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9787220121784四川人民
    • 作者: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著 |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编 |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译 |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绘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著|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编|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译| 马识途|责编:蔡林君绘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10-01
    • 字数:154000
    • 页数:279
    • 开本:16开
    • ISBN:9787220121784
    • 版权提供: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马识途|责编:蔡林君
    • 著:马识途|责编:蔡林君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98.00
    • ISBN:9787220121784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1-10-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0-01
    • 页数:279
    • 外部编号:3128512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上卷 西南联大课堂拾趣
    课 开课问“东西”
    第二课 说“西南联大精神”
    第三课 趣辨方言古音字
    第四课 “中国”二字的力量
    第五课 顶天立地的“人”字
    第六课 “人”字家族兴旺
    第七课 象形字拾趣
    第八课 易混象形字
    第九课 “和”为贵
    第十课 鼓励独立见解
    十课 “说文解字”“中华民国”
    第十二课 手把手地教大家研究形声字
    第十三课 人类发展汉字兴
    第十四课 形近而音异的汉字
    第十五课 后一课
    中卷 马识途甲骨文拾忆
    忆 就从“一”字说起
    第二忆 有趣的家庭成员
    第三忆 与武器形象有关的特别的字
    第四忆 威武的“王”字之属
    第五忆 形象的从艸之属
    第六忆 意深的“牛”“耳”“贝”字之属
    第七忆 逼真的“女”字旁的形声字
    第八忆 丰富的“人”字属及器官部首衍生字
    第九忆 补遗
    第十忆 一些难解字
    十忆 自由辩论,独立见解
    第十二忆 别出心裁的古字
    第十三忆 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
    下卷 马识途“说文解字”
    后记
    人物谱
    编后语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生。当代作家、书法家。1945年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36年参加,1938年加入中,曾在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历任中作协会理事、顾问、荣誉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誉,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著有诗文《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夜谭续记》《在地下》《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课开课问“东西”唐兰教授上课来了。
    一九四三年九月,我作为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选修了语言文字学专业课程。课来开讲的是中国文字学的泰斗级人物—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唐兰。课程是语言文字学必修课“说文解字”,这是语言学科的基础课。我好不容易才从高年级同学手里半借半买了一部《说文解字注》,带去听讲。这是出了名的冷门课,专修的只有五六个同学,而我算一个。我这年二十八岁,是年龄、长得有点老气的学生;同学大都二十岁上下。我走进一间草顶土墙的教室,唐兰教授误认为是来旁听的别系教员,开口问我:“你先生是哪个系的?”我回答我是选这门课的学生。他有点吃惊地说:“你来修这冷门的课,那是要陪坐几年冷板凳的哟!”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引用了范文澜教授的有名的诗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接着不说什么,就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好像是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又在黑板上画上两个我们都不认识的字,又像是画,问我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我们作答。