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古文观止(上下)/中庭基本藏书9787805989259山西古籍
    • 作者: 吴楚材著 | 吴楚材编 | 吴楚材译 | 吴楚材绘
    • 出版社: 山西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吴楚材著| 吴楚材编| 吴楚材译| 吴楚材绘
    •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0-01
    • 版次:2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08-10-01
    • 字数:690000
    • 页数:578
    • 开本:32开
    • ISBN:9787805989259
    • 版权提供:山西古籍出版社
    • 作者:吴楚材
    • 著:吴楚材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805989259
    • 出版社:山西古籍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08-10-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8-10-01
    • 页数:578
    • 外部编号:1426958
    • 版次:2
    • 成品尺寸:暂无

    前言/001
    ◎卷一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001
    《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004
    《左传》隐公三年·石碚谏宠州吁/005
    《左传》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007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庄公戒饬守臣/008
    《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010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谏追楚师/012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014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盟屈完/015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道/017
    《左传》僖公九年·齐桓下拜受胙/018
    《左传》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019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鱼论战/020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见文公/02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0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024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025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027
    ◎卷二
    《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宣子/029
    《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031
    《左传》成公二年·齐国佐不辱命/032
    《左传》成公三年·楚归晋知蕾/034
    《左传》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035
    《左传》襄公十四年·驹支不屈于晋/038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奚请免叔向/039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轻币/041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不死君难/042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周乐/044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046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论尹何为邑/048
    《左传》昭公元年·子产却楚逆女以兵/050
    《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对灵王/051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论政宽猛/054
    《左传》哀公元年·吴许越成/055
    ◎卷三
    《国语·周语上》·祭公谏征犬戎/057
    《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止谤/060
    《国语·周语中》·襄王不许请隧/062
    《国语·周语中》·单子知陈必亡/065
    《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祀爱居/070
    《国语·鲁语上》·里革断罟匡君/073
    《国语·鲁语下》-敬姜论劳逸/075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078
    《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论楚宝/080
    《国语·吴语》-诸稽郢行成于吴/082
    《国语·吴语》·申胥谏许越成/086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088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089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092
    《毂梁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094
    《觳梁传》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夏阳/096
    《礼记·檀弓上》·晋献公杀世子申生/098
    《礼记·檀弓上》·曾子易箦/100
    《礼记·檀弓上》·有子之言似夫子/101
    《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103
    《礼记·檀弓下》·杜蒉扬觯/104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106
    ◎卷四
    《战国策·秦策》·苏秦以连横说秦/108
    《战国策·秦策》·司马错论伐蜀/112
    《战国策·秦策》·范雎说秦王/114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17
    《战国策·齐策》·颜■说齐王/119
    《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120
    《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124
    《战国策·楚策》·庄辛论幸臣/125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128
    《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130
    《战国策·魏策》·鲁共公择言/135
    《战国策·魏策》·唐雎说信陵君/136
    《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137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139
    李斯·谏逐客书/142
    《楚辞》·卜居/145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147
    ◎卷五
    《史记》·五帝本纪赞/149
    《史记》·项羽本纪赞/150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152
    《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154
    《史记》·孔子世家赞/156
    《史记》·外戚世家序/158
    《史记》·伯夷列传/159
    《史记》·管晏列传/164
    《史记》·屈原列传/169
