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李亦园与中国人类学9787532170913上海文艺
    • 作者: 编者:田敏//徐杰舜著 | 编者:田敏//徐杰舜编 | 编者:田敏//徐杰舜译 | 编者:田敏//徐杰舜绘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9-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编者:田敏//徐杰舜著| 编者:田敏//徐杰舜编| 编者:田敏//徐杰舜译| 编者:田敏//徐杰舜绘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9-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05-01
    • 页数:318
    • 开本:16开
    • ISBN:9787532170913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作者:编者:田敏//徐杰舜
    • 著:编者:田敏//徐杰舜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80.00
    • ISBN:9787532170913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9-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9-05-01
    • 页数:318
    • 外部编号:3062656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篇 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
    李亦园先生行状
    李亦园先生著作目录
    第二篇 缅怀李亦园先生
    我的人类学家父亲
    ——李亦园院士的田野工作与论著/李子宁
    追念亦园师
    ——几则琐事回想/庄英章
    春雨润物细无声/翁玲玲
    我的老师李亦园院士
    ——一位辛勤的文化人类学界的园丁/陈中民
    李亦园院士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关怀/赵树冈
    闪耀在海峡两岸的:悼念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徐杰舜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纪念李亦园先生/范可
    亦园,亦缘/彭兆荣
    梦得寂寞
    ——怀念李亦园先生/邓启耀
    良师益友
    ——李亦园先生追思/滕星
    第三篇 李亦园先生学术思想与中国人类学
    李亦园与中庭研究:一个长期的对话/庄英章
    学跨科际﹑思贯古今的李亦园先生/王明珂
    “泉州学”的桑梓情与学术关怀
    ——李亦园先生晚年所作口述史补充访谈/李菲
    中国研究的人类学“台湾学派
    ——李亦园先生学术追忆/张小军 李海文
    李亦园人类学思想的主体特征/朱炳祥
    个人学术生命史与人类学学科发展
    ——以李亦园先生为对象/李陶红 韦小鹏
    从华人社会与从中国看汉人社会
    ——李亦园先生汉人社会研究述论/徐杰舜
    “致中和”与体民族志的关系
    ——李亦园先生的中国文化之“致中和”观/彭兆荣 吴芳梅
    “致中和”的文化生态论
    ——纪念李亦园先生逝世一周年/林敏霞
    注重活态与过程的文学
    ——李亦园先生对文学人类学的开拓贡献/谭佳 徐新建
    对话的人类学:以费孝通先生与李亦园先生交往为例/赵旭东 李育珍
    跨越海峡的人类学之情
    ——纪念李亦园先生/周鸣 未竟对话:“文化中国”的新时思/孙振玉
    人类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人类学/田敏
    李亦园学术思想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孙九霞
    文本、族群、叙事:作为一种民族志的《平闽十八洞》/张先清
    人、均衡与边界:李亦园宗教思想探微/张超
    贵州东部Hmub人的生命史叙事与城乡移动经验初探/简美玲
    李亦园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韦小鹏 廖智宏
    后记

    李亦园先生行状【编者按】李亦园先生行状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收入时稍有删减。
    李亦园先生是台湾影响力的人类学家,无论在学术制度的建立或学术议题的开展上,都扮演着创设或奠基的角色。三所从事人类学研究和培育台湾人类学人才的重要机构——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和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都因他长期的关注与呵护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李亦园先生是推动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科际整合的第—人,以行为科学的框架,将人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结合,对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发展影响甚巨。他的学术关怀跨越两岸,是联结成长于1949年前的中国民族学及考古学者及战后受英美社会科学影响的人类学者的关键人物。
    李亦园先生:193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48年就读台湾大学,1953年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为该系届生。大学期间受业于李济、董作宾、高去寻、凌纯声、芮逸夫、卫惠林、陈绍馨等考古学、民族学名师,不仅承继了强调田野调查的实学风,终身行事更深受这些师长身教的影响。 1955年,李先生随业师凌纯声先生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退休,除1958年至1960年间赴哈大学深造获人类学硕士外,于民族学研究所历任理员、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出任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亦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评议员、咨询总会务员等职务。李先生对学术研究贡献卓著,198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先生的研究主题包括物质文化、家族组织、文化理论、比较宗教、仪式象征、神话传说等,研究对象涵盖台湾南岛民族、海外华人及台湾汉人社会文化,著作等身。
    计有《一个移植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信仰与文化》《文化的图像》《人类的视野》《宗教与神话论集》及《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涯》等自著专书15种;合著专书《马太安阿美人的物质文化》《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学田野调查与研究》等s种;编著专书《中国人的格:科际综合的讨论》《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等12种;学术175篇,一般251篇。其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涯》一书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1999年度非文学类书奖,以及台湾“《中央日报》,,出版与阅读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榜。《中国人的格:科际综合的讨论》一书于2009年获选“东亚人文100”书目经典书籍。
    除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与院务工作之外,李先生长期以合聘方式任教于台湾多所大学,育才无数。1968年至1983年问,任教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开讲数门脍炙人口的热门课,如原始宗教、东南亚民族志、应用人类学等,这些课至今仍为老“台大人,所津津乐道。李先生更积极教育后学,培育新生代人类学家,许多至今活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