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书韵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9787542653178上海三联
    • 作者: 编者:吉晓蓉著 | 编者:吉晓蓉编 | 编者:吉晓蓉译 | 编者:吉晓蓉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编者:吉晓蓉著| 编者:吉晓蓉编| 编者:吉晓蓉译| 编者:吉晓蓉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11-01
    • 字数:400.00千字
    • 页数:638
    • 开本:32开
    • ISBN:9787542653178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出版社
    • 作者:编者:吉晓蓉
    • 著:编者:吉晓蓉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60.00
    • ISBN:9787542653178
    • 出版社:上海三联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5-11-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5-11-01
    • 页数:638
    • 外部编号:336551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 三联是光荣的 周巍峙
    邹韬奋 相依相契的患难搭档——怀念我的父亲与母亲/邹嘉骊
    茅盾 创办《文学》的斗争艺术/韦韬
    胡愈之 伯父与绥青的似与不似/胡序介
    杜重远 重撑火炬勇往前行——父亲杜重远与生活书店/杜毅 杜颖
    沈志远 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上——追忆父亲沈志远/沈骥如
    李公朴 我的亲历亲闻/王健
    张仲实 四年相知一生结缘——父亲张仲实与三联书店/张复
    薛暮桥 关于父亲的出版纪事/薛小和
    徐伯昕 为忠于“生活”而生活/徐墨钊
    高士其 “生命呵,你是一只神鸟”/高志其
    朱枫 一位“新知”女的红色传奇/徐云初
    黄宝殉 琐细平凡见精神——母亲黄宝珣在生活书店的日子/黄川
    郑易里 特别的书柜特别的书/郑璀
    金仲华 《世界知识》的抗战传奇/金立勤
    胡耐秋 凝望她默默追求光明的背影/徐虹
    黄洛峰 “黄老板”的双肩/黄燕生
    艾思奇 回忆中的反思——怀念父亲艾思奇/艾一梅记述 黄思昊整理
    孙梦旦 “两个半人”中的那“半个”/姚亢
    徐雪寒 大半生都在移动的身影/徐乐
    华应申 父母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华焱
    戈宝权 再续与二舅的书缘/孙戈
    袁信之 我们家与韬奋纪念馆/袁国新 袁仄
    邵公文 生活书店成就了父亲/邵海明
    沈静芷 难忘纯真岁月——记父亲沈静芷和母亲戴琇虹/沈建林
    汤季宏 创字范垂风范——父亲与中国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工程/汤小淇邢峥
    周巍峙 “上起刺刀来!”——记父亲周巍峙/周七月
    唐泽霖 在桂东粤北寻找父辈的足迹/唐小军
    胡绳 与老三联后人谈胡绳/胡伊朗
    熊蕴竹 贵阳“生活”播火的熊二姐/秦小松
    陈原 鲜花陪伴他们远行——忆我的父亲陈原和母亲余荻/陈湄
    倪子明 默默耕耘的总编辑/倪小钢
    蒋一苇 从航空机械士到总编辑/蒋方
    欧阳文彬 围绕一本小说的那些人和事/晓蓉
    陈敏之 父亲与《顾准文集》/陈小姆
    曹健飞 记忆之珠——送别曹健飞叔叔/跷蓉
    黄荣灿 三联名册上没有的台北三联人/黄俭
    李易安 一位“护书人”的事业和传承/李昭醇
    吴仲 长留清白在人间/吴绿墨
    王仰晨 爸爸日记里的“四五事件”和《诗抄》/王小平
    许觉民 洁泯的书之魂/晓蓉
    戴文葆 父亲的书桌/杨进
    范用 追求:坐拥书城/范里
    蓝真 我人生和事业的引路人——追忆三叔蓝真/蓝坚
    王润华 与“书之书”相伴——记父亲王润华/王绪芳
    俞筱尧 一位追寻同人足迹的“新知人”/沈建林
    附录/徐虹整理
    编后记/编者

    参与并组织群众歌咏活动父亲是30年代初离开老家去上海的。那时已经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
    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是父亲的东台同乡和远房亲戚,父亲叫他二舅。父亲从苏北的东台到上海投奔戈公振,被安排在申报流通图书馆做练习生。1932年,国际联盟来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的,戈公振以记者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去东北,临走时把父亲托付给了邹韬奋先生,那时父亲16岁。