    《史记》·酷吏列传序/175
    《史记》·游侠列传序/176
    《史记》·滑稽列传/180
    《史记》·货殖列传序/184
    《史记》·太史公自序/187
    司马迁·报任安书/192
    ◎卷六
    刘邦·求贤诏/202
    刘恒·议佐百姓诏/203
    刘启·令二千石修职诏/205
    刘彻·求茂才异等诏/206
    贾谊·过秦论(上)/207
    贾谊·治安策(一)/211
    晁错·论贵粟疏/218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22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0
    李陵·答苏武书/1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242
    《后汉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弁/246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247
    诸葛亮·前出师表/249
    诸葛亮·后出师表/252
    ◎卷七
    李密·陈情表/257
    王羲之·兰亭集序/259
    陶渊明·归去来辞/261
    陶渊明·桃花源记/263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65
    孔稚珪·北山移文/266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71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望檄/274
    王勃·滕王阁序/278
    李白·与韩荆州书/284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287
    李华·吊古战场文/288
    刘禹锡·陋室铭/292
    杜牧·阿房宫赋/293
    韩愈·原道/296
    韩愈·原毁/301
    韩愈·获麟解/304
    韩愈·杂说一/305
    韩愈·杂说四/306
    ◎卷八
    韩愈·师说/308
    韩愈·进学解/310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315
    韩愈·讳辩/319
    韩愈·争臣论/322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329
    韩愈·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331
    韩愈·与于襄阳书/334
    韩愈·与陈给事书/337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339
    韩愈·送孟东野序/340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345
    韩愈·送董邵南序/348
    韩愈·送杨少尹序/349
    韩愈·送石处士序/352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355
    韩愈·祭十二郎文/357
    韩愈·祭鳄鱼文/363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365
    ◎卷九
    柳宗元·驳复仇议/372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375
    柳宗元·箕子碑/376
    柳宗元·捕蛇者说/378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381
    柳宗元·梓人传/383
    柳宗元·愚溪诗序/388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390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393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395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396
    王禹■·待漏院记/399
    王禹俑·黄冈竹楼记/402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404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406
    范仲淹·岳阳楼记/407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410
    钱公辅·义田记/411
    李觏·袁州州学记/413
    欧阳修·朋论/416
    欧阳修·纵囚论/418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420
    ◎卷十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4
    欧阳修·送杨宾序/425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427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429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431
    欧阳修·丰乐亭记/433
    欧阳修·醉翁亭记/435
    欧阳修·秋声赋/437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439
    欧阳修·泷冈阡表/441
    苏洵·管仲论/445
    苏洵·辨奸论/449
    苏洵·心术/452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454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459
    苏轼·范增论/462
    苏轼·留侯论/464
    苏轼·贾谊论/468
    苏轼·晁错论/471
    ◎卷十一
    苏轼·上梅直讲书/475
    苏轼·喜雨亭记/477
    苏轼·凌虚台记/480
    苏轼·超然台记/482
    苏轼·放鹤亭记/485
    苏轼·石钟山记/488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490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495
    苏轼·前赤壁赋/498
    苏轼·后赤壁赋/501
    苏轼·三槐堂铭/503
    苏轼·方山子传/506
    苏辙·六国论/508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511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513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516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519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521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52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524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526
    ◎卷十二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530
    宋濂·阅江楼记/532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535
    刘基·卖柑者言/537
    方孝孺·深虑论/538
    方孝孺·豫让论/541
    王鏊·亲政篇/544
    王守仁·尊经阁记/548
    王守仁·象祠记/551
    王守仁·瘗旅文/554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557
    宗臣·报刘一丈书/561
    归有光·吴山图记/564
    归有光·沧浪亭记/566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568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571
    袁宏道·徐文长传/573
    张溥·五人墓碑记/576

    子卿足下:你勤于发扬美好的道德,在政治清明的时代登上了官吏名册,光彩的声誉迅速传扬开来,幸运得很,幸运得很!
    远在异国他乡,从前人们为此悲伤;想望你的风采,不由得怀念起你来,怎么能不依依不舍呢?先前蒙你不嫌弃我,从远方寄来回信答复,又劝慰又开导,情意诚挚,超过了骨肉至亲,在下虽然不才,能不深受感动!
