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图书]蜗牛不放弃 孤独症书籍/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儿童问题少年特殊儿童语言行为心理学/亲子家教育儿百科书籍/儿童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1
    • ISBN:9782300292350
    • 版权提供:华夏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好妈妈育儿
     尝新价:¥24.5
     尝新价:¥18.8
     尝新价:¥22
     尝新价:¥22
     尝新价:¥21.5
     尝新价:¥21.5
     尝新价:¥23
     尝新价:¥24.8

    畅销家教书
     尝新价:¥19.9
     尝新价:¥19.5
     尝新价:¥21.8
     尝新价:¥21.8
     尝新价:¥19.8
     尝新价:¥19.8
     尝新价:¥19.8
     尝新价:¥19.8

    49.8
    感恩价
    价格
    ¥74.80
    折扣
    6.66折
    节省
    ¥25
    抢购结束倒计时
    062359

    43.8
    感恩价
    价格
    ¥74.80
    折扣
    5.86折
    节省
    ¥31
    抢购结束倒计时
    062358

    49.8
    感恩价
    价格
    ¥87.00
    折扣
    5.72折
    节省
    ¥37.2
    抢购结束倒计时
    062359

    促销价:¥22
    掌柜推荐
    促销价:¥21.5
    掌柜推荐
    促销价:¥38
    掌柜推荐
    促销价:¥22
    掌柜推荐
    促销价:¥19.5
    掌柜推荐
    促销价:¥14.9
    掌柜推荐
    促销价:¥14.9
    掌柜推荐
    促销价:¥36.8
    掌柜推荐

    39.8
    感恩价
    价格
    ¥76.00
    折扣
    5.24折
    节省
    ¥36.2
    抢购结束倒计时
    062359

    儿童节特惠放价
    任意件包邮哦~
     
    RMB 29.80
    RMB 18
    RMB 15.8
    RMB 15.8
    RMB 32
    RMB 26.2
    RMB 19.5
    RMB 27

     

    基本信息

    书名: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

     

    定价:28 元

     

    作者:张雁 著

    ISBN:9787508085128

    出版时间:2016-04-08

    开 本:大32开,148*210

    页数:216页

     

    媒体评论

    只有享受了自由、青春、健康的我们,才会明白孤独的可怕,而那些孩子是不会的。如果不伸手,他们就如同飘浮在冰冷的太空深处,除了寂静,还是寂静。

    ——小飞刀(节选自《寂静的孤独》,原载于《新快报》)

    它给那些仍然艰难前行的家庭以希望,也会触动那些还未曾了解他们的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就像它给我带来的那样,每每读下,都会忍不住想去伸手,叩开孩子们一直不肯打开的心门,走进他们画出的天真美好的世界。

    ——(节选自《从三文鱼到蜗牛》,原载于《金典华文·时尚悦读》)

    我从没想过,其实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母亲,直到看到这本书——作者张雁给它起名叫《蜗牛不放弃》。我才发现,我的烦恼对另外一些母亲来说甚至是一种幸运。

    ——子鱼(节选自《孩子让我们更美好》,原载于《中国图书商报》)

    目录

    再版序:但愿你的道路漫长/1

    代序:从三文鱼到蜗牛/5
    主要人物简介/11

    No.1 当天使失去翅膀
    1.古怪的孩子(上)/1
    2.古怪的孩子(下)/4
    3.天使在人间/8

    No.2 接受还是拒绝
    1.矛盾与挣扎/14
    2.开除风波/21
    3.欢欢上学记/25
    4.大龄孩子的困境/31
    5.我的孩子有什么价值/36
    孩子让我更美好/37
    他用残缺帮助别人/40

    No.3 打开橘子门
    1.失衡的家庭/46
    红和悦悦/46
    五月无花/51
    2.无尽求医路/54
    失落的华彩/55
    沉重的压力/57
    3.活着?还是不活? /61
    4.渴望生活/65
    和你在一起/65
    “小情人”/68
    5.橘子开门/70

