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壮家女儿情9787521203479作家
    • 作者: 禤佩娟|责编:张平著 | 禤佩娟|责编:张平编 | 禤佩娟|责编:张平译 | 禤佩娟|责编:张平绘
    • 出版社: 青年作家杂志社
    • 出版时间:2020-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禤佩娟|责编:张平著| 禤佩娟|责编:张平编| 禤佩娟|责编:张平译| 禤佩娟|责编:张平绘
    • 出版社:青年作家杂志社
    • 出版时间:2020-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0-01-01
    • 字数:270
    • 页数:357
    • 开本:32开
    • ISBN:9787521203479
    • 版权提供:青年作家杂志社
    • 作者:禤佩娟|责编:张平
    • 著:禤佩娟|责编:张平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5.00
    • ISBN:9787521203479
    • 出版社:作家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20-01-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20-01-01
    • 页数:357
    • 外部编号:3083905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录
    序 情到浓时文自菁/邓 咏 1

    辑 故乡情恋 1

    青青翠竹 3

    故乡的泥土 7

    米 气 11

    远去的“舂臼”声 15

    老宅簕竹墙 19

    一张旧书桌

    回乡迷路 27

    欢乐的歌声 31

    火盆融融 35

    稔花烂漫 38

    十七岁的馈赠 42

    水渠桥 45

    月光光照地堂 48

    怀念祖父 52

    我的抗日大伯 58

    第二辑 防港风采 65

    山青海蓝“交东”美 67

    明天,还会珠耀的海湾 71

    诗情画意红沙湾 75

    海中琵琶 79

    五彩斑斓蝴蝶岛 83

    江山半岛,一个响亮的名字 87

    大格局的沙螺寮 91

    渔港·沙滩大气象 95

    恬淡的红树林 98

    夜游西湾环海大道 102

    月光下的龙马广场 105

    红豆如心 心如红豆 108

    天堂滩赏月 112

    邂逅那片红树林 116

    又见凤凰花开 120

    北仑村的风采 1

    扶隆风光 127

    幸福冲敏 130

    农家园林 134

    文化飘香的石合村广场 138

    油菜花盛开的村庄 142

    灿然绽放的“一朵金花” 145

    孔雀开屏的地方 149

    山鹰翱翔的地方 153

    红头坝:一座气韵特别的村庄 156

    十万大山古商道 160

    重进影院看电影 164

    防东之路越走越宽阔 168

    天天喜闻读书声 172

    第三辑 人物画廊 177

    鲁原诗艺传奇中越友谊文化之碑 179

    情洒山乡夕阳红 187

    一个白衣天使的故事 191

    创业记 195

    大山里绽放的一朵幼教奇葩 199

    大山深处“芙蓉”艳 205

    田心村女员风采 209

    驾三车的嫂 214

    我们舞蹈队的黄叔 218

    诗教伴着梦想飞 222

    山庄飘香,农家传奇 227

    脱下军装,依然是可的人 2

    重教学的廖氏武威慈善协会

    第四辑 心海涟漪 243

    歌声飘过三十年 245

    暖心的日子 249

    情结与思念 253

    厚德载物 257

    心存感动 261

    情动课 265

    心中的图腾 268

    河畔 271

    第五辑 生活感悟 275

    惜时如金,勤学不辍 277

    擦亮心灵的风景 281

    “叶落花开”别样风景 285

    阳光飘香 289

    做个红尘中人 292

    漩涡上的 296

    第六辑 游踪履痕 299

    愉快的旅途,友好的欧洲人 301

    的广场 307

    风车转呀转 310

    登上铁力士山 313

    冰雪松花江 316

    在上海骑免费自行车 320

    走进巴金故居 324

    参观“一”会址 328

    向阳上林 332

    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 335

    姹紫嫣红满园春 338

    风采卓然的那考河湿地公园 342

    扬美古风 346

    山城奇观 351

    后 记 355

    禤佩娟,广西防城港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广西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文章散见于《中国边海防》《中国边防》《中国摄影报》《教师报》《中学语文周报》《广西文艺界》《广西文学新创作》《防城港日报》《港城文艺》《边海文学》《防城港文学》等报刊。散文集《赤脚走过的岁月》《星海璀璨》,分别荣获2010年、2014年防城港市届、第二届“金花茶”文学艺术奖。散文集《有人送我红玫瑰》201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个抗日老兵的情怀》2015年获广西妇联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征文比赛”二等奖。《创业记》2016年获《防城港日报》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一等奖。

