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一本书读懂碳交易9787308229760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肖忠湘著 | 肖忠湘编 | 肖忠湘译 | 肖忠湘绘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2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肖忠湘著| 肖忠湘编| 肖忠湘译| 肖忠湘绘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21-01
    • 版次:1
    • 字数:235000
    • 页数:284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8229760
    • 版权提供: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肖忠湘
    • 著:肖忠湘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68.00
    • ISBN:9787308229760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1
    • 页数:284
    • 外部编号:3158999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碳交易
    1.1 为什么要碳中和?
    1.2 为什么是碳交易?
    1.3 碳交易经济学基础
    1.4 碳交易还是碳税?
    第2章 碳交易起源
    2.1 碳交易的前世今生
    2.2 国际主流碳市场
    第3章 中国碳市场
    3.1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3.2 中国地方试点碳市场
    3.3 中国碳市场运行特征
    3.4 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挑战
    第4章 参与碳交易
    4.1 中国碳市场的基本架构
    4.2 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3 企业参与自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4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第5章 碳市场未来怎么走?
    5.1 企业应对建议
    5.2 碳市场与碳服务业务
    5.3 碳交易与碳金融
    5.4 碳市场展望
    5.5 碳金时代:人民币与全球统一碳市场的未来

    肖忠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主持、参与完成多个省、市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多个省、市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多个地方和国企提供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指导和培训。已出版《迈向碳中和:中国未来转型路径与产业机遇》《迈向碳中和:能源转型中国方案》。

    5.1.2碳市场的冲击和机遇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碳约束”时代。各企业如何协调既定的生产发展目标与新增的碳中和目标,成了当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碳交易的来临,将带来五大挑战。
    ,经济或面临“全面冲击”和行业“局部洗牌”挑战。
    实碳和,给侧是核心抓手,关键是处理好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的排放问题。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的数据,2000—2017年,全国碳排放量由30.03亿吨上升至93.39亿吨,这八大行业的碳排放占比由80%升至约88%。在经济基础仍不稳固的当下,应该谨慎对待直接限产、关停等对供给冲击较强的措施,同时也务必要避免经济发展“硬着陆”“急转弯”。但是,以碳交易为抓手的“柔”碳供给约束,也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其本身就是个不小的冲击。由于中国企业数量多,不同地区企业获取碳排放配额的成本不同,当部分企业的碳减排成本超过地理转移成本时,或引起跨区域的迁移,从而引起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的大规模流动,这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全面冲击。在日趋严峻的竞争格局下,部分落后企业甚至会面临淘汰危险。如个别产业链“链主”企业因碳交易市场而被“洗牌出局”,或引起产业链“多米诺效应”。此外,由于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的行业利润不同,碳市场的运行可能导致一些存在“碳比较优势”的行业扩张,也可能会抑制一些行业的发展。因此,对碳交易带来的对经济的“全面冲击”和行业“局部洗牌”要格外重视。
    第二,企业面临的减排压力与创新压力。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成为强制减排约束型市场、控排企业获得的配额逐年降低、纳入碳市场范围和比例逐渐扩大,各重点排放企业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碳减排发展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某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尽管,近年来全国范围关于“双碳”课题的研究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高能级研发平台、龙头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及高层次人才还是相对缺乏,尤其是企业层面,“双碳”技术更是储备不足,科技管理部门力量相对薄弱,在新行业、新产品、新消费等领域缺乏强有力的企业。
    第三,行业用能结构、产品结构面临深度优化挑战。
    目前,中国存在能源消费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产品结构仍以碳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等问题。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减排成本的增加与减排潜力的缩小,控排企业亟须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清洁能源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碳排放。根据多个国内外机构的预测,中国碳价将逐步上涨,在减碳成本日益加剧情况下,行业用能结构、产品结构深度优化任务艰巨。
    第四,企业成本增加,产能缩减与可持续经营矛盾升级。
    碳市场的运行将导致控排企业,尤其是能源行业企业必须为使用碳排放权这一环境资源承担相应的费用。短期内,控排行业和企业用于低碳转型的生产技术成本、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应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碳市场进行配额和核自愿减排量交易的交易成本以及支付给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成本将显著提升。此外,随着碳排放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的履约成本将不断增加。目前,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仍存在更大的碳需求,控排行业和企业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产能缩减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压力。
    第五,碳市场前景未明,企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挑战。
    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存在碳排放监测技术相对过时、碳市场核查机构体系尚未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部门对未履行控排义务的企业惩罚力度偏低等问题,控排企业把握执行难度较大。同时,碳市场面临着自然、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种不确定风险,将显著影响者的积极,目前中国碳金融市场参与度还远远不够,专业化群体不发达,碳金融发展缺乏专业或长期资金支持。尤其是,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具有试点碳市场的区域,大多数省市缺乏地方试点碳市场的运转经验,在碳市场尚未完善且存在大量不可预见因素的情况下,控排企业在参与碳市场和低碳转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
    当然,碳交易市场的到来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