    No.4 我和你一起爬行
    1.学习爱/75
    2.艰难的第一代/78
    3.我和弢弢/80
    从打鸡蛋开始/80
    青春期的艰难转变/82
    4.成长的烦恼/83
    5.小松学画/87
    6.挖屁股——兔仔如厕记/91
    7.了不起的爸爸们/95
    8.有爱有情/99
    给自己一个不放弃的理由/101
    慢下来, 努力试/103

    No.5 送你一座学校
    1.星星雨手记/106
    燕子/106
    三个字/107
    第一节个训课/108
    你快乐吗/109
    主动降级/109
    2.星星雨:做行业的引领者/110
    3.以琳:做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114
    让孩子没时间自闭/114
    挖人和留人/115
    “很凶”的小女人/117
    4.栾雅名:我可不想成为楷模/120
    5.明心:去留两难/122
    6.制度夹缝中的野草/125
    红包与黑幕/125
    在匮乏中成长/128

    No.6 与爱相遇
    1.小陈和开心/133
    2.因为爱,所以爱/136
    千里姻缘/136
    教出来的爱情/138
    简单而幸福/139
    3.平的故事/142
    4.我要李老师/145
    5.你好,海伦/149
    旧友新欢/149
    从志愿者到专家/151
    情人节的玫瑰/155
    6. 生命开放/156

    No.7 特殊的教育 正常的生活
    1.上学了/159
    2.透明的青春/163
    钢琴王子/164
    “我要去新疆”/167
    “不能告诉老师”/168
    十年学艺/169
    3.追求正常化生活/171
    柿子熟了/172
    切洋葱的人/174
    4.朱大姐的议案/176
    5.融合教育,共同成长/179
    把更多的人拉进来/182
    从IEP 毕业的孩子/185
    6. 我爱你,再见/187