他说:“你们不认得这两个字,那大概知道已是改了称号的‘民国’发生的事吧。许多军阀混战,争当总统,南北两年战争,打个没完,民不聊生。有个文化人就写了一副对联,专门讽刺他们,一发布出来,就轰动全国,就是这副对联。”大家都称赞他写得妙,说南北军阀想当总统,真不是东西。于是他又指着黑板上那两个字:“骂的就是他们——不是东西。”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原来是引发我们认识他写的那两个字。我怎么也没有想通:我们把物件叫“东西”,骂坏人是“坏东西”,为啥用一“东”一“西”两个字?他才解说:“古人把物件叫作东西,就是这两个字。你们看这‘东’字就是一包东西两头用绳子结扎起来,‘西’字也是一包东西一头被结扎起来。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写的‘东西’两个字。还有一个‘束’字,古字也只写成似‘东’字状,也是两头被结扎的东西,意为‘结束’。现在我们写的‘东西’二字和‘束’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今天你们就开始认识三个古文字了。自古以来都没有‘东西’两个字的字源,现在终于被我们研究出来了。我们用的许多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一查字源,便清楚了。”“不要认为这是冷僻学术,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有关系。你们要从读《说文解字》开始学起。往往一个古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发现一颗新的星星给研究人员带来无穷的快乐一样。这本是一门兴味、学术价值且重要的学科呀!”唐兰教授这么一讲,引起我们对研究古文字的源和流的兴趣。
    这便是唐兰教授古文字学开讲的课,成为我生难忘的一课。
    第十五课课唐兰教授开的“说文解字”课,我们已经学了一年。加上他开的“甲骨文”、罗常培教授开的“音韵学”和陈梦家教授开的“铜器铭文金石学”已一年,我们学习认真而且认识了一些古文字。
    唐兰教授讲课时,对我们真切地说:“我们教学相长,研究古文字课程将告结束。其实我并没有教给你们多少学识,我不过是为你们打开研究古文字学的大门,给你们指出一点前行的路径。古文字学知识浩如烟海,涉足其间的人不多。有的人在海边才湿了鞋,眼看波涛汹涌,就知难而退了;有的人下海游了去,也有半途而废的,还有的被水给淹没的。只有很少的人能有坚强的意志,会锲而不舍、乘风破浪,向隐约渺茫的彼岸奋勇前进。虽不免载沉载浮,吃不少苦水,终会到达彼岸。踏上一片茂密的学术森林,那里时见阳光灿烂,时见雨横风狂,时见荆棘密布,但成功的果实诱人前行。有的一鸣惊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学术森林里徘徊,了此一生,却死而无悔。相信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不断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现在我为你们开了门,引你们走到大海边,就要看你们下海向彼岸勇敢游去了。一切看你们自己的天资和勤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们考入西南联大,可算幸运的英才。只要你们发挥天资,更加勤奋,终必成才。现在就看你们一人抱着一套《说文解字注》,在那‘字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分门别类编的五百四十个部首导引下,在字海里遨游。各人可凭自己两年来的学习心得,去先认得、再识得这些古文字。我和文字学教授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爱,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互相砥砺、相辅相成;不必泥于古说,也不必宗于现论。要有为自己打出一片学术天地的信心,有自信,但不自夸。希望有也能看见你们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听你们慷慨而教后学者,也引他们下海游向光明的学术彼岸。”唐兰教授和西南联大许多著名教授一样,总是这么真切地对我们这些即将领得书、获得学士称号的青年作送行谈话。
    我对这些教授们的教导,特别是对唐兰教授给我“说文解字”课的指引,心领神会。我打开《说文解字注》,从页个字开始研读,“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凡一之属皆从一”。接着是“元、天、丕、吏、史”等,我读了下去,发现许多字都已经被唐兰教授讲解过,有的相同,有的近似,有的补说,有的改说,都是持之以故、言之成理的。
    第二页“示”,段注说是“天垂象,见吉凶”,更怪的是说“三垂,谓日月星也”。唐兰教授以为错解,他说“示”分明是古人敬神用的祭祀台,人敬神或把祭物放在祭祀台上或祭祀台旁,人立祭祀台前或旁行礼。“三垂”明显是支撑祭祀台的三条脚柱,怎会是日月星呢?说“凡示之属皆从示”倒不错,所有会意的有示旁的字,大体都和神事有关,更明“示”是敬神用的祭祀台。段注对“神”字解为:“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唐兰教授又写一个 字,就是一只手()持一块肉( )放到祭祀台( )上去,不正好是敬神吗?这更明“示”是敬神的祭祀台了,哪能扯得到日月星上去?