    青青翠竹我家有个精致的竹篮子,像个漂亮的花篮,这是大哥编织的。数年前,嫂子用它装东西来给我,我把它当艺术品般珍藏着。看到它,自然想起故乡的青青翠竹。
    过去,我们村子,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会植上几丛竹子。竹子生长快,繁殖力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蓬勃茂盛,挺拔秀逸,“叶扫东南日,枝捎西水云”,风摇青玉枝,婀娜多姿,仪态万方,竹竿咿咿呀呀唱着欢乐的歌,引得林子里的鸟雀兴奋地跟着引颈高歌。难怪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的种类主要有簕竹、箪竹、撑篙竹(也叫石竹)。之所以种这几种竹子,是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它们可以美化环境,可以抵挡风暴,重要的是能编制生活器具和生产用具。
    簕竹,茎高竿大,枝节横生锐利硬刺,材质厚实坚硬。村里的扁担、瓦房的桁桥(檩子)桷子(椽子)、打鱼的竹筏,还有男人的烟筒、女人的织针等,皆取材于它。箪竹,给人秀逸的感觉,节正而修长,中空皮薄,材质韧强,为上等的“篾”用竹种,可供精细编织,如篮子、箩筐、筛子、簸箕、筲箕等。撑篙竹,株丛生,无刺,茎直立,高达十五米,径六厘米,修长劲挺,材质厚而坚实,可做棚架、草杠、船筏撑篙等。因其具有撑篙的特殊作用而得名。
    村子里,很多男人女人都是编制竹器的能工巧匠。耕作之余,要编织器具,砍下箪竹,削枝去叶,平头除尾,理顺竹节,把修理好的竹子,破分成若干细细的篾条,又把篾条破成薄薄的篾片,用破布包住篾片,来回拉动几次,把篾片磨光滑。接着坐到矮脚凳子上,篾片便在手里怀里跳动,不久,魔术般出现他们想要的东西:或竹凳或竹椅或竹席或竹饭罩或竹篮或竹筐……我们家,大哥编的竹篮子看,他用破得像熟面条般柔软细腻的青篾条,在圆形的篮子边缘绕出花瓣形的花边,在篮子的周围编织出花纹或鱼鸟等图案。提手用两股细篾丝扭结成麻花状,精致美观,几乎称得上工艺品。大哥曾是大队“采茶”艺术队的骨干,剧中丫鬟小姐拿的精美的小篮子,都是大哥编织的。有时用篮子送东西给亲友,他们往往连篮子都留下了。
    编制承重力较大的器具用具,如做竹床、竹桌子、竹躺椅、竹门,扎竹筏,建瓦房等大用具的人家,得用到簕竹和撑篙竹。扎竹筏、建房砍簕竹的场面为闹。因尖锐的竹刺牙错牢固交织,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难以对付。且这些工程需要的竹子多,自家人手不够,得请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来帮忙。把竹从根部砍断后,由下往上削去部分刺枝,接着像拔河一样,几个人依次手握竹竿,扎牢马步,一个站在外面指挥喊口令,“一——二——三——拉!”双手往外用力一拔。“嗨!”大伙齐喊一声同时发力,竹拉出了一大段。这样重复两三次,才把砍伐的长长竹子从竹丛巨大的阻力中拉出来。砍竹比伐木困难多了,每砍下碗口大的一竿竹,都要大费工夫。竹子砍够数量,按使用长度截断修理好后,剩下许多长长短短的竹头竹尾。一些姑娘媳妇各自捡走一节可修织针的竹头;一些叔叔伯伯每人捡走一截可做水烟筒的材料。村里姑娘媳妇大多有几副长短织针,短的织袜子、手套,长的打毛衣。簕竹修的织针,坚硬光滑耐用。吸烟的叔伯,他们截出长度、粗厚适宜的一段竹子,打通里面的竹节,底部一节保留,在竹筒外面中间位置钻个孔,安上个往上偏斜的竹嘴儿,就成了水烟筒,大多数人家里都有一个。开会或聚在一起聊天时,他们不时“吧嗒吧嗒”地吸一会儿长长的水烟筒,怡然自得。
    竹器用途很广,除日用外,还能用来传情表意。我的一位姐姐,有次特别用心地编制了一顶笠帽,帽子上面用破成韭菜般薄细的篾片编织,还在它周围用篾丝穿绕出几颗五角星,有点像当年红军戴的竹笠帽。帽子底面用修得光溜溜的硬朗的撑篙竹片编织,中间夹进排得整齐厚实遮阳挡雨的葵叶,帽的带子为蓝白相间条纹丝带。帽子编制好,她用淡黄色的光油把帽子表面刷染得润泽光亮,一顶多么结实漂亮的帽子!姐姐次戴着它去赶集,村里人看到,都夸她帽子好看。傍晚姐姐归来,奇怪,帽子不见了。母亲问她:“帽子哪里去了?”她说,回来乘船,帽带没系稳,风吹到江里了。后来才知道,她把帽子送给了心上人,其实她是特意为他编制的。
