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我们为什么听音乐9787559665911北京联合
    • 作者: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著 |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编 |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译 |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绘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著|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编|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译| 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绘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5-01
    • 字数:389
    • 开本:16开
    • ISBN:9787559665911
    • 版权提供:北京联合出版社
    • 作者: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
    • 著:著 者:[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译 者:张楠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70.00
    • ISBN:9787559665911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3-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5-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762301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1 前奏曲 和谐的宇宙 ………………………………………………………… 1
    2 序曲 我们为什么歌唱?……………………………………………… 10
    3 断奏 音乐的原子 …………………………………………………… 34
    4 行板 旋律是什么?…………………………………………………… 96
    5 连奏 缀句成章 ……………………………………………………… 142
    6 合奏 万事俱备 ……………………………………………………… 169
    7 活跃地 节奏的俘虏 ………………………………………………… 211
    8 拨奏地 音乐的颜色 …………………………………………………
    9 神秘地 尽在脑海 …………………………………………………… 248
    10 热情地 燃烧我 ……………………………………………………… 262
    11 自由活泼地 风格的交错 …………………………………………… 330
    12 说话式地 音乐在对我们诉说些什么? …………………………… 362
    13 严肃地 音乐的意涵 ………………………………………………… 387

    尾 声………………………………………………………………………… 414
    图片来源……………………………………………………………………… 418
    注 释………………………………………………………………………… 420
    参考文献……………………………………………………………………… 428

    作者简介菲利普·鲍尔(PhilipBall),牛津大学化学学士,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在读期间也玩了很多音乐),自由科普作家,英皇化学学会会员,曾在《自然》杂志担任物理学编辑二十余年。著有《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量子力学,怪也不怪》《明亮的泥土》《如何制造一个人》等。
    译者简介张楠,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关注身体技术、劳动和休闲,研究方向为城市中产的工作压力。

    1前奏曲和谐的宇宙引?言
    在距离地球140亿英里[1英里≈1.61千米。]以外的遥远地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的乐曲正企盼着新的听众。如果有外星文明与1977年发的旅行者1号、2号飞船邂逅,他们就会发现一张金唱片,还能从中听到格伦·古尔德(GlennGould)演奏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PreludeandFugueinC,出自《平均律键盘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的第二卷)。
    一张1977年制作的密纹唱片[密纹唱片(long-playingrecord)诞生于1948年,是黑胶唱片的一种,每分钟 33?转,一般直径为10或12英寸(约25.4或30.5厘米),以模拟方式录音。一般由乙烯基(如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也可以使用金属压制,比如文中旅行者号搭载的金唱片,其材质是铜质镀金。——译者注(后文中不另外标注的都默认为译者注)]装不下太多音乐,而旅行者号的任务是去探索行星,它并不是一家星际移动音乐资料馆,不可能携带太多唱盘。不过反过来想,如果能在浩渺的宇宙中一听巴赫的杰作,怎么可能不对其余的作品垂涎?还有位科学家觉得,寄出一套巴赫全集可太招摇过市了,还是别的那种。
    收到旅行者金唱片的朋友,不仅可以听到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作曲家、钢琴家、指挥,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贝多芬的作品,还能听到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甘美兰(Gamelan)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音乐,又以巴厘岛及爪哇岛的甘美兰合奏为著名。主要的乐器有钢片琴类、木琴类、鼓、锣、竹笛、拨弦及拉弦乐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兰是整队组合的名称,“甘美”(gamel)在爪哇语解作敲击,而字尾“兰”(-an)用来标示名词,合起来就是敲击乐的意思。甘美兰是印尼的宫廷和宗教音乐,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影响很。旅行者号金唱片所收录的甘美兰曲目是《花的种类》(“Puspawarna”),由PuraPakuAlaman用甘美兰演奏,由K.R.T.Wasitodipuro指导,由罗伯特·布朗(RobertBrown)录制。]、所罗门群岛岛民和纳瓦霍印第安人的歌曲,以及盲眼威利[即盲眼威利·约翰逊(BlindWillieJohnson,1897—1945),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黑人布鲁斯乐手。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的纪录片《布鲁斯之魂》(TheSoulofaMan)中选取了盲眼威利的素材。]演奏的《夜黑地寒》(“DarkWastheNight,ColdWastheGround”)。(可惜,这张唱片并未录入披头士乐队[Beatles]的音乐,大概百代公司[EMI]还没有搞清楚跨星际的版权问题。)我们怎么会想到把音乐发到茫茫宇宙之中?智慧生命可能并不具备人类的特征,甚至连听觉都没有,若是他们按照金唱片上的图片说明转动唱片、放下唱针,我们凭什么断定他们能够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这正是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那种我们称作音乐的持续声响,为什么可以被理解?我们说“听懂了”或“没听懂”的时候,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对我们而言,音乐不仅有意义,还有审美和情感的意涵?而且,音乐的这些特可以传递给文化族群,甚至物种吗(正如旅行者号背后的科学家们想做的)?音乐是不是普世(universal)的?