    自从开始投降,直到今天,自己万般无奈,只是独自呆坐,心里忧愁
    痛苦。到晚什么也看不到,只看见那些异族男女。我臂上戴着皮套袖,住在毛毡搭成的帐篷里,以便遮挡风雨;吃着擅味的羊肉,喝着腥味的牛奶,用来充饥解渴;想要抬起头来说说笑笑,高兴高兴,可是跟什么人做伴呢?眼前只有胡人地方厚厚的冰雪,边塞一带冻裂的土地,耳边只是听到悲凉的寒风呼呼地响。深秋九月,天气寒冷,塞外野草枯黄,夜间不能入睡,侧耳细听,远方处处吹响胡笳,牧放的马儿发出悲鸣,有人吟唱,有人打呼哨,连成一片,四面响起边塞的声音。早晨起来坐着听,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下来。唉呀!子卿!在下到底什么心境,能不悲伤?跟你分别以后,心情更加无聊。想到上有年老的母亲,临到年迈还遭杀戮,妻子、儿子是无辜的,也一起被当作鲸鱼了。自己辜负了恩情,让世人为我悲叹感慨。你回到祖国受到赞扬,我留在匈奴蒙受耻辱,这都是命运哪,怎么办呢?我出身于文明礼义的,却进入了风俗愚昧落后的地方,背弃了君王和母亲的恩义,长期流落在蛮夷的部落里,悲伤啊!使先父的子嗣,反而成了戎狄一类的人,一想起来更加悲伤了!
    我功劳大,罪过小,没有得到君王体察,辜负了我的小小的心意。每次一
    想起来,当时就不想活了。在下并不畏惧刺穿胸膛来表白自己,割断脖子来表明诚心,只是想到对自己已经不抱希望了,没有什么益处,恰恰能够加重耻辱,所以我每次由于忍受耻辱心中愤激,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往往却又苟且偷生了。身边的人看到在下这样痛苦,便用那些不堪入耳的音乐来安慰我,让我振作起来。然而这种外国的音乐,听了只会令人悲伤,更加忧愁苦闷罢了!
    唉呀!子卿!人们互相了解,可的在于互相知心。前一封信仓促写成,没有完全表达我心里的话,因此再简要地说一下。当年先帝交给我步兵五千,出征偏僻遥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五位将军都迷失了道路,在独遭遇敌人,展开激战。我带着行军万里的干粮,率领徒步作战的军队,从大汉天朝的疆域走出来,进入了强悍胡人占领的地方,用五千官兵,抵抗十万敌军,驱使疲乏无力的士兵,迎击刚刚装备的骑兵。即便这样,仍然斩杀敌军将领,拔取敌军旌旗,追击败退逃走的敌人,全部消灭,不留痕迹,杀了敌人勇猛的头领,使得三军将士,士气高涨,视死如归。
    在下不才,很少担当重大任务,心里觉得这个时候的功劳,恐怕难以胜过了。
    匈奴败退以后,全国发兵,重新挑选精锐的士兵,人数之多,超过十
    万,单于亲临战场,调兵遣将,四面包围。汉朝军队是在外国作战,匈奴的军队是在本地作战,两者不能相比;汉朝军队是步兵,匈奴军队是骑兵,实力相差悬殊。疲乏的士兵再次作战,而且要用一个士兵对付一千个敌人,在这种形势下,还要带着伤痛,拼命杀敌,争先恐后。战死受伤的人堆满了原野,剩下不到一百将士,而且都撑着病体,连武器也扛不动了。
    然而在下一声呼喊,受伤有病的士兵都爬起来,举着刀指向贼寇,匈奴骑兵吓得仓皇逃走;直到刀都用完了,箭也光了,人们手里连一尺铁
    器也没有了,到这时候还光着脑袋奋起呼喊,争着冲锋陷阵。当这个时候,天地为我震动发怒,战士为我含着血泪。单于估计再也没有办法抓住我了,便想带着军队回去。然而叛国的奸贼教单于继续追赶,于是便让他们又来进攻,因此在下没有突围出来。
    从前高祖皇帝率领三十万兵马,被围困在平城。在那时候,勇猛的将领像云一样多,谋划的大臣像雨一样密,然而仍然七个昼夜吃不上饭,仅仅能够突围出来。何况我所处的情况难道容易有所作为吗?可是那般当权管事的议论纷纷,轻意责怪在下没有宁死不屈。然而在下没有宁死不屈,是自己的罪过。子卿看我难道是苟且偷生之辈,舍不得死的人吗?难道还有背弃君王、母亲,扔掉妻子、儿子,反而认为这是有利于自己的人?可是在下没有宁死不屈是有目的的。本来是想如前次信中所说,要报答主上的恩德呀。在下的确认为白白死去不如建立名节,灭绝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因为会稽被围乞求投降的耻辱而,曹洙不因为连续三次战败的羞辱而去死,终于替勾践报了仇,为鲁国雪了耻。在下心里是迫切向往这罢了。哪里想到,愿望还未达到,仇恨却结成了,计划还未实行,骨肉亲人却遭受了刑罚。这就是在下所以仰望苍天,拍打胸口,流
    下血泪的原因哪!
