们微弱的力量、用我们荒诞的材料铸造的道路,在生活中它本来并不存在,直到我们造出它来。
    ——威廉·福克纳
     

    加缪有着一颗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灵魂。——威廉·福克纳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法作、哲学家 萨特
     
    由于加缪的加入,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壮大,当时几乎和萨特齐驾并驱。有论说讲他是世界存在主义的代言人。
    ——木心

    加缪的作品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纽约时报》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