    有关音乐的普世,有这样一种狡猾的论方法:早在公元前6世纪,达哥拉斯就提出音乐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那么,所有文明都可以通过唱针的振动来“解码”这段音乐。但是,这就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音乐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人为建构。尽管存在一定争议,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物种可以像人类一样创造音乐,还能对音乐有这么丰富的反应。音乐在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有的社会没有文字,有的甚至没有绘画,但是,我们似乎能在所有的社会中找到音乐的影踪。
    我们已经能够解释语言的产生,但是对于音乐的起源,至今没有的说法。有据表明,音乐是智能生物具备听力之后的必然产物。但即便真的如此,我们还是没能解释其中的具体机制。
    说来不可思议:声音中频率、振幅的变化,竟然对我们有意义,甚至让我们欢欣、流泪。不过,谜题的也在一点点揭晓。我们听音乐时,即便漫不经心,大脑也在努力工作,甚至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巧妙地进行过滤、指挥和预测。音乐不可能仅仅是某种数学,而是艺术与科学、逻辑与情感、物理与心理妙的结合。在本书中,我会揭开音乐的面纱,探寻音乐不为人知的魔法。
    大脑甜品店?
    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在1997年出版的《心智探奇》(HowtheMindWorks)一书中这样写道:“音乐就是块听觉乳酪蛋糕——一种精致的点心,用来搔动我们至少6个心理官能的之处。”他认为:相较于语言、视觉、社会推理和实际生活技巧,音乐完全可以从我们这个物种中消失,而我们其余的生活方式几乎不会因此有任何变化。音乐似乎纯粹是一种用于享乐的技术,一个放满娱乐药物的什锦拼盘,我们通过耳朵摄入,并即刻刺激到大量的愉悦回路。[此处及后面的引文译文均选自该书中译本:史蒂芬·平克..心智探奇.赫耀伟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539。]此论一出,便引起了公愤。你感受一下:这就好比把巴赫的《B小调弥撒》(MassinBMinor)比作夜店的致幻药片!平克还认为,音乐完全可以从人类物种中消失。这就好像在说:就算音乐消失了,他本人也毫不在意。在很多人看来,平克的言论就是在下战书:音乐有根本的演化价值?音乐帮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繁衍至今?我们从遗传上就有制作音乐和喜爱音乐的倾向?这非同小可,简直事关音乐的尊严与价值。
    面对诸多质疑,平克也尽量耐心地做出了回应:我并不是说音乐只有具有演化上的意义,才称得上是一门艺术。人类文化中的很多面向并非起源于适应行为(adaptivebehavior),但这些面向仍然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读写行为就是一例。如果一位演化心理学家认为,书写显然是适应的,因为书写可以记录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子孙后代。这个说法是毫无依据的,因为书写产生的时间晚,不可能对应到特定的基因。我们之所以能写字读书,并不是因为具备用于读写的基因,而是因为具备必要的内在能力:视觉、图像识别能力、语言,再加上我们灵活的手指。
    约瑟夫·卡罗尔(JosephCarroll)是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教授,他对平克的回应很有价值:“艺术、音乐、文学不仅仅是认知流动[“认知流动”(cognitivefluidity)是英国雷丁大学考古学教授史蒂文·米森(StevenMithen)在其作品《心智史前史》(ThePrehistoryoftheMind)中的概念。这本书中探寻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正是因为“认知流动”综合了处理信息和使用工具的种种方式,灵长目动物的模块化心智才能演化成现代人类的心智,缔造出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们更是培养与管理复杂认知机制的重要方式,我们更高级机能的实现都有赖于此。”这些艺术和“刺激味蕾”大相径庭,它们体现了情感与观念:艺术是信息沟通的载体,能够传递出经验的质。如果人们被剥夺了这样的经验,就如同先天带有神经缺陷的孤独症儿童……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文学和艺术的经验,虽然仍然有社交互动能力,但这些能力会粗糙。这样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内心生活的样态,总是感到混沌一片。在我们的世界中,不论是情感的组织,还是需求和目标的构成,都有丰富的意涵。而这样的孩子,恐怕只能做出有限的本能反应。
    正如人们常说的“艺术使人高贵”,这样的观点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是,这个说法太难明了。卡罗尔举了狄更斯《荒凉山庄》(BleakHouse)中的例子,书中的斯墨尔维德家族(Smallweeds)“放弃一切娱乐,鄙视所有的故事、童话、小说和寓言,至于的行为,那更是一概排斥和严加禁止”,结果,他家的孩子都成了“早熟的小大人,而且,据说他们因为精神上受到某种压抑,所以都得像猢狲一样”。[译文引自狄更斯.荒凉山庄.黄邦杰,陈少衡,张自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74-5。]不过,这只是文学上的夸张。而且,显然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缺乏爱和培养,所以生活中才缺少艺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存在这样的实例:因为从未接触过音乐,精神和人就会从而枯竭?