    《说文解字注》有不少是错解、误解或欠解,唐兰教授经过研究,在讲课时对其中的一些字加以补正。他很赞成郭沫若对“且( )”字的说解。所谓敬祖的“祖”就是古人的生殖崇拜,而非段注所说“供祖先于神庙也”。郭沫若并非异想天开。我也同意唐兰教授把“地,从土,也声”的“也”解说为形象如蛇头和蛇尾,古代满地是蛇也。
    后来,我仔细研究课本里五百四十个部首下许多字的解说,再温习唐兰教授讲的笔记。我虽然尊重段注,但不迷信段注。我相信近现代许多古文字学家,如章太炎、罗根生、王国维、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根据出土文物及遗书的比较,进行的科学的说解,但也并未盲从,未可迷信。我也照唐兰教授教我们的精神和方法,自作探索,有自信的,也有自疑的,有重述唐兰教授所解我赞同的,也有补充的。
    现在,我从记忆仓库里拾掇一些教授们所讲的,我在西南联大古文字专业学习所学的且而今还能记得的寸金片玉,将其写出来,不分先后,也不一定按“字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想起哪一个字就解哪一个字,也不管正误,全部写出来。如有行家偶见偶闻,予以评说,以致引为笑谈,便算我的幸运了。
    我想命个题名,就叫“西南联大课堂拾趣”,姑且附录于唐兰教授“说文解字”拾忆的尾上,权作骥尾吧。
    第三忆与武器形象有关的特别的字兵 《说文解字注》:“兵,械也。” ,持械也。这个械就是斤( ),斧头,甲骨文写作 。古代打斗时,人顺手拿起手中工具如斧头就开打。一些农具也经常被当作武器,如干( )。《说文解字》只说“从廾持斤”。“廾”是什么?其实就是双手( ), 也是双手。我发现唐兰教授对“八”“丷”之属也有他独立的见解。凡是在字下部出现“八”旁、“廾”旁的,都是双手并举之意,如兵、典、其、真、共、具、與(与)、兴等字。但“丷”如果是在字的,则不是双手并举之意了,如並(并)、兼、公、前等字,辞典上将其混编入“八”部。因此我随唐兰教授,分别说解这些字。“弟”字已说过了,“兵”字也解过了,下面说解其余的字。
    典   小篆写作 。古代在竹木简上写字,用绳或捆或穿洞连成,便于有次序地阅读及收藏。 就成为“典”字的古字。
    其   小篆写作 。簸箕之形象,双手持用。
    真 眞 此为小篆写法。这个“真”字颇有意思,始见于《庄子》之书,号曰“真人”。《说文解字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是道家称修真得道成仙,后来却和字组成真正、真实、真诚等美好的词。大家相信的“真理”成为常说的词,和成仙毫不相干了。
    共   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这个“共”字更有意思。我国自从兴起理想后,它便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字了,但却很少有人去说解。这个字的形象颇合于今日字义,是双手捧一件贵重之物,但为何物却无法判断。而这个甲骨文为  ,为共同捧一块好西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理想了。更有思的是,古“共”字还有一形象是  ,四只手握在一起的样子,共同奋斗之义,和今团之义更合了!这是古人造的字,颇有点像古人几千年前就造出“大同思想”一样。这样的说解,你可能说,不像是学术的讨论了。也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吧。
    具  甲骨文上就是这么画的,两手举着一个像鼎一样的东西。又写作 ,像双手要在鼎口放进什么东西的模样。金文写作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注》里释为“共置也。从廾贝省”。这个字的甲骨文却引来一场争议。陈梦家教授认为那中间是一个鼎,郭沫若却说甲骨文已写成 ,明显变成“具”字了。是鼎是具,有了疑义。因《说文解字》是“从廾贝省。古以贝为货”。当然郭沫若还认为是鼎,而人则多认为是贝。此字实乃两手举鼎之形。把“廾”释为两只手是正确的,两位大家对此看法一致。
    与 與  此为古“與”字写法。下面有两只手捧一个 形的东西,不知为何物。此字主要作介词、动词、连词。
    兴 興  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起也。从舁同。同力也。”两手捧  ,古解为“同”字。
    并(並)、兼、公、前,这些字是把“八”放在字头上的,却不能解读为双手(  )并举了。
    并 並   二人并立之状,形与义相同。
    兼 此为小篆写法。一只手握住两把禾苗。形与义同,兼者并也。
    公 《说文解字注》:“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韩非子:“公者,平也,正也。”都是正解。只是这个“厶”字怎解?韩非子解为“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是循环自解,等于无解。只有形象说是“自环”,“厶”字可解为环,封闭的环便解为“厶”了,勉强说得通。但《说文解字》的“公”字只有  和 ,却有形无声,于是只有加“禾”旁的“”字行,而“厶”字被废去。