    小伙子们有时喜欢用较小的竹管做洞箫,或用编织器具剩下的材料编织一些小动物、小饰物,喜欢上某位姑娘,就找机会悄悄送给她。一次我在赶集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好朋友,我看到她挂在肩上的布包,袋口的一侧缀着一个精致可爱的饰物,那是一个用染上几种颜色细如发丝的篾丝编织成的彩,若不认真看,还以为是丝线织的呢。我惊讶地问她哪里来的,她陡然脸生红云,贴着我的耳朵小声告诉我。哈?我惊喜得跳起来,抱住她说:“好啊,你将成为我嫂子了。”竹蝴蝶原来是我一个堂哥送给她的。
    正是竹篾牵红线,喜结连理枝。
    我们村私人种的竹子不算多,每家就那么三两丛,每年都得砍下一些,畚箕、挑筐、竹耙等生产工具易破损,得去旧换新。生活困窘时,还得编制些竹器去卖。有时用竹较多,竹丛变得疏疏落落。但到来年春风起,一场细雨过后,竹根下争先恐后钻出尖尖的绿箭头,“一夜抽千尺,万竿龙孙发。”竹子生生不息,岁岁葳蕤秀云天。那些年,父老乡亲,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绵绵竹之情。现在故乡正大踏步走向城市化,以后怕是难觅竹之影了。
    青青故乡竹,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2017年11月故乡的泥土
    我家养的几小盆花木,长到一定程度,叶子渐渐萎黄掉落,盆小泥少,阻碍了它们的生长,得赶快换大盆移植。花盆不成问题,可以买得到,但泥土哪里找呢?到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和街道,找点泥土比登天还难。
    ,晚饭后外出锻炼,看到临街的一排房檐下,有两个人在往新砌的长条形花池里填土种花,我好奇地走近去问他们哪里弄来的泥土。他们说是买来的,次听到买泥土,甚为惊讶。继而问:“到哪里去买?”他们说请拖拉机运,按说定的运量给钱。
    我只移种几盆花,用土不多,无须小题大做,但却为寻不到土而苦恼。我猛然想起故乡,乡与土是分不开的。但我的故乡也差不多被钢铁丛林占据了。我怀着侥幸之心,打电话给故乡的一个姐姐,跟她说:“我想种几盆花,老家还有没有可种东西的泥土?”她说:“我先看看,若找到带去给你。”我急切地期待着。
    翌,用摩托车给我驮来两半袋泥土,用旧米袋盛的。我高兴地把泥土从车后架上卸下来,搬进屋里。她说:“幸好我们家自留地还有一小角未被建筑工程推土填满。”“啊,这是自留地的泥土?”我迫不及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放在鼻子下嗅闻,一种久违的气息直透肺腑,那是泥土、粪肥、汗水、各种作物气息混合的馥郁之气,觉得任何香水都无法与此相比。凝视那泥土,粉末状,松软细腻,黑黝黝的。这种泥土,我们叫“熟土”,是常种庄稼施肥而成的好泥土。我轻轻地抚摸,温暖感像电流迅速传遍全身。
    自留地,是集体化时期生产队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耕种的有限坡地,收获归私人所有。我们家的自留地,也仅有六七分。曾听母亲说:“原来的土质是较粗的浅黄色含小石子的沙土,地瘦,起初种庄稼收获不大。后来经过几次增加肥泥、改良土壤及种植管理时施足基肥,收成才逐渐好起来。”种自留地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包括粪水和家禽粪便(猪粪除外,生产队统一收集使用)混合的灰土肥。积肥是一项长期而辛苦的工作。童年时,晴天的早晨,我一手拿着个小粪箕,一手拿着个长柄粪铲,这是大哥特意为我做的拾粪工具,穿田埂,过山道,越阡陌,绕林边,去拾狗粪、牛粪。