    附录/193
    后记/197
    致谢/201

    在线试读

    No.1 当天使失去翅膀
    古怪的孩子(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一楼的候诊厅光线暗淡,塑料座椅上坐满了孩子和家长。这里没有孩子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有的只是偶尔的尖叫和哭闹声。
    3 岁半的儿子哭闹着不肯坐下来,抱着他的宝贝玩具熊在大厅里漫无目的地乱跑。伟跟在他后面。儿子低着头往前直冲,不看人,也不看前面,有时又突然停下来拍手。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竟然没有撞到人也没被人撞倒。
    突然,我身边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孩叫了起来,他妈妈一把没拉住,他一下子躺到地上,一边叫一边用手使劲地拍地。我问他的爸爸:他多大了?
    ——12 岁。那个粗壮的汉子始终低着头。
    我在走廊的另一头找到了我家的父子俩。儿子拉着我的手要抱抱,我抱起他走到照得见阳光的前厅。
    阳光很好,可是一切都不对劲。像一场奇怪的电影过场,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从孩子1 岁半以后,我就常常有这种感觉,而且越来越强烈。
    忽然一个和我儿子年龄相仿、穿粉红裙子的小女孩直冲到我们面前,一下子站住,伸手就抓儿子的小熊。
    这是一个扎着两条弯弯的羊角辫子的漂亮女孩,她微黑的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两眼只盯着玩具熊的脚爪,不看我也不看儿子,仿佛我们根本就不存在。
    女孩的父亲追了上来,一边连声道歉,一边劝慰女儿:“爸爸给你买好不好?”
    但女孩抓住儿子的小熊就是不放,她的爸爸只好抱起她就走。她尖叫起来,两脚不停地踢着。(这个女孩,后来在星星雨成了我儿子的同学)
    从头到尾,儿子除了紧紧抱住我以外,没有任何表示。从1 岁半起,医院就让他惊恐万分。每一次打防疫针都得我们两个大人一起按住才行。不管是测智商还是听听诊器,都是在哭闹反抗中被迫完成。他不会说话,也听不懂——我觉得他对说话就是不感兴趣。
    先生坚持说儿子在1 岁前说过一个词:鸡尾,但我以为那只是无意义的发音而已。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在2 岁前是神童,能说话能认字,只是后来意外地发生了退化。但我的孩子从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他一直是一个安静而健壮的宝宝。甚至在怀孕期间,他也从没给我找过任何麻烦。我还记得八个月时我用手轻按腹部,看到他在里边像波浪一样翻涌过来的情景。
    他爱我——我想。
    如果说婴儿时的他有什么不对劲,也只能说他太安静、太乖了,对大人的微笑和呼唤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敏感。可说话迟的小孩子是不是都有点迟钝呢?
    当2岁以后我把他从父母身边接回来,我才发现他是一个混沌而难以引导的孩子。
    看护他的阿姨说他很好带,只是一个人安静地玩。所谓玩,只不过是把很多瓶子排成长列,图标统统朝向外边,然后弄乱一点再排。
    他不说话,也不听我们说话,不看我们指给他的东西,那种孤僻和冷淡可以把你逼疯。除了吃和睡以外他几乎不“找”任何人。如果你不打扰他,不把他从一大排易拉罐中拉出来,一切似乎都不错。但是如果你试图加入他的游戏,哪怕只是把罐子换一个方向排列,他一定会马上推开你的手,把罐子放回原处。如果你拿走罐子,他就会大哭大跳。讲到看书,其实他只是一页页飞快地翻过,如果你指给他看书中的图片,他就会不耐烦地丢开。
    他拒绝坐汽车和自行车,拒绝一切没玩过的玩具,拒绝吃西红柿以外的任何蔬菜,只有那只玩具熊是他的最爱。他带着它上街、去托儿所,吃饭睡觉都寸步不离——我们甚至不能拆洗,所以它很快变得脏兮兮的,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最要命的是,他常常在半夜3 点钟醒来,房间的灯和电视必须整夜开着,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哭闹,安静地坐在灯影里玩。有时他还高兴地爬来爬去,叫出声来。
    每当他大哭大闹用头撞得墙咚咚响时,每当被他缠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时,我就想:我们到底养了一个疯子还是傻子?
    就在那一天,儿子在北医六院被诊断为具有孤独症倾向,因为没有语言能力,程度测评为中度。①
    那个小小的不对劲,终于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黑洞,把我们彻底吞没。

    怪的孩子(下)

    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千差万别,但无一例外的是让人觉得格外古怪。
    小石头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在1 岁多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已经识字上千,能够凭声音分辨各种汽车,再长大一点还能推算日历。“真是神童啊!”旁人常羡慕地对他的妈妈方静说。
    长到3 岁以后,小石头上了幼儿园。这个神童却成了问题儿童:喜欢到处乱跑、不听指令、不合群。方静以为是孩子不适应环境,给石头换了一个幼儿园,结果一切照旧。到了5 岁,情况越发严重,孩子常常无故自言自笑,不听他人说的话,不接受新东西。方静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方静的天塌了:“我无法面对他,真是无法面对他。
    最令我害怕的是他发笑的时候。多少次他在那儿大笑我在那儿大哭,我在他恐怖的笑声中崩溃,在他恐怖的笑声中一次一次地起了和他同归于尽的念头。”
    张戈1984 年出生,是南京较早被诊断为孤独症的一个孩子,几乎也是最有名的一个。
    “以前我们都认为她是神童,因为她不到1 岁就指着外边的文字和数字咿呀学语,1 岁半时已经认识上千汉字。
    我们经常带着她在亲友间表演。走在外边,不认识的人都会过来要抱她玩。”
    3 岁半时张戈经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当时张戈正处在非常严重的自我封闭状态中,她整天自言自语,不看人,不答话,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不停地跑来跑去,每次出门必须要有人一直紧紧抓住她的手才不会一下子跑到马路中间。
    “我抱着她,整夜地哭,而她只是大笑,那疯狂的大笑让我心碎。”张戈的妈妈吴苏星回忆当时的心情。
    小玄的爸爸是个公认的乐天派,他写了一首诗赞美曾被医生测评“智商为零”的宝贝儿子:
    独自走在队伍最后的那个
    他跑起来手抡得像风车
    捉迷藏时告诉你他藏在哪儿
    是他是他 眼睛明亮额头高阔
    放学时趴在窗口最急切的那个
    像炮弹一样冲出教室
    咯咯咯地跳到我怀里的是我的小儿
    是呀是呀 这是我儿子画的
    小羊羔长着人的脸
    爷爷的嘴里叼着两支烟
    爸爸的耳朵长在下巴上屁股还在充电
    我的小儿长大后想当司机
    开一辆苹果绿的POLO
    他还想住在苹果绿的屋子
    顺着屋里的梯子能摸到天上的蓝月