    尽管平克和卡罗尔的说法可圈可点,但是两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会在本书中详加解说。我们当然可以反驳平克(而且后文会讲到,我们已经有理由认为他的观点不成立),但是,这尚不足以建立起音乐的根本价值。我们也不必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非要明卡罗尔说的“无音乐,人野蛮”是对的。竟,反过来是不成立的:野蛮的兽与精致的音乐审美可以共存,比如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的小说《发条橙》(AClockworkOrange)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Alex);又比如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他对瓦格纳(Wagner)的音乐推崇备至。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去想象没有音乐的文化,音乐是人类智力的必然产物,不论它的出现与基因遗传有什么关系。人类的心智本来就具有音乐的精神结构,不管有意无意,心智都会自然地利用这些工具。音乐不是人类物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它植根于我们的听觉、认知和运动机能,也暗含在我们构建声音景象(soniclandscape)的方式之中。就算平克(可能)是对的,就算音乐真的毫无演化意义,但是除非你能改造人类大脑,不然不可能将音乐从我们的文化中清除。公元6世纪早期,波爱修斯[波爱修斯(Boethius),6世纪早期罗马哲学家。关于音乐他曾著有《音乐的纲要》(FundamentalsofMusic),这是他早期的作品,他将音乐归为中世纪博雅教育的“四艺”之一。]似乎就已经看透一切,音乐“与我们浑然一体,想要摆脱也是徒劳”。
    基于这些理由,平克的“音乐只是享乐”的观点不攻自破。(而且和音乐不同,就算吃再多蛋糕、用再多,这些行为都没有锻炼到我们的智力和人,甚至可能带来反作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音乐并不一定是用来享受的。听上去糟糕,可是事实如此。一个人当然不可能享受所有类型的音乐——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听音乐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在某些文化中,愉悦甚至不是音乐的首要功能。所谓“音乐会带来审美反应”,这种说法的普世仍然存在争议。我再用食物打个比方:除了感到饿,人吃东西还有很多理由。不过我们可以肯定:人吃东西主要是为了生存。但是,人听音乐主要是为了享受?幸好,我们基本上还是享受音乐的,本书的一大主题就是探讨我们为何享受音乐。但是,愉悦可能只是音乐带来的结果,而非音乐产生的原因。平克的“听觉点心”论,其实说明了在听觉环境中制造音乐所带来的一种结果。而且,放开肚皮大吃大喝的情形,与部落原住民在仪式上唱歌或者20世纪70年代先锋派猛将制作数学音乐(mathematicalmusic)的情形,这几者实在是大相径庭。正如我们有语言本能,我们也有音乐本能。它也许编码在人类的基因里,也许并没有。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压抑这种本能,想要清除它更是无稽之谈。
    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把音乐本能过度简单化——要不然它与非洲大草原上动物们的原始冲动有什么区别?从约会求爱、梳妆打扮到婚外恋情,从言情小说到《奥赛罗》[《奥赛罗》(Othello)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603年前后。]的悲剧,岂不统统成了繁殖欲的表现?文化形塑了人的本能,它的巨大作用超出常理、不成比例,甚至让人搞不清楚相应的生物基础(如果真的存在)。约翰·凯奇(JohnCage)的《4′33″》寂然无声,摩托头乐队[摩托头乐队(Mot?rhead),英国重金属乐团,由贝斯手、主唱兼词曲作者伊恩·弗拉泽·凯尔米斯特(IanFraserKilmister,Lemmy)于1975年6月创立。该乐团是英国重金属新浪潮诞生的代表,促进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的重金属音乐复兴运动。]的《杀过头》(“Overkill”)震耳欲聋,想要对截然不同的音乐做出解释,平克和卡罗尔的理论真的够用?谁的音乐?
