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波希米亚香港廖伟棠著9787301192269北京大学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廖伟棠著著 | 廖伟棠著编 | 廖伟棠著译 | 廖伟棠著绘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8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廖伟棠著著| 廖伟棠著编| 廖伟棠著译| 廖伟棠著绘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8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01-01
    • 字数:152000
    • 页数:252
    • 开本:32开
    • ISBN:9787301192269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廖伟棠著
    • 著:廖伟棠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27.00
    • ISBN:9787301192269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3-01-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1-08
    • 页数:252页
    • 外部编号:691388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 东邪西毒李照兴
    部 唔番屋企
     番屋企/唔番屋企
     那些听达明一派的少年
     漂流Band房
     “牛棚”自逍遥
     香港嬉皮考
     80后与八十后,兼论击墙之卵
     昨夜渡轮上
     尚未被岁月去的港
     活着的艋舺,死去的永利
     南岛书虫
     另一个隐藏的香港
    第二部分 出离岛记
     北望神州且观火
     艺术这块霓虹招牌
     有间书店
     西九没有张爱玲
     移动的边境线
     香港摄影当何为?
     香港有了文学馆
     在电影节重省生活
     出离的意义
    第三部分 我城的礼物
     自由在路途上发生
     西西:回来时更诚恳和宽容
     天真之重
     从拜物者的乌托邦走向可能世界
     文学与行动的辩经仪式
     摩罗诗人的多重意义
     和李照兴一起看戏
     对劳动与公共空间的珍视:谢至德的记录
     迷你噪音:社运音乐可以多美丽?
    第四部分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听得白驹荣《客途秋恨》
     男烧衣
     女烧衣
     薄扶林道,寻林泉居
     圣士提反女校花园:萧红藏骨灰地
     海滨墓园(三)
     春夜慢
     雾中作
     有人在火焰里捉迷藏
     写完一反战诗走出家门
     风中作
     雨季三问
     皇后码头歌谣
     回到维园
     南昌街街头:致蔡炎培
     穿过庙街
     向大屿山致谢

    廖伟棠,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摄影集等十余种。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台湾地区中国时报文奖,合报文奖,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