    关于他的儿子小玄,另一位朋友的描述可能更客观:上个礼拜天,黄和他的太太带着孩子来我的家里玩了一天。他们有一个4 岁大的儿子,小家伙长得眉清目秀,两个眼睛黑亮黑亮的,除了不爱说话和不好好吃饭之外,从外表看上去,他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我看着这个孩子在他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他出生的时候有8 斤,是个大胖小子。生下来的第一天我去医院探望他们,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的外表继承了黄和他太太所有的优点,当时我就脱口而出:“我的天,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孩子!”可是后来我为这句话后悔不已。
    孩子长大到满地跑的时候,我们都发现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这个孩子出奇的安静,到了一个新地方总是紧紧地抓着他妈妈不放手。任你怎么招呼他、逗他,他都充耳不闻,从来不和人对话;任你拿出什么玩具给他他都毫无兴趣,只对电风扇感兴趣。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把电风扇的电源拔掉,他一个人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玩上好几个小时。除了电风扇之外他只喜欢甜食,每到别人家他总能找到存放糖果的地方,拿起来就吃。这让黄和他的太太很难为情,为此他们不太愿意带着孩子去别人家。因为和我们很熟悉,所以他们有的时候会在周末把孩子带到我的家里来玩。
    就在上个礼拜天,我们吃饭的时候,我终于还是把存在心里很久的话说了出来:“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找个专家看一看了。”