    足下又说:“汉朝给功臣的待遇不薄。”你是汉朝的臣子,怎能不这样说呢?从前萧何、樊哙遭到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了肉酱,晁错被斩首示众,周勃、魏其侯被治罪,其馀辅佐天子即位、建功立业的人,贾谊、周亚夫之类,的确都是闻名当世的人才,怀着将相的才能,然而受到小人的谗害,都蒙受了遭祸丧身的耻辱,结果使这些怀有才能的人遭到毁谤,才能不能施展。贾谊、周亚夫这两个人的离开人世,谁不为他们痛心呢?我的先祖李广将军,功绩、智谋高出天地之上,道义、勇气在三军中占首位,只是由于没有得到显贵大臣的欢心,于辽远的边疆之外,这就是功臣义士所以扛着铁戟长叹的原因哪,为什么说不薄呢?再说足下从前用乘着单车的使臣的身份,前往有一万辆兵车的匈奴国去,遇上匈奴内乱的时候,不愿受到污辱,以致拔剑自刎,无所顾惜,辗转流离,受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原野里;壮年奉命出使,满头白发回来,年老的母亲去世了,活着的妻子已经改嫁。这是天下很少听说过的,从古至今所没有的。外族的人尚且赞美你的气节,何况身为天下的主宰呢?在下以为足下将会享有分社土垫茅草的待遇,获得封为诸侯的赏赐;听说你回到汉朝,赏赐不过二百万钱,官衔不过典属国,没有一尺大小的封地,用来奖励你的功劳。可是那般压抑功臣、嫉妒贤能的属臣,全都成了万户侯;皇亲贵戚、贪婪奸佞之流,全都成了朝廷的执政大臣。你还是这样,在下又有什么希望呢?
    而且汉朝因为我没有宁死不屈而严厉惩处,因为你坚守气节却给了很少一点赏赐,想让远方的属臣听到消息受到鼓舞积极献身,这实在难了!
    这就是我所以每次回顾以往并不感到懊悔的原因。在下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可是汉朝也有负于我的德义。从前的人有这样的话:“虽然怀有忠心没有表现出来,也能视死如归。”现在我即使真的能够安于以死报国,然而主上难道还能不忘掉我吗?男儿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就埋葬在蛮夷地方,谁还会低头弯腰跪下叩头,对着朝门请罪,让舞文弄墨的文案官吏捏造罪名呢?希望足下不要再指望我回心转意了!
    唉呀!子卿!还能有什么说的?相距万里,交往断绝,道路不通,在下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后成为另一个地方的鬼,无论活着死后,永远跟足下分开了!希望代我向老朋友们致意,努力为圣明的君王效劳吧。
    足下留下的儿子身体很好,不要惦记。望你努力保重自己。希望时常借着
    北风,继续赐予教诲。李陵顿首。
    P5-

    《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余的历史,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学习古文的经典启蒙读物。书中编选了自先秦至明代历代文章凡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数量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所选文章不拘一格,既有历代很多名著、名家,也有“无名之辈”,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 这次译注《古文观止》,既采取了原书评注的长处,也吸收了近几年各种注本的优点。重点放在介绍历史背景,分析思想内容,疏通文字,扫除障碍这些方面,目的是为青年朋友阅读欣赏古文搭一座桥,可以较容易地走近古文宝库。相信读者在理解原文后能进一步体会它的语言特点、艺术风格。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