    1932年韬奋先生创办《生活日报》筹备处时,父亲是文书。韬奋先生被迫流亡海外后,《生活日报》筹备处撤销,经戈公振、韬奋先生介绍,父亲又开始在李公朴先生身边工作。父亲在这两位杰出人物身边都得到了历练。
    那时,为了筹备申报流通图书馆及业余补习学校,父亲每天到公朴先生家里上班,日常工作就是剪报、收集整理图书资料、做联络工作;更重要的,是代李先生给青年复信,整理讲话稿,有时还将复信整理成文稿,发表在《申报》副刊“读书问答”上。当时企图把“读书问答”连根拔掉,李公朴、
    艾思奇、柳浞、夏征农他们正觉得“读书问答”已无法满足当时抗日救亡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由李公朴主编,艾思奇、柳浞任编辑,父亲协工作。
    《读书生活》1934年11月创刊,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反动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1936年3月,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由李公朴先生担任社长。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朴先生被推为负责人之一。此时,父亲已经是公朴先生
    的秘书了,主要协他在青年中做些指导工作,并担任《读书生活》杂志的理编辑。
    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这些民主先驱者和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进步起来的。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还长期在痛苦、徘徊中,不知会走上哪条道路。
    他的这种情况,应该代表了当时的很大一部分青年,因为那时政治黑暗、生活艰难,使许多青年长期处于彷徨和苦闷中。父亲在李公朴那里为读者复信时,信上看到的都是这类问题。他很同情这些青年,按照自己的经验给他们复信,提供一些意见……这也是他比较自豪的一段经历。
    1934年底,父亲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刘良模先生领导的民众歌咏会学唱歌。这个歌咏会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总干事刘良模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文化人,歌咏会早唱的歌曲就有用外国歌曲《摇小船》填词的《救中国》。
    1935年,父亲参加了聂耳在电通影片公司时创办的业余合唱队。聂耳去日本后,这个合唱队由吕骥负
    责,并从电通公司搬到大陆商场排练。参加合唱队的多是店员、工人、学生和失业青年,但都有一点文化;还有电影界的陈波儿、许幸之等;再就是话剧演员,如崔嵬、丁里、李绦之这三位“山东大汉”。那时的唱歌不仅仅是娱乐,主要是救亡斗争的需要,是通过歌唱活动激励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表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反动统治的激情。
    当时,刘良模先生还办了好几处工人夜校,通过歌咏、戏剧、文化学习及时事宣传等活动,向工人们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父亲和丁里两人负责在西门路祥康里的小学教室教工人唱歌、为工人排戏。参加排戏唱歌的大部分是纺织女工,每周两次,一般是父亲先教歌,重点教过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女工歌》等救亡歌曲。歌教完了,丁里开始排戏,戏的内容也是关于生活贫困的女工经过抗争,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父亲与丁里当时还不是员,但彼此以同志相称。
    1936年父亲又发起组织“新生合唱团”,不但领着大家练唱抗日救亡歌曲,还请冼星海、贺绿汀、塞克、沙梅等名家给队员们讲课。为了作掩护,合唱团还练习当时流行的英文歌曲,一旦巡捕房的人来检查,大家就用英文歌《甜蜜的家庭》应付他们。“新生
    合唱团”一直坚持在大陆商场活动,传播抗日救亡歌曲,推进救亡活动,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后来他们中有的成了新四军,还有的去了延安。
    那时,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还没有诞生。父亲深深感到,爱国的歌者是多么需要一本大家都爱唱的歌集。有了他的群众工作和歌咏活动的基础,出版《中国呼声集》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P350-352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