    前 歬 小篆写作 。形如一只脚在一条船上。《说文解字注》:“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这样解释“前”字,颇觉勉强。今日只写成“前”,再无“歬”通用,得细分析。“前”字的确是从“歬”字化出的现代书写。写成“歬”,这上面实是 、 ,就是“止”字,十分明显;下面写成 、 ,舟形。今日写成“前”字。
    从兵字说到分别以“八”和“丷”作为字底和字顶的不同。凡“”作字底的,都是双手形象,不能与“八”字和“大”字相混。现在该说到与兵相关的打仗用的武器了。唐兰教授说,古代男人就是狩猎、耕作、打仗;女人就是种植、采摘、饲养,更重要的是生打仗的武士和做家务的女娃。这也就是说古人的一生就是生存、打仗和传宗接代的事了。而打仗更是常事,因此就出现了各种武器。大概早是用肉体相搏。看那个“鬥(斗)”的古字形象,肉体相搏,拳脚相攻。当然,顺手就用劳动工具作为武器。男人经常带在手边的斧头和砍刀,后来发展为专用的打斗武器,惯用的就是戈、矛、剑、戟等。所谓十八般武器,形状各异,功能不同,而古代常用的重要武器—弓箭,以竹木削成或铜铁打造的箭矢,可以发动远程攻击。于是用来防御的城郭沟池、宫墙卫池、望远的亭台楼阁相继产生,同时很多文字也相应地被发明了,以作交流之用。许多字已不可解,有些字虽然还有原始的痕迹,但大多成为形声字,无解读的意义了。
    唐兰教授只解说了“战”“争”和已说过的肉体斗争的“鬥”。“战(戰)”,《说文解字注》:“从戈,单声。”“战”和“单”是双声字,形亦近,是借字。说到“争( )”字却是很形象的字,一只手伸出,另一只手持一个棒,两人正在争抢棒子的样子。
    唐兰教授认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都与武器有关。甲, ,小篆写作  ,可以解为一种武器形象或一种战甲。乙, ,也是一种武器。丙, 、 ,也许是火攻的工具,故古来丙属火。丁, ,也是一种武器。至于戊, ,小篆写作 ,大都解为类似戈的武器,或加了钩,或解为人执戈守卫,所以古称“戍( )边”,就是守卫边疆的意思。己, ,小篆写作,很像一个弓,也有解为人挺着肚子的样子。庚, ,小篆写作 ,是手握一个武器叉(),在练叉也。辛, 、 ,已被为一种惩罚的刑具。壬, ,金文写作 ,形近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武器。至于癸, ,籀文写作 ,小篆写作 ,也为一种武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皆为武器之属,也算一解。
    “癸”字头上那个顶“癶”,其实是  的简写。这是两个“止”字并列背立。發、癹以及所有写作“癶”字作顶的字,都应解为两个“止”字,即两只脚,所以《说文解字注》谓“癹( )”为足踏夷草。但是《说文解字注》对“殳( )”的解读则不同,认为“殳”是一种立在车前伸出的武器,“从又,几声”。其甲骨文为 ,是手持的一个尖锐的武器。从又,实即从手( ),故几(、 )与 通。从这个“癹”字就连到一个常见的“发(發)”字,可解为武士双脚立地,手持  ,以引弓发,故“發”的原意为发武器也,后通用为送出去之意。不过,为何把双脚放在字顶呢?不解。
    说到止( )又联想到解常用字,如“此( )”字,解为人到此即止之意。
    正 小篆写作 。逢“—”即止曰正,“正”是“征”的初文。“囗”表征伐之地,“止”表行为。另一个“正”字脚歪着, ,竟解为“反”字,反者正之反也。这样说解“正”与“反”,可疑。
    是 此为小篆写法。从日,正声,正直就是“是”。这算一解,但无法作别解,姑且从之。

    西南联大,群星闪耀,涓涓细流,泽被后世。
    中华文明,甲骨探源,星星之火,传薪续脉。


    书中一堂堂课,如妙趣横生的帧帧画面,在西南联大回忆里经典重现;一句句话语,如引人入胜的个个镜头,在师生情谊里永恒定格;一个个甲骨文,如晶莹闪亮的粒粒珍珠,在中华文明目前熠熠生辉。


    本书为107岁高龄的马识途所作甲骨文著作。书中鲜活再现了国立西南联大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妙趣横生的授课场景,尤其是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研究的精髓;生动展示了大师们精勤治学的品质、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和自由开明的名校教学风貌;立体展现了马识途在岁之克服病魔侵扰潜心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体会及其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亦可窥见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名校的精神与血脉传承之魅力。本书是唯*公开出版的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兼具文学、知识、思想和趣味。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