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大家美育课:艺术与审美9787544795043译林
    • 作者: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著 |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编 |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译 |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绘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著|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编|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译| 陈旭光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绘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5-01
    • 字数:180000
    • 页数:289
    • 开本:32开
    • ISBN:9787544795043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 作者:旭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
    • 著:旭 楼庆西 王一川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5.00
    • ISBN:9787544795043
    • 出版社:译林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23-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5-01
    • 页数:289
    • 外部编号:3174519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人生境界与加强审美教育 / 叶朗
    什么是艺术?/ 王一川
    绘画 / 丁方
    雕塑 / 孙振华
    建筑 / 楼庆西
    设计 / 杭 间
    书法 / 邱振中
    音乐 / 靳学东
    舞蹈 / 吕艺生
    戏剧 / 顾春芳
    电影 / 旭
    摄影 / 王建男
    美育与人生 / 叶朗
    中华美学精神 / 叶朗

    叶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戏剧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戏剧学导论》《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她的舞台》《戏剧交响》等,著有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契诃夫的玫瑰》,儿童文学《敦煌灵犬》,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绪章人生境界与加强审美教育叶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 什么是人生境界简单来说,我们讲的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一个人的感情、、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和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同。从表面上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境界是一种导向,一个人的境界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境界指引着一个人对各种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爱好的风格。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高远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次”“怀抱”“胸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表现为他外在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以至于表现为他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冯友兰先生曾经说,当年他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次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蔡元培先生,一进去就感到蔡先生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而且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蔡先生一个人在那里,整个屋子都有这种气象。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的“气象”,别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面。个层面,是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等“俗务”。人生的这个俗务层面常常显得有些乏味,比如柴米油盐就很乏味嘛。但是,这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必须有一份工作,有一个职业。一种积极的说法就是人的一辈子应该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工作的层面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也就是事业的层面,这是人生的一个核心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的一生当然要做一番事业,但是人生还应该有一点诗意。人生这个概念不等于事业这个概念。除了事业之外,人生还应该有审美这个层面。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但是它是人生所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人生的这三个层面中都必然会得到体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巴尔扎克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引用过当时法国的两句谚语,一句谚语说:“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就可以知道。”还有一句说:“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这两句谚语都是说,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的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审美的层面当然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他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里有健康和病态的区分,也有高雅和恶俗的区分。
    二、 三个名人的人生境界故事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例子是北京大学的冯友兰先生,前面我已提到他。冯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在写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对学生说,即使现在眼睛不好了,要想翻书、看新的材料不行了,也还要写书,可以在过去读过的书、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他说自己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卧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大概就是古人所谓“乐道”。“乐道”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精神的享受,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接下去冯先生又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好,重要!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就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些人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呢?他们是欲罢不能。这就好像一条蚕,它既生而为蚕,就只有吐丝,“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也是欲罢不能。冯先生说的“欲罢不能”这四个字好,就是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一种献身精神,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一种,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的追求。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另一个例子也是北京大学的,朱光潜先生。朱光潜先生在“”中被当作“反动学术”加以批斗。但是“”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先生就连续翻译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黑格尔的《美学》,涉及的西方文化艺术极其广泛,所以很难翻译。当年总理曾经说,翻译黑格尔《美学》这样的书,只有朱光潜先生才能“胜任愉快”。除了黑格尔的《美学》,朱先生还翻译了《歌德谈话录》,也是很有名的一本书;还有莱辛的《拉奥孔》,莱辛是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拉奥孔》也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几本书加在一起有一百二十万字,这个时候朱先生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了。这是何等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和他的人生境界联系在一起的。朱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在文章里头举了我小时候看到的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作为朱先生的写照。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呢?画面上有一棵大树,被拦腰砍断,但从树的四周抽出很多的枝条,枝条上萌发出嫩芽。树边有一个小姑娘,正把这棵树指给她的小弟弟看。画的右上方题了一首诗,我小时候看的,至今只记得这四句:“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我想丰子恺的这幅画和这首诗不正是朱光潜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他的人生境界的一种极好的写照吗?还有一个例子,是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当年苏联有一位作家叫格拉宁,他写了一本小说,是写真人真事的传记小说,书名叫《奇特的一生》,讲的就是这位柳比歇夫的故事。这位昆虫学家叫人吃惊的是,他有一种超出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他写了篇幅达12500张打印稿的和专著,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无神论等学科。