    黄的太太是一个总是小声说话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文质彬彬的,从不和人红脸。她告诉我,不是没有去过医院。她带着孩子去医院的时候,一个据说是专家的人和孩子说了两句话就扭头对她说:“这个孩子智商很低。”
    如果是感冒发烧还能拿药吃,可是这个大夫就说了这么句话就再也没了下文,而且脸上的表情也像用来苏儿水洗过一样。当时她一路哭着回到了家里。说到这里她又激动起来,眼圈也红了。我只好安慰她:“可以再换一家医院,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
    又过了几天,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儿童孤独症专家,给孩子做了一个全面的测试,结论是孩子有孤独症倾向,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天使在人间
    在古代的经书和传说中,天使常常是一个需要帮助、看上去普通的陌生人。他可能向你要一杯水,也可能请求在你家住一个晚上。他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眼见的恩惠,相反可能是一连串麻烦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对你人性的一个试探。
    没人知道天使长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天使讲什么语言。英语?古希伯来语?或者一种非凡间的“天语”?
    假如有一个小天使来到你家,他不会说你听得懂的任何一种语言,也不能按你的指令做出种种动作和表情,只是需要你的帮助和关照,你会怎样对他?他又会有怎样的遭遇?
    我们每个家庭都曾经迎接过天使的降临。那些天使有的来过就走了,有的长大成了和你一样的凡人,还有些一直需要你特殊的关照,也许是一生一世。
    你曾被他的脆弱和纯洁感动,发誓爱他。当你第一次抱他,当你的手第一次握住他的手,你的心因狂喜而颤抖。你发誓说你要做最好的父母,给他一生的爱与温暖。
    可是如果,如果他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不能给你带来骄傲、安慰、欢乐,甚至不能回答你的问话,你还爱他吗?你为什么爱?怎么去爱?
    当天使来到我家的时候,是一个雨雪交加的黄昏。那时候,我一点也没有想到,我已经成了一个孤独症儿童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叫我一声妈妈,我将尝尽千辛万苦。
    我同样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父母经历着和我一样的痛苦。关于孤独症的发病率有不同的统计,从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九不等,近年来更上升到1% ~3%。一般的估计,在中国内地,就有60 万~ 180 万个孤独症患者的家庭。如果说孤独是我们孩子的命运,那么它也是每个父母、每个家庭无法驱散的噩梦。
    另一方面,孤独症正变成一个时髦的名词,成为年轻人标榜叛逆的标签。在一些文学与影视作品里,孤独症经常与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忽视相联系,仿佛是父母的虐待才导致了孩子的异常。尽管现有的医学结论已经证实孤独症的病因是一种先天的大脑损伤和异常,但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他们雨人式的天才和怪癖,而对他们的真实处境视而不见。②
    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们一生的任务。在这个布满荆棘的世界上,有的时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有些父母,因为软弱和绝望结束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在写作本书期间,我们失去了三个孩子,其中有一个2 岁的孩子被父亲带着投江而死)。
    但更多的人在与这种来历不明的噩运抗争,他们在拯救孩子也在拯救自己。在国内和国外,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帮助我们,孤独症的治疗教育正在成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而我们这些父母也同样在成长。上帝知道经过这所有的磨难,我们变得多么好,多么纯粹坚忍而感恩。有人说孤独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但在我看来他就是我自己的宝贝——我的守护天使,他教会我很多东西,他爱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①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引起的发展性障碍。其主要症状可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等。这种人类历史上的疑难病症进入医学、心理学、教育各界的研究视野仅有60 多年的时间。一般认为,1943 年美国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李奥· 坎纳(Leo Kanner)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对孤独症做出的经典性描述。
    1970 年后的研究资料澄清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是独立的两个诊断,孤独症与父母社会经济水准、人格特质及儿童的养育都没有关系,孤独症患者有器质性障碍。这些资料使瑞特(Rutter)和斯考普勒(Schopler)于1978 年同时呼吁孤独症的定义回归坎纳的概念,但诊断准则及归类需要修正。这项呼吁导致DSM-III(1980)把幼儿孤独症由儿童期精神病类改为广泛发展障碍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简称PDD)类,以揭示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而非精神病。由于孤独症候群的表现方式随着成长而有改变,且缺陷长期持续不只是出现在婴幼儿期,因此,DSM-III-R(1987) 和DSM-IV(1994) 改称孤独症(AutisticDisorder)。ICD-10(WHO,1992) 将幼儿孤独症改称儿童期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亦将其归类于PDD。ICD-10 与DSM-IV 诊断孤独症的要件雷同,显示目前国际上对孤独症的诊断已形成共识。(引自宋维村《自闭症学生辅导手册》,台湾台南师范学院)
    在国内, 医学界对于孤独症的残疾类别归属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事实上, 在国外已经用发展性障碍这一概念来概括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出现的一系列功能性障碍,如阅读障碍、数学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等。
    孤独症的主要行为有:不理人、不黏人。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情感对象”;有特殊的手部动作或其他刻板行为;看见陌生人也不认生。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或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有很强烈的反应,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②中国有关专家自1982 年起开始对孤独症加以研究并做过病例报道,但目前尚无系统的流行病统计资料。根据孤独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而孤独症系列症的患病率大约为万分之十的较为保守的标准,以中国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来估计,中国目前可能有50 万左右的孤独症患者,有100 万左右的孤独症系列症患者(如脆性X 染色体综合征、广泛性发育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自本书出版以来,孤独症的国际诊断标准做了多次修订,发病率亦逐年上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4 年6 月发布最新孤独症(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2002 年出生的孩子,孤独症(自闭症)发病率为68 :1; 其中男孩发病率为42 :1。
    著名孤独症诊断专家、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教授估计,我国国内的孤独症发病率应该在1% 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中国内地有孤独症(自闭症)患儿60 万~180 万,国内学者认为孤独症(自闭症)患者人数在150 万~ 780 万人之间。
    2001 年,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全国0 ~ 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表明,在0 ~ 6 岁的61 名精神残疾儿童之中,有50.82% 的儿童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治疗和康复,说明精神残疾的医疗、教育、康复的现状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儿童中,以家庭康复形式为主,占接受康复人数的73.33%,这反映了对提供更多康复形式的特殊机构的迫切需求,对康复效果和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简介