    本书会涉及不同的文化,但是仍然以西方音乐为主。因为西方音乐不仅是我,可能也是本书原版大部分读者所熟悉的音乐。而且,对于高度发达的“艺术音乐”(artmusic),西方有成熟的研究体系,与音乐发展相关的资料浩如烟海。另外,对非西方音乐的探讨一方面可以避免把文化的相对征遍化(很多作曲家犯过这个错误),另一方面也能让我找出音乐确实具备的跨文化特征。我会特别关注某些复杂、精巧的非西方音乐,比如印度的古典音乐和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近一份研究表明:在诸多音乐形式中,甘美兰具有的“复杂”(complexity)。这提醒我们,不能因为西方音乐流布广泛就有优越感。——原注]音乐。但是,“更精巧”不一定意味着“更好”。在某些方面,艺术音乐并不优于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我不会在本书中评价音乐的艺术和美学。不过,关于什么样的音乐听起来更美妙、更让人愉悦,我们会找到一些明确的客观标准。希望本书能鼓励你(正如写作本书也鼓励了我)再度聆听以前觉得太过枯燥乏味、无病呻吟、难以理解的音乐。我相信会有读者从中受益,让他或她更乐于欣赏音乐,更能理解音乐带来了什么,以及这背后的原因。
    音乐不是品
    也许是自恃人所共有的音乐,我们对音乐教育的态度往往是放任自流。当然,就算孩子们没摸过乐器,没上过音乐课,也早晚会戴上耳机听iPod。但是,如果真的忽略了音乐教育,就会错过儿童身心发展的良机。不教孩子烹饪虽然不会饿着他们,但就不能指望他们享受食物之美,他们也就无法品评珍馐美味。音乐也是如此。而且,人不需要教就知道什么能作为食材,怎么做菜才需要教。
    无论约瑟夫·卡罗尔说的“无音乐,人野蛮”是对是错,可以确定的是:有了音乐,我们的世界焕然一新。的例子就是委内瑞拉青少年乐团系统(NationalSystemofYouthandChildren’sOrchestrasofVenezuela),简称“音乐救体系”(ElSistema),它为大约25万贫困儿童提供了免费的音乐教育。音乐救体系下设200支青年乐团。这些乐团是贫民区孩子的避风港,让他们远离犯罪和。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SimónBolívarYouthOrchestra)是其中的翘楚。这支乐团的演奏感情之充沛,技巧之高超,让许多“发达”人看了都眼红。音乐救体系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无疑是因为它给生活带来了组织和安全感,这对青少年来说弥足珍贵。也许足球体系、文学体系也能发挥类似的功能,但在委内瑞拉的年轻乐手心中,是这些音乐(大多是欧洲经典曲目)给他们种下了专注、好奇和乐观的种子。相比之下,西方的音乐教育更加精英主义、高高在上,学音乐成了一种苦工,难以带给人们满足和激励。音乐不过是孩子们生活中学有余力的点缀品。
    实全面的教育,少了音乐这个主角。首先,听音乐是一种心智锻炼。相比于活动,音乐活动会同时涉及更多的大脑区域,还会促进它们协同运作。(心理学中把人分成“左脑型”和“右脑型”,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在音乐中根本不成立。)虽然“莫扎应”(MozartEffect)已经被伪(详见第9章),不过对一般智力的提升,音乐教育确有积极的效果。它还是潜在的社交活动,大多数年轻人都对音乐有十足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不同于温室里培养的“音乐小天才”,感的音教育还可以带给我们音乐宝的礼物—对感情的培育与教化。
    音乐教育固然能启发心智,但是我们不能执着于此。音乐和文学一样,总是引人入胜,可以把人们带进无数奇妙的境界,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可惜事与愿违。孩子们不再唱歌,不再跳舞。学钢琴本来是件幸运的事,可他们一想到钢琴课就心烦,因为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像MTV里的明星就灰心丧气。成年之后,他们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虽说聆听和鉴赏音乐确实需要特别的技巧),还开玩笑说自己是音盲(tone-deafness)。拜托,这可是种罕见病。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在有些文化中,“我不懂音乐”这句话毫无意义,就相当于在说“我没在活着”。
    这也是本书要讲的内容。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