他在20世纪30年代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实地研究果树的害虫、玉米的害虫、黄鼠……他用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收集了35箱地蚤的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他做了器官的切片。你看,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他学术兴趣之广泛,也令人吃惊。他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研究英国政治史,研究宗教,研究康德的哲学。他的研究达到了专业的水准。研究古希腊罗马史的专家找他讨论古希腊罗马史的学术问题,的官员也向他请教英国政治史的某些问题。他在一篇题为《多数和单数》的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的问题、发展理论的问题、天体生物学的问题、控制进化过程的规律的问题。柳比歇夫学术研究的领域这么广泛,取得这么多的成果,并不表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他一样要经历战争时期的苦难和政治运动的折磨。他一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去排队买煤油和东西。他也有应酬。照他自己的记录,1969年一年,他收到419封信,其中98封是从国外来的;共写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他的有些书信简直达到了专题和学术的水平。普通的应酬在他那里变成了带有创造的学术活动。柳比歇夫在一生中也没有忽略审美的层面。他和朋友讨论但丁的《神曲》,写过关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在晚上经常去听音乐会。柳比歇夫了平常人认为无法的极限,将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惊人的地步。他在生活中享受到的乐趣也比平常人多得多。冯友兰、朱光潜以及柳比歇夫的例子十分典型。他们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他们一生所做的事情要比普通人多得多。美哲学詹姆斯说过,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很小的部分,和应该成为的人相比,他们只苏醒了一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者发展不充分的潜力。刚才提到的那位传记文学家格拉宁也说,大多数人从来不想自己可能的局限,很多人是以不到自己极限一半的效率在生活。而冯友兰、朱光潜和柳比歇夫都是在他们的极限上生活着的。他们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说,“创造”和“自我实现”是同义语,“创造”和“充分的人”是同义语。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的度的。
    三、 加强审美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美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创造。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那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和一次。这正是“创造”的本质。审美活动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逻辑推不出新的东西来,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彭加勒说:逻辑是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里进行的,和大脑左半球的功能相联系;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的洞察力,这个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自然界本身一方面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另一方又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所以在科学的发明活动中,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狄拉克说,使一个方程式具有美感比使它符合实验更重要。杨振宁认为狄拉克的这句话包含着伟大的真理。彭加勒也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由科学上的美感来支配。有人问丁肇中,为什么对自己的理论有信心?丁肇中回答,因为他的方程式是美的。王元是著名数学家,院士。有人问王元,现今数学研究绝大多数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你们凭什么说这个成果可以得一等奖,那个成果可以得二等奖?王元干脆地回答:凭美学标准,也就是它的结果“漂亮”“干净”……这是数学工作中的并为大多数数学家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这些大科学家的话都说明,在科学研究中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的理论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靠美育来培养。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外,还要有广阔的、平和的胸襟。这一点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意乱、心胸褊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做出大的学问,也必定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一种宽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审美是超功利的,也就是说它没有直接的功利。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审美活动可以拓宽你的胸襟,使你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平和的心胸,而这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事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一些大的文学家、大的艺术家、大的思想家,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去壮游,就是去游历祖国的大山名川。这种壮游除了增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拓宽你的胸襟,使你有远大的眼光和平和的心胸,这对于成就大的学问、大的事业重要。这种看法,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
    四、 加强审美教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0世纪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官员,不仅要有经济头脑和技术眼光,而且要有文化头脑和美学眼光。加强美育已经成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下面分两点来讲。,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价值。比如一件衣服,它的使用价值当然就是保暖,夏天要穿单衣、冬天要穿棉衣;它的交换价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就是由生产这件衣服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但是现在慢慢地,衣服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不如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要了。我今天到街上要去买件衣服,考虑的往往不是的价钱,而是它的审美价值,还有它的文化价值,甚至它的符号价值。我去买一件衣服,是什么?就是符号价值。我到街上去逛了半天,没有买到需要的衣服,并不是衣服太贵,也不是它们不适合我穿,而是我看不上,觉得它们样子不好。因此,改进商品的设计,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我们一些地区的城市建筑、旅游景观,以及、家具等日用品,使人困扰的问题往往是设计问题,也就是设计的水平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和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有关。和发达产相比较,我一些品缺乏竞争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设计问题。第二,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大的产业或者说发展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我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前途。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发达重要支柱产业,也必然要成为我们在21世纪的支柱产业。以上两点结合起来,说明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文化的时代就是创意的时代。但是怎么才能真正实现创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人们称他是“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称他的“才华、激情和精力是无尽创新的来源”,甚至说他“改变了世界”。在乔布斯去世前半个月,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的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乔布斯可以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其中条就是: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乔布斯曾经指出,苹果和所有计算机公司的区别就在于,苹果一直在设法嫁接艺术与科技。乔布斯的研究团队的学科背景主要是计算机,但是也有人类学、艺术、历史、诗歌等学科的教育背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构成了苹果的创意的灵魂。正如有一本书叫《乔布斯传》,我们翻译过来了,书里认为,苹果手机品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诗意和工程紧密相连,艺术、创意和科技完美结合,并且设计风格既醒目又简洁。这就是乔布斯留给我们的宝的启示: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艺术和高科技的嫁接。这是创意的灵魂,再扩大一点说,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乃是我们这个创意时代的灵魂。

    领略艺术之美,品味中华美学精神!涵盖绘画、建筑、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门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深刻解读艺术的内涵与价值。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叶朗、旭、楼庆西等数十位知名学者对这些艺术门类进行深入解读,有于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谛。解读艺术,但不仅仅关注艺术本身。将艺术与人生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育,让艺术渗透进人生的方方面面。在艺术的世界里,发现人类的情感、理念、灵魂,并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对人生的启示。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