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彭慕兰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
- 页数:484
- 开本:16开
- ISBN:9780925019453
- 版权提供:北京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 开本: | 16开 |
作者: | (美)彭慕兰|责编:卢丹丹|译者:黄中宪 | 页数: | 479 |
定价: | 88.0 | 出版时间: | 2021-04-01 |
ISBN号: | 9787547737750 | 印刷时间: | 2021-04-01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版次: | 1 |
印次: | 1 | | |
内容提要:
彭慕兰认为,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精 彩 页: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欧洲如何在19世纪中叶达到绝无仅有的富裕?各方虽然未有共识,然而埃里克·琼斯的《欧洲奇迹》一书,大概最接近于当今的“主流”看法。琼斯的论点兼容并蓄,是以尽管有许多欧洲主义者会驳斥或质疑他的许多说法,但他的几个通论性观点还是赢得了广泛认同。对本书来说,这些通论性陈述里最重要的一则(同时也见于其他许多学术著作里),乃是工业化并非欧洲经济史脱离其他旧世界发展轨迹的起点,而是代表了两者的差异在悄悄酝酿数百年后的结果。事实上,许多学者根本把这视为理所当然。由于琼斯清楚说明了他为何赞同这种观点,他的著作可作为本书有用的起点。
据琼斯的说法,“欧洲人”。早在工业化之前就已是独一无二的富有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借由“将人口成长抑制在稍低于该地所能承载的最大值”,欧洲人已掌握了更多的资本,特别是牲畜。。这进而使欧洲人有机会“将他们的消费水平维持在比亚洲稍高的程度”。此外,由于欧洲比起其他地方所遭遇的天灾较少,也较早就开始用防火砖石建屋,欧洲人的资本存量较不易化为泡影。因此,欧洲人只需较少的年度盈余就能抵消资本贬值,并使欧洲在资本存量上的优势与日俱增,甚至早在工业革命前就是如此。
但事实上,只有少许证据显示西欧的资本存量在1800年前曾经享有量的优势,或存在使欧洲在资本积累上大占上风的持久情势(无论是人口或其他)。欧洲人也不大可能比亚洲较发达地区的人更健康(亦即在人力资本上占优势)、更有生产力,或者有在其他方面承继了多年所缓慢积累的优势。
当我们比较体现于资本存量里的技术时就会发现,欧洲的确在工业革命前的两三百年间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享有优势,却也在几个领域中屈居劣势:这些劣势集中在农业、土地管理领域和对某些土地密集型产品(尤其是薪材)的无效率运用上。就结果而言,欧洲占上风的某些领域最终对真正革命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其他社会拥有较高明技术的那些领域则不然。即使欧洲在几个领域里享有技术优势,若没有使欧洲比其他社会更能不受其土地基础约束的其他改变,欧洲也不可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实现依靠自身力量维持成长。这有一部分是欧洲在原本落后的某些节省土地技术上迎头赶上所致(拜海外帝国所得到的知识加持而顺利许多),一部分要归功于意外的好运,让欧洲人在特别幸运之地找到重要资源(特别是能节省林木消耗的煤),另一部分则要归因于全球形势。而那些全球形势其实也是欧洲人的作为(许多是暴力性作为)、流行病的意外助阵和某些基本上独立发展的情势所共同塑造的(中国经济转向以白银本位便是一例,中国此举有助于在其他产品问世之前那个漫长时期维持新世界的矿场获利不坠,维系住欧洲的殖民地)。
这些全球形势使西欧人有机会取得数量庞大的土地密集型资源。此外,他们能取得这些资源,同时不必使在19世纪人口、人均资源使用均急速成长之前就已陷入困境的欧洲生态更加不堪负荷,且也不必把自己庞大的劳动力移拨给数种劳动力密集型活动,从而使他们保有必要的劳动力来管理土地,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生态永续性。若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单单欧洲的创新发明对经济与社会的冲蔷,比起在18世纪的中国、印度和其他地方持续在进行的极小幅的技术改良对它们自身的冲击,可能在程度上大不了多少。
P35-37
作者简介:
黄中宪,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主要译作有《战后欧洲六十年》《剑桥伊斯兰史》《维梅尔的帽子》《贸易打造的世界》《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太平天国之秋》《成吉思汗》《明代宦官》等。
目录: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导论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附录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 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计(1750—1840)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