寒冬,赤脚走在结霜的道上,针扎般地痛,浑身发抖,手脚冻得红肿。每次拾到差不多上学时才回来,把粪倒进粪坑里沤粪水,以提高粪水的肥效。家里每年积一次土肥,选在秋末冬初,雨水少的时节,母亲带领能干活的几个哥哥姐姐(后来我长大了,也加入到这个行列)扛着锄头到野外山坡找一片草盛的地方,挖草坯,俗称为“打草坯”,锄头绕圆周不深不浅斜着挖下去,挖完带泥翻转,就是一块圆锥形的厚实的草坯。挖到一定的数量,让它们在原地晒两三天,干得差不多,就在旁边堆起一大堆早已准备好的干芒萁(蕨类植物,割下晒干,可用来烧火做饭。过去是当地农村煮饭的主要燃料),把草坯从下到上沿着芒萁堆层层贴放上去,直到把草堆封密,用铲子的背面把草坯往里砸结实,从基底里面点燃芒萁。烧上几天,烧到烟熄为止,草坯就被烧酥,用锄头背一砸,即崩塌如粉,成了一堆灰土。待到热量散尽,便用粪箕挑回家,放进鸡鸭屋里,让它们栖息踩踏。平时煮饭烧的柴草灰也不时清理放进去。到种庄稼前,把它挑出门前场院浇上一桶半桶尿,搞匀,摊开来晒,晒干,做下种前的基肥。肥足土沃庄稼才长得好。
    我们村的自留地每年主要种三种作物,春种玉米、夏种黄豆、秋种番薯(也叫红薯),每年应时而种。玉米、番薯是两大杂粮,用肥多,特别是玉米,种植时,在起畦整平如纸的地上,按一定的规格距离用锄头开出条条小沟,先淋上粪水,待粪水干后,等距离放上育出芽笋的玉米种子,再在玉米种子之间放上一把灰土粪,然后把沟两边的浮土用双脚拨进沟里覆盖平整,才算大功告成。种番薯,得起垄,用一种两人合作的人力小沙耙,一个握掌耙柄,一个在对面拉绳索,把泥拉起垒成若干条长龙状的垄,先隆起一边,接着用锄头沿着顶部开出一条小沟,撒进灰土肥,再将另一边土隆起合拢,沿着基肥的顶部栽插薯苗。玉米和番薯在生长过程中还得数次淋粪水。黄豆用肥较少,种法与玉米差不多,只是下种前不用淋粪水,下种后只放灰土肥就行了。生长过程,不用再施什么肥,像作物一样除草、松土培土一两次就可以了。
    作物一茬茬播种,一次次收获。每次收获后,得重新犁地翻土,耙碎。再用锄头打碎、打细。土地平整后,根据所种的作物,任你去勾画。年复一年,精耕细作,勤管理,勤施肥。泥土越来越细柔,越来越黝黑,收获也越来越丰。
    我家的自留地,与三四家的相邻。种自留地时,哪家人手不够,大家都互相帮忙。劳作之余,各家的主人,不时到自家的坡边地头站一站,看一看庄稼的长势,还与别家的比较,看谁家的长得好。若比不上别人,就虚心请教,再努力加劲。小时候,我常跟母亲到自留地边巡看庄稼,不同季节各个生长期的作物显示出不同的风姿。有几幅画面印象特别深。玉米长成林的时候,密密剑叶交织成美丽的青纱帐,高大强壮的茎干在里面悄悄地孕育着无数带着一束胡须的玉米棒胎。胡子先是短短向上的一小束,随着时间的脚步日渐伸长,长到往下倒垂,颜色由鹅黄到淡青到翠绿,直到变成紫黑色时,玉米棒籽粒就长足长圆,饱满、充实,株株玉米秆像挺着足月的大肚子,该到分娩的时候了。黄豆,将近收获之时,叶子像金片,在熏风中日渐掉落,稀疏得掩盖不住一丛丛橙黄色鼓胀的豆荚。番薯藤产薯的时候,一排排像绿浪起伏的番薯垄,隆起的泥土被簇拥的番薯挤裂开条条缝隙,隐约看到番薯白胖胖的身影,甚是可爱。看到这些透着丰收信息的画面,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也感到无比高兴。
    自留地,承载着一家人的汗水、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
    现在,这两半袋泥土,也许是自留地剩下的泥土了。我把这些具有生命力和饱含亲情乡情的泥土留在花盆里,留在鲜花绿叶中,留在心灵深处。有故乡的泥土相伴,从此不寂寞。
    感谢姐姐,给我送来无价之宝!
    2017年10月

    散文集《壮家女儿情》分为六辑:故乡情恋、防港风采、人物画廊、心海涟漪、生活感悟、游踪屐痕。作者善于用减省的笔墨写大景观大故事,更善于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写出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