    《蜗牛不放弃》围绕国内孤独症儿童家庭在就医、教育、情感纠葛、社会接纳等方面的种种遭遇,着重讲述了包括作者一家在内七个孤独症患者家庭生活的故事,共涉及十多个家庭的三十几位被采访者。作者力避祥林嫂式的悲情倾诉,而是以细致柔和的笔触描写孩子与父母、家庭与社会互相交流与牵引的故事。这部十万字的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孤独症孩子们的作品,而书名则由作者的儿子——一位七岁的孤独症男孩题写。这些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是“废人”,而是在不幸的命运中努力成长的蜗牛宝贝。

    作者简介

    张雁,常用笔名:四月二日。
        多年从事媒体工作,先后担任《新财经》、《证券日报》、《时代人物周报》记者、编辑,曾为《新世纪周刊》专栏作者。
    长子乐渔患有孤独症,生育次子之后从媒体离职,从事孤独症公益、特殊教育、儿童教育和阅读推广工作,主编孤独症生活类电子杂志《2,April·星日》。
        著有长篇童话《仙女灯》等,现为微信公众号“新童年走神志”专栏作者。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孤独症男孩的母亲,作者就国内孤独症儿童家庭在就医、教育、情感纠葛、社会接纳等方面的种种遭遇,对七个孤独症患者的家庭、为孤独症群体工作的教师、志愿者、社工及专业人士进行了采访,涉及三十几位被采访者,以全景纪实的形式展现了孤独症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本书中,有夫妻离异、父子投江的家庭悲剧,更有平凡人对爱与责任的坚守,这些故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孤独症群体的世界。