    凤凰卫视5月26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
    梁文道:前阵子在北京有这么一场香港艺术家到北京搞的交流活动。在那个活动里面,我们香港去的艺术家显得好像很没出息。为什么呢?就像北京的艺术家艺评人所说的,香港的艺术好像怎么几十年如一日,当年很前卫很新锐跟先锋,现在看起来好像还在搞那一套。这一点我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创新,所谓的前瞻这些东西,有时候作为一个艺评人的经历是我了解的,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艺术家自己做出来的,倒不如说是艺评人帮忙说出来的。也就是说你需要一套论述去告诉艺术家,你该往哪里走,甚至告诉艺术家,其实你已经走到哪里去了。而香港的就是艺评人,而香港的艺术家乏的就是诉说自己作品的能力。
    ?
    不过坦白讲,话说回来,香港艺术家好像也并不太关心,自己该往何处去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对这个问题谈的就相当透彻,《波希香港嬉皮中国》,它的作者是廖伟棠。廖伟棠是一个在香港的诗人,是三十世代里面色的一个诗人、摄影师跟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几乎在两岸三地都得过很多很多的奖赏了。他这部书《波希香港嬉皮中国》,写的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身为香港人,或者说叫做香港的新移民,应该这么讲,因为他在珠海出生,来到香港,后来他又到了北京住过好多年,当时正好赶上了北京的文化气候十分热闹的时候,我讲的是次文化。后来又回到了香港,现在沉静下来,总结了一下在这两地奔走的经验。
    ?
    在这里面他其中有一篇文章,我觉得写的的精彩,这篇文章就放在这本书的开头处,叫做《回家不回家》。这里面他提到一件事,就说到香港有一个老牌的实验乐团,这个实验乐团就是我们香港的一些喜欢音乐人很熟悉的叫做盒子。这个盒子是两个人组成的,一个是华人拉小提琴的,他是在美国学现代音乐回来的龚志成,还有一个英国人彼得。这个彼得给自己改的名字叫做彼得小话。这个彼得小话是个怪才,他玩音乐,但是他主要的谋生方式不是玩音乐,而是什么呢?是画鼻烟壶。我们知道这个鼻烟壶瓶子里面那些画,得拿笔伸进这个壶里面在内部去画,他就干这个,起码当年他是干这个。然后这个盒子乐队过去在两岸三地里面,可以说是个先锋型的乐队实验乐队。但是后来慢慢的很多人开始在问,它到底该往何处去呢?你看不出来。然后廖伟棠在这里就说了,“不知道从哪里来无所谓,但为什么要知道到哪里去呢?这也许就是香港和北京的分歧。”就说,“现在北京太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了,北京艺术音乐也太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了,我的北京艺术朋友也太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了。老实说,这让我感到没意思。”
    ?
    在作为专业艺术家的北京看来,香港艺术和艺术家都像玩票似的,他们不知道怎样经营自己,在国际艺术圈上基本没有地位,作品没规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客观的说,这也许是香港的经济环境造成的。作为艺术家你饿不死也不可能发达,你需要一份正式工作维持生计,这使你不能孤注一掷玩狠的,玩狠的也没有用,没人当回事。这就是香港的现象,所以香港极少职业艺术家,大部分艺术家都是有个正常的工作,职业。比方说这里面提到另一个人,我也认识的一个很有趣的画漫画的漫画家,也玩音乐,叫阿高。廖伟棠就提到当年他还在香港的一家书店兼职做店员的时候,某天抬起头看见这个跟他一起玩音的阿,“很憨厚地对我笑”。原来阿高就在这个书店开设离旺角不远的大角咀上班,大角咀是香港一个比较破落的拉工业区。工作竟然是什么呢?是个糕店的面包师傅。他每天在面包店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周休息,而这,他会约,是个设计师低音吉他手,还有小曼,是个插画家以及女鼓手,“和我,到他们的一间位于工厂区的一个玩乐的练习房——我们叫班房——里面玩。我们画画玩音乐看影碟,或者是无尽的穷聊。”这种气氛我太熟悉了,香港有一些熟人,一直是开公交车的,香港有些很好的小说家是修理电视的,香港有一些画家有一些很前卫的做录像艺术的人,其实是在医院里面负责帮人照X光的理。都跟北京大陆太不一样,没有什么人是很专业全职在做艺术。当然他们更不可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也不可能在平常天天就在画廊里面,等着那些外国的经纪人过来找他们,然后把他们送上国际的舞台。但是这些艺术家这些文化人都那么地自得乐,们需要一份正常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然后有了生计,他就可以继续自己做的事。这些东西有什么很大的意义有什么很大的成就呢?他不知道,也许并不太关心,只是他心里面有把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得好不好,也许这就够了。
    ......
    ?


      本书主要是对香港亚文化现象的描摹,是一个70后作家贴近描写波希文艺范儿的众生相,以文学、音乐与诗歌去贯通。廖伟棠在亲身感悟过其中的生活后,以一贯锐利沉郁的眼睛,拍下了香港此时彼刻的文化景象。读此书你会发现,其实是文学,是音乐,是剧场,是抗争,以及当中的情愫等等,刻画出一个城市深刻的轮廓。


    梁文道:廖伟棠是一个在香港的诗人,是三十世代里面*出色的一个诗人、摄影师跟一个作家。——《开卷八分钟》

    李照兴:如果说波布是融合了波希米亚的理想主义激情和布尔乔亚的物质享乐与保守情怀,一个不小心就沦为两边不讨好的庸俗世故自保,那么我在廖伟棠身上看到的,就是一种进取入世的波希米亚。
       廖伟棠:把嬉皮精神带到文艺圈的更多圈子中去,令严肃者学会微笑,让抗争者知道微笑和尊重幻想是对抗没有想象力的主流社会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曾经被误读为时尚的嬉皮精神*深刻的意义。
     

    廖伟棠,自由作家、摄影师。著有诗歌、散文、小说、摄影集等十余种。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中时报文奖,合报文奖,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创世纪诗奖及香港文学双年奖。由他编著的《波希米亚香港》是一本文艺评集。该文集主要描摹了香港的亚文化现象。它令严肃者学会微笑,让抗争者知道微笑和尊重幻想是对抗没有想象力的主流社会的有力武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