    前言

    代序 从三文鱼到蜗牛

    洛瓦斯教授是一个钓鱼爱好者,也是世界著名的孤独症研究专家,将应用行为分析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开创者。他在一次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些清澈的海流中,生活着一些三文鱼。每一年三文鱼妈妈们都会在产卵期到一个固定的水域产下自己的宝宝。在产卵期最初和最后的时候,天气和水比较寒冷,水流的速度也不太适合,那时出生的三文鱼会面临比其他的同类更糟糕的环境,它们可能会死掉,也可能长得比较弱小。但是环境是会变化的,三文鱼自己也是会变化的。有时候,在寒冷月份出生的三文鱼可能会有一个意外的机会发展自己,成长为强健者。这种变化性总使我着迷,因此,我把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看作在不利的月份中出生的三文鱼。
    洛瓦斯教授微笑着面向几百位特殊教育专家、训练机构工作者和孤独症患儿的父母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去改变水流,以帮助这些不幸的三文鱼。”
    那一刻,我听到周围有轻轻的、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我知道这一定是一个“三文鱼妈妈”,为自己孩子的不幸而心酸,为这位白发老人的善良仁慈而感动。
    我也是这样的妈妈——我的儿子在2001 年被诊断出有孤独症倾向。从那以后,我们在各类专业机构和普通幼儿园之间辗转进出,不断地进行治疗教育至今。我自问是一个积极尽职的妈妈,但在听洛瓦斯教授讲话之前,我从未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人联系起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只顾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他,教他指东西、发音、对视、认颜色、看图片。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记得自己还有自己的生活,还是一个妻子和女人。
    但是人总是需要有一些机会重新审视生活,这也是一种本能。
    就像卡夫卡说的: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
    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
    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
    2003 年5 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要制作一期关于孤独症孩子的节目,我把洛瓦斯教授讲的故事写了一篇名为《亲爱的三文鱼》的短文发给了编导阿春。后来我接到参加节目的邀请,并在节目的录制现场朗读了这篇文章。
    节目结束后,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杨晓玲教授把我的文章要去,刊发在《孤独症康复动态》上。此后这篇文章被陆续转贴到各个专业网站,在孤独症家长中引起了持续的反响。这让我早先的一个想法又冒了出来: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孤独症孩子和家庭的书呢?
    2004 年6 ~ 7 月,我读到《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没有父亲的晚上》。文章描写了一个49 岁的孤独症患者在84 岁的父亲因病住院到去世期间的经历。当我读到:蒂姆·塔利斯(孤独症患者的名字)发现父亲不在家。他到卧室去找,又找了厨房和浴室,他一直叫“爸爸、爸爸”时,我的泪水涌了出来,继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恐惧:如果我们死了,我的儿子怎么办?谁能帮助他?他如何度过那些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的日子?
    我要从现在开始寻求答案,否则,我将死不瞑目。
    也许冥冥中真的有神助,当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时,你会发现,所有的机缘都悄悄指向这一个结果,好像是命运已经为我准备好了。
    最热烈、最持久的支持始终来自家长。自从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群落,我一直感受着前辈家长的指导和关爱。
    从如何教孩子大小便到怎样争取幼儿园老师的同情心都有人支着,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感染了这种风气——每一个人都对他人负有责任。就像那句古老的经文说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一个被金钱腐蚀的社会里,你会感到这是一片安全而洁净的小天地。
    1982 年,中国诊断出了首例孤独症患者。从那时起,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就一直在与这种原因不明的障碍抗争。这些可敬、勇敢的家长建立了国内最主要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介绍和应用了国际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成立各地的家长联谊会,到处上书、游说,推动政府、科研机构和整个社会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21年过去了,在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由一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创办的、国内第一家孤独症专业训练机构)创立10周年的研讨会上,一位母亲自豪地宣布:我的女儿已经18岁了,现在她是一个普通的职业高中学生。在台下如潮的掌声中,她声音哽咽,泪下如雨……
    今天,被诊出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不知道下一个万分之五或者千分之九会落在谁的孩子身上,从国家领导人的后代到乞丐的儿孙没有人能够幸免。由于孤独症没有独立、明确被列入残疾类别,孩子们被卡在制度的夹缝之中。
    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找出一条生路,这是命运给我们的一个机会:我们可以以私人的动机去寻求公义。这不仅意味着争取权益,同时也需要我们反求诸己,回向自己的内心。孩子们在成长,他们来自生命本真的勇气让我们大人有时无地自容。他们就像是那些小小的、慢慢的蜗牛,天造地设、不知忧愁地爬着,父母、家人、教师被他们牵着,从尘土飞扬、人流汹涌的繁华大街拐上了一条安静而朴素的小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不管在多么令人绝望的情况下,生命都应该是快乐和有意义的。
    在本书中,我写了大约10个孤独症家庭的故事,涉及30 余位被采访者。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如何弥合伤痛创造奇迹,看到这些先天失调的孩子怎样克制自己的缺陷努力成长,看到一群年轻的治疗师在一个尚未完全成型的新行业里找到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命运的书。在书中我会讲到我的孩子和我自己,但更多的是其他那些勇敢的父母和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们在努力生活,改变